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為中土,輸運灃液于五臟。脾居中州,是為升清降濁之樞紐。脾貴健運而惡停滯。脾之氣以升為健,胃之氣以降為和。經(jīng)云:“實則陽明,虛則太陰。”故脾之不升,以虛證寒(濕)證者為多;胃之不降,以實證熱證者為多。
脾喜燥而惡濕,脾病則生濕,濕重反過來又困脾。所以治療時應(yīng)健脾以益中氣,必須參以燥濕、化濕,利濕之品,濕重液停成水者還要遂水。祛濕逐水之后,應(yīng)健脾補脾以善其后,防止復(fù)發(fā)。脾屬土而性平,用藥宜溫,大寒大熱有傷脾土,大苦厚膩也為脾家所不喜。
脾為后天之本,脾病往往影響他臟,其他臟腑之病也常常涉及于脾,因為護理脾土,保護后天之本為醫(yī)生之主義。
補脾建中氣
人參——最佳但價貴,多則通,少則壅。
太子參——也佳,但力弱。
黨參——補中益氣,有燥性。
白術(shù)——補脾燥濕,又止瀉,且能發(fā)汗。
大棗——補脾和胃,安內(nèi)攘外。
甘草——補中調(diào)合諸藥,炙則補,生則瀉火。
飴糖——益氣緩脾,為止中虛作痛之要藥。
益智仁——燥脾澀精,攝涎縮小便。
滋益脾陰
山藥——補脾肺之陰,清虛熱,強陰固腸。
芡實——補脾腎之陰,澀精。
蓮子肉——補脾陰。
龍眼肉——潤心脾,主血歸脾,治思慮所傷。
白扁豆——和中化濕,為大病后初進補劑之良品。
醒脾健運
砂仁——行氣而不克,醒脾以開胃,引諸藥歸宿于丹田、入腎。
茯苓——滲濕,行水,走氣分。
蒼術(shù)——燥濕,升發(fā),理氣寬中,解六郁。
橘皮——燥濕化痰,理氣健脾。
藿香——快氣和中,解表辟惡。
佩蘭——去濕熱;除口中粘膩。
荷葉——助脾胃,升陽氣,散淤血,留好血。
薏苡仁——健脾燥濕,行水排膿。
白豆蔻——散氣滯,暖胃消悶,使清爽之氣隱然入于心脾。
寬中理氣
升麻——升散火郁,升陽氣于至陰之下。
防風(fēng)——脾胃引經(jīng)藥,去風(fēng)性濕之妙品。
草果——破氣除痰,消食化積。
大腹皮——下氣行水,寬胸通腸。
麥芽——健脾寬腸,下氣消食。又祛痰通乳。
麻仁——緩脾滑腸。
姜黃——破血散結(jié)。通經(jīng)脈。
溫脾
草豆蔻——辛熱理脾胃,性燥急,止胃弱之嘔吐。
肉豆蔻——辛溫理脾胃,性守而不走。
煨姜——味辛不散,氣溫不燥,行脾胃之津液。
花椒——辛溫散寒,溫中殺蟲。
瀉脾熱
防風(fēng)——引脾熱由上而散之。“火郁發(fā)之”之意。
白茅根——涼血消淤,除熱行水。
蛇膽—涼血明目。
冬瓜——瀉熱益脾、利二便。
白鮮皮——除濕熱,治風(fēng)痹瘡癬。
黃連——瀉火,姜炒治中。
黃芩——瀉中焦實火,除脾家濕熱。
木鱉子——除濕熱,治瘡癢,多外用。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