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育性語言與長成型語言.
君子之交淡如水!
就拿這句話來說,
大多數(shù)人30歲之前,體會不到這句話的內(nèi)涵。
以前,時常聽到這套道理,都是一笑了之.
相比較這段道理!
更喜歡另外一套:?多個朋友多條路。
多數(shù)人都會這么想.
◎
那時,都喜歡三朋四友、三五成群,后來明白大多數(shù)時候沒卵用。
就算有,反而是那些不溫不火的關系走得更長久。
青少年時,熱衷于和那種很嗨的人做朋友。那種平平淡淡的關系,反而不被重視,
之后的經(jīng)歷才慢慢地體會到“君子之交淡如水”這套道理的內(nèi)涵。
但——當你體會到的道理之深意時,意味著你已經(jīng)到了一個年齡。
問題來了?
為什么有些道理,非得要到了一定年齡,才能懂。
更有甚者,一輩子都過得糊里糊涂,不得入門,領悟不到人生真諦.
◎
我們在明白一個道理本身時,意義是什么???
從世俗的角度來說:
就是需要這個道理,為我們的人生提供一個指導、幫助。
明白道理,就是為了用道理指引我們少走彎路.
這樣的道理——才有意義嘛!
是不是這樣子的!
為何?
在你年輕時,聽到“君子之交淡如水”這話,都是一副不以為然的心態(tài)。
但等你領悟到這個話的內(nèi)涵時,已經(jīng)是過來人。
相當于說“君子之交淡如水”這個道理,并沒有為你提供一個人生指導、以及借鑒意義。
——聽到這種話,都當耳旁風!還是這種話它本身就容易成為耳旁風?
該和那些狐朋狗友吃吃喝喝,依然會吃吃喝喝
該享受那種馬屁、恭維,依然會沉迷于那些五迷三道中。
以后再回過頭來感慨,為啥當初沒多養(yǎng)幾條狗狗……
◎
換句話講,這個道理不能指導我們當時的處境?或者說,只能作為指引未來的一個方向的一種語言.
只是幫我們歸納,總結了一下人生經(jīng)驗。
懂的人就懂了,不懂就是依然不懂,
從不懂到懂,也不是這句話讓你變得懂的。
而是我們自己過往的經(jīng)歷本身,讓我們自己領悟出來的。
對吧!
那就說明,那段道理,本身并沒有讓你從不懂變成懂。
而這?就是這種道理的弊端。
我們傳統(tǒng)文化思維里的一些弊端.
大多數(shù)家庭里,父母習慣教育孩子:
你要好好讀書,要努力,要善良……
都習慣于講這些語言.
◎
孩子們要有覺悟才行。
沒有覺悟的,只會一味地貪玩。
等步入社會后,才發(fā)現(xiàn)當初父母說的話,很多都是對的,為啥當初自己沒聽進去呢?
明白了,又有什么用?
你還能讓時光倒流嗎?
(想必很多人都會有這種感悟吧?。?/span>
◎
這個時候覺得以前父母說的話很對.
當初為什么不聽?
因為很多話,確實聽不進去,
沒法聽!
他們講的很多道理都偏向于抽象的而不具體。
抽象的道理一般指向的是未來,指的是問題方向.
具體的道理解決的是當下,指向的是問題的細節(jié).
有時候翻閱佛經(jīng)、道家、儒家經(jīng)典
會發(fā)現(xiàn)一個共同特質。
就是書中很多概念,都寫得虛無縹緲,玄而又玄.
翻開一看,腦袋發(fā)虛.
除非是對這些有追求,有愛好,才能深度扎進去。
蕓蕓眾生
多數(shù)人看到這些經(jīng)典,估計啊……都容易打瞌睡咯.
就算到了喜歡上看這些經(jīng)典的階段,也有一個年紀了,有些經(jīng)歷了,這時候才會讓人靜下心來的喜歡.
很少有年輕人喜歡看這些的。
問題又來了?
你到了一個年紀,有一些經(jīng)歷,再而喜歡看這些經(jīng)典……
(我姑且以30歲為一個標準吧。接下來我會以30歲這個標準描述.?以30歲,而立之年,喜歡看這些經(jīng)典了,作為一個參照標準來描述。)
愛上了傳統(tǒng)文化里面的大智慧,在經(jīng)典的指引下,后半生你的人生開了掛……
那你30歲之前,你的人生應該用什么道理來指導你?
