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一篇《“殺了第一,我就是班級第一名了!”初三生殺害同學,理由令人心驚》的文章讓我的眼刺痛,心絞痛。文章是一名警察寫的。開頭的幾句足以說明了這位初三學生手段之殘忍、冷血:
“即使作為一名警察,歷經過各種黑暗,但當我看到這個案件的時候,仍然感覺胸悶的厲害,想大聲的喊出來,以牙還牙以眼還眼以命抵命?!?/p>
當時把這個案例拿出來分析,有人把它歸咎于學校教育和整個社會的環(huán)境,有人把它歸因于家庭教育。而我想說,這一定是家庭教育的問題。因為我們不能改變他人,只能改變自己。
著名瑞士心理學家卡爾.榮格說過:一個人畢其一生的努力,就是在整合他自童年時代起就已形成的性格。
中國有句古話:三歲定八歲,八歲定終身。以前覺得這句話是扯淡,即沒有科學根據,又沒有文化水準。讀了心理學才知道,這句話即有科學根據又有文化底蘊。
心理學上說我們長大之后和他人的相處模式其實就是你童年時和父母的相處模式。
催眠學術里也講到,我們很多時候一些莫名的痛苦其實就是童年創(chuàng)傷引起的。
絕大部分人格在年少時期就已形成
埃里克森的著名理論人格發(fā)展的八個階段,18歲之前占了5個階段。而其中第四個階段是學齡期(6~12歲): 勤奮對自卑的沖突。
這一階段的兒童都應在學校接受教育。學校是訓練兒童適應社會、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需的知識和技能的地方。如果他們能順利地完成學習課程,他們就會獲得勤奮感,這使他們在今后的獨立生活和承擔工作任務中充滿信心。反之,就會產生自卑。另外,如果兒童養(yǎng)成了過分看重自己工作的態(tài)度,而對其他方面木然處之,這種人的生活是可悲的。埃里克森說:'如果他把工作當成他惟一的任務,把做什么工作看成是惟一的價值標準,那他就可能成為自己工作技能和老板們最馴服和最無思想的奴隸。'
而我們現在大部分家庭的教育只要孩子好好學習,其他一切不用管。聽到過太多的家長跟孩子說:“好好讀書,將來才能讀所好大學,讀了好的大學,才能找到好的工作,不然你掃馬路沖廁所去呀!”
我們中國絕大部分家庭教育孩子好好讀書的目的就是將來能找個好工作。我們似乎一直停留在生存問題上。我小時候讀書時還談理想,談將來做什么?如今好像倒退了,更現實了,只談將來做什么?什么工作吃香?不談理想、不談詩和遠方。
當我們的家庭教育把孩子的讀書制定成孩子唯一的目標,那么孩子的生活就成了走鋼絲,狹窄而危險。就如埃里克森所說這種人的生活是可悲的,并成為學習的奴隸。而那位殺掉“第一名”的秦同學就是這樣,成了學習的奴隸,生活的可悲可恨人物。
父母包辦的學霸是人格的廢物
5天前有書公眾號上的一篇文章刷屏:《名校碩士宅家啃老:你替孩子走的路,最后都成了坑》。
今年48歲的大衛(wèi),上海人,從小學霸,大學讀的是同濟,后來又在加拿大名?;F盧大學拿到了工程師碩士學位。算是傳說中“別人加的孩子?!?/p>
但是他六年前回國之后一直不肯工作,白天睡覺,晚上玩游戲,靠82歲的老媽給一點生活費茍活。
老媽丁阿婆為了勸兒子去工作,甚至一紙將兒子告上法庭,想以此逼兒子出去找工作,但發(fā)現即便勝訴,法院也無力勸他兒子去工作,最終只得撤訴。
面對如今的局面,丁阿婆悔不當初:“我教育不對,樣樣包辦,他從小樣樣現成的,依賴慣了......”
而兒子也把自己的種種不順歸咎在老媽身上,說是老媽的溺愛毀了他的前途。
我想這個“活生生”、“血淋林”的案例值得所有的父母警醒,這個例子也告訴我們光學習好,人格不健全,就是廢物一個,即便學歷再高,再名校再留學也一樣一無是處。楊絳的父親說:教育孩子獨立,勝過當第一。
我們可以通過改變自己來改變這個大環(huán)境
大環(huán)境其實是每一個小環(huán)境組成的,如果我們的每一個家庭都能保持理性的客觀的視角去看待我們的整個人生,不用跟人家攀比,不用人人削尖腦袋擠985、211這樣的名校,信奉勞動就是光榮的,那么我們的大環(huán)境就會好起來。所以不用抱怨大環(huán)境,也許你我就是造成大環(huán)境的一份子。
一位曾在“二戰(zhàn)”期間的德國納粹集中營中遭受過非人折磨的幸存者,戰(zhàn)后做了一所中學校長。他給每一位來校任教的老師一封信,信中這樣寫道:
“親愛的老師,我是一名納粹集中營中的幸存者,我親眼看到了人類不應當見到的情景:毒氣室由學有專長的工程師建造;兒童被學識淵博的醫(yī)生毒死;幼兒被訓練有素的護士殺害;婦女和嬰兒被受到高中或大學教育的士兵槍殺......”
