貴港市(縣)歷史悠久,自秦建桂林郡起至明降州為縣止,前后達1500年均為郡州治所,是當 時粵西經濟、政治、文化的中心。她還是太平天國革命發(fā)祥地之一,石達開的故鄉(xiāng)、天地會 黃鼎鳳反清斗爭的根據(jù)地,是土地革命時期中共廣西省黨的活動中心、桂東南抗日武裝起義、 中秋起義的搖籃。她的歷史文物、革命文物極為豐富,名勝古跡眾多。
早在清代和民國時期,已有不少文物出土。根據(jù)民國《貴縣志》載,清宣統(tǒng)三年,北山 下里(今奇石鄉(xiāng)) 福慶村農民于山間掘出銅鼓一只,重百斤有奇,此后陸續(xù)有銅鼓出土,達4 只之多。此外,還有古磚、古瓦、太平天國錢幣等文物出土,但由于當時尚未有專門的文物 管理機構,有的散失,有的外流,均未保存下來。
廣西區(qū)人民政府和貴縣人民政府于1977年至1980年先后撥款在“中共 廣西特委擴大會議舊址”旁興建革命文物陳列館一座,在南山建歷史陳列館一座。展出革命 文物110幅(件),出土文物100多件和“一號古漢墓”復制模型。
從1963年起至1988年止,廣西區(qū)博物館和貴縣文管所曾先后二次有組織、有計劃地對貴 港市境內的郁江兩岸進行了重點普查。發(fā)現(xiàn)了文物地點有古墓葬群、古窯址14處,其中,春 秋戰(zhàn)國至南北朝時期的遺物分布地點6處, 古墓葬4處,宋代窯址1處,還弄清了銅鼓灘水電 站水淹區(qū)范圍的文物古跡分布情況。1987年7月20日起貴縣文管所又先后八次下鄉(xiāng)全面進行 文物普查,共普查了全市30個鄉(xiāng)鎮(zhèn),263個村,行程達2420公里。共普查了有文物線索的305 處, 拍下照片415張,定為文物點的有102個點。其中,古遺址13個點,古墓葬3個點。古建 筑35個點,石窟寺及石刻15處,近代、現(xiàn)代主要史跡14個點,近代、現(xiàn)代代表性建筑6個點, 其他重要文物點23個, 發(fā)現(xiàn)存在各處的古廟鐵鐘15只,收購文物7件,采集完整文物11件, 陶瓷器碎片標本50多件, 古化石3件?;久辶顺青l(xiāng)的文物分布情況。截至1988年底止, 共出土文物達10000余件, 大部分存于廣西區(qū)博物館,存于市文管所的也達3659件。這些文 物極為珍貴,大大豐富了廣西和貴港市物質文化的研究內容。
1989年底止,列為自治區(qū)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中共廣西特委擴大會舊址,南山寺石 刻(包括宋鐵鐘)、貴縣古墓葬群等3處。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的有:羅泊灣寶塔(原名安瀾 塔)、大南門城樓、南山寺、翼王亭、大圩龍巖等5處。以上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除分別以自治 區(qū)人民委員會,貴縣人民政府名義行文公布,豎立標志牌加以保護外,還落實了重點文物的 保護單位。
古遺址
該址位于城南38公里的思懷鄉(xiāng)京屋北側。面積1萬平方米,文化層厚1.5米。采集有5000 年前古人類用過的石斧4件, 石□4件,削器1件及石器□件70片,夾砂陶片8件,石核1件, 砍砸1件, 殘□殘斧15件。均有繩紋、素面之分,厚薄不一。部分紅陶有黑胎衣,文化層稍 受破壞。
上江口村新石器時代遺址
該址位于城南28公里的瓦塘鄉(xiāng)上江屯西北200米處。面積4200平方米,文化堆積層厚2.3 米,遺物種類多且豐富。已采集有新石器時代石斧、石錘、刮削器各1件。還有石核、石片, 動物牙齒、骨頭,夾砂陶片等30多件。其中夾砂黑陶10塊,紅陶20塊,分繩紋、素面兩種, 胎體厚薄不一,紅陶有黑胎衣。該遺址除河岸處自然崩塌外,保存尚好。
該址位于今貴港市南江村。民國《貴縣志》載:“相傳吳陸績?yōu)樘貢r所筑,遺址尚存”。宋李綱次貴州詩云:“青楓夾道鷓鴣啼,古郡荒涼接島夷。陸績故城依石巘。葛洪遺灶俯江 湄。風光冉冉吹香草,煙雨濕荔枝。欲作終焉卜居計,自應勾漏不吾欺?!睋?jù)村民口碑:“1952年土改時, 政府曾把南江村以東沿江而下至渡沖江邊方圓2.3公里的地方劃為古城遺 址。這一帶地方為郁林郡舊址,稱為古城嶺。古城東西兩邊有兩座營盤,稱東營盤和西營盤, 古城嶺北面前有一井,稱陸公井,又叫橘井?!苯襁z跡尚存。廉石、橘井為新評貴港八景之 一。
郁平縣古城遺址
據(jù)民國《貴縣志》載:“郁平縣廢縣址于貴縣東南?!薄杜d業(yè)縣志》載:“舊郁平縣址 在興業(yè)縣城西北四十里的上古城?!备鶕?jù)以上記載,市志辦和市政協(xié)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組 成考察組,于1990年11月22日前往今湛江鄉(xiāng)雙聯(lián)村上古城屯進行實地考察。眾多老村民說, 因過去這里是郁平縣治所在地,故本村屯名上古城,直沿用至今。郁平縣古城設在附近的舊 屋村,古城西面有一條街,原叫城門街,今叫舊村嶺。
瓦窯嶺古窯址
該址位于貴港市城南58公里的木梓鄉(xiāng)武思村武思橋西南50米的瓦窯嶺坡上。瓦窯嶺東至 西50米, 南至北80米,內有窯堆兩處,窯具瓷片廢品堆積厚約3米,主要燒制瓷器。采集到 匣缽、瓷碗、碟、杯、壺、爐,魂壇等殘片標本。其中碗、碟、魂壇完整。瓷片呈白中泛灰 色,釉色淡清泛黃。屬北宋古瓷窯址。
鄭村石道
該址位于貴港市城東34公里的東津鎮(zhèn)鄭村殿僚屯以西,清代乾隆年間建筑。原長4公里, 寬0.75米。路面由一塊塊青石板橫鋪而成,隨地形變化彎彎曲曲成一條石道。每塊青石板長 約75厘米,厚5厘米?,F(xiàn)尚殘存石道約200米長。
古墓葬
貴港市貴城鎮(zhèn)郊區(qū),有一個很大的古墓群,南起郁江,北到貴港市高中,西從今貴港糖 廠起, 沿風流嶺, 大公塘,經舊飛機場,迤東到羅泊灣、南斗村和鐵路橋。分布范圍南北 2.5公里,東西7.5公里。在這個范圍內,古墓葬分布密集,連綿不斷。有的古墓留有高大的 封土堆,突兀于地面象座座小山崗,有的無封土保存。其中,已發(fā)現(xiàn)最大的有四座,即羅泊 灣一號墓,羅泊灣二號墓,風流嶺西漢木槨墓和南江村古墓。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人民委員會于 1963年2月20日公布,列為自治區(qū)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從1954年起至1988年止,已發(fā)掘500多 座,出土文物達10000余件。
羅泊灣一號墓
1976年6月, 貴縣化肥廠擴建廠房時,發(fā)現(xiàn)了一號墓的墓道和車馬坑,在墓道東側的車 馬坑內掘出一些鎏金的銅車馬器。在貴縣縣委的直接領導下,成立了“羅泊灣一號墓”挖掘 領導小組。廣西區(qū)博物館主持挖掘了這座大墓。挖掘工作從7月9日開始,至11月15日完成。在挖掘過程中,國家文物事業(yè)管理局局長王冶秋、自治區(qū)文化局局長華應申和玉林地委、貴 縣縣委負責人曾親臨現(xiàn)場檢查指導。中央新聞紀錄電影制片廠到現(xiàn)場拍攝挖掘清理該墓的實 況。
羅泊灣一號墓是已發(fā)掘的古墓群中最大的一座墓葬。該墓位于郁江北岸約1公里處,西 南距羅泊灣約1.5公里,西距城區(qū)5公里。一號墓封土高大,群眾稱為大坡嶺,是一座比較大 型的豎穴土坑木槨墓。全墓由封土、墓道、墓坑、槨室、車馬坑、殉葬坑、器物坑7個部分 組成。
封土堆:呈饅頭形。高約7米,底徑約60米。封土系黃色沙土,層層夯實,每層厚10- 17厘米。地下有寬闊的墓塘。此墓早年曾被盜。
墓道:在墓坑的南邊正中,方向156度,長41.5米,上口寬4.8米,底寬3.2米,斜坡 式, 坡度9度。墓道盡頭底部高出墓坑底30厘米,與槨室底板平面基本相平,墓道兩壁平整 光滑。東壁發(fā)現(xiàn)柱洞6個,西壁發(fā)現(xiàn)柱洞3個,底下還有橫撐木3根。墓道填土為黃色沙土, 經過夯打。
墓坑:在封土的下面,上距封土頂3.1米??涌诔蕶E圓形,南北長14米,東西寬9.6米, 墓坑深6.3米。但有3.9米是在地平上夯筑成的。平地以下挖入生土部分呈長方形,至底深 2.4米, 后部寬7.75米,前部寬5.53米。坑壁四周用火烘烤過,呈紅褐色,十分堅硬。在墓 坑北部偏東一隔,接近槨室后部蓋板的填土中發(fā)現(xiàn)鐵插一件。