本人不才?(接下來,把意思表達得詳細一點,可能在表達過程中,會讓意思有失偏頗,顯得狹隘。還請見諒:)
就是說,我們的文化里面很多經(jīng)典,但這些經(jīng)典都是你30歲之后,才看得懂的經(jīng)典道理。(我假設用30 歲作為參考)
那你30歲之前的人生,用什么道理來指導你.
正如上文中講的,“君子之交淡如水”這句經(jīng)典,在你30歲之前,是很難體會出內(nèi)涵的。等到了30歲之后,有閱歷了,你才能感悟到這句話的真諦。
那又能怎么樣?
30歲之前就相當于沒有一套有效的人生經(jīng)驗指引你,你等于跌跌撞撞地在過著少年時期的日子。
◎
按照我要表達的意思來理解 ?
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給與我們的很多道理。
都是30歲之后才可領悟的懂的道理,
而這種道理都是30歲之前,很難領悟進去的. (意思表達的狹隘了點,但就是這個大概)
基于此,又有一個問題出來了
如果一個人出身在普通家庭,身邊沒有一個親朋好友能在人生的路上開導、啟發(fā)一下他. ?那大概率,30歲之前他就會普普通通.
到時候他結婚了、生孩子了、要養(yǎng)家糊口了,就算經(jīng)歷了很多,到了一定年齡,?他還有經(jīng)歷去研究佛經(jīng),道家經(jīng)典,儒家經(jīng)典?
他有那個精氣神,去研究這些人生哲理。而用這些人生哲理去指導自己的人生路途么?
前提是還要喜歡讀書,如果不喜歡讀書的,那他這輩子,估計也明白不了那么多高深的道理,因此會淪為庸庸碌碌之輩.
對于那出身普通家庭的小青年來說,30歲之前,沒有指導他人生方向的貴人和經(jīng)典道理.30歲之后的高深道理,他也沒有精力去學。
那這些道理存在的意義是什么?
至少對于這位小青年來說,沒什么實際意義.
中國的文化,很多道理都是那種玄而又玄的,抽象寬泛的。
不管是電視劇一些臺詞,還是經(jīng)典古籍中的,都有這個特點。
這就形成懂的人才懂,不懂的不懂.
而不容易把不懂的人快速教育的懂.
的一種狀態(tài)。
比如:有些媽寶男、巨嬰、失足青年……
就是在年少的成長經(jīng)歷中,沒有被教育好。
是父母不教育么?
不一定,有很多父母拿孩子沒辦法。
這其中就包括了:溝通。
溝通就意味著必然會講道理。(不都是這種都通模式嘛)
既然是講道理,那問題又得暴露出來了.
講什么道理呢?
?如果你講的是“君子之交淡入水”的這種類型的道理,那不管用。
孩子只會以為你不想給錢他花,故意找的一個說辭,“別人家小朋友都穿名牌,朋友成群結隊,你不給,還盡說這種話”……恨你.
由此,將來他會演化出虛榮心強、喜歡享樂的性格。
?如果你講那種:努力學習,將來做人上人,不然就要進工廠……這種話,不一定管用。
他小小年紀,不懂什么叫人上人。他也不會懂什么叫辛苦,等他懂得時候也就后悔莫及了。(道理在說的時候不管用,管用的時候已經(jīng)晚了,這種道理有啥意義?)
?如果你讓他要明白:做人要懂得分享、要善良、不要招惹是非……
這種道理操作不當,會養(yǎng)成討好型人格,被別人欺負了,都不知道怎么解決。
現(xiàn)在新聞上不經(jīng)??吹叫@霸凌……(道理是用來指導解決問題的,虛頭巴腦的道理能讓他解決什么具體的問題?遇到事了都不知道怎么辦)
我們的文化,儒家思想: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這些語言非常的經(jīng)典.
但這都是些大道理。
(偏向于抽象、籠統(tǒng)、不具備指向當下具體解決方案的)
道家思想里面的:過猶不及,大道至簡……
這些話,不到一個年紀,體會不到精髓.
你讓一個小孩去聽這些,能起到指導作用?
佛家思想里面的“菩薩畏因,凡夫畏果”.
