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姓尋根
|
秦漢時期吳姓的遷徙 1、大流亡 巨變前偽零星遷徙 吳姓子孫在亡國之前,有過一些零星的外遷活動。如與鄰國爭霸時,有少數(shù)吳姓子孫在戰(zhàn)爭中被俘,被迫流亡他國,遠(yuǎn)離家園。公元前537年,吳楚交戰(zhàn),厥由(吳王壽夢的第5子,季札之弟)‘受命前往敵營犒勞楚師,偵察敵情。——至楚營,便被抓住。楚人本擬殺他祭鼓,厥•由大義凜然,嚴(yán)辭斥敵,使楚人折服,•結(jié)果不辱使命。楚國撤兵,但厥由也被帶回楚國。此后,他流亡楚國,娶妻生子。后代以名為姓,形成吳姓的分支——厥由氏。又如夫差的兒子吳姑蔑,在與越人作戰(zhàn)中被俘;吳亡前數(shù)年,夫差的太子吳友和王孫彌庸也一同被俘,流落到越國。 又有許多在政權(quán)爭奪中失敗的王室成員,因?yàn)楸茈y,被迫背井離鄉(xiāng),流亡異國;我們在第一章提到過吳王余昧的兩個兒子蓋余和燭庸,逃難至楚,家族遷居河南沈丘一帶;吳王僚的兒子慶忌家族曾先后流亡到宋國和楚國;闔廬之弟夫概遷居棠溪。這幾支吳姓家族,后來都另立門戶,開創(chuàng)新的姓氏。更多的吳姓成員,流落異國后,還牢牢地守著自己的血緣標(biāo)志——吳姓。,《左傳》上有個吳句車,與第17代吳君有同名之雅,是闔廬時期人。他是楚左司馬戌的親信。司馬戌曾在闔廬王朝做過官,后避難到楚。吳句卑也一同逃亡來此,遂定居在楚。 公元前473年那場可怕的戰(zhàn)爭災(zāi)難,使吳姓廠孫絕大部分被趕出家園,有的成為越國的奴隸,有的成為任越人驅(qū)使的屬—F臣民,被強(qiáng)迫南遷越國腹地?!对浇^書•記地傳》中記載:越王勾踐滅吳后,強(qiáng)遷大批吳人到越國做苦役。越王曾遣吳人修筑吳塘。該塘原名辟首,東西長達(dá)千步,后世改名吳塘,以紀(jì)念吳姓祖先流亡異國的艱辛。 越滅吳后,將王室成員大批發(fā)配到邊遠(yuǎn)偏僻之地。羅泌《路史•后紀(jì)》記載:越滅吳,勾踐流放了夫差僅存的三個幾十。(太子友、姑蔑、王子地等三子,早被越人俘虜至越,傳聞已被殺。)夫差的新太子叫吳鴻,被流放到江西婺源。如今,竟繁街發(fā)展成今日江西吳姓中最古老的一支。秦漢以來的鄱陽吳氏,就是吳鴻的后裔。吳鴻是夫差之子,夫差是諸樊嫡長孫,,可見鄱陽吳氏與季札后裔延陵吳氏同宗異支。鄱陽臭氏傳到北宋,出了個進(jìn)士叫吳伸;官至提點(diǎn)刑獄。吳伸后裔傳到吳得政肘,又遷居執(zhí)禮橋。元代有裔孫叫吳仲常,中進(jìn)士。傳到明清,人才輩出,明代見于史書記載的有進(jìn)士吳鏞、舉人吳霖等24人,清代名見經(jīng)傳的有進(jìn)士吳焯、舉人吳邦寧等14人。吳鴻在江西的后裔,還有鄣陽山下吳氏、浮梁吳民、余干還產(chǎn)生了一個著名的大學(xué)者吳正道。吳鴻后裔之興旺昌榮,可見一斑。 夫差的家室又有一部分逃難至安徽歙縣,其后裔發(fā)展成安徽吳姓中的重要一支一一歙州吳氏,他們也以吳王諸樊為始祖。歙州吳氏后來又分衍出江西南昌吳氏、江西德興建節(jié)(樓下)吳氏等分支。 許多吳姓:f孫為了逃難,被迫流亡:到周圍各國。咸豐十年雍睦堂《(長沙)吳氏支譜敘》中說:越王勾踐滅吳后,吳姓子孫紛紛逃難;“散處吳楚;閩越間,??上У浼涊d闕如,當(dāng)時具體的流散情況,無法詳知。 吳來札的家族原居在始封地延陵。吳國滅亡之后,季札家族成員,有的離開吳國,逃到異國,他鄉(xiāng)謀生,有的隱居山林,有的則堅(jiān)守鄉(xiāng)土故園。 吳季札五子,長子早逝,葬于山東。季札長孫叫吳濮婪,吳國滅亡之際,吳濮婪攜老母顧氏、妻仇氏,與—何姓人家一起逃難到五湖。初至包山銷夏灣,不久遷于東洞庭武峰 (也叫虎山)之南。為了躲避越人的迫害,吳濮婪隱姓埋名;改姓濮氏。從此,吳濮婪—支,世世代代隱居在這荒山野嶺之中,不與外界通消息。濮何二家,隱居世外桃源中,漁樵耕讀,不為外人知曉。吳濮婪生子濮午,生女濮秀。吳何二家,世代結(jié)為婚姻。吳家雖改姓濮氏,但他們并沒有忘記本族祖先,當(dāng)初吳何二家逃來太湖,便在濮公山下結(jié)一草廬,名叫濮公庵,供奉先祖季札神主。南宋時改為延陵季子祠,吳濮婪一支,千年來綿綿不絕,后至南宋時又恢復(fù)吳姓。 吳季札五子中,以次子吳征生一支最發(fā)達(dá)。