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者,不必有仁。(《憲問》)
“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述而》)
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陽貨》)
勇敢,可能是人類在動物獸群野蠻爭斗時代就擁有的現(xiàn)象,并作為一種精神基因繼承到人類時代。所以,在這個世界上,無論在哪一種文化中,勇敢都是最為讓人熱血澎湃的人生品質(zhì)和精神力量,無論是自己,還是敵方,不管是善良之人,還是邪惡小人,都對勇敢和勇敢者尊崇、贊賞有加。然而,勇敢在所有人群中的普適性,卻使這種精神品質(zhì)稍有不慎,就會誤入歧途,成為莽撞的代名詞,變?yōu)闋幎?、傷害甚至禍亂的源頭??鬃雨P于勇敢的智慧,其深刻性在于告誡人們勇敢的復雜性。
在人類的內(nèi)心中,其實有著一種根深蒂固的“勇敢崇拜”,很多黑幫電影之所以吸引人,就是其中的人物不少都具有勇敢的品質(zhì)。所以,孔子提醒人們首先要認清勇敢的正義與否,“勇者,不必有仁。”那些所謂的勇敢者,并不一定是正義的、道德的,有可能是黑暗有害的。
孔子認為,真正的勇敢是見義而為,而“見義不為,無勇也。”孔子非常推崇勇敢的精神品質(zhì),他認為“勇者不懼”,乃是與“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并為人生三種支柱性的品質(zhì),即所謂仁、智、勇。
孔子自己首先就是一個勇敢的人,他說過“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這樣聽了會讓人“怦然心動”的慷慨陳詞,也講過“朝聞道,夕死足矣”如此大義凜然的話。現(xiàn)實中,孔子曾遭受宋國軍隊首領的恐嚇卻坦然相對;被武裝人員圍困七日,卻弦歌不斷;當還親自面對齊國君主,據(jù)理力爭,不費一兵一卒,要回了魯國曾經(jīng)被侵占的土地。
盡管孔子推崇勇敢,卻不是一意孤行的莽漢,他反對那種匹夫之勇,主張人們要在謀的前提下勇。
有一天,孔子曾經(jīng)對他的學生顏回說:“有用武之地的時候就干,沒有機會就把本事藏起來,只有我與你才能做到這一點。”一旁以“好勇力”聞名的學生子路看見老師夸顏回,便問孔子:“您如果率領三軍,找誰同事呢?”意思是勇敢、打仗之事肯定離不開我。
沒想到,孔子給子路潑了冷水。“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不用船只去渡河,這樣死了還不后悔的人,我是不會與他們共事的。我所希望,一定是面臨重大任務便恐懼謹慎,善于以謀略而能完成的人。”
在孔子看來,徒手斗虎,無舟涉河,并不是勇敢,而是魯莽;凡事不可莽撞,“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也許,在子路那種“好勇力”的人來看,那種深思熟慮、恐懼慎重,乃是膽怯的表現(xiàn),孔子正是要“點撥”子路,不要拿勇力和莽撞當勇敢。也就是說,勇力并意味著勇敢,無畏、毫無膽怯也不等于勇敢,它們只有與“好謀”結(jié)合起來,才算是真正的勇敢。
其實,子路類似三國中的張飛。張飛心直口快,勇猛無比,但是多次請戰(zhàn),卻被諸葛亮屢屢駁回,正是因為他缺乏“臨事而懼,好謀而成”的智慧。子路、張飛的勇力,也只有在江湖“單挑”或者西方式的“決斗”中有效,遇到稍微復雜的事件,他們的無畏就變成了于事無補的魯莽。
所以,孔子曾經(jīng)對子路說:理想實現(xiàn)不了,我就要乘著木筏遠走海外。跟我一起的,只有子路吧。子路聽說后很是興奮,但是孔子卻又說:子路在好勇方面大大超過了我,可他此外沒什么可取的了。”