這些話,讓一小青年聽,他都聽不出什么意思的.(極少數(shù)天才,那就另說了,畢竟大多數(shù)人不是天才。)
中國文化從來不缺境界高深的思想,從來不缺大道理.
真正缺的是小道理。
缺的是30歲之前的道理.不缺30歲之后的道理。
猶太人在這方面就做的很好。
猶太家庭從小,就引導孩子形成獨立人格。(人格這個詞在我們的文化里,都沒這個說法)
讓孩子懂得自己去掙錢,不要依賴別人。
猶太家庭在孩子們高中畢業(yè)后,去旅行,休學兩年,不是立即去讀大學。
當一個人在旅行途中開闊視野之后,在去學校讀書,會學的更加扎實。
(以前一親戚,因為家里條件有限,高中輟學了,出去打工。后來自己攢到學費,再回到學校時,讀書特別用功。)
關于小道理:
有利于30歲之前能理解的道理:
比如說心理學。
心理學這門學科,我很喜歡。
現(xiàn)代心理學誕生于猶太人。
佛洛依德,阿德勒,馬斯洛……都是頂級的心理學家。
心理學喜歡研究精細的問題。
在我們傳統(tǒng)文化里,就沒有心理學這個學科,都是近代西方傳過來的……
比方說做人要善良,對這個概念解剖:
善良這個概念,很籠統(tǒng),不好具體定義。
操作不當?
就會形成討好型人格,生怕別人說自己不好,什么都順著別人的意思來。
不懂得拒絕別人,不敢拒絕別人,最后是割自己的肉喂別人,最后喂個狼。
我就聽到過很多父母教育子女:做人要善良……
我也聽到過:做人不能善良這種話,好心沒好報……這類型的抱怨話。
問題是善良的本質是什么?
弄清楚么?
?
如果是猶太人文化,他們會把這個概念解剖的更加精細。
更具備可操作性
什么情況下善良,什么情況下要保守。
防止形成討好型人格。
他們的文化語言比我們的語言描述的更加精準.
我們的語言只會描述很抽象、籠統(tǒng)的概念。
對精細的概念不擅長。
美國佬現(xiàn)在對我們國家經(jīng)常進行抹黑,我們自己的話語權無法打開,總是被西方國家壓制,就有這方面的原因。
且偏偏 精細的概念,邏輯性更強,更容易理解些。
◎
現(xiàn)在時常聽到許多人喜歡抱怨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這個概念就是心理學里面的一個術語。
抱怨做父母的從小沒教育好自己,讓自己在社會上不適應,害怕社交,害怕人際關 系、害怕辦公室政治,膽子下,不知道如何溝通……
也確實,很多原生家庭是有問題的。
存在的即合理的!
也不能一味地說父母養(yǎng)育了自己,就不能怪父母,拿孝道來抨擊。而子女就應該無條件的接收父母的不足,這也不妥。
既然存在很多這種現(xiàn)象,
也說明了在這方面,暴露出了我們文化方面的許多不足之處。
當然!
也有人總是會拿我們五千年的歷史出來說事,
視乎有了五千多年的歷史,我們方方面面都要比別人優(yōu)秀了。
◎
我喜歡學歷史:
我發(fā)現(xiàn),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就喜歡講一些宏大的道理。
什么“天人合一、世界大同”……之類的語言.
而普通老百姓的在子女的教育中:卻總會教育很多媽寶男,巨嬰,心智不成熟的角色:我窮我有理,看不得身邊的人好,恨人有笑人無,各種婆媳關系不和……
太多了。
一面是宏大的道理,一面教育出心智不健康的角色。
這不正式我們傳統(tǒng)文化的問題么?
◎
大道理就比小道理境界高?
只有小孩子才分對錯,成年人只看利弊。
小孩子才有非黑即白,成年人的世界永遠有的第三種選擇。
↑就上面這兩句話,說明了什么?
說明了小孩子的單純,成年人的世故。
問題是,小孩子就應該有小孩子的邏輯,成年人有成年人的思維。
有的人喜歡講大道理,有的人喜歡講小道理,你不能說講小道理的不如你的大道理。
顯然,上面那兩句話就是站在成年人的思維在判斷問題。
人一出生下來,就是一個奔向死亡的過程,那不能說既然總是一死,那就渾渾噩噩的過吧?