槨室:在墓坑底部,即墓深入地表以下的部分。平面呈凸字形,南北總長12.5米,可分 南北兩段。南段長2.64米,寬5.1米,北段長9.86米,寬7.2米,通高2.4米,室內高1.8米。方向與墓道相同。槨室由蓋板、壁板、隔板、底板、枕木組成。分前、中、后三室十二槨廂;槨室蓋板由28根大方杉木南北并排平鋪而成。槨室底板,也用28根大方杉木組成。在底板面 上鋪竹席一層。承墊槨室底板由4根大方杉木組成,分前后兩對縱向排列于底板之下的生土 面上。承托的底板則在下側面鑿出與枕木等寬的凹槽,使枕木嵌入底板內求其平穩(wěn)。槨室內 有棺木三具:
主棺(1號棺) :位于槨室后室前部中間的主棺室,是一具雙重漆棺。外棺為長方形,長 3.02米, 寬1.15米, 外表髹黑漆,內施朱漆。頂板兩側邊沿各鑿有兩個缺口,北端墨書一 “北”字。內棺長2.55米,寬0.75米,高0.65米,結構與外棺基本相同,棺蓋紅漆。清理時, 發(fā)現(xiàn)內外棺兩側板被盜墓者鑿了兩個大洞,棺內空無一物。棺底殘留一片竹席,人骨架已不 存,底面積有一層厚5-8厘米的紅漆。
2號棺:清理時位于后室前部東邊廂,棺蓋已經脫出,翻倒在一側。棺內僅存玉印(無字) 一枚,芋頭殼一節(jié)。棺長方形,長2.19米,寬0.73米,高0.60米。外髹墨漆,內施朱漆。
3號棺:出土時位于中室中部槨廂,已浮移縱跨在門限上。南端伸入享堂內頂杠東側, 北端仍在中部槨廂南部。棺長方形,長2.34米,寬0.69米,高0.60米。外髹墨漆,內施朱漆, 結構與主棺(1號棺)相同,棺蓋已脫出,棺內空無一物。
車馬坑:位于墓道盡頭南22.7米,東側4.7米處??映书L方形,南北長3.7米,東西寬 2.3米,深入生土1.8米??觾瘸鐾零~、×帶扣、[钅去]泡、衡木、軛勾、蓋弓帽、銅環(huán)、 節(jié)約。鞭首、鐵箍等車馬器30多件,其中大部分器表鎏金??拥走€留有漆皮,板灰痕跡和車 輪槽痕,屬隨葬的一輛實用馬車。
殉葬坑:位于棺室底板下,共有7個,據(jù)廣西醫(yī)學院人體解剖教研組鑒定,其中一具男 性, 年僅13歲左右,其余6具都是女性,年齡最大的為26歲,最小的為16歲,有的還有少量 的隨葬品。分述如下:
一號殉葬坑:死者為25歲左右的女性,死者頭和左肩之間有漆奩一件,木簡一枚(已殘), 右臂側邊有竹笛一件,右手握青梅兩枚,足穿鞋襪。棺外西南角有一竹笥,竹笥內有:三足 陶合一件,陶盒內盛青梅;疊放的漆耳環(huán)三件,其中一件底部刻劃一“胡”字;木梳一件, 棺外南端東側有米字紋陶罐和漆盆各一件,棺的北端有殘籃一件,偏東緊貼棺蓋豎放漆盤一 件,棺蓋上刻有“胡偃”二字,底外壁刻有一“胡”字。
二號殉葬坑:死者為18歲左右的青年女性,死者腳上穿麻鞋。棺蓋面中部有墨書“蘇偃” 二字,棺外東北角有殘竹笥一件,內有漆盤一件,耳環(huán)三件,陶盒蓋一件。棺外北面有梳篦 盒一件,葫蘆一件。梳篦盒內裝木梳,木篦各一件,黛墨一包。
三號殉葬坑:死者為大于26歲的女性。開棺時,包裹骸骨完好,但死者的頭顱倒置裹在 席內,一只平頭鞋卻裹在席外,胸部有木簡一枚,已殘,可辨四字,但不識。
四號殉葬坑:棺內骸骨尚好,死者為20歲左右的女性。其右手腕西側有琥珀珠兩顆,盤 骨上有銅帶鉤一枚。棺外南面有陶紡輪二件。
五號殉葬坑:死者為13歲左右的男性少年,骨骼完好。死者胸前有木拐杖一件,右側有 帶鞘鐵劍二件,另有鐵書刀一件。
六號殉葬坑:死者為16歲的女性青年,骸骨完好。隨葬品除胸前有一木簡外。別無它物, 木簡字跡不清。
七號殉葬坑:死者為26歲左右的女性,是殉葬人中年齡最長者??觾戎脠A木棺一具,在 棺兩端和中部橫捆三道篾繩,每道篾繩各用一根絞銷栓緊,棺內死者骸骨完好。清理時,頭 骨東側有黑發(fā)一束,呈辮狀,從頭部下垂至左肘部,長約50厘米。還有黑地桔紅色回紋錦殘 片數(shù)塊,浮在骸骨上面,不知原為何物。右臂西側有木簡兩枚,文字已不可辨識。
器物坑:位于槨室的頭廂板下。殉葬坑的北端,分東西橫向排列的兩個豎穴土坑。兩 坑之間, 相距1米,大小相同,每坑長1.90米,寬1.20米,深0.80米,上面縱向平鋪一層木 板,木板厚薄不一,長短不齊。西坑內一個大銅鼓倒置,鼓腔內疊放著三件銅盆,二件銅盤, 盤內放著三件帶木柄的銅勺,銅盆上面橫放著杯形壺。銅鼓腔內還存放著兩塊礫石??觾鹊?西北角豎放著竹節(jié)銅匜,坑的正中放著一件木制革鼓,坑的東端散放著鐵釜及釜架,還有銅 蒜頭扁壺,銅盤口鼎等。東坑內的西端一個大銅盆覆蓋著一件銅缽,一件銅鍋,一件葫蘆瓢, 兩件疊放的銅匝和一件帶蓋的銅桶??拥闹胁窟€有一件帶蓋的銅桶和一件大陶甑,坑的東部 擠放著兩件銅桶,還有大小銅鼓、銅紡、銅壺、銅匜,銅三足案、銅九枝燈、銅鼎等。在銅 三足案上放著一件彩繪銅盆,盆內放著筒形銅鐘和羊角銅鐘。
一號墓隨葬器物,從槨室出土的一件木牘“從器志”記載,墓中隨葬品不論種類上和數(shù) 量上都是很豐富的,而且這些器物原來大都用竹笥盛裝或用布帛包裹。由于槨室早年被盜和 長期積水,此次出土僅1000多件。隨葬器物按質地分,包括陶、銅、鐵、金、銀、錫、玉石、 瑪瑙、玻璃、竹、木、漆、麻、絲等。按用途分,包括生產工具、生活工具、車馬器、樂器、 兵器、木牘、木簡、植物種實等。其中:陶器50件,銅器192件,鐵器25件,尺2件,木器僅 存208件, 漆器保存完整的22件,復原31件,木牘、木簡和封泥共19件,絲麻織品原物均已 腐爛,出土時僅見到個別殘片,植物種實共20種。
根據(jù)墓葬結構風格和隨葬品,廣西區(qū)博物館推斷,此墓的時代是西漢初期,上限到秦末, 下限不會晚于文景時期,即趙佗稱王的南越國時期。墓主人生前很可能是當時地方政權機構 的最高官吏,布山縣是南越王國的桂林郡治所在,桂林郡守、尉死后葬在這里,是完全可能 的。
1984年,貴縣文物管理所用出土的墓木依原樣復制了此墓模型,在南山文物陳列館內展 出。
風流嶺西漢木槨墓
此墓位于今貴城北郊風流嶺。為“古墓群”四大墓葬之一,于1980年7月9日至30日,由 自治區(qū)博物館文物工作隊主挖。
該墓早年已被盜,今出土文物主要有大銅馬。該馬約高83.3厘米,雄性,體型高大,昂 頭張嘴,前腿后翹,呈奔馳嘶叫狀,是一件較完整的出土文物。為廣西區(qū)出土的文物少見的 珍品之一。
此墓除出土大銅馬一件外,另一件是牽馬架車銅俑。俑為一帶須老者,面目端莊樸實, 戴帽、披肩,身著盔甲,雙腿跪坐,兩手在胸前緊握作牽馬狀。同時出土的還有鎏金銅車轄、 馬銜、銅弩機,鐵車戟和車馬飾等文物共40多件。現(xiàn)存廣西區(qū)博物館。
古、近代建筑
古城、圍堡
大南門城樓
位于貴港市舊城內縣前街(市府對面),是貴縣古城五門之一。始建于唐元和年間,原為 土城。元至正十二年(1352)以石修建,明萬歷癸卯年(1603年)加磚增高,清康熙二十五年和 光緒初年先后兩次重修,樓高66米,長30米,厚8.66米,拱門高3.4米,今尚完好。
谷坡古圍堡
谷坡古圍位于貴城東南41公里的木格鎮(zhèn)云垌村谷坡屯,占地約2000平方米。目前圍墻僅 剩下20米長, 圍墻高2.5米,通厚為1.08米,用石灰黃泥夯筑而成。圍內是葉氏祖祠,清道 光年間(1821-1850) 建。座北向南,二進五開間,面寬24米,進深16米,中間有天井,磚木 結構。正門屋檐有細刻成褶紅布狀的封檐板,檐下有畫、詩多幅。畫、字清晰。挑手都經細 致加工。正廳神臺前的木雕細致,高約5米,頂上刻雙鳳朝陽,顏色金、紅、綠相間使用, 其他花鳥雕刻裝飾也很細致。上下廳批石灰,左右頂部約40厘米處有纏枝墨綠色二方連續(xù)圖 案,造型美、屋頂為青瓦。
武思村圍
位于貴港市木梓鄉(xiāng)武思村。是清道光末年由當?shù)仃悺⒗?、陸三姓?lián)合所建。圍城座西向 東,長55米,寬30米,墻用石灰黃泥筑成。建筑面積1650平方米,四角四樓,每樓兩層,高 8.5米,每層有50×40厘米窗一只,炮眼8只。圍內建有瓦面平房28間,門向中間。圍墻通高 7米,厚0.4米。今尚存。
東井圍
位于橋圩鎮(zhèn)東井塘村委會西北1公里處, 圍依嶺而建。圍墻西高東低,最高5米,最低 2.5米,厚0.7米,用石灰和青磚砌成。現(xiàn)僅存一座鑊耳樓。此圍建于清咸豐二年(1852年)。
牌坊、碑、塔、亭
亞魁牌坊
位于今貴港市府對岸南江村,系明代舉人黃守規(guī)建。整座建筑為花崗巖石結構,高5米, 寬6.5米,分成三門,門南北相通,中間門高3.8米,寬3.5米,兩邊側門均高3米,寬1.5米。門頂雙坡型,用石鑿成頂脊和瓦筒狀。檐下分別用扁條形梁坊以榫卯方法接四根坊柱,上乘 梯形朱儒柱以托起房頂。下面正中門額石板兩面刻有“亞魁”二字和“嘉靖甲子(1564)科第 九名舉人黃守規(guī)立”、“萬歷已丑年仲春吉旦”等字。牌坊下部兩面有對稱的護柱石,使整 座牌坊古樸大方、穩(wěn)固、美觀。今尚完好。
