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潘劍1 曹昊天2 劉濟遠1 王了1 劉顯1 廖學娟1
作者單位:
1. 口腔疾病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 國家口腔疾病臨床研究中心 四川大學華西口腔醫(yī)院口腔頜面外科 成都 610041;
2.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yī)院口腔科 廣州 510000
[摘要] 口腔醫(yī)護人員長期暴露在各種致病因素之中,其中對傳染病病原體的暴露是威脅口腔醫(yī)生身體健康的一個重要因素。病原微生物在口腔診療過程中傳播的基本途徑有:血源性傳播、飛沫傳播、接觸傳播以及氣溶膠傳播。通過這些途徑,微生物群落如朊毒體、病毒、真菌、細菌等得以傳播。2019年12月以來,隨著由2019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SARS-CoV-2)引起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在武漢爆發(fā),口腔診療過程中產生的氣溶膠帶來的感染風險也迅速被人重視。本文總結目前人們對傳染性疾病在口腔診療環(huán)境中傳播和風險因素的相關研究,以便口腔醫(yī)生參考做好相關防護,避免職業(yè)暴露的發(fā)生。
[關鍵詞]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 職業(yè)暴露; 傳染?。?/span> 氣溶膠
口腔醫(yī)護人員長期暴露在各種致病因素之中,其中對傳染性疾病病原體的暴露是威脅口腔職業(yè)者身體健康的一個重要因素[1]。病原微生物在口腔診療過程中傳播的基本途徑有:血源性傳播、飛沫傳播、接觸傳播以及氣溶膠(aerosol)傳播。通過這些途徑,微生物群落如朊毒體、病毒、真菌、細菌等得以傳播。
2019年12月以來,由2019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SARS-CoV-2)引起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在武漢爆發(fā),并迅速上升為國際關注的公共衛(wèi)生事件[2]。隨著各省市陸續(xù)啟動重大公共衛(wèi)生事件I級響應,口腔診療過程中產生的氣溶膠帶來的感染風險也迅速被人重視。本文意在總結目前人們對傳染性疾病在口腔診療環(huán)境中傳播和風險因素的相關研究,以便口腔醫(yī)生參考做好相關防護,避免職業(yè)暴露的發(fā)生。
1 傳染性疾病在口腔診療過程中傳播的途徑及防護
傳染性疾病口腔醫(yī)生職業(yè)暴露風險的途徑主要有:1)血源性傳播:病原微生物通過被感染病人的血液傳播[3];2)飛沫傳播:病源微生物通過患者打噴嚏時播散的唾液和體液進行傳播[4];3)接觸傳播:直接對病人或污染器械的接觸[5];4)氣溶膠傳播:病源微生物通過渦輪手機產生的氣溶膠進行傳播[6]。4種傳播方式常通過混合方式傳播,如醫(yī)護人員接觸到被飛沫污染的環(huán)境表面。
在血源性傳播中,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等病毒的傳播[7-8],被認為是對口腔醫(yī)生身體健康帶來危險最大的威脅。血源性傳播中,最常見的途徑是銳器傷,約占95.67%,口腔門診銳器傷中,手是銳器傷最常見的部位。前6位銳器傷分別為:探針、鉆針、擴大針、注射針頭、拔髓針及結扎鋼絲[9]。全球范圍內,6%~30%的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5%~10%的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以及0.3%的人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是通過銳器感染的[10]。預計全球范圍內有3 570萬衛(wèi)生工作者和相關職業(yè)人員暴露于經皮銳器傷引起的病原體血源性傳播中[11]。規(guī)范操作和反復培訓是避免血源性傳播和接觸傳播的主要方式,定期的培訓和評估是十分必要的[7]。
空氣中,細菌、病毒乃至真菌,常通過飛沫傳播[3]。其中,單純皰疹病毒被認為是通過此途徑傳播的危險性最高的一種病原體[12]。流感病毒常通過接觸、飛沫和氣溶膠傳播[1,13]。