總得還要過程也精彩。30歲之前不也是人生的過程
我們的文化里面總有一種這樣的誤區(qū)!
總覺得30歲之后的道理,比30歲之前的道理更有優(yōu)越感。
大道理總比小道理更高明。
難道30對之前就不能有30歲之前的處世邏輯么?
◎
一個小青年找家里拿點錢去和朋友們喝喝酒,吃吃飯,父母總是批評。
一套大道理甩過來,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讓孩子們不要浪費精氣神在這上面。
父母輩說這個話,是以一個結果為導向的道理。
覺得你大吃大喝最后不會有什么結果的。
所以沒必要。
?
問題是:你不經(jīng)過這些,你能成長起來么?
你難道不和這個社會打交道,就明白了很多人生真諦吧。
正是因為有了這些大吃大喝的過程,你才在這個過程過慢慢的明白什么人好,什么人賴.
但有的父母一上來就是一道那種大道理,
打壓你。
你要是和他們反駁起來:“多交朋友多條路”.
他們會立刻反攻你:“君子之交淡如水”.
因為他們覺得,他們的道理比你的道理看的遠。
你的那些就不能叫道理。
小蝌蚪將來要變成青蛙的,所以小蝌蚪就不應該有小蝌蚪的活法?
只能接受如何一步變成青蛙的道理。
小蝌蚪也是一段成長的經(jīng)歷啊。
但就沒有準備你這段經(jīng)歷該有的道理的。你要直接學如何做青蛙的道理。
這正是我們文化的誤區(qū)。
總是覺得后面的道理比前面的道理境界高。
你應該直接接受后續(xù)的道理。
前面的不重要。
不尊重你的成長過程。
◎
真正高明的家長會這么溝通
:孩子,你要多交朋友,多出去長見識,看清什么人是好人,什么人是小人……
你不可能和誰都能交朋友的,但是你也要多和他們接觸……
但你要知道“君子之交淡如水”,人一輩子,你能有兩三個知己——足以……
這樣的溝通豈不更加妙,即不限制孩子的過程,又讓他們有方向.
同時講兩套道理。
一套是指向當下的。
鼓勵開展社交,學會看人。
一套是指向未來的。
讓他們知道,將來不一定有很多人會成為之心朋友,不要期待別人,不要依賴別人。就算發(fā)生關系破裂,也有個心理承受能力……
兩套道理同時進行,讓他們認得清當下,看的遠未來。
這才方為高。
在溝通中,很多父母只會講未來的道理,不管當下的解決方案。
也有鼠目寸光的,只讓孩子們計較眼前,不看未來的,把路給走窄了。
◎
整體來說,我們的文化偏向于解決未來的問題。
講大道理。
不擅長講當下的道理,喜歡講宏大的道理,不擅長講精細的道理。
喜歡講道德禮節(jié),不擅長心理分析。
比如:
有的父母給子女把關結婚對象時,只會說:對方很老實,適合過日子,很實在……不抽煙喝酒打牌,人品、習慣良好,不好吃懶做。
這種很表面化的建議,其實這些細節(jié),你自己多留意,你都能看清楚。根本不需要他們把關。
突然,你說到:
那人沒有激情、生活很無趣、媽寶、習慣PUA、總是喜歡打壓……
他們反而會說你事多……
因為在他們的邏輯里面壓根沒有這些選項。
他們覺他你不應該講究這些.
你講這些是你很孩子氣,不成熟.
過日子嘛——就應該找那樣的。
至于你內(nèi)心世界滿不滿意,他們壓根不管。
◎
未來很重要,當下很隨意。
這就是我們文化中的問題。
30歲之后的道理比30歲之前的道理重要。
所以當下怎么樣,不會告訴你太多,
也指導不了你。
◎
如果在猶太文化中,父母或許會這樣描述問題:
那人有沒有表演性人格、邊緣性人格障礙、巨嬰、第一人格、第二人格、習慣自我感動式……這些更加精準的詞匯來進行描述。
這種語言,更能關注你的內(nèi)心需求,精準的把控問題。
我們的文化,就不會注重你成長過程中的語言,直接給你最終的答案/道理。
只有青蛙階段的道理,沒有小蝌蚪階段的道理。
以至于你還沒成長起來,還沒到接收后續(xù)的那套精髓的步驟之時,就已經(jīng)倒下了。
O_o
好比一個人在沙漠里,饑渴難耐?
