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橫畫的形態(tài)變化
形態(tài)指什么,什么叫形態(tài)呢?就是橫的長相,形象,就是說不同的橫在一起的時候,這個橫的形態(tài)要變,主要表現(xiàn)在橫畫的起筆上。如下面圖示的∶“寺、書、遵、翹”等字,多條橫線,起筆形態(tài)均不一樣,十分了不起。正如唐代孫過庭在《書譜》中所講,“數(shù)畫并施,其形各異,眾點齊列,為體互乖”。 “乖”就是不同的意思。我們遇到多個橫畫或者說多個相同的筆畫的時候,必須要做出變化,尤其是起筆,一定要變化。
(二)橫畫的方向變化
多橫并列時,方向不同,大大增加了靈動和流暢。如下面圖示的“聞、難、雙、蓋”等字。凡是橫畫并列的字,如方向一致,必然方挺莊靜而欠靈動和流美之韻。
(三)橫畫的空間變化
多橫排列時,空間比較均勻,容易雷同,做適當?shù)氖杳茏兓?,即可生出很多神采。如下面圖示例字:
'陰'字四橫中間密上下疏。
'桂'字四橫也是中間密,同時橫畫之間還發(fā)生了方向之改變,更有奇特之效。
'唯'字更見大師之高妙,四橫中間左側(cè)部分三個方塊空間,眼看就一模一樣了,突然來了個出鋒連寫,打破了第三個方塊,及時抓住了機會,真可謂神來之筆。
'墨'字在一堆橫線的最后拉大了空間,也很有調(diào)節(jié)的效果。當代有的書家不懂這一點,到處講課,吹噓自己的功夫好,三橫或四橫的空間一樣寬,用尺子量不差毫厘,此乃大謬也!
(四)橫畫化直為曲。
在行書中化直為曲,也是打破楷法的一種表現(xiàn)。尤其是在連寫比較多的情況下,會出現(xiàn)曲線的連接,甚至出現(xiàn)圓圈,大大增加了流暢感。如下面圖示'慧、生、性、非'等字。
所有的變化只為了豐富,一定防止都寫成標準橫,就失去了靈性,就不是藝術(shù)了。如一位著名書家把每個筆畫都寫好了,但每個字都不好。換句話說,他每橫都寫成了標準橫,所以沒神采,正與行書之規(guī)律相反。
《圣教序》中橫畫的變化,我們就講分享到這里,接下來我們探討豎畫的變化。
(一)左右鉤豎。左右鉤豎即引領下一筆或下一字的豎。
1.右鉤豎。行書右鉤豎是豎畫為了引領字的右半部分而帶出的鋒。往往用在左右結(jié)構(gòu)字的左半部分,其寫法是向右上自然出鋒,是引領右邊部分的開始。注意這里講的是豎,不是豎鉤,出鋒不可太重。太重了就成鉤了,如'傳、陽、依、像'等字。
2.左鉤豎。左鉤豎也是因為引領左邊的筆畫,使豎畫加了鉤,其實這個鉤就是順勢出鋒的結(jié)果。如下面圖示的'所、將、楊、福'等字。這種左豎鉤既增加了左邊的連接性,又加強了飛揚之勢。
還有一種左鉤豎,豎畫位置在字右邊,為了呼應字的左邊部分而形成,增加了穩(wěn)定性和完整性。如下面圖示'御、躡、抑、降'等字。
(二)左右弧豎
1.左弧豎。左弧豎是左右結(jié)構(gòu)字中,左邊有豎部分,為了追求左抱的感覺而形成的。如下面'慨、儀、有、陰'等字。
2.右弧豎。右弧豎有幾種情況:
一是短豎引領下一筆時出現(xiàn),如下面圖示'者、哉、故、貞'等字,連接十分緊密。
二是左右結(jié)構(gòu)中右半部分有豎內(nèi)呼應左半部分而形成回抱感覺現(xiàn)的、如下面圖示'攝、部、歸、利'等字。
三是一個字的中間有豎畫,且為最后一筆,為了引領下一個字而向右弧,即向左傾斜,同時增加了一個字運動中的平衡,如下面圖示'常、華、峰、奇'等字。
同樣一個豎,既可左弧,又可右弧,均是為了引領,為了豐富,為了美。
3.砥堅
此豎以前行書資料中未見分析,非垂露,更非懸針,略左弧,起收處皆方,有力頂萬鈞之力,故謂之砥豎。如下面圖示'帝、川、邦、即'等字。
砥豎就像砥柱一樣,正所謂王字有力度的表現(xiàn)。此砥豎宋人米芾應用比較多。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