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乾隆三年起而后的三十余年間
皇家新建、擴建的大小園林累計1500余公頃
三海(西苑)、建福宮花園、 慈寧宮花園、寧壽宮花園;
暢春園、圓明園、承德避暑山莊;
靜宜園、靜明園、熙春院、春熙園、樂善園、南苑行宮、湯泉行宮、釣魚臺行宮、灤陽行宮、盤山靜寄山莊等。
乾隆不僅親自過問重要的園林工程
甚至直接參與規(guī)劃事宜
他是把園林當作一種藝術創(chuàng)作看待
其造園的美學思想
充分體現(xiàn)在造園藝術諸方面的成就里
乾隆在《靜明園記》中寫道:“若夫崇山峻嶺,水態(tài)林姿,鶴鹿之游,鳶魚之樂。加之巖齋溪閣,芳草古木。物有天然之趣,人忘塵世之懷。較之漢唐離宮別苑,有過之而無不及也?!?/span>
△靜明園 玉峰塔 海闊天空之海/攝
乾隆這種造園藝術見解,大概是因為他從關外入中原,還保持著祖先的山野騎射傳統(tǒng),加上他有很高的漢文化素養(yǎng),而且皇家的特權可把大片天然山水林木據為己有,所以乾隆主持興造的大型天然山水園不僅數量多而且規(guī)模大,展現(xiàn)出氣勢恢宏的皇家氣派。
北京西北郊區(qū)泉水充沛,西山參差逶迤,形成許多原始池塘湖泊,造園的條件好。從清初至乾隆時已建成“三山五園”,西面以香山靜宜園為中心形成小西山東麓的風景區(qū),東面為萬泉河水系內的圓明園、暢春園等人工山水園林,之間系玉泉山靜明園和萬壽山清漪園。靜宜園的宮廷區(qū)、玉泉山主峰、清漪園的宮廷區(qū)三者構成一條東西走向的中軸線,再往東延伸交匯于圓明園與暢春園之間的南北軸線的中心點。這個軸線系統(tǒng)把三山五園之間的20平方公里的園林環(huán)境,串連成為整體的園林集群。
△清代皇家園林代表——“三山五園”
在這個集群中,西山層巒疊嶂成為園林的背景,其曠達的景深打破了園林的界域,同時三山五園之間的相互借景、彼此成景亦得到雖非我有而為我備的境界。
建成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的圓明園,其布局是大園中包涵若干小園,即園中有園的“集錦式”園林。其原因是因為平地造園,地形起伏很小,人工筑山的高度與五千余畝的面積是無法諧調的。為防止松散空曠,總體規(guī)劃園中為若干小景區(qū),每個小景區(qū)自成體系,均因地制宜由小比例尺度的山水空間與建筑、花木結合成獨立小園,并把眾多的小園連綴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其園藝審美為人造曲折崗坡,把園林空間分隔得迷離撲朔,山重水復,花明柳暗,無盡無休,具有深邃的藝術魅力。
避暑山莊(建成于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占地廣闊,山區(qū)、平原區(qū)和湖區(qū)分別把北國山岳、塞外草原、江南水鄉(xiāng)的風景名勝薈萃于一體,以恰當的比例(山嶺占五分之四,平原、水面占五分之一)構成巨幅山水畫中堂。這里,磬錘峰是借景的主體,山莊外圍仿蒙、藏地區(qū)著名廟宇形式興建了外八廟,如同眾星拱月,成為山莊背景烘托的又一層景觀。園林之景與周圍崇山峻嶺環(huán)境美渾然一體,給人以雄渾磅礴、自然天成、層次清晰、野趣橫生的藝術感受。
乾隆時期皇家園林是以建筑為主體,不論建筑呈密集式還是疏朗式布局,都是構成“景”的主體,建筑追求形式美的意念,將園林建筑的審美價值推到一個新的高度。就園體的總體而言,建筑的作用在于點染、補充、剪裁、修飾天然山水風景,使其凝煉生動而臻于畫意,但建筑的構圖美卻始終是協(xié)調、從屬于天成的自然美而不是相反。乾隆在《塔山四面記》文中,闡述了這個設計原則:“室之高下如水之有波瀾。故水無波瀾不致清,山無曲折不致靈,室無高下不致情;然室不能自有高下,故因山構室者其趣恒佳”。
△圓明園“萬方安和”遺址 方涓涓/攝
圓明園是以建筑造型的技巧取勝,顯示了人對一般形式美法則的熟練掌握。園內15萬平方米的建筑中,個體建筑的形式就有五六十種之多;一百余組的建筑群的平面布置也無一雷同的,可以說是囊括了中國古代建筑可能出現(xiàn)的一切平面布局和造型式樣,但卻又萬變不離其宗,都是以傳統(tǒng)的院落作為基本單元。
△避暑山莊航拍 圖片來自網絡
避暑山莊以利用地形的技巧取勝。乾隆在《食蔗居詩》中闡述:“石溪幾轉遙,巖徑百盤里;十步不見屋,見屋到咫尺?!?/span>即指在山岳區(qū)經營建筑,要保持山野趣,按照自然地貌尺度,僅在山脊和山峰的四個制高點上建體量較小的亭子,略加點染。北京西郊玉泉山的建筑布置亦是如此。然在萬壽山則以密集式建筑布局來彌補、充實山形的先天缺陷。乾隆十分注重建筑美與自然美的彼此糅合、烘托,使雍容華貴的皇家建筑亦不失樸實淡雅的文化氣質。
乾隆自詡“山水之樂、不能忘于懷”。他曾于乾隆十六年、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先后六次到江南巡行,足跡遍及揚州、無錫、蘇州、杭州、海寧等私家園林精華薈萃勝地。乾隆以他的特殊地位與文化素養(yǎng),一是欣賞,二是占有。故他在“眺覽山川之佳秀”留下了大量的詩篇外,還將許多寵物攜歸內府,如文房四寶、揚州九峰園的太湖石峰、杭州南宋德壽宮遺址內的梅花石等。此外,凡他所中意的園林,均命隨行畫師摹繪成粉本“攜園而歸”,作為皇家建園的參考,提高北方園林的技藝水平。在客觀上乾隆促成北方與南方、皇家與民間造園藝術的融匯,使皇家園林藝術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圓明園“坦坦蕩蕩”遺址
具體表現(xiàn)在:引進江南的造園手法,再現(xiàn)江南園林的主題,甚至到具體仿建名園。眾所周知,圓明園內“坦坦蕩蕩”景,吸取杭州西湖“玉泉觀魚”主題。清漪園的長島“小西泠”一帶,則是模擬揚州瘦西湖“四橋煙雨”的構思。避暑山莊湖區(qū)主景金山亭、西苑瓊島北岸的漪瀾堂,均是再現(xiàn)鎮(zhèn)江“寺包山”格局的金山與北固山的“江天一覽”勝概。頤和園的諧趣園之前身,即是效仿無錫寄暢園。
乾隆在《惠山園八景詩序》中寫道:“略師其意,就其自然之勢,不舍己之所長。”皇家園林得到民間養(yǎng)分的滋潤不僅豐富了園林技藝的領域,運用北方剛健之筆抒繪江南絲竹之情應視為藝術的再創(chuàng)造。
封建帝王營建宮寢、壇廟、園林等,均是利用形象布局,通過人們審美的聯(lián)想意識來表現(xiàn)天人感應和皇權至尊的觀念,從而達到鞏固帝王統(tǒng)治的目的。頤和園萬壽山上的佛香閣,就是以上觀念的典型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