節(jié)孝牌坊
位于貴港市貴城鎮(zhèn)永明街石灰巷北側。光緒《貴縣志》載:“節(jié)孝坊在縣東門外江邊, 旌表郭氏生員林中桂妻、舉人繁峙縣知縣林儲賢之母,道光十年(1830年)巡撫蘇成額具奏奉 旨建立”。
全坊高11.5米, 寬8米。全部用花崗巖細鑿精刻而成。頂部石板上正中有石葫蘆,兩邊 是臥獅相伴。石板下正中有塊嵌石,高36厘米,厚17厘米。兩面周圍有浮龍,兩面有“圣旨” 二字。字徑20厘米?!笆ブ肌笔淖笥腋饔袃蓚€石雕石人,一高一低。人物造型的東西外柱 頂上, 各立有一連座石獅,兩面相對,石獅身長80厘米,連座高1.4米。坊的中部刻有字, 正背面基本相同。正中是“龍章寵錫”,右是“誥命”、左是“文魁”,屬楷書,字徑30厘 米。
全坊有柱10條, 各呈方形,底座各砌有方石墩。墩長1米,寬0.6米,高3米。南北砌護 石,有加固石柱之用。是今全市僅存的一座此類石建筑。
中山公園馳道牌坊
位于貴城鎮(zhèn)的南江村邊。北臨郁江,西南80米是南江村委會。這座磚石結構建筑,建于 民國17年(1928年) ,高8.5米,寬11米。分成三個拱門,門口向北,中門拱門高4.5米,寬4 米,兩側門高4米,寬2米。牌坊下部4柱的南北兩面砌有護柱磚石,坊的上部中間兩望柱間, 有橫置“=”號形兩塊凹入平面,高30厘米,寬4米,上塊南北分別有“中山公園馳道”五字 (當時擬在南山寺建中山公園,后未實行),字徑30厘米,楷書。字的上方砌有半圓形磚飾, 圓直徑約1.5米,原有12角星飾(現(xiàn)已用石灰涂掉)。兩側的望柱較低,有豎式磚砌花窗裝飾。整座建筑端莊、樸素、大方。今存。
翼王亭
翼王亭位于東湖公園內,是由當時廣西省政府撥款5000元,縣人沈錫琳設計制圖,建于 民國23年(1934年)的我國第一座紀念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的仿古亭。該亭是八角形磚木結構, 重檐琉璃瓦頂建筑。亭高9米,寬12米。亭內施天蘭花板,砌八圓柱,刷紅色,柱高4.5米, 周長105厘米, 下有鼓形柱礎。原東向兩柱楹聯(lián)寫“田疇歷史盧龍塞,錦里馨香丞相祠”, 為國民政府監(jiān)察院長于右任親筆。亭外東向橫額“翼王亭”三字,為黃旭初書。亭內原東向 橫額書“還我河山”為李宗仁題字,西向楹聯(lián)“忍令上國衣冠淪于夷狄,相率中原豪杰還我 河山”為白崇禧所書。柱間近頂有橫木相連,八柱下間隔有四道水泥短欄,柱頂面寬30厘米, 每欄內又分三組白色花窗。地面臺基分兩級,級距10-40厘米,有二級臺階相連,亭周圍有 綠樹相襯,“文化大革命”期間,亭內題字均被毀。1979年和1986年,貴縣人民政府二次撥 款修復。
先烈石達開紀念碑
位于東湖公園內,碑高6.67米。民國23年(1934年) 縣長歐仰羲任內建.碑身鐫李宗仁題 的碑名字。此外還有歐仰羲、黃紹耿序文。碑座刻龔 政撰的石達開傳。今碑尚存。但所有刻字在“文化大革命”時已被毀。
羅泊灣寶塔
羅泊灣寶塔, 名叫安瀾塔, 又名漪瀾塔。位于貴港市東面羅泊灣處,清嘉慶二十三年 (1818年)知縣林大宏建。全塔高約30米,矗立郁江之南。分為9層,底層墻厚190厘米,八面 周長共36-62米。正北面向郁江有一門,上有對聯(lián)“撮土為山培地脈,引人成事補天功”, 門額橫批是:“漪瀾塔”三字,門窗上有“文峰卓立”、“拔地沖霄”等字額。塔身上共有 35個門窗,每窗形狀各異。塔內原有八層樓板,現(xiàn)已無存。
南山舍利塔
位于貴港市南山的獅頭山、驢山交界以北的山腳下,由縣人盛光庭于民國23年(1934年) 從廣州帶回裝著舍利珠的銅塔回貴,發(fā)動各地群眾捐獻,1936年請木格石匠曾福有建成。
全塔分四層,高6米余,闊2.5米,塔頂書“舍利寶塔”四字,下有浮雕佛像一尊。塔左 側有貴縣書法家梁岵廬撰書的“南山舍利塔記”石碑一塊,內有陳覺定喜捐桂鈔一千五百一 十五元的字樣。今完好。
寺廟、館堂
南山寺
位于郁江南岸的南山獅頭峰下,依山據(jù)洞而建。始建于北宋端拱二年(公元989年) ,至 道三年(公元997年)“以太宗墨跡賜天下名山”,同時獲賜太宗御書224軸建御書閣安奉。景 祐元年(1034年)仁宗親書“景祐禪寺”字額,賜給貴州南山寺,故南山寺又名景祐禪寺。元 朝親王圖帖睦爾,被流放海南島兩年,他南來北歸時,都停宿南山寺,公元1323年被召返京 時,親書“南山寺”三字留贈,寺僧把字刻匾懸掛。五年后,圖帖睦爾登帝位,州官周天祥 于1329年把字刻匾摹下并加跋文一起刻石,稱“御書碑”,立于石佛洞北壁地面上。
南山寺在元代和清初各大修一次,以康熙末至乾隆初(1714-1740年) 的修繕最講究,歷 代的主要建筑有南山寺寺門、八角亭、亭后石門、通堂、菩提閣(即東樓)、半山亭和舍利塔、 登山石級等。御書閣已于元末戰(zhàn)火燒毀,半山亭于“文化大革命”時被搗毀。
南山寺是西江沿岸的重要佛地。禮佛的地方主要有金剛殿、大殿、觀音堂三處。金剛殿 位于寺門后的八角亭內,供奉四大金剛,大殿在南山主洞內,大可容千人,供奉如來、三寶 諸佛,觀音堂在大殿西邊,供奉觀音菩薩。此外,還有十八羅漢等。
南山寺的歷史文物主要有古石佛,宋、明鐵鐘,御書碑,菩提樹,舍利塔以及歷代碑碣 摩崖等。
1963年2月20日,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人民委員會公布南山石刻(包括宋鐵鐘) 為區(qū)級重點文 物保護單位。1985年6月30日貴縣人民政府公布,南山寺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福民寺
該寺位于貴港市城南面35公里的平悅鄉(xiāng)政府西北200米平悅小學內。寺門向東,寺的前 座已拆。目前只有后座, 屬磚木結構, 寬14米,進深10米。中間有4條大木柱,周長最大 1.45米, 高6米。上部為抬梁,穿斗式混合木結構,掛落有木雕,工藝細致。瓦頂用灰砂卷 筒瓦,蓋著本地青瓦,瓦檐用青色玻璃剪邊裝飾。屋脊上有灰砂砌筑裝飾,已殘。山墻為硬 山型,頂用灰砂封護,砌起的馬頭飾已無存。從內看棟梁有字“皆大明威號正德拾壹年歲次 丙子季冬良長重修”,“×大清乾隆二十七年太歲壬午仲秋吉旦重修”。此寺建于明代初期, 歷史價值較高。另留有寺鐘一只,鐘上字跡大部分不可辨認。
李氏彌廟(附李彬墓)
位于貴港市城南10公里的新塘鄉(xiāng)永新村烏桕屯內,是座西向東兩進三開間磚木結構,乾 隆年間的建筑。占地面積約1000平方米,建筑面積270平方米。主廟寬11米,進深24米,高 8.5米。門口走廊寬2米,有粉紅色石柱2條和橫石2米,柱下各有鼓形柱礎,橫條轉角處有掛 雕飾。正門用石條框,高2米,寬1.2米。門頂上有紅板黃字“李氏彌廟”四字,行書,字徑 40厘米。入門第一進棟梁有“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重修”。天井兩邊有隔斷墻,墻上有框 檻, 天井兩邊和二進廳交界處有青石雕刻的垂帶抱鼓右,縱式排放,長約2米。頂端分別有 小石獅(長約50厘米),對面相襯。屋頂正梁下有字“乾隆十七歲次壬申(1752年)孟秋谷旦鼎 立” ,楷書,字徑6厘米。后堂神臺上立神主牌三行共15只,還有“左昭”、“右穆”字牌 分左右端立。上下脊頂正中有葫蘆狀焊鐵飾,葫蘆下有磚砌灰塑各種圖案和馬頭狀裝飾。前 后兩進山墻為硬山頂,用灰砂筑實護檐。光緒《貴縣志》載:“國朝進士康熙九年李彬恩賜 內閣中書”。此廟是李氏子孫為紀念李彬而建的。
李彬墓位于“李氏彌廟”往東10公里的上蘭嶺上,碑文寫“皇清進士原授內閣中書九十 壽厚齋李老先生墓” ,碑高1.3米,寬0.7米。還有石柱兩條,高4.5米,上有對聯(lián)“清朝高 潔無雙士”“南國端方第一人”。柱邊有石鼓。
廟和墓保存良好。對研究清代的古建筑和清代的不同級別的建筑特點,墓的樣式區(qū)別都 是很好的實物資料。
木格鎮(zhèn)三界廟
位于貴港市木格鎮(zhèn)圩內。座北向南,是兩進三間磚木結構四合院小廟。占地面積1500平 方米, 建筑面積320平方米。主廟廟門和后殿都是一層平房,寬12.2米,進深17.5米,最高 處約8米。門口有走廊,走廊上面及屋內橫木,隔柱都用格木,屬枱梁式木結構,檐墻用青 磚砌, 墻頂1米內有圖案畫和其它人物風景壁畫,檐口琉璃剪邊,正門檐有“萬世威靈”四 字。屋頂用灰砂卷筒青瓦覆蓋,山墻硬山頂用灰砂護檐上加風火墻馬頭狀藝術裝飾。前后屋 脊用青磚灰砂筑砌兩頭翹起,中間部分有雙鳳相襯,下有人物花草鳥浮雕伴襯,樣色古雅。此廟建于乾隆年間,主祀馮三界。
福壽寺