孔子提醒人們的是,“勇”要與“智”相結(jié)合,真正的“勇”應該是融合了“智”在內(nèi)的,可稱之“智勇”。而且,有時候還要適當忍讓權(quán)變,因為“小不忍,則亂大謀。”
在今天的社會,“見義而為”乃是值得稱道的勇敢之舉,但是,如果孔子再世,也不會莽撞見義勇為,同樣會“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讓勇敢和智慧結(jié)合起來。孔子的看似不夠勇敢的“智勇”,值得對于現(xiàn)代人借鑒。
勇需要智的充實。更重要的是,勇敢很容易越界,成為一種邪惡的力量,它必須要正義、道德的關照和約束。
如果子路、張飛或者水滸中的李逵,他們的勇力和無畏雖然透露著急躁和莽撞,卻還不會出現(xiàn)大的禍害。那么,對于那些心生邪念的人,或者有地位的人,一旦“勇敢”起來,就意味著對他人的傷害甚至大的社會災禍。
子路曾問孔子:“有地位的人推崇勇敢嗎?”是的,《論語》中關于勇敢的言語,多數(shù)與子路相關,他的其他同學從來不涉及這個話題??鬃拥幕卮鹱屓司眩?/span>“有權(quán)力、地位的人只推崇義。否則,只有勇敢而無義,就會搗亂、造反,以致出現(xiàn)動亂;沒有地位的普通人只有勇而無義,就會成土匪或者強盜。”
孔子的判斷可謂切中肯綮。歷史上,那些擁有權(quán)力的人,如果沒有明確的社會道德和正義觀,“勇敢”起來的結(jié)果就是造反、割據(jù)一方,造成生靈涂炭;而那些勇猛有余的普通人,沒有正確的道德觀念,“勇敢”起來的結(jié)果,自然會走上偷盜、危害社會的道路。
對于今人來說,普通人的的勇敢尤其需要“義”的指引,很多年輕人很容易受到那種黑社會中的“勇敢者”的吸引,例如古惑仔的形象,揮舞著刀片闖蕩江湖,覺得這就是勇敢。孰不知,這種無義的勇敢,傷害他人和社會,最終導致自我毀滅。
因此,孔子所謂“君子有三戒”,其中之一就是“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不少“血氣方剛”的年輕人很容易沖動,例如,
孟子曾舉過這樣的例子,“有一種人,只會手按著劍柄瞪著眼睛說:‘誰敢抵擋我?!’”結(jié)果,勇敢就成了無“義”的爭斗。本來是雞毛蒜皮的小事,卻因為所謂的“勇敢”,釀成大的沖突和災禍。
同樣,孔子謹慎的指出,如果一個人“好勇”,卻憎惡貧困,那么也很容易生禍害。今天,一些人出于自身經(jīng)濟的原因,便“勇敢”起來,沒有法律、正義觀念,走上了偷盜、搶劫等違法犯罪道路,傷害他人,也禍及自身,就是因為“好勇疾貧”的緣故。
正是出于“義”的考慮,孔子認為人們好勇的同時,還要重視學習,這樣才能明白什么是“義”,勇敢才不會偏向誤入歧途,“好勇不好學”的弊端是容易搗亂闖禍。
真正的勇敢,應該經(jīng)得起正義和道德的“考驗”,也就是說它是“義勇”。否則,“勇敢”只是一種原始的生命沖動,越是“勇敢”,越是災禍和不幸。
此外,孔子希望人們勇敢的同時,要注意“禮”,也就是謙虛謹慎,按照規(guī)定、規(guī)章說話辦事。人“勇敢”起來,特別其勇敢的品質(zhì)受到社會的尊崇時,所謂的勇敢,往往會成為言行的放肆,導致不可預知的后果。歷史中,勇猛如岳飛,就是因為“勇而無禮”,過問自己不應涉及的皇儲之事,招致宋高宗的反感和猜忌。
其實,在孔子看來,所謂勇敢,就是仁、智、勇的結(jié)合,也即“智勇”和“義勇”。智慧會最大程度的提升勇敢成功的希望,而在通過“義”的關照和約束,勇敢才能從不少人并不缺乏的原始性生命沖動能量,充分文明化,變?yōu)橐环N善的人性力量。勇敢,也不可不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