氣溶膠傳播是飛沫混合在空氣中,形成氣溶膠,吸入后導致感染的傳播方式。由于超聲潔牙機和高速手機的使用,氣溶膠傳播是口腔診療過程中較為特殊的傳播方式,做好防護尤為重要。口腔醫(yī)生無法通過單一途徑減少口腔診療過程中的氣溶膠感染。必須通過個人防護、橡皮障的使用、高效的室內空氣過濾器、強吸吸唾、紫外線消毒的通風系統(tǒng)以及治療前預防性漱口等多方面進行防護[6,14]??谇粌鹊能妶F桿菌是通過氣溶膠途徑傳播的主要病源微生物[15]。此外,腺病毒、流感病毒、(包括高致病性流感病毒如H1N1)、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結核分枝桿菌被證實存在于口腔診療環(huán)境的氣溶膠中[1,16]。在有創(chuàng)操作中,血液和其中的病原體可隨渦輪機產生的氣霧產生氣溶膠,被認為有傳播HBV、HCV和HIV的風險。即使在關閉冷卻水的超聲波潔治過程中,仍有血液、唾液以及病原體形成的氣溶膠[17-18]。
在口腔醫(yī)學以往的文獻中,氣溶膠常被翻譯為氣霧,而飛沫傳播常被寫作唾液傳播,兩者皆屬于空氣傳播。此種定義著重于傳染顆粒大小而忽視了膠體形成后傳播距離的擴大。氣溶膠傳播是指病原體的直徑小于50μm微粒的空氣傳播。較小的氣溶膠(直徑0.5~10μm)可以進入肺泡,被認為最具有傳染性。相對應的,飛沫傳播的微粒直徑大于50μm[19]。通常認為,氣溶膠傳播對口腔醫(yī)護的健康,更具威脅[17]。同時,隨著飛沫中水份的減少,飛沫中的顆粒變小,飛沫核變成氣溶膠傳播的來源之一[19]。可見,防護氣溶膠傳播,在口腔診療過程中職業(yè)暴露防護的重要性。
個人防護用品,如面罩、手套、護目鏡的使用可以阻擋大多數飛沫[1]。N95型口罩[美國國家職業(yè)安全衛(wèi)生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for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認證的顆粒物防護口罩中的一種],可以濾去氣溶膠中的99.7%的腺病毒、流感病毒以及99.3%的PM2.5細顆粒物(指環(huán)境空氣中空氣動力學當量直徑≤2.5μm的顆粒物)[1]。但是研究[18]表明,在超聲波潔牙后30 min內,診室內仍有氣溶膠。濕潤情況下,H1N1病毒可在氣溶膠中存活1 h[20]。所以,在操作結束、醫(yī)護人員摘掉防護用品后,仍有被感染的風險。一種有效的措施是在超聲波潔治、渦輪機操作前,使用0.1%氯己定漱口液漱口[6]。此種方法可以改善患者口腔衛(wèi)生狀況,大量減少氣溶膠中的病原體含量。但是對于生物膜內的微生物和咽腔內呼吸道病原體,起不到消除作用。同時,氯己定漱口,對于2019-nCoV(SARS-CoV-2)沒有作用[21]。
另外,在氣溶膠產生的污染中,術者的右臂和助手的左臂是受污染最重的區(qū)域。其次是頭部、胸部及面罩內側。做好這些部位的防護,以及嚴格的手衛(wèi)生,是防護中值得注意的[18]。此外,減少氣溶膠產生的較經濟的方法,是始終在操作區(qū)域使用大口徑吸頭的強吸吸唾。研究[17-18]表明,使用8 mm或更大直徑的強吸管,可減少93%~96%的氣溶膠,而小口徑的強吸管則不足以吸走絕大多數氣霧。強吸的使用依賴于四手操作和操作技巧。
筆者認為,中國由于人口稠密,大型口腔醫(yī)院較多。在氣溶膠傳播疾病的防護工作中,高效的室內空氣過濾器、紫外線消毒的通風系統(tǒng)的配備尤為重要,有助于減少病原體的遠處傳播和診室間傳播。另外,參考國內外先進經驗,在制度建設上,賦予醫(yī)院感染管理科專家較高的行政級別和話語權,也有助于減少傳染病在口腔診療過程中的傳播。對于氣溶膠傳播感染的各種措施詳見表1。
在此次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中,出現一些案例,支持氣溶膠傳播的可能性,如途徑武漢的列車,在無接觸史的情況下,出現了確診病例。理論上,氣溶膠傳播增加了病毒的傳播能力。根據《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五版修正版)》[21]指出:2019-nCoV(SARS-CoV-2)主要經飛沫和接觸傳播,通過氣溶膠傳播尚待明確。
2 口腔診療環(huán)境中,對口腔醫(yī)生身體造成威脅的傳染病的主要種類
2.1 流感病毒
在口腔治療的防護研究中,人們普遍重視HBV、HCV和HIV帶來的危害,而忽略最普遍的流感病毒的防護。甲型流感病毒變異頻繁。H1N1具有高致病性,常通過飛沫、接觸和氣溶膠傳播[13]?;颊吲R床癥狀為肌肉酸痛、咽喉腫痛、發(fā)燒、頭痛、咳嗽等。除了要做好本文上述防護工作,對于疑似患者,在進行治療前,建議查血,以便于采取早期干預,并且避免因接診診室內出現交叉感染[13,16,20]。同時,醫(yī)患雙方規(guī)范和積極的手衛(wèi)生對保護醫(yī)患免于交叉感染至關重要。每年注射流感疫苗,被認為是防止感染的有效舉措[22]。