位于貴港市覃塘高中內,原是兩進三開間磚木石結構的建筑,面向西南,建于清乾隆年 間。目前僅存前座,后座及天井已拆毀改建學生宿舍,原狀不詳。寺前座寬16米,進深7米, 建筑面積120平方米。前門外有走廊,走廊寬2米。正門高2.5米,寬1.4米,門框是紅條石, 左右為對聯(lián):“鼎建百年神赫濯,重修四次寺巍峨”刻在紅條石上,行書,字徑10厘米。門 額石刻寬2米, 高80厘米,上刻“福壽寺”三字,字徑40厘米,紅底金字。橫額對聯(lián)四周有 精雕細刻的圖案。門外走廊外側有石柱兩條,高3.5米。還有鼓型柱敦,柱上有對聯(lián):“福 壽重申一里家家沾帝德, 壽齡永錫四民代代沐神恩”。行書,字徑6厘米。兩柱外側各有橫 弓形石柱一條,交界下有掛落雕刻。屋頂為奴坡式,檐前有琉璃瓦檔剪邊狀,青綠色。硬山 型山墻, 上筑灰砂護檐,門頂兩面墻上,目前還有壁畫12幅,有些已剝落不清。入門5米處 有柱兩條,柱是磚砌的有矮墻相間,墻上有枱梁式的木結構支撐,木質堅實。大門外是一塊 開闊地坪,左右50米處各有200年以上榕樹一株,水井一眼。
鎮(zhèn)安廟
位于貴港市大嶺圩內,是嘉慶年間由鄉(xiāng)人集資請廣東師傅所建。此廟屬兩進三開間磚木 結構單體建筑, 總寬13米,進深10米,建筑總面積235平方米。正門高2米,寬1.2米,門框 四周是石條,門底兩側有四方石墩上有錢形紋飾。門頂石額“鎮(zhèn)安廟”三字,兩旁石刻對聯(lián) “鎮(zhèn)壓仗神靈兩粵蒼生欣頌德, 安全憑圣力萬家赤子樂歌功”,正楷,字徑7厘米,對聯(lián)下 有雕獅一對。門有拖攏門,板門,門額頂有壁畫四幅。前后座檐高4米,有琉璃剪邊立體型 飾和其它花草浮雕,造型美觀。入門有門樓,寬3.5米,縱深3米,是木板鋪的,樓上頂梁有 “告大清光緒十七年歲次辛卯(1891年)孟夏月暨祖里維修等重建吉日”。后座橫梁字,不能 辨認。神臺是新建的,原來的“關公”塑像已無存。前后座間的天井已覆蓋屋頂。
東津粵東會館
位于貴港市東津圩郁江南畔,是單層磚木結構,面寬兩間8.5米,縱深兩進13米,北向。主屋通高8米, 原有門口在擴大街道時已拆壞。后進向北,檐墻上有浮雕,彩墨畫,門口檐 口琉璃剪邊裝飾(青綠色)。主屋內有四條大木柱,柱的周長為103厘米,上面是枱梁式構架, 四周墻是青磚批燙,墻端有連續(xù)不斷帶形的花鳥壁畫,硬山頂灰砂卷筒瓦,灰雕脊飾,樣色 古雅,藝術性較高。目前該館的門面已改裝,屋頂馬頭狀飾有的已毀壞,由東津鄉(xiāng)糧所管理, 屬100多年的古建筑。
永梧天主教堂
位于貴港市橋圩鎮(zhèn)永梧村西北長興屯內。建于1925年,1982年重修,屬青磚鋼筋水泥二 層平頂樓房結構。座東北向西南,面寬14米,進深21米。前面部分為二層樓房,后面部分為 單層禮堂式大廳。屋高8.5米,正面檐墻上加砌三角形頂壁,上裝鐵十字架,十字架通高約 1.5米。教堂大門呈拱形,左右有拱形窗各一,門窗上方有外伸檔水板,門高1.8米,寬1.2 米。入門可見正廳,是教會活動場地,可容1000人,正面有耶蘇像,有講臺,白布擺布,布 上有紅十字圖案,旁邊設置有宗教活動的用具,門有對聯(lián),現(xiàn)有83歲神父蒙子文帶六、七個 修女在此傳教。
府第、祖祠
宋氏祠堂
位于貴港市城東南面35公里的橋圩鎮(zhèn)西南方5公里的青塘村老宋屋內。建筑為一間兩進 磚墻青瓦頂房, 寬4米,深8米,高6.5米。房內粉壁,中間有天井。后廳神臺頂上,一橫掛 樟木牌匾一塊,匾長237厘米,高95厘米,厚3厘米,青底紅字,紅邊,上書“德馨俎豆”四 字, 行書,字徑50厘米。左右側各兩行細字,楷書,字徑2厘米。右邊是“禮部祠祭司郎中 葉樹德員外張茁主事趙明英為順治乙未年代行廩生崇記鎮(zhèn)邑鄉(xiāng)賢宋瀚立,左邊是“乾隆壬子 科解元嘉慶已未科賜進士出身欽命翰林院編修四川、貴州正考官又侄孫湘書”。神臺下是大 古“壽” 字,篆體,高60厘米,寬40厘米。兩邊墻上有木板對聯(lián),板呈黃色,寬亂2米,長 2.5米,刻字刀鋒輕巧,字顯剛勁有力,字體行書,黑色,字徑8厘米。兩對聯(lián)分別是:“國 賓肇其編竹書香垂復,鄉(xiāng)賢開泰賦梅德澤光前”,“鐵石梅花太平宰相,山川香草古艷文章”。祠堂已有200多年歷史,對考證本地鄉(xiāng)間民俗有某些價值。
甘氏石蘭公祠
位于貴港市東津鄉(xiāng)石蓮村甘屋屯內的嶺坡上。建于清代道光年間,座西向東,寬12米, 進深35米, 正梁高10米,建筑面積450米,是三進三開間磚木結構。門口下有三層臺地,共 有磚砌17級,兩邊有磚砌垂帶相聯(lián),高出一般地面4米。門口走廊深2米,有右柱和彎弓狀橫 石條兩條, 柱下有鼓形石柱座,柱中與橫石相交的下角有三角形石雕掛落。大門高3.2米, 寬1.7米, 門框是紅色石砌。門頂石塊鑿有“石蘭公祠”四字,從右往左讀,中間兩字上還 有豎寫“甘氏” 二小字。前檐高5米,山墻硬山頂,上面的裝飾已無存。中座東西有天井與 前后座相連,兩邊廂房已開通,中廳兩旁柱下都用青磚砌成花籃狀須爾座,顯得藝術上有所 變化。后座最高,山墻頂點離底部10米高。后座有磚砌神臺寬3米,中間一木牌高0.6米,寬 0.35米,旁飾騰龍雕。頂部有浮雕雙鳳朝陽,有直書宋體字“甘氏歷代先遠一派宗親之神位”, 字徑0.35厘米,紅底金字,兩側有神主牌28只。主廳兩廂房1958年作大食堂,所有屏風,框 檻已無存,硬山墻上和脊飾已被毀,該祠對研究農村民俗有一定價值。
邱氏祖祠
位于貴港市木格鎮(zhèn)東坡村平坦屯。占地面積4000平方米,祠堂建筑面積2320平方米,主 屋兩進五開間, 面向東南, 屬磚木結構。建于道光年間,光緒年間重修,總寬17米,進深 16.8米, 屋頂雙坡式,前面中間檐墻凹入,其它的墻2米。大門高2.2米,寬1.5米,門前有 兩條四方石墩座磚柱, 門頂有2米寬樟木板上用楷書寫“邱氏祖祠”四字。此板的兩側各有 橫式壁畫四幅,個別書年代為光緒。屋脊上有馬頭狀立體裝飾,風火墻在硬山型的山墻上, 兩頭有飛檐,上面的鑊耳狀裝飾堂煌大方。中間三間兩側的瓦面較中低約40厘米,脊頂亦有 馬頭砌飾,山墻外側人字頂有簡單圖案。中間天井,兩邊有通道走廊。后座正廳神臺座上放 有三十多只神主牌。臺前有巨幅木雕,分三部分,兩邊各寬1米,中間寬2米,有各種鏤空木 雕裝飾,工藝細致。頂部有彩色橫木雕,畫面是雙鳳朝陽,栩栩如生。橫梁上寫“福壽康寧、 百子千孫”。木雕屏風前有4條柱,左右各二,高4.5米。屋頂建筑基本同前座,屋外30至50 米處,原有圍墻,分東西南北門。目前,北門城堡還存,正方形,邊長4米,高約6.5米,墻 厚0.6米,上下層共有槍眼40多個,原蓋有瓦頂,中有板棚,門頂石板平放,顯得古香古色, 別具風格。對研究清代后期的古建筑有一定價值。
泉索司馬第
位于貴港市平悅鄉(xiāng)西面1公里處,是座坐西向東五開間兩進式磚木結構,建于清代中期, 建筑面積250平方米。原是楊姓的祖先任武職,為榮耀鄉(xiāng)里而懸匾“司馬第”的家庭建筑。面寬20米,縱深12米。富有嶺南族建筑特色。
鄭氏祖祠
位于貴港市龍山圩平塘屯內,建于清同治年間,座西向東,占地面積約2500平方米,建 筑面積為1500平方米,是一座二進十一開間的四合式院落。四角有樓,樓高10米,每樓四面 有槍眼。過去有銅炮鐵炮防守。全座屋總寬55米,縱深25米,屋前有1000平方米的鋪地磚。四周有灰砂圍墻,高2米多,厚35米。正門墻外還有池塘圍繞。主屋檐墻瓦面出檐約70厘米。頂部有壁畫共25幅,左右橫排高約60厘米,邊加連續(xù)圖案,有“五麟圖”、“五馬歸朝”、 “香山九老圖”、“三進士”、“華山景致”等,畫面清楚。主門高2.2米,寬1.4米,山墻 為懸山,頂上脊飾已殘。廳堂內陳設已毀,剩下廂房部分框欄,硬木雕刻圖案,刀鋒靈巧, 藝術水平較高。四角四樓已拆毀。
花屋祠堂
花屋祠堂為張氏祖祠, 位于貴港市木格鎮(zhèn)和平村以北2公里處,因全部建筑繪飾圖形多 花,當?shù)厝私谢ㄎ?。建于清光緒七年(1881)座北向南,屬二進五開間,磚木結構建筑。面寬 25米, 進深15米,建筑面積300平方米。正門口兩側有紅色石柱,柱下有花籃式柱礎。封檐 板雕有各式花草圖案, 大門高2米,頗有氣派。兩旁有刻在豎式紅石板上的對聯(lián),門頂上掛 橫刻木板匾額“張氏祖祠”,匾上方左右兩邊是各式書畫和雕塑畫共13幅。前座屋脊和山墻 頂上飾有各種馬頭狀立體飾,前頭兩頂角上有小石獅高約40厘米。后座屋頂高約7米,檐高4 米多,兩邊山墻硬山頂,有“江西式”的鑊耳屋造型,四角有翹屋鰲魚飾各一只,顯得古式 堂煌。正廳后面帳形神樓對稱大方,各式鏤空木雕,山水花草和頂部的雙鳳朝陽浮雕,著色 華麗,栩栩如生。兩邊有木刻對聯(lián),神臺底下還有土地神位。該祠堂今各種裝飾保留完整, 對研究近代建筑裝飾工藝頗有價值。