“看到這一切我疑惑了:教育究竟是為了什么?我的請求是請你幫助學生成長為具有人性的人。你們的努力絕不應當被用于創(chuàng)造學識淵博的怪物,多才多藝的變態(tài)狂,受過高等教育的屠夫。只有使我們的孩子具有人性的情況下,讀寫算的能力才有起價值?!?/p>
一位校長尚且如此,作為一名家長更應該具備的這樣的教育理念,因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最初接受的教育來自于家庭和父母。
我讀高中時魯迅的一篇《孔乙己》里有一句話記憶猶新:世上萬物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竊書不算偷。沒有想到幾十年過去了,讀書考大學依然成為千萬家長心中唯一的路。并有愈演愈烈的趨勢。
但其實365行,行行出狀元。
兒子今年高三,剛剛參加完高考。高三的上半學期,兒子狀態(tài)非常不好,學校組織了周日補課。兒子周五晚上回家,周日一早就要回學校上課,整個狀態(tài)越來越不好。
后來發(fā)現他吃不下睡不好,問他原因,他說考不上985和211將來就找不到好工作,找不到好工作將來的生活就不可能幸福。
我激動地說:“誰說的?馬云考了三年才考上了一個三流的大學,如今他是中國首富;人家莫言才讀到小學三年級,但日夜讀書寫作結果得了諾貝爾文學獎,還是中國第一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不說名人,就說你眼前的, 你媽,我也不是985、211大學畢業(yè),如今也非常不錯呀。這個社會,只要愿意努力肯吃苦,哪里都能賺錢養(yǎng)活自己。那些外賣小哥的月薪都能6000-10000,你市重點學校的學生還擔心什么?盡人事、聽天命?!?/p>
“人生的路很長,即便大學考的不理想,我們的人生也只是剛開始,后面還有很多機會可以慢慢跟上,就如俞敏洪所說:‘你們用5年做成的事情我用10年去做,你們用10年做成的事情我用20年去做。如果這樣還不行,我就保持身體健康、心情愉快,到80歲把你們一個個送走以后再來做?!腋J且环N能力,有時候和名?;蛴绣X并沒有太多的關聯(lián)?!?/p>
兒子原本拉著的臉突然有了生氣,看著我問:“真的嗎?媽媽?!?/p>
我從椅子上站起來說:“那當然,著名哲學家維特根斯坦,他父親卡爾·維特根斯坦是奧地利著名鋼鐵工業(yè)企業(yè)家,母親萊奧波迪內·卡爾馬斯·維特根斯坦是著名作家、經濟學家哈耶克的外祖父的姑表妹,也是銀行家的女兒。他家里不要太有錢,家造的像皇宮一樣,可是他不覺得幸福,最后他走上了尋找幸福的道路,臨死前還把家產散盡,說了一句曠世名言:告訴別人,我活的很幸福?!?/p>
之后兒子的狀態(tài)恢復正常。事后想想還是很后怕的。家庭教育其實就是推一把還是拉一把的問題。有時候是最后一根稻草。
整個大環(huán)境我們無力改變,我們唯一能改變的就是自己。在英國斯威敏斯教堂地下室里,英國圣公會主教的墓碑上寫著這樣一段話:“......當我年輕自由的時候,我的想像力沒有任何局限,我夢想改變這個世界。
現在臨終之際,我才突然意識到:如果起初我只改變自己,接著我就可以依次改變我的家人......”
總結
正如那位警察所說:有才無德是一場鋪天蓋地的災難。甘肅女生跳樓事件,那么多人冷血起哄諷刺最終逼著女孩跳樓,是人性的泯滅是道德的淪陷是信念的缺失是對生命敬畏的喪失是我們家庭教育的失敗。
就在發(fā)稿前獲知的上海世外傷害事情,那位兇手竟然是211高校畢業(yè)的,他的理由竟然是生活無著落,報復社會。這值得我們每一個家庭反思、警鐘長鳴:我們的教育究竟出了什么問題?好成績讀名校真的是我們教育的目標嗎?還是健全的人格、幸福和愛的能力才是我們教育的目的?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