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集體土地征收當中,安置人口數(shù)量之認定關乎被拆遷農戶財產權利的充分保護。實務中,有些地方出于行政效率等方面的考慮,簡單以拆遷戶口凍結統(tǒng)計的時間節(jié)點來確定安置人口數(shù)量,使得某些特殊人群尤其是弱勢群體的合理需求得不到應有的尊重。本文就該問題從相關法律、案例以及觀點等方面梳理了相關知識點,供讀者參閱。
法信·裁判規(guī)則
1.在集體土地征收拆遷中,不應簡單以拆遷戶口凍結統(tǒng)計的時間節(jié)點來確定安置人口數(shù)量——王風俊訴北京市房山區(qū)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委員會拆遷補償安置行政裁決案
【本案要旨】: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委員會對農村宅基地進行拆遷補償時,應當按照入戶和分戶條件對宅基地上人口進行計算,不得無故將因婚姻、出生的人口列為拆遷補償認定范圍之外。
審理法院: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
來源:最高人民法院發(fā)布征收拆遷典型案例
2.界定需安置對象及數(shù)量的時間點應當對全體征遷項目內集體組織成員普遍適用、符合絕大多數(shù)成員的利益——焦青臣訴河南省鄭州市鄭東新區(qū)管理委員會、河南省鄭州市鄭東新區(qū)商都路辦事處、河南省鄭州市鄭東新區(qū)商都路辦事處白佛村村民委員會履行行政協(xié)議案
【本案要旨】:相較于國有土地上房屋征收側重于被征收房屋價值的補償,集體土地上房屋征收更側重于被征遷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安置。實踐中,從征遷工作啟動到安置房建成分配,需要經歷一段時間,在此時間段內集體經濟組織內人口因出生、死亡、婚姻關系發(fā)生變化等原因,數(shù)量處在不斷變化中。因此,確定一個時間節(jié)點來界定需安置對象及數(shù)量就顯得尤為重要。無論如何確定,總有一部分人認為因此而利益受損,如將征遷公告發(fā)布之時作為安置對象的確定時點,則征遷公告發(fā)布后至安置房回遷安置前出生的人員就不能獲得安置;如將回遷安置時作為安置對象的確定時點,則安置房建成分配前去世人員的家屬可能會覺得利益受損。所以,只要該時點的確定對全體征遷項目內集體組織成員普遍適用、符合絕大多數(shù)成員的利益,就無明顯不當。
案號 : (2020)最高法行申82號
審理法院:最高人民法院
來源:中國裁判文書網(wǎng)站案例
3.對被征收房屋進行安置補償時,土地征收部門以征地公告之日為截止時間確定土地征收中安置對象的確定時點,應適當兼顧被征收房屋的“產權”屬性——周德均訴重慶市人民政府征地安置補償行政裁決案
【本案要旨】:土地征收部門對被征收房屋進行安置補償時,在以“戶籍”為分配原則的同時,對于因“戶籍”與“產權”關系不一致導致的單純以“戶籍”為標準安置補償顯失公平的情形,應適當兼顧被征收房屋的“產權”屬性,體現(xiàn)出房屋的居住價值,從而確保被征地農民合法權益的最大化。同時,將安置對象的確定時點,理解為行政機關第一次發(fā)布征地公告之日,從而將該時點與行政行為的生效和被征收人的權利救濟相統(tǒng)一,既符合行政慣例和審判實踐,也有相應的理論支撐。
案號:(2016)最高法行再82號
審理法院:最高人民法院
來源:中國裁判文書網(wǎng)站案例
法信·裁判規(guī)則
1.在集體土地征收拆遷中,不應簡單以拆遷戶口凍結統(tǒng)計的時間節(jié)點來確定安置人口數(shù)量
在集體土地征收拆遷當中,安置人口數(shù)量之認定關乎被拆遷農戶財產權利的充分保護,準確認定乃是依法行政應有之義。實踐中,有些地方出于行政效率等方面的考慮,簡單以拆遷戶口凍結統(tǒng)計的時間節(jié)點來確定安置人口數(shù)量,排除因婚姻、出生、回國、軍人退伍轉業(yè)等原因必須入戶、分戶的特殊情形,使得某些特殊人群尤其是弱勢群體的合理需求得不到應有的尊重,合法權益得不到應有的保護。本案中,二審法院通過糾正錯誤的一審判決和被訴行政行為,正確貫徹征收補償?shù)姆梢?guī)則,充分保護農民合法權益的同時,也體現(xiàn)了國家對婚嫁女、新生兒童等特殊群體的特別關愛。
注:上文中“本案”指“王風俊訴北京市房山區(qū)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委員會拆遷補償安置行政裁決案”
(摘自最高人民法院案例指導與參考叢書編選組編:《最高人民法院行政案例指導與參考》,人民法院出版社2018年10月出版。)
2.征用耕地的安置補助費,按照需要安置的農業(yè)人口計算
安置補助費是為了安置以土地為主要生產資料并取得生活來源的農業(yè)人口的生活所給予的補助費用。征用耕地的安置補助費,按照需要安置的農業(yè)人口計算。需要安置的農業(yè)人口,按照被征用的耕地數(shù)量除以征地前被征用單位平均每人占有耕地的數(shù)量計算。就目前來講;主要安置的應當是耕地的土地使用者或承包經營者,因征地使之終止了土地承包經營合同或土地使用權,應當由國家予以安置或發(fā)給安置補助費。其安置補助費的標準為該耕地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四至六倍,即按人均耕地產值的四至六倍。與原《土地管理法》相比,計算上有所區(qū)別,原規(guī)定為每個農業(yè)人口的安置補助費為年平均畝產值的二至三倍,新法為人均耕地的四至六倍,與人均耕地的多少有直接關系。安置補助費主要用于征用土地后農業(yè)人口的安置,因此,誰負責農業(yè)人口的安置,安置補助費就應該歸誰。如果是農民自謀職業(yè)或自行安置的,安置補助費就應當歸農民個人所有。每公頃征用耕地的安置補助費最高標準由原來的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十倍調整到十五倍。