龍殿莊
位于貴港市木梓鄉(xiāng)回龍村西北角,土名龍虎爪,是一座四角四樓三進十一開間四合院磚 木結構,為謝為良祖先于光緒庚子(1900)年所建宅院。整座屋坐西向東,南北寬44米,東西 進深25米,占地面積約1500平方米。兩側附房各2間,檐高3.6米。正面兩端是三層樓,高出 正屋3.5米。檐墻各有窗6只。正門高2米,寬1.3米。墻壁凹入0.5米,入門3.5米處,有屏風 板8塊,寬3.5米,上雕花鳥樹草,板頂有四方連續(xù)梅花圖案木雕框檻。右側轉彎角壁上有一 幅寬2米,高1米的山水畫,補畫于民國32年(1943年)。第二進正門用木板作間墻,上飾雙喜 構圖木雕框檻工藝細膩。中座前有園木柱兩條,紅色油漆,柱間掛落雕飾。正廳有神棚,下 設祭臺。中座外分別有天井與前后座相通,天井南北是廂房,用板作隔墻。中軸線正屋兩側 除廂房外,兩邊還有附屋各四間,共24間。后座屋兩端各有三層樓一間,形狀如前樓。龍殿 莊后面是一座土山, 高80米,象伏著的老虎頭部。屋前面是空地,原有圍墻2米多高,外有 水溝圍著,溝深3米,寬3.5米。屋的布局美觀,樣式大方,有莊園式特色。
七星堂
位于貴港市木梓鄉(xiāng)武思村,建于1922年,原為當?shù)刎斨麝愬a光的住宅,是一座回字形磚 木結構二層洋樓建筑。面寬五間,座西向東,明間為通堂。過了通堂,中間是一個天井,寬 4米,縱深5米,天井四周即為四面合壁的內向二層洋樓,上下溝通。檐墻砌成拱門式,拱頂 有灰雕復絨弦紋裝飾,拱門下有琉璃磚砌檐柵,樓頂四角均砌成三角觚形檐壁。北面檐壁上 塑卷畫凸面,上有墨書“七星堂”三字,行書,字徑40厘米。其余各面檐壁及上下層交接的 檐壁間,也分別灰雕有花卉圖案裝飾,上下層共有廳屋32間。二層東北角房內有木梯可通頂 部陽臺。外圍磚砌女兒墻,高1米,上有槍眼多只。整座屋造型獨特,工藝設計精細,人物、 花草、鳥獸等浮雕多幅,形象逼真,造型醒目,是研究中西結合建筑的教材。
古橋、井泉
登龍橋
位于貴港市城東登龍橋村。左為東湖,右為蒙塘。清雍正年間始建,用青白石砌成。橫 亙于湖的南北,長約90米,寬約3.5,光緒四年(1878年) 重修。被譽為“登龍勝跡”和“東 井名區(qū)”。
曾有聯(lián)句“水從白玉環(huán)中過,人在青龍背上行”。晚清一品官,名書法家陳[王矞]書 “東湖”二字石碑,豎于橋頭上。此地曾是黃鼎風農民起義軍大敗清軍的地方。今石橋尚完 好。
廣濟橋
位于貴港市橋圩鎮(zhèn)的黎村江上。是橋圩至木格的主要通道。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縣 人邱清光倡建,道光二十六年建成。全橋均用人工鑿洗的青石磚同灰砂砌筑。由三個敞肩拱 構成,長36米,寬5米,高約7米。橋兩側設有青石欄桿,高1米。過去橋東北端建有文昌閣, 西南端建有風雨亭和捐款題名石碑。整座橋造型古樸,結構嚴密,是貴港市同年代藝術較高 的石橋。除閣亭1958年已拆毀外,其余尚完好。
陳泉大井
位于貴港市平悅鄉(xiāng)泉索村,古名陳索井。泉源很大,白天擔得見底,晚上水溢出過面, 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其水冬暖夏涼,可作飲用、灌溉。井呈正方形,用磚砌成五級碼頭, 正方形的上邊長4.6米, 往下逐級縮短,呈倒置正梯形狀。舊志相傳此井鑿于宋——元代。今尚存。
鄭村古井
位于貴港市東津鄉(xiāng)鄭村水井屯北面。水井座落在田洞中,井臺呈正方形,邊長5米,井 口也呈正方形,邊長1.57米。民國《貴縣志》載:井旁有明隆慶年間(1567-1572年) 石碑。故稱古井。今尚存。
六貢井
位于貴港市五里鄉(xiāng)六貢小學以北150米的田洞中, 建于清代中期。井下有一棵榕木,此 木空心,徑約1米,把木鋸斷,水即從根部經木心冒出,人們就把此木心鑿空,修成圓形井。每逢太陽正頂, 站在井邊,透過清水,可見到井底的木頭,故又叫木井。井口徑1.3米,水 深5米。今尚存。
三凌泉
位于貴港市根竹圩南300米處的小溪旁。因三泉眼呈品字形,成三處出水,故有“三凌 泉” 之稱?,F(xiàn)其中有一泉眼已被山水沖毀溶于小河,尚存的兩眼其一圓形,深約2米,直徑 2.5米,水清澈見底,每隔一二分鐘有簇簇水珠從底部冒出水面,景象迷人。另一眼正方形, 邊長約3米,深0.8米,出水景象奇特,除冒水泡珠有趣外,更奇特的是,還隨時可見水底沉 沙被泉水所沖四處翻騰開花景象。據(jù)當?shù)厝罕娬f:1981年泉水曾停涌幾小時。臨斷流時有紅 水涌出。數(shù)小時后,泉水復出如故。至今未枯。
泡珠井
位于貴港市木梓鄉(xiāng)六羅村海拔225米的雙嶺山西麓。井在半山腰20米高處,水從石縫里 涌出。井長2.3米,寬2米,深0.8米。鄉(xiāng)人用石灰砂砌石儲水為井,井的特點是在于每隔三 五分鐘就會從井底分幾束大大小小連發(fā)水珠冒出,最少時有十數(shù)只泡,多時達百余只泡,因 而得名。
石刻
南山石刻
貴港市南山寺,自古聲名遠播,是西江沿岸重要佛寺,吸引歷代詩人墨客來游,留下了 許多珍貴的石刻和佛雕。據(jù)統(tǒng)計,共有碑碣摩崖100多塊(處) ,石佛30多尊。這些都是中古 代華南金石藝術制作的精品。
石佛主要遍布于大洞北壁之上,大小30多尊,刻工精巧,法相莊嚴。其中最大的有三尊。位于正殿石壁間的彌勒佛立像,高約七八尺許,妙相莊嚴,素稱藝術精品。彌勒佛右側二尊 是坐式阿彌陀佛石像,高二尺,制作古樸。
南山的碑碣摩崖遍布于南山的大小石洞和八角亭內。計宋代14件,元代2件,明代15件, 清代50件, 民國8件,“文革”中被毀多件,現(xiàn)尚存72件。1989年,已拓印成冊50件,形式 有詩詞、題記、題額、序跋和修葺捐資題名碑等。書法有篆、隸、楷、行、草齊全,各顯功 力。詩文和書法均有較高的水平。題書者有元親王及郡、州、府、縣官和歷史名人游客。內 容有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和民族等,最古的是慶歷元年(公元1041年)貴州州學教授刻于 觀音洞石壁上的《陳待制游南山詩》。最大的是南宋貴州知州陳讜的三份摩崖,即“北洞留 題”,刻于北洞頂上,為南山摩崖最高處;“南山”題額,刻于石佛洞東頂上,為南山摩崖 最大字, 字徑約80厘米,楷書;《南山頌》詩刻于觀音洞石壁上,為南山最巨幅共142字, 詩體古意, 書法工整,崖幅高250厘米。以上三幅合稱南山石刻“三最”。南山石刻最小的 是刻于觀音巖石壁上的聞實音和尚的“一竅有靈通地脈,半空無雨滴天漿”聯(lián)額,摩崖高35 厘米, 寬20厘米,字徑4厘米,楷書。還有宋的梁竦,明的林朝鑰,清的李彬,楊燝、何世 文等幅,也最為書法愛好者留連觀賞。
龍巖石刻
龍巖位于城東的大圩鎮(zhèn)南郊,龍巖洞內有明、清人的題詞、題額等摩崖。
其中南巖洞門石刻兩幅,下幅為明知縣林朝鑰所書“古懷第一山”五大字,上幅為清康 熙貢生曾光國所題“東方巨觀”四大字,巖大門上刻“天然勝跡”四大字。此外,洞內尚有 巨龍、小獅、石猴、石桃、石芝、羅漢、仙人等雕刻,形象逼真。明代徐霞客曾到此游覽。
封候巖石刻
封候巖,原名馬騮洞,位于貴港市古樟鄉(xiāng)川山村,巖口約寬7米,高5米。巖口左側的石 壁上刻有“封候巖”三字,系明萬歷壬子歲(1612年)仲春五山守備鄒勛書題。巖口左壁還刻 有鄒氏撰寫的詩和序。詩句云:“四野嵐煙靜里收,承平無事履斯游。地鋪衽席開華洞,天 巧生奇映碧秋。更透重天風細細,高懸明月水悠悠。登臨恍若東山勝,勒石燕然且未休?!?巖內尚有幾處石刻,因年代久遠,無從辨認。
嚴嶺巖石刻
位于橋圩震華村東2.5公里嚴嶺洞內, 原有石刻10塊,分布于門口,已炸毀。在洞門內 60米處有天然觀音坐蓮,觀音頭部巖壁上有摩崖一幅,高1.3米,寬2米,字黑色,多已漫漶, 不能辨認。下款“嘉慶辛酉年貽和書”字體為楷書,字徑6厘米。
(二)廟宇石刻
天堂寺碑刻
位于貴港市石卡街內原規(guī)模宏偉的天堂寺墻壁上,該寺1958年已拆毀。四面嵌墻的碑刻 原有40多塊, 現(xiàn)只剩下寺址西側民房的磚墻中的14塊,總寬11米,高1.7米,占墻底部面積 約20平方米。最大一塊高1.7米,寬0.78米,字跡清楚。其中《重修天堂寺碑》立于雍正四 年(1726年),《重修天堂寺碑記》立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天堂寺琉璃碑》立于乾隆三 十三年(1768年);《鼎建觀音殿容碑》立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是研究清代寺廟興建, 佛教史和當?shù)孛耖g風俗有價值的文物。
