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頤 PK 蘇東坡
程頤,字正叔,河南洛陽人。北宋理學家,世稱伊川先生。早年與哥哥程顥在洛陽講學,因此受到正在洛陽編撰《資治通鑒》的司馬光賞識。到了司馬光執(zhí)政時,就推薦他到崇政殿為皇帝講學,同時也參與修訂國子監(jiān)(古代的最高學府)的規(guī)條。他替哲宗講學期間,相當有理想抱負,而且大膽直言,無所顧忌,聲名很高。后來雖然因為卷入黨爭而被貶,但門人日眾,成為后世儒家的老師級人物??傊?,算是個少見的好人。
但當蘇東坡遇見這位老夫子的時候,結(jié)果并不理想。事情要從元佑元年說起。
元佑元年四月,王安石去世了。這一年的閏二月,因為和王安石意見不合而避居洛陽的司馬光才剛接宰相。不過,當時司馬光的健康已經(jīng)很不樂觀了,終于在元佑元年九月,司馬光也走了。
司馬光去世的時候,皇帝正率領(lǐng)大臣們舉行了明堂祭拜的重大典禮,大臣們因此來不及在第一時間去奠祭司馬光,等到所有儀式都完成了,這些參與典禮的大臣們希望馬上趕去吊唁司馬光,但當時替皇帝講學的程頤卻根據(jù)儒家的禮法,攔住大家。他引用了論語中孔子的話,說「是日哭則不歌」,所以參加了明堂吉禮之后不該又去吊喪家。但是大家心里覺得這似乎不近人情,所以有人就反駁說,「哭則不歌」不代表「歌則不哭」。東坡個性朗達,不拘小節(jié),平日就已經(jīng)不喜歡拘泥古禮,當然也覺得這位道學先生太過不近人情了,所以就說:「這是枉死市叔孫通所制的禮?!勾蟠蟮淖I嘲了程頤一番。
于是大家以蘇軾為首,帶了祭文,不顧程頤的反對,就前往司馬光家中奠拜,但這位程老夫子,可是立場堅定得很,竟也趕到司馬家去,叫司馬家的兒孫們不得接受悼祭。大家自然覺得很沒趣,蘇軾忍不住,就針對程頤替司馬光所辦的古禮儀式,又狠狠的諷刺一番,說:「你這些禮節(jié)還是有些疏失,應(yīng)該寫個信物,送去給閰羅王。」
程頤個性嚴肅,一幅道貌岸然的樣子,不是可以隨便開玩笑的人,自然受不了東坡這一些嘲笑的行為。而且在一些洛派弟子的心中,早已將程老夫子看成圣人,那里容得東坡這番玩笑,彼此便產(chǎn)生了芥蒂,有了心病了。
程頤和蘇軾都曾經(jīng)是哲宗的講學老師。在宋代的制度,替皇帝講學稱作「經(jīng)筵」,而經(jīng)筵的講官依地位的高低分為「侍講」、「侍讀」及「說書」。程頤原是隱居不想做官的「處士」,沒有通過科舉試,因此只能當「說書」。不過,程頤并不介意,其實朝廷曾經(jīng)多次征召,他都拒絕了;他在元佑初年接受「說書」這個低
但當蘇東坡遇見這位老夫子的時候,結(jié)果并不理想。事情要從元佑元年說起。
元佑元年四月,王安石去世了。這一年的閏二月,因為和王安石意見不合而避居洛陽的司馬光才剛接宰相。不過,當時司馬光的健康已經(jīng)很不樂觀了,終于在元佑元年九月,司馬光也走了。
司馬光去世的時候,皇帝正率領(lǐng)大臣們舉行了明堂祭拜的重大典禮,大臣們因此來不及在第一時間去奠祭司馬光,等到所有儀式都完成了,這些參與典禮的大臣們希望馬上趕去吊唁司馬光,但當時替皇帝講學的程頤卻根據(jù)儒家的禮法,攔住大家。他引用了論語中孔子的話,說「是日哭則不歌」,所以參加了明堂吉禮之后不該又去吊喪家。但是大家心里覺得這似乎不近人情,所以有人就反駁說,「哭則不歌」不代表「歌則不哭」。東坡個性朗達,不拘小節(jié),平日就已經(jīng)不喜歡拘泥古禮,當然也覺得這位道學先生太過不近人情了,所以就說:「這是枉死市叔孫通所制的禮?!勾蟠蟮淖I嘲了程頤一番。
于是大家以蘇軾為首,帶了祭文,不顧程頤的反對,就前往司馬光家中奠拜,但這位程老夫子,可是立場堅定得很,竟也趕到司馬家去,叫司馬家的兒孫們不得接受悼祭。大家自然覺得很沒趣,蘇軾忍不住,就針對程頤替司馬光所辦的古禮儀式,又狠狠的諷刺一番,說:「你這些禮節(jié)還是有些疏失,應(yīng)該寫個信物,送去給閰羅王。」
程頤個性嚴肅,一幅道貌岸然的樣子,不是可以隨便開玩笑的人,自然受不了東坡這一些嘲笑的行為。而且在一些洛派弟子的心中,早已將程老夫子看成圣人,那里容得東坡這番玩笑,彼此便產(chǎn)生了芥蒂,有了心病了。
程頤和蘇軾都曾經(jīng)是哲宗的講學老師。在宋代的制度,替皇帝講學稱作「經(jīng)筵」,而經(jīng)筵的講官依地位的高低分為「侍講」、「侍讀」及「說書」。程頤原是隱居不想做官的「處士」,沒有通過科舉試,因此只能當「說書」。不過,程頤并不介意,其實朝廷曾經(jīng)多次征召,他都拒絕了;他在元佑初年接受「說書」這個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