2.2 SARS-CoV、MERS-CoV、2019-nCoV(SARS-CoV-2)
SARS-CoV、MERS-CoV、2019-nCoV(SARS-CoV-2)可引起重癥急性呼吸綜合征,有較強的傳染性和致病性,主要傳播途徑為飛沫傳播和接觸傳播,其中SARS-CoV、MERS-CoV明確可通過氣溶膠傳播,2019-nCoV(SARS-CoV-2)-通過氣溶膠傳播尚待明確[19,21,23-24]。目前為止,未發(fā)現口腔科診療環(huán)境中上述病毒的傳染。但是,上述3種病毒都發(fā)生了醫(yī)護人員的感染[21,23]。同時,SARS-CoV、MERS-CoV氣溶膠傳播病例表明,氣溶膠傳播可使病毒感染距離增加[25]。學界普遍認為,口腔超聲潔治及高速渦輪手機的使用,產生氣溶膠,可增加上述病毒傳播的風險[19,23,26]。筆者認為,之所以沒有發(fā)生口腔診療環(huán)境中的感染,是因為衛(wèi)生工作者效應(healthyworker effect,HWE)[27]。由于這3種病毒的感染,引發(fā)了國際關注的公共衛(wèi)生事件,口腔醫(yī)護人員做了較好的防護,同時患者和醫(yī)護人員都采取非急診延遲就診的策略,減少了感染的發(fā)生。但并不代表這暴露風險較低,從而可以對防護產生松懈。
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爆發(fā)期間,對于急診必須處理的病例,除了應做好積極手衛(wèi)生以及氣溶膠傳播防護,還應減少渦輪機及超聲潔牙機的使用。操作時減少咽反射、咳嗽和盡量使用橡皮障。由于現有研究缺乏,依據中東呼吸綜合征(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MERS)和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的經驗以及部分地區(qū)的要求[28],筆者建議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爆發(fā)期間施行“一患一室”,每位到訪者結束治療后,都應進行必要的空氣和表面消毒[23,25,29]。對于兒童患者,可適當采用鎮(zhèn)靜劑,幫助其放松和減少咳嗽[19,27]。應正確使用防護用品,戴手套前應當洗手,脫去手套或隔離服后應當立即流動水洗手[30]。
對于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口腔門診與口外病房應設置三級預檢分診,重點詢問流行病史:1)來院前14 d內是否有發(fā)熱或咳嗽等呼吸道癥狀?2)來院前14 d內是否曾到過武漢市及周邊地區(qū),或其他有病例報告的社區(qū)?3)來院前14 d內是否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者(核酸檢測陽性者)有接觸?4)來院前14 d內是否接觸過來自武漢市及周邊地區(qū),或來自有病例報告社區(qū)的發(fā)熱或有呼吸道癥狀的人?5)來院前14 d內接觸的人群,是否有多人出現發(fā)熱、咳嗽等感冒癥狀者?6)來院前是否有不明身份的多人聚餐、聚會或近距離接觸史?對于外地患者還應詳細詢問所乘坐過的交通工具,如為公共交通工具,應記錄乘坐日期、航班或車次及座位號[21]。
2.3 乙型肝炎病毒
HBV在人群中廣泛傳播,其在口腔內主要聚集于齦溝內[31]。據估計,通過被HBV污染的銳器所傷害而導致感染HBV的概率約為6%~30%[11,32]。研究[4]顯示在口腔醫(yī)生和口腔頜面外科醫(yī)生中感染乙型肝炎的概率是正常人群的3和6倍。由于感染人口基數的差異,口腔醫(yī)生在治療乙型肝炎患者的過程中被感染的概率是在治療AIDS患者時被感染概率的57倍。對于口腔醫(yī)生,死于HBV感染的帶來的疾病是死于HIV感染風險的1.7倍[33]。但是,囿于固有觀念,醫(yī)護人員對HBV的防護意識遠遠低于HIV[34]。注射乙型肝炎疫苗是有效防止HBV感染的措施,乙肝抗體在注射后5年左右自行衰減。這提醒口腔醫(yī)生,定期復查乙肝5項檢查和接種疫苗[35]。
2.4 丙型肝炎病毒
HCV主要通過血源性傳播。90%的感染者無明顯癥狀。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將會發(fā)展為慢性肝炎、肝硬化以及肝癌[36]。由于傳播方式相似,HCV患者和HIV患者有30%的重復感染[37],暴露于HIV患者增加感染HCV風險,反之亦然。感染HCV的患者,較易因口腔疾患而就診[36]。HCV的RNA可在口腔診療環(huán)境中被檢測到,一般可以在環(huán)境中存在5 d[38]。HCV可以在被感染者的唾液中查到,大概83%的感染者會伴發(fā)HCV相關的涎腺炎[39]。這增加了HCV在口腔診療過程中傳播的風險。目前為止,HCV無有效疫苗預防。