木梓三界廟石刻
木梓三界廟原座落在貴港市木梓鄉(xiāng)政府左側30米的地方。廟早已壞,現(xiàn)存石刻兩塊,一 塊是《咸豐柒年重修神像碑記》 刻于1857年,石碑寬0.6米,高1.10米,現(xiàn)嵌在二進屋右側 的墻上,序言共181字,正楷,字徑1.5厘米,字跡清楚,敘述了三界廟的歷史及這次修神像 的原因, 目的;另一塊寬70厘米,高110厘米,現(xiàn)已作村委會入大門處的墊腳石,模糊辨字 是《重修馮圣爺廟碑記》,為康熙四年(1665年)所立。對研究本地三界廟的起源、發(fā)展有一 定的價值。
東津鄉(xiāng)石刻
今貴港市東津鄉(xiāng)政府大院內存碑刻7塊。第一、二塊(每塊195×82厘米)是《重修迴風寺 碑記》的序文及捐款題名,刻于清咸豐八年(1858年)記敘東津古驛的地理位置及秀麗的景色。第三塊(195×86厘米) 是《重修佛像戲臺碼頭碑記》,里面記:“造河船以濟人渡,而碼頭 興作,始自明朝,臺閣增輝”。第四塊(143×83厘米) 是《重建玄帝堂暨佛像鐘鼓碑》,正 文不可辨。第五、六塊(兩側尚各少一塊)為《光緒辛卯年重建……碑》每塊(138×68厘米), 正文也已不清楚, 刻于1891年。第七塊《糧串定章碑記》 (137×62厘米) ,刻于光緒七年 (1881年),里面規(guī)定“每張糧串只準收銀三分,如有舞弊加收,即從嚴懲辦”。對研究古驛 東津的經濟發(fā)展及民俗有一定的價值。
(三)墓志、碑刻
沈希儀生墓碑
沈希儀(1491-1554),字唐佐,號紫江,貴城鎮(zhèn)人,任過明代廣東、廣西、貴州總兵官, 最后晉至都督同知(從一品)加鎮(zhèn)國將軍。
明嘉靖戊申年(1548年)沈希儀為自己營造生墓,刻碑紀功。碑高2.83米,寬1.57米,厚 0.25米,另有碑座高0.65米,寬1.55米,厚0.73米。頂部正中直書“誥封”二字,左右兩側 文日:“榮祿大夫鎮(zhèn)守總兵官右軍都督府都督同知紫江沈公希儀之墓”。以上字徑為9厘米, 楷書。正文1560字,字徑1.5厘米,楷書,碑文為右僉都御史兼鳳陽扶唐順之所作。刻碑六 年后沈死。此碑有些內容為《明史》所無,是研究明朝鎮(zhèn)壓農民起義歷史的珍貴資料。碑現(xiàn) 存市文物管理所。
甘其卓墓碑石刻
位于今貴港市石卡鎮(zhèn)都蘊村東甘屋土嶺上,墓碑高85厘米,寬40厘米。中間有字:“皇 清賜進士勅授四川省永寧協(xié)都司忠義定遠慈考吳氏合墓”,上款是:“×乾隆肆拾肆年歲次 己亥孟冬月吉旦立、 內閣副都御史年家眷弟呂熾頓首拜題”,下款是:“奉祀男口賢 孫口 口同百拜”。民國《貴縣木志》載,甘其卓是清乾隆時武進士,后任記名提督,守熱河陣亡。
翼王石達開祖墓碑
《祖墓碑》原為道光二十年(1840年)冬立。此墓后被清廷毀。民國23年(1934年)縣人龔 政等訪石達開故居時發(fā)現(xiàn),并在中山公園(今東湖公園) 建翼王石達開祖墓碑石座。座高3米 多,上嵌翼王祖墓碑及石柱殘字,并刻胡漢民詩,龔政訪石達開故居記,游翼王祖墓記,梁 岵廬翼王故宅歌及口書題字。翼王祖墓碑上有:“道光二十年孟冬月谷旦日立,十三世、清 顯妣謚慈儉石門黃氏老孺人之佳城”等字樣。墓主曾孫中有達開、祥開等列名。
渡船碑
《鼎建渡船碑記》是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春立,1979年冬在今奇石鄉(xiāng)福田、六馬兩村 內發(fā)現(xiàn)。
該碑共三塊, 用同樣方整的石刻成,碑面各高116厘米,寬66厘米,簡樸無紋飾,另用 碑腳可植入地,碑身尚完好,碑文楷書。
碑名6個字, 每字大8厘米, 分刻于三塊碑頂端。第一塊“鼎建”二大字,籌建緣起 ( 《序言》) ,約280字,分7行,字大2厘米。文后捐錢后題名6排,現(xiàn)僅見上三排,其中第二 排21名內有“石達開”名字和捐“一千文”等字樣。據(jù)考建渡船碑立石時,達開剛9歲零1個 月,其父已不在世。
曾光國墓志碑
位于今貴港市新塘鄉(xiāng)市場東頭的圍墻邊,乾隆十二年 (1747年) 立。全碑高1.60米,寬 0.65米, 厚0.25米, 碑頭有“墓志碑”三字。曾光國為清康熙貢生,協(xié)同李彬編修清康熙 《貴縣志》。
歲貢石刻
位于貴港市東津鄉(xiāng)鄭村大村屯鄭子明家門前臺階上。碑共兩塊,每塊15×36厘米,頂部 弧形。兩塊分別有字:“乾隆壬辰歲貢”,“道光丙申歲貢”楷書,字徑8厘米。兩塊碑離 頂部20厘米處均有圓孔一只。據(jù)傳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道光十六年(1836年),這家分別 有人被選為國子監(jiān)(最高學府)生員,稱歲貢。
糧串定章碑記
《糧串定章碑記》 原埋在今貴港市人民政府大門東側,1986年基建時出土。碑高150厘 米,寬70厘米,是清代光緒七年(1881年)的石刻告示。碑上方題字是:《糧串定章碑記》, 楷書, 字直徑6厘米,碑文共378字,字徑2.5厘米,楷書。碑文中規(guī)定“每張糧串只準收銀 叁分,作為定章,永遠遵行,如有書差人等,舞弊加收則從嚴懲辦”。對研究本地二百多年 前的經濟歷史,頗有價值。現(xiàn)保存在南山歷史文物室。
革命遺跡
賜谷村位于今貴港市慶豐西谷村。該村是洪秀全到廣西進行革命活動的第一個落腳點, 也是太平天國革命運動的第一個遺址。目前該村小學校的廣場上豎立著一座由貴縣人民政府 興建的紀念碑。碑的正文是:“天王洪秀全革命活動遺址”。上款是:“公元1844年至1847 年洪秀全到此宣傳組織革命活動”,下款是:“1988年元月貴縣人民政府立”。
洪秀全于1844年5月(清道光二十四年四月) 。同馮云山一起從廣東連山上封川入廣西到 賜谷村,住在他表兄王盛均家。1847年二次到賜谷村一邊教書,一邊宣傳和組織拜上帝教, 發(fā)展會眾。留下了不少遺跡。主要有:
門檻石,長1.5米,重約100公斤,左右有石鹿鑿相,是洪秀全當年教書的書房門檻石。此石現(xiàn)放存賜谷村黃慶生家門前。
石凳,洪秀全當年教書時常坐的石凳有6塊。現(xiàn)尚存二塊。
螞蝗沖拜上帝會遺跡,位于賜谷村背后的螞蝗沖之中,是當年會眾入會舉行入會儀式的 地點。
天王井,位于賜谷村西邊路口,以山石砌成,井深約2米,口寬約2.5米,呈蛋圓形,井 口有石階。1979年被群眾填平種菜,1988年貴縣人民政府修復。是洪秀全為解決當時村民吃 水難而倡建的,故稱“天王井”。
“斬妖”遺址,賜谷村北的六烏山下有一六烏廟。供奉一男一女的菩薩,當?shù)氐呢斨鬣l(xiāng) 紳利用六烏廟敲榨勒索農民。1844年洪秀全率會眾把此廟男女菩薩搗毀,并提筆在廟墻上題 “斥六烏妖詩”(原詩載1862年頒行的《太平天國印書》、《太平天日》篇)。今廟已毀。
羅坡汶壩, 是洪秀全當年為調解當?shù)厮姞?,所筑的攔河壩,壩長75米,寬3米,底 寬4.5米,1844年建。今尚存。
石達開,北山下里(今貴港市奇石鄉(xiāng))那幫村人,清道光末年參加馮云山組織的反清革命 運動, 在奇石, 龍山一帶組織一支拜上帝會隊伍。1850年9月石達開誓師反清到達金田, 1851年參加太平天國金田起義。領左軍主將,時年20歲,太平天國辛開元年(1851年)封翼王。石達開故居遺址、遺跡有:那幫村石達開故居遺址、那幫村背練武場、可覽山跑馬場、石達 開祖墓、朝拜坪、朝拜山、道光二十年冬立的石達開曾祖母墓碑 (1933年發(fā)現(xiàn),現(xiàn)存于東湖 公園內)、鼎建渡船碑記(1979年發(fā)現(xiàn),今存東湖公園內)。
岐山寨位于覃塘圩北4公里處, 是黃鼎鳳在貴縣郭西里進行反清活動的軍事?lián)c。建于 清咸豐三年(1853年),此寨雄踞于今貴港市的黃練峽附近,兩旁高山壁立,形勢險要。黃鼎 風在岐山前沿開闊地上挖水塘一張, 后人稱黃三塘,面積約60畝,在距黃三塘約200米遠的 福龍河上筑壩,開渠引水入塘。黃三塘的南端建炮臺一座,炮臺高約3米余,面積15平方米, 呈四方形,炮臺以灰砂混凝砌石成墻,開東西南北四門,墻上有炮眼。此臺與岐山主峰的兩 座炮臺隔水相望。岐山主峰的前炮臺面積約7平方米,護墻高約1.3米,建在主峰的半山腰上。主峰的炮臺建在岐山主峰上,頂峰呈帽形,四面皆石壁,前后炮臺之間無路可通,靠繩索吊 籃上下。岐山主峰下有黃三鼻為黃鼎鳳當年抗清義軍的大本營,面積約20多畝,是義軍的練 兵場;昔年曾建有轅門營房。今僅存殘址。
