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詩的虛與實——兼談香港詩人伊凡的微型詩
文/馬立鞭
馬立鞭,男,漢族,1928年生,浙江黃巖人,重慶市三十中學高級教師,1949年參加《西南服務團》隨軍入川,1988年離休。代表作有:《詩不是歌德巴赫猜想》、《且談新詩的美學尋根》、《論意象思維》、《新詩要解決好三個“一致性”》,出版新詩話選集《詩藝零談》(后增訂為《馬立鞭詩論精粹》)、《中國當代絕妙微型小詩點評》、《詩學隨筆自選集》。主要獲獎作品:《詩藝零談》獲重慶建國四十周年文學獎。
(一)
明唐志契《繪事微言》云:"小幅宜用虛,愈虛愈妙。"清詩人兼畫家方熏《山靜居畫論》云:"古人用筆,妙有虛實。所謂畫法,即在虛實之間。"說的都是畫,顯然對小幅見大千的微型詩寫作,也同樣適用。
(二)
意象化與意境化,是古今詩家摸索了千多年總結出來的使詩臻于妙境的技法妙諦,其要領與要妙即在講明了詩是心物兩契、虛實互立互藏的審美時空創(chuàng)造。所以,兩者除了大小深淺有別(境大于象),除了意象是我國詩學故有的理論見解,而意境則是隋唐佛教東漸后詩禪結合的產物(雖然也己"本土化"),彼比實則并無二致。換言之,亦即在詩美把握上沒有什么優(yōu)劣之分。
這樣,在"三行"為限的微型詩里,言意象鑄造似更貼切,更有分寸。特別是獨行詩,所以說它有深邃的意境創(chuàng)造終覺牽強,原因在此。
(三)
香港詩人伊凡的微型詩所以讀之有味,即在他善于用無、用虛,即在他在詩的意象鑄造上自有章法,自有特色。
比如三行詩《木棉花》,前兩行"仰首向天/祈禱寒風來臨",還是一般的生態(tài)、時態(tài)交代,尚屬實寫;而最后那行"把自己燃成一把火",便是順理成章的"虛出"了。再如三行詩《懸棺》,則只有"峽谷的風"是實寫,即物態(tài)狀寫;緊接著的"訴說著一個古老的部落/不肯入土的故事",便是只屬于詩人的審美發(fā)現,亦即前人未曾道過的"虛出"之筆了。
(四)
其實,所謂"虛出",即是把情思注入物象,讓物象因不同凡響的情思的注入而獲得藝朮的生命;所謂寫實,也就是工于刻畫的白描功夫。不用說,在闈字極有限的微型詩里,都只能"點到為止"。如刻畫木棉之狀,但云"仰首"二字便己傳神;狀寫盆景之態(tài),也只須"修飾于刀剪之間"七字足矣。最是《移民》一首:"到月亮最圓的地方/飽嘗/鄉(xiāng)愁"。后四字更是畫龍點睛,言少意豐。
有云:詩家難事是語言??磥?,詩人己基本上掌握了此等造語本領。
(五)
從意象鑄造角度看,意為"虛",指詩的心靈世界。細分之有情趣、意趣、理趣("三趣")之分。情趣是詩美的基石,意趣是情趣的深化,理趣則是意趣的哲思化。象為"實",詩的外物世界,亦即外象刻畫。要之也有景象、物象、事象("三象")之別。詩的大千世界,說到衣也就是這"三趣"與"三象"的融會與契合,共鳴與交響。微型詩寫作也不例外。不用說,詩的"外象"自身,也有虛實之分。即可見可聞的為"實",憑心構造的為"虛"。虛象亦即"靈象,或曰"心象",唐司空圖稱為"象外之象"。所以若說如今詩壇并存三種藝朮,即實象藝朮,意象藝朮、靈象藝朮。(劉強語)值得商榷。其實,惟有意象藝朮才是詩美的核心與靈魂;實象與靈象,只不過詩的外象刻畫自身,又有虛實之分吧了。
從虛實角度看,詩的技巧白全部袐奧,無妨以情思的物化與物的情思化十字括之。用虛實對立辯證概念加以表述,也就是虛者實之,實者虛之。詩的技法的變化之妙,可作如是觀??磥?,伊凡是理順了這些關原的?!兑泼瘛芬皇?,三行盡是虛寫,但題目"移民"仍是"實"的。伊凡的詩所以既空靈灑脫又能與那些不知所云之作劃清界限,技巧秘密在此。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