如果是猶太文化.
他們就想著解決當下的問題,讓你立刻喝到水。
如果是我們中國文化:
會讓你忍著,遠方30里開外,不僅有更衛(wèi)生的水,還有美酒……
關鍵是,你要是能到30公里開外,你就舒服了,反而獲得的更多……
如果你到不了30公里,你就玩完了……
題外話:
這也是猶太人很優(yōu)秀,但是沒什么大智慧的原因,總是被那么多國家擠兌……
我們中國卻一直是大國,
不過呢大多數(shù)人卻過的得累
總結
在這里我發(fā)明了兩個概念詞:
一個叫:發(fā)育性語言/道理
一個叫 :長成性語言/道理
?發(fā)育性語言:
就是發(fā)育階段,成長階段中的一種語言。
?長成性語言
就是事情可以定性了,成熟了。
◎
我們中國文化的語言就偏向于-----長成性語言/道理。
比如,君子之交淡入水,就是這種道理。內(nèi)核很成熟,無法改變,可以當成最終道理。
◎
發(fā)育性道理。
比如:多個朋友多條路。
就是在成長經(jīng)歷中的一個道理,但是這個道理。
最終隨著年紀的長大會越來越不對勁。
換句話講:這種道理30歲之前聽起來叫道理,30歲之后不能叫道理。
有局限性、時效性,只在某一階段內(nèi)管用的道理.
但對你30之前成長過程是有指導意義的。
這就是我所強調的--------發(fā)育性道理。
很多家長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給孩子溝通的過程中,
習慣講 “長成性道理”型語言描述。
問題是孩子聽不懂這些,領悟不到這些,反而爆發(fā)各種矛盾。
不擅長講“發(fā)育性道理”型的語言描述。
發(fā)育性道理針對的是當下的問題如何解決,容易聽得懂。
孩子們也好接收,消化。
但:發(fā)育性道理,容易有限制,看的不遠,不容易達到高度。只能管一段時間內(nèi)的,一定范圍內(nèi)的道理。
隨著年紀的成長,很多道理反而有反作用。
這時需要配合“長成性道理”來指導一個大方向。
兩套道理齊頭并進,才是最好的。
如果一味地講“長成性道理”,他們領悟不了那個境界,覺得你說的話一點用都沒有,直接唱反調。
還沒到那個階段,就倒下去了,躺平了。
就算后來的經(jīng)歷中,意識到傳統(tǒng)文化思維的精妙之處,但伴隨著生活的壓力,也沒有精力去學習,因而一輩子成為庸庸碌碌之輩。
◎
很多人就是一輩子這么給鉆進去的.
回顧人生,依然發(fā)現(xiàn)不了問題出在哪里!
再回過頭來反思,覺得當初沒聽父母的話。
其實父母當初,也不一定真的做到位了,心意是好的,溝通的方式不一定真的對。
如果你沒意識到問題的核心,
反轉之后再反轉……又重新轉回去.
依然在自己的下一代身上,再次重復上一代的溝通方式,以為當初是沒聽他們的才過得不如意。
再次,逼著孩子們好好學習,不要交狐朋狗友,君子之交淡如水……
重復之前的那套溝通模式。
又是下一個輪回……
猶太人擅長研究心理學,喜歡做精細的東西.
我們中國喜歡研究天人合一,喜歡講宏大的道理。
我們的道理傾向于指向未來,
他們傾向于指向當下。
“長成性道理”相當于30歲之后的道理。
“發(fā)育性道理”偏向于30歲之前的道理。
各有優(yōu)劣。
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方才可……
猶太人能控制美國,每年大量的諾貝爾獎的獲得者,說明他們的能力不是蓋的。
但猶太人被各種排擠,連一塊國土都要去爭,這也說明他們有不足。
我們五千多年的文化,四大文明古國唯一傳承下來。我們能差么???
哈哈!
但我們近代以來,科學技術都是引進西方的,哪怕是如今在科學鉆研、創(chuàng)新精神都和西方有差距。
說明我們有不足.
各有優(yōu)劣~需各取所長。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