清同治二年(1863),黃鼎鳳失去覃塘、岐山等平原據(jù)點后,上小平天山建筑宮殿,稱建 章王。小平天山位于根竹圩北面,東為大平天,兩山峭絕,僅一路可通。黃鼎鳳在平天寨上 建筑了堅固的防御工事,炮臺、關卡、糧草彈藥儲存庫等,后人稱為黃三寨。今平天山上尚 存油池、炮臺、戰(zhàn)壕等遺跡。
位于今貴港市貴城鎮(zhèn)榕興街。這座建筑是一間城市居民的普通三進一開間的二層鋪舍。當時屋主張國才為中共地下黨員, 黨組織以此作為黨的秘密聯(lián)絡站。1928年6月16日,中共 廣西特委擴大會議在該鋪后座的二樓秘密召開。會議由廣西特委書記鄧拔奇主持,中央委員 惲代英到會指導。會議選出:朱錫昂,鄧拔奇、雷經天、董銓漢、余少杰、郭金水等15名委 員, 朱錫昂為書記,董銓漢為候補書記。1963年2月26日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人民委員會公布該 宅為自治區(qū)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位于今貴港市城北7公里的附城鄉(xiāng)第八村。南距賓(陽)貴(港)公路2.5公里,北靠平天山 全村壯族。1929年至1931年曾為貴縣和廣西省地下黨活動的據(jù)點。1930年10月至1931年8月, 廣西特委機關設在此處,指揮廣西地下黨的革命運動?,F(xiàn)僅存當年放哨的炮樓殘址。
位于今貴港市三里鎮(zhèn)西面2.5公里的羅村覃宅, 原建筑為懸山頂磚木結構。現(xiàn)僅存一小 閘門和一間敞口廳, 閘門門高2米,寬1.3米,上面砌磚禿頂;敞口廳是當年會場,寬4米, 進深6米,高7米,泥磚青灰瓦頂。1936年11月7日中共廣西省郁江代表會議在這里召開,有7 個縣20多名代表參加。會議由陳岸主持,會上產生省工作委員會,書記陳岸,委員有黃彰、 彭懋桂、陳湖光、滕雪心(女)等。
位于今貴港市東龍鎮(zhèn)正街二巷內,是中共地下黨員梅竹公的鋪屋。是一座平面呈縱長方 形兩層磚木結構懸山頂鋪面型民房,鋪面向西臨街,上下層之間高低木橫梁兩道,低橫梁下 為企籠間隔三開式。1939-1944年是中共廣西省工委黃彰建立和使用的地下交通站,解放戰(zhàn) 爭時期,地下黨在此開辦“明明書店”,秘密推銷黨和民主書刊,并為貴武兩縣游擊隊用作 通訊聯(lián)絡站。
革命烈士紀念建筑
紀念碑位于今貴港市城北約35公里的奇石圩公路旁的山坡上。為紀念中秋起義,1987年 9月貴縣人民政府建。座東北向西南,寬25米,縱深40米。占地面積1000平方米。分成三級 臺地,是鋼筋水泥沙石結構建筑。主浮雕塑像一尊,形象高大威武,腰間扎皮帶駁殼槍閘, 右手舉槍直指前方,左手高高舉起招呼后者奮力向前狀。其下部是起義英雄造像。中部向公 路一邊有原中國人民解放軍達開縱隊(即桂中總隊)司令員廖聯(lián)原題字:“中秋起義烈士紀念 碑”,行書,徑10厘米,座后是大理石上鑿碑文,座前有兩柱左右固立,柱頂有火炬裝飾, 有原縱隊副政委韋純束題的金字對聯(lián):“中秋偉業(yè)永垂八桂,烈士殊勛光照九州”,行書, 字徑8厘米。浮雕座周圍5米有水泥花窗欄桿,向公路有臺階,兩旁有小型縱向花圍,臺階外 有翠柏樹相襯。
桂東南抗日起義革命烈士紀念亭
位于貴港市城南58公里的木梓鄉(xiāng)簸箕坡嶺上, 為紀念桂東南抗日起義革命烈士1989年4 月市委、市政府和木梓鄉(xiāng)黨委、政府所建。整座建筑是由主亭、臺地、臺階和石碑等四個部 分組成。主亭立于100平方米水泥鋪設的臺地之上。是框架式鋼筋水泥結構,由四根3.5米高 的圓柱支撐的圓頂建筑。亭總高5.5米,座北向南。東南面兩柱底部約1米高處,以水泥板相 連。亭的正面有6級臺階。臺階呈梯形狀,上窄下寬,從臺地逐級向下伸展,亭正面的左右 兩邊分立“革命烈士紀念亭碑文”和“烈士英名”石碑各一塊。
紀念亭的正面兩邊柱上,刻黃彰夫人高天梅題詞:“革命義旗紅萬代,先驅壯志化宏圖”, 橫額“革命烈士紀念亭”等大字。
風景名勝
南山公園位于城東南約3公里處, 是在南山寺的基礎上擴建起來的。包括以寺山為主的 廿四峰, 現(xiàn)有面積1354.6畝,其中,石山占地472.5畝,是自治區(qū)人民政府公布的第一批區(qū) 級風景名勝區(qū)之一。
南山包括獨寨山、風山、龍山、龜山、鳳凰山、兩面山、氈帽山、雞兒山、馬山、驢山、 衡山、靴山、風浪山、三臺山、大鐘山、朝笏山、螺山、蓮花山、白鶴山、尖山、香爐山、 望天山、文筆山和獅頭山共稱為二十四峰,山形各異,似人似物,如畫屏羅列。
獅頭峰,又名寺山,海拔70米,為郁江畔廿四峰之冠,形象獅子。峰頂遍長一叢叢天然 植被“龍骨草”,毛茸茸、須拂拂,覆蓋在獅頭峰上,活似一只披茸的獅子。每每日出東升, 南山獅頭峰活似一頭醒獅正在沐浴晨光,在向朝陽頓首致意,構成維妙維肖的美景?!靶血{ 朝陽”是南山首席名勝。
寺山共有大小巖洞11個。分布于前、后山。主洞在前山,最大,上穹隆下寬敞。其東南 有流云(出米)洞,西北有觀音巖及通天洞,洞前有南山寺,金剛殿等古代建筑。半山有半山 亭,山頂有隨云亭,后山有葛仙、振衣二洞相連,通稱北極洞。北面山腰,有小巖名呂仙, 山后有舍利塔,丹砂井,山前西側有甘液池,池畔有菩提樹,為南山鎮(zhèn)山“圣樹”。名勝古 跡美不勝收。
南山自古享有“秀甲貴邑” 美譽, “文化大革命”期間,石刻、佛像受到嚴重破壞。1976年至1985年,自治區(qū)文化廳撥款數(shù)萬元,修復南山寺??h財政撥款建南山文物陳列館。1982年至1985年,貴縣人民政府先后投資70萬元建設南山公園,其中,1977年建筑登山石級 路兩條,各寬1.3米,總長451.92米,路旁加筑攔桿。1978年在南山的東側,擴建烈士陵園, 園內建有革命烈士紀念碑一座,黃彰烈士墓一座,以及黃彰,董銓漢、譚壽林等塑像。1984 年建南山公園牌樓大門一座,圍墻一條,長80米,把南山公園主游區(qū)圈圍起來。1987年建筑 混凝土環(huán)塘路, 寬3米,長490米,園內鋪筑混凝土地面400平方米。1988年縣財政又撥款建 筑公園主干道一條,寬6米,長400米,此外,園內還有港胞捐建的香鄉(xiāng)亭和邑人捐資建的功 德亭。今日南山公園更添秀色,既有古色古香又有現(xiàn)代氣派,終日游人不絕。
東湖公園前身是中山公園,位于城區(qū)的東面。東湖古名東井,一名路云塘,是由20多個 大大小小的蓮塘匯合而成的,故俗稱大塘。東湖的東南邊,雍正年間(公元1823年)用清白石 砌成一座登龍橋,橫亙于湖的南北,狀如巨龍。晚清一品官、名書法家陳璃書“東湖”二字 的石碑豎于橋頭上。民國19年(1930年)由當時貴縣縣長黎庶希依湖建中山公園。民國23年, 由縣長歐仰羲在園內建翼王亭、石達開紀念碑和翼王曾祖母墓碑座。解放后,縣人民政府又 撥款于園內建革命烈士紀念碑,在湖內建湖心島,游泳池等。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人民政府又多次撥款維修擴建。新建水泥鋼筋“艇亭”一座, 主樓二層高12米,長30米,二層合計面積300平方米,是公園內最高的建筑。兒童樂園一座, 內設自動自控旋轉飛機、滑梯、千秋、跨攔橋、大象、轉椅、電車等10多種兒童玩具。橋梁 三座,其中達開橋從陸地跨湖面直通湖心島。在翼王亭畔新建渡船碑碑座。在湖心島上新建 石達開銅像一座,高3.15米,寬1.5米,厚2.2米。在湖中還建有“荷花仙女”“仙鶴”“大 鵬”等雕塑造型。
東湖公園,湖光閃閃,林木成蔭,草綠如茵,百花盛開,環(huán)境優(yōu)美,景色宜人,是人們 游樂歇憩的理想場所?!皷|湖荷燕”,為新評貴港八景之一。
今公園總面積有744.5畝,其中,水面668畝。是廣西最大的內陸湖公園。
(三)西山
西山位于貴港市西面15公里處,是貴港市四大名山之一。清雍正十一年 (1733年) 修的 《廣西通志》載:“方竹產貴州西山”,清代已無存。西山是唐代歌仙劉三姐的故鄉(xiāng),是自 古有名的風景勝地。
西山五峰并峙,峰巒奇特,石筍參天。群山的南面有新橋江,西面有黃揚江,北面有大 茶江,清澈溪流,與群山相映,山青水秀,風景如畫。
七星伴月山、黃桑山、唱歌山、匐船山、仙女井合稱西山五大奇觀勝景,游人置身其中, 心悅神怡使人留連忘返。
七星伴月山位于西山圩西北面一公里許,包括七個各自獨立的石山。七山略呈圓形環(huán)抱 著一個圓形像月的小山。小山的周圍是一片低洼地,形成一個大湖,叫七星湖。圓形像月的 小山就在湖的中央,形成七星伴月狀,故名七星伴月山。七山的名稱是:高仙女山、矮仙女 山、根竹山、塘塍山、麒麟山、象棋山、沙子山。湖中的小山叫月亮山(也叫蛤塘山)。相傳 劉三姐就出生于此地的仙女寨。