2.5 人免疫缺陷病毒
許多HIV感染患者首發(fā)癥狀發(fā)生于口腔中,這增加了口腔醫(yī)生在診療過程中暴露風險。但是口腔醫(yī)生中AIDS患病率低于正常人群[3]。如前所述,經皮銳器傷是HIV感染的主要途徑。規(guī)范操作和定期培訓,是避免口腔治療過程中此類感染的主要方式。另外,還應避免氣溶膠,傷口接觸等混合途徑傳播。
2.6 單純皰疹病毒
單純皰疹病毒感染經常累及口腔、生殖器、以及角膜。常通過唾液傳播。由于其廣泛傳播和高致病性,是口腔醫(yī)生面臨的重要職業(yè)暴露因素[40]。該病毒主要聚集于三叉神經,也有部分人群的唾液中可檢出該病毒[40]。據Lewis等[12]統(tǒng)計,口腔醫(yī)生中,被單純性皰疹病毒感染后常發(fā)生皰疹性瘭疽和皰疹性角膜炎,大大高于正常人群。
2.7 結核分枝桿菌
結核病常通過飛沫和氣溶膠傳播[19],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被認為對口腔醫(yī)生最具威脅的病原體[41]。結核分枝桿菌被認為對口腔醫(yī)生有著特別的威脅。來自患者咽部的結核桿菌,常通過醫(yī)生操作時引起的咳嗽、氣霧等播散到空氣中,給口腔醫(yī)生帶來了較大的感染風險[19]。
2.8 軍團桿菌
軍團桿菌主要口腔生物膜中大量繁殖,其感染會引起急性肺炎或其它流感樣疾病,如龐蒂亞克熱。此類細菌常被發(fā)現于阿米巴蟲體內,以助其傳播[15,42]。
3 對于傳染病職業(yè)暴露因素綜合評估
口腔醫(yī)護易暴露在不同病原體面前,并不等同于有較高的職業(yè)暴露風險。比如前述,口腔醫(yī)生暴露于HIV、SARS-CoV、MERS-CoV、2019-nCoV(SARS-CoV-2)的風險較普通人較高,但真實的感染率較普通人較低。對于口腔醫(yī)護人員傳染病職業(yè)暴露的評估,需綜合各種因素,同時考慮衛(wèi)生工作者效應。
Capilouto EI等[43]曾經于1990年提出計算口腔醫(yī)生暴露于某種傳染病面前而被該疾病感染的風險的數學模型。并運用此模型對少數疾病通過口腔醫(yī)生操作導致醫(yī)生感染的累積風險在小范圍內進行了統(tǒng)計。公式如下:
其中,p=人群中某疾病的感染概率;i=口腔醫(yī)生發(fā)生職業(yè)暴露的意外事件的概率;b=該病源體通過相應途徑傳播導致感染的概率;m=年患者訪問量;n=每位患者的年訪問次數。
由此公式,Capilouto等[33]統(tǒng)計出在1年中,口腔醫(yī)生因職業(yè)暴露感染乙型肝炎的概率為0.34%。公式中的p值比較固定,i值可通過相應宣教和培訓,提高防護意識,從而降低。但是在短期內不會有較大變化[44]。由此可見,在國內,患者年訪問量(m)巨大的情況下,注重預防、提高效率、減少每位患者訪問次數(n),是減少職業(yè)暴露的另一種有效方式。
4 衛(wèi)生工作者效應與職業(yè)暴露
Shang等[27]的團隊對1985—2009年的既有資料進行統(tǒng)計,發(fā)現雖然口腔醫(yī)生有這么多的職業(yè)暴露因素,但是在資料覆蓋的時間段,口腔醫(yī)生的死亡率遠遠小于正常人群的死亡率。而將各種暴露因素可能導致的疾病進行分類統(tǒng)計,顯示只有因為心血管疾病以及意外死亡2項中,口腔醫(yī)生的死亡率高于正常人群。而心血管疾病的高發(fā),可能與高度緊張有關[45]。
類似的情況,歸功于HWE現象,即衛(wèi)生工作者的壽命高于其他人員。據報道,此現象可以減少大概20%~30%的暴露風險[46]。而這種現象產生的機制是,衛(wèi)生工作人員對疾病的知識和了解要高于普通人群,從而促使他們采取了一些措施。該效應提示,并非未出現感染或者出現感染的概率較低,就代表暴露風險較低,從而可以對防護產生松懈。
5 總結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爆發(fā),對口腔診療和護理帶來了巨大的挑戰(zhàn)。本文結合口腔診療中,醫(yī)護人員暴露于各種病原體的特點,結合人們對傳染性疾病在口腔診療環(huán)境中傳播和風險因素的相關研究,對防護措施進行總結。期望可以對疫情防控和今后口腔診療過程中傳染病的防范提供參考。
6 參考文獻(略)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