(摘自: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釋義(中國人大網(wǎng)))
法信·法律依據(jù)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2019年修正)
第四十七條 國家征收土地的,依照法定程序批準后,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予以公告并組織實施。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擬申請征收土地的,應當開展擬征收土地現(xiàn)狀調查和社會穩(wěn)定風險評估,并將征收范圍、土地現(xiàn)狀、征收目的、補償標準、安置方式和社會保障等在擬征收土地所在的鄉(xiāng)(鎮(zhèn))和村、村民小組范圍內公告至少三十日,聽取被征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及其成員、村民委員會和其他利害關系人的意見。
多數(shù)被征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認為征地補償安置方案不符合法律、法規(guī)規(guī)定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組織召開聽證會,并根據(jù)法律、法規(guī)的規(guī)定和聽證會情況修改方案。
擬征收土地的所有權人、使用權人應當在公告規(guī)定期限內,持不動產權屬證明材料辦理補償?shù)怯???h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有關部門測算并落實有關費用,保證足額到位,與擬征收土地的所有權人、使用權人就補償、安置等簽訂協(xié)議;個別確實難以達成協(xié)議的,應當在申請征收土地時如實說明。
相關前期工作完成后,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方可申請征收土地。
第四十八條 征收土地應當給予公平、合理的補償,保障被征地農民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長遠生計有保障。
征收土地應當依法及時足額支付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以及農村村民住宅、其他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等的補償費用,并安排被征地農民的社會保障費用。
征收農用地的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標準由省、自治區(qū)、直轄市通過制定公布區(qū)片綜合地價確定。制定區(qū)片綜合地價應當綜合考慮土地原用途、土地資源條件、土地產值、土地區(qū)位、土地供求關系、人口以及經濟社會發(fā)展水平等因素,并至少每三年調整或者重新公布一次。
征收農用地以外的其他土地、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等的補償標準,由省、自治區(qū)、直轄市制定。對其中的農村村民住宅,應當按照先補償后搬遷、居住條件有改善的原則,尊重農村村民意愿,采取重新安排宅基地建房、提供安置房或者貨幣補償?shù)确绞浇o予公平、合理的補償,并對因征收造成的搬遷、臨時安置等費用予以補償,保障農村村民居住的權利和合法的住房財產權益。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將被征地農民納入相應的養(yǎng)老等社會保障體系。被征地農民的社會保障費用主要用于符合條件的被征地農民的養(yǎng)老保險等社會保險繳費補貼。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費用的籌集、管理和使用辦法,由省、自治區(qū)、直轄市制定。
2.《北京市集體土地房屋拆遷管理辦法》
第八條 用地單位取得征地或者占地批準文件后,可以向區(qū)、縣國土房管局申請在用地范圍內暫停辦理下列事項:
(一)新批宅基地和其他建設用地;
(二)審批新建、改建、擴建房屋;
(三)辦理入戶和分戶,但因婚姻、出生、回國、軍人退伍轉業(yè)、經批準由外省市投靠直系親屬、刑滿釋放和解除勞動教養(yǎng)等原因必須入戶、分戶的除外;
(四)核發(fā)工商營業(yè)執(zhí)照;
(五)房屋、土地租賃;
(六)改變房屋、土地用途。
區(qū)、縣國土房管局核準用地單位的申請后,應當就前款所列事項書面通知有關部門暫停辦理相關手續(xù),并在用地范圍內予以公告。通知和公告應當載明拆遷范圍、暫停辦理事項和暫停期限。暫停期限自公告之日起算,最長不超過1年。用地單位確需延長暫停期限的,應當報經區(qū)、縣國土房管局批準,延長的期限不超過半年。
暫停期限內,擅自辦理本條第一款所列事項的,房屋拆遷時不予認定。
來源:法信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