黃桑山位于七星伴月山西南面二公里處,形似一高大的大象,共有甘四峰(又叫廿四頂) 峰峰奇特,最高的一峰叫獅子峰,形似一猛獅,獅身與七星山平行,但獅頭卻撓向七星山, 獅頭的前面有一石橋,恰似獅子的兩前腿,橋的盡頭有一石圓球,象獅子拋球狀。山腰有一 洞,叫黃桑洞,洞內有石桌、石床、石凳等。洞內尚有一水池,池中有一群群小紅蝦戲水, 相映成趣, 甚為奇觀。黃桑山的前面近處又有一座較低矮的山,形似一童人作拉象狀,稱 “童人拉象”奇景。黃桑山與七星伴月山遙遙相對,互為襯托,既連成一體又各自獨立成景。
唱歌山位于西山圩旁的東面,山上雜木叢生,郁郁蔥蔥,山不高而秀。唱歌山的東邊南 面,有兩座石柱突起,形狀似人,上面高的似二少女,亭亭玉立,下面矮的一座似一男青年 書生,恰似對面而歌。相傳這是劉三姐與秀才郎張偉望酣歌七日七夜,雙雙化仙而去所留下 的化石,故名唱歌山。后人曾在山下建廟以紀念劉三姐。“三姐歌臺”為新評貴港八景之一。
匐船山位于唱歌山東面偏北約兩公里處,是一座土嶺,嶺不高,呈長形,恰似一艘倒覆 而置的船,船底朝天,自古天成,確系奇觀。
仙女井原名方竹凌,位于方竹村的中心,是一口千年天然古井,泉水從地下冒出,水清 味甜,夏涼冬暖,終年不竭。從井口溢出的水,涓涓細流,四季不斷,后人在泉邊周圍砌石 成井。亂石作挑水踏腳之用,其中有一塊石有一個深深腳印,相傳是劉三姐到此挑水所留下 的腳印,仙女井因而得名。距仙女井的東面三公里處有一大巖山。大巖山山腰有一巖洞,像 獅子口。從山的南面獅子口入洞直通山的北面出口,北面出口有一面石壁平滑如鏡,鏡的對 面近處又有一印山(山如印故名印山),故大巖、村鏡、方竹凌又合稱西山一景。
龍巖山位于貴港市城東25公里的大圩鎮(zhèn)南郊。此山平地拔起,狀似伏獅。山前有一石林 塘。山的四周,群峰圍繞,形成一個山水秀麗的風景勝地?!褒垘r珠影”為新評貴港八景之 一。
龍巖山又名龍安山,半山腰上有一洞府。洞府頂圓如蓋,洞闊可容千人,洞內東壁石頭 呈龍狀,色朱黃與眾石不同,長數(shù)十丈。石龍的前面丈許有一石珠,像龍欲吞珠狀。龍腋下 有一幼龍,仰首作跳躍狀。龍背上有一小獅作酣睡狀。龍腰間有一天犬,作攀過狀。洞內尚 有一天然石龕,龕內有一玉帝作坐禪狀。周圍石壁奇形怪狀,有的象石猿、石桃、石芝、羅 漢、仙人、懸魚、伏虎、分別作合掌皈依、聽經、供佛、煉丹狀千姿百態(tài),引人人勝。巖內 尚有明清人的題額、題詩石刻。洞門頂上刻“龍巖洞”三字,為明李燾書題:側傍有“天然 勝跡”四字。
主洞的南面另有一洞,稱為南巖。巖內石壁上,有一大鵬,鵬旁有一人,似人欲乘鵬飛 仙騰云狀。還有雄獅、白象并立,作相親相愛狀,旁邊又有一關公像,紅光滿面,威風凜凜。巖門上有刻石題字兩幅,下幅日“古懷第一山”(明知縣林朝鑰所書),上幅:“東方巨觀” (清康熙貢生曾光國所題)。
主洞的東面又有一個洞,稱東巖。洞頂有石梅、石藕、石鶴等。
龍巖山上除龍巖外,尚有天巖、地巖、十三太子巖、周公巖、秤砣巖等,各具特色。天 巖里有一石鐘,以石擊之,發(fā)出洪亮的“噹噹”之聲,地巖有一狹長的暗道通山腳。
龍巖山的南面五六里處,還有一老龍巖,巖內有石鐘,石鼓等勝景。
龍巖是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歷史有名的旅游勝地。明代地質學家、大旅游家徐霞 客于公元1637年中秋前三天曾游過龍巖及附近山峰。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原有的菩薩佛 像毀壞殆盡。1985年以來,群眾集資12000元,進行初步修復,大圩街人龔敏忠捐資16000元 建半山亭及石級路?,F(xiàn)已可供游人游覽觀光。
北山位于貴港市以北4公里, 古名宜貴山,唐代建置貴州,即取一貴字命名,因其高峻 又名平天山,又因其狀似龍頭,故又叫龍頭山。它是蓮花山脈主峰,高1157.6米,綿亙數(shù)十 里,雄踞西江北岸,府視潯郁平原,是潯郁平原的制高點。明清二代農民起義,曾以此山為 活動據(jù)點。
平天山風景的特點:高大宏偉,巍峨壯觀,莽中有奇,山頭飛瀑直瀉,谷底怪石嶙峋, 頂平如臺,方圓3000余畝,漫游絕頂,霞煙襲袂,白云繞足,飄飄然如天上游,朝視日出, 暮賞落日,幻化萬千,最為奇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修水庫,辦林場,更添北山新色。林木滿山,湖泊似鏡,江環(huán)湖繞,山青水秀,一派林泉幽景。
平天山范圍廣闊,景觀眾多,山上有險絕的“黃三寨”、高山飛瀑“馬撒尿”、幽雅的 “仙女浴池”、水清如鏡的“石牛水庫”、常年涌水的“高山水井”、嗚聲叮冬的“水鼓” 等奇觀。“北岳仙池”為新評貴港八景之一。山下有宏偉壯麗的“石牛水庫”高壩,橫鎖山 門,半山有“上龍樓”和“下龍樓”,山村房舍,隱現(xiàn)于白云深處,恰似天上人間。峰頂上 有“北嶺仙棋”勝跡,舊傳為仙人下棋處,至今遺有石臺、石凳和沒有下完的棋局,是原貴 縣八景之一。
封候巖, 原名馬騮洞,位于貴港市古樟鄉(xiāng)川山村華堂屯前東北隅茶九山麓,距古樟圩4 公里。
巖口約寬7米,高5米,巖口左側的石壁上刻有“封候巖”三字,系明萬歷壬子歲 (1612 年) 仲春五山守備鄒勛書題。巖口左壁還刻有鄒氏撰寫的碑文,碑文作者,以馬騮即猴也, 猴候同音,而附會作雅稱,改名封候巖。巖內尚有幾處石刻,因年代久遠,無從辨認。
巖內,夏涼冬暖,中層鐘乳石林立,石柱,石筍、石幔、石龍……琳瑯滿目,有的似飛 禽走獸,有的活象羅漢人形,千姿百態(tài),栩栩如生,巖之上層,有一條清澈見底的澗水,橫 流于巖洞之間,四季不枯,緩緩而流,直通地下河,春夏水面漲至5米之寬,深1米多,秋冬 水面也寬2米左右、 深尺許,是一個天然的游泳池。巖之上部有小徑曲曲折折千回百轉,直 通山頂和山上的另一邊。有民謠日:“封候巖,封候巖,上通天,下通海?!?/p>
位于貴港市橋圩鎮(zhèn)震華村東2.5公里處。據(jù)民國《貴縣志》載:“嚴嶺在郭南里地方, 上連銅鼓嶺,綿亙十余里,中有嚴嶺寺內涼水井源出本嶺最清潔”。嚴嶺高出平地40多米, 是個山青水秀的游覽勝地。山洞寬闊,各種石臺,石凳、石棚天然而成,里面有大池,主洞 門寬6米, 洞深不可測。洞內石刻有10塊,大部分布在門口,已被炸毀。在洞門內60米處, 有天然觀音坐蓮一景,觀音頭部巖壁上有清嘉慶間摩崖題刻一幅,高1.3米、寬2米,楷書, 字徑6厘米,字跡已漫漶不清。
尚龍巖山原名上龍巖山,在城北40公里的山北鄉(xiāng)上巖村邊。上石下土,玲瓏透闢,有巖 在半山,尚龍寺?lián)炊ǎ墒凹壎?。民國《貴縣志》載:“洞口開敞,中多奇石,乃天 然邱壑,內設佛座,上如承塵,光潔可鑒,不亞于南山之勝”。為清初韋金寧所開。此洞長 達里。許,分前洞、中洞和后洞。前洞寬敞,可容數(shù)百人,洞內有南海觀音蓮座、西天佛仙、 擎天柱、天仙宮、仙人井(平水洞)、十八羅漢、父母壇等勝景。中洞狹長,中有通天洞,高 百十丈,頂有一圓形洞口,透光,稱“天門”,一簇樹木須根從洞口中垂吊而下,長數(shù)丈, 像人之須發(fā),甚為奇觀,人們稱為“龍須”。中洞過道的左邊有一“仙女舞臺”由天然石幔 組成,透過帷幕、垂簾,可見戲臺的中央有二石荀,宛若仙女,亭亭玉立,輕歌漫舞,活靈 活現(xiàn),維妙維肖。中洞尚有“天河瀑布”,恰似一池春水,從天而降,一瀉千里,氣勢不凡, 這是由鐘乳石造成的天然奇景。后洞有諸多洞府,各具特色。這是貴港又一名山奇洞。我國 著名愛國將領蔡廷鍇將軍,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曾率兵駐節(jié)此山。今鄉(xiāng)人已略作修整,前洞可 供人游覽。
九凌湖是平原上的一大水庫,分九凌和五凌兩處,分別于1956年2月和1957年4月建。壩 高8.5米, 壩頂寬3.5米,壩頂總長270米,總庫容量1850萬立方米,水面合13萬畝。兩庫相 通,構成一大湖。統(tǒng)稱九凌水庫,雖是人造,宛若天成。
九凌湖位于貴港市西面13公里處。水源自湖底九個泉眼和五個泉眼的泉水補給,終年不 竭, 水質清沏透明,游魚礫石,歷歷可數(shù)。水溫穩(wěn)定,冬暖夏涼,湖底平坦,水深4-6米, 湖的東南面是巖溶風景,奇峰峻峭,山下有巖,巖洞幽奇。臨湖遠眺,白云飛渡,青山浮水, 一派旖旎風光。西北兩側是土山起伏,層林疊翠,碧水長天,煙波浩渺。
九凌湖面廣闊,山青水秀,四季候鳥云集,甚為壯觀,是避暑、水上運動的佳地。“西 凌落鶩”為新評貴港八景之一。
史方志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