國破家亡后,子征生孤身一人逃離家鄉(xiāng),避難齊國,被齊平公接納,并娶公子姜氏為妻,生一子,取名啟蕃。啟蕃之意,當(dāng)是立志復(fù)興吳國,只可惜吳征生一生復(fù)興無望,最后客死他鄉(xiāng),葬在齊國葵丘(即今山東淄博市)。 吳征生去世后,其子吳啟蕃投奔魯國,官任魯相國,娶魯國貴族叔孫氏女為妻,因而家室又遷到山東曲阜。他死后也葬在此。吳蕃的兒子叫吳詡,棄政學(xué)文,在孔子弟子顏高的門下學(xué)習(xí)儒家學(xué)說,頗有名于當(dāng)時。吳詡?cè)ナ篮笤嵩诮裆綎|膠南瑯邪臺西北。吳詡?cè)⑻锸蠟槠?、生二子,長子吳暨,次子吳售。吳暨一支,后代散居齊魯之間。吳售娶石作氏,生三子:壚、庸、裔。吳庸因卷入魯國政爭,后失敗逃亡到晉國,去世后葬在山西翼城。這樣,吳征生后裔的一支又自山東遷到山西。 吳庸在山西生了兩個兒子:吳勾余和吳禪。吳勾余生子叫厥由,與先祖輩季札的五弟同名。吳勾余葬在絳邑(今山西翼城東)。 吳厥由的一個兒子叫吳申。到吳申這一代,家族又南遷到楚國。吳申還頗有出息。在楚國官任大司馬的高職。當(dāng)時戰(zhàn)國諸侯爭霸已接近尾聲,秦國一統(tǒng)天下之勢已成定局。吳申見楚國必亡,于是急流勇退,攜帶妻兒老母,自楚國南渡長江,隱居在江西廬山。終日以山水詩酒自娛。吳申在這里調(diào)教撫育了。兩個兒子:長子吳芮,次子吳莛。吳芮不負(fù)祖先,重振宗族的家聲,成為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長沙王。 先秦時期吳季札次子后裔繁衍世系(略) 在季札當(dāng)時尚有的四位公子中,獨(dú)有四子吳子玉一支,堅(jiān)守家園,奉祀延陵季子的廟祀?!兜り枀鞘献谥т洝酚涊d,哭子玉生了兩個兒子,吳忠和吳恕。后代綿遠(yuǎn)悠長,子孫昌盛發(fā)達(dá),世世代代族居延陵,到宋元以后,構(gòu)成延陵吳氏的主干。 吳芮屬吳征生這一支,(《江西通志稿》說吳芮是夫差6世孫,應(yīng)是攀附盛書的結(jié)果),父親自楚遷居廬山。秦朝時,吳芮以才能出眾,當(dāng)上了番陽(今江西鄱陽東)縣令。他為政深得民心,百姓尊為“番君”。秦末農(nóng)民起義。吳芮縱觀天下大勢,知秦必亡,遂率領(lǐng)當(dāng)?shù)卦饺似鸨憫?yīng)。后轉(zhuǎn)戰(zhàn)西北,與項(xiàng)羽等人關(guān)破秦,立下汗馬功勞,項(xiàng)羽封他做衡山王。漢朝一統(tǒng)天下,分封功臣,吳芮被封為長沙王,建都臨湘(今湖南長沙市),食邑3千戶。自此,吳姓宗族中吳芮一支又自江西遷到湖南??上Ш萌嗣婚L,吳芮做長沙王還不到一年,就于當(dāng)年6月過早地去世,葬在臨湘,謚號為“文王”。傳見班固《后漢書》卷三十四。 吳芮去世后400余年,孫權(quán)大破長沙,有人挖毀吳芮的墓冢,取棺木用作孫堅(jiān)廟的材料。打開棺木一看,衣服容貌鮮艷如新,掘墓者大為奇怪。后來發(fā)墓人在壽春見到南蠻校衛(wèi)吳綱,又大吃一驚:這吳綱身材容貌竟與棺中吳芮酷似無異。一問,吳綱竟是吳芮的第16代孫。這一奇事,《世說新語》,《搜神記》、《水經(jīng)注》都有記載。 據(jù)順治五年手抄本《藍(lán)湖吳氏家譜》記載,長沙文王吳芮生了6子:嫡長子吳臣,次子吳郢,三子吳淺,四子吳陽,五子吳元,六子吳質(zhì)。女一,嫁黥布為妻。 吳芮嫡長子吳臣,于公元前201年其父吳芮去世后嗣襲為第2代長沙王,居臨湘,在位8年去世,葬在臨湘:謚號“成王”。長沙成王吳臣生4子:吳回、吳正、吳平、吳重。 吳回于公元前193年其父吳臣去世后繼嗣第3代長沙王位,居臨湘,在位7年后卒,葬在臨湘,謚為“哀王”。吳回生兩子:吳右、吳陟。 吳右,見<<漢書‘吳芮傳》。但.《漢書•異姓諸侯王表》又作“吳若”,為一人。吳若在公元前186年其父吳周死后,繼嗣為第4代長沙王,居臨湘,在位8年后去世,葬在臨湘,謚號“共王”。吳若二子吳差、吳傳。 吳差,《異姓諸侯王表》寫作“吳產(chǎn)”,即—人。公元前178年,長沙共王吳若去世后,昊差繼位為第5代長辦王,居臨湘。吳差做長沙王22年后,于漢孝文帝后元七年(公元前157年)去世,葬臨湘。謚號為“靖王”。長沙靖王吳差沒有兒子,因而長沙國被廢除。 長沙靖王三年(公元前176年)時,當(dāng)時聞名全國的年輕詩人、政治家賈誼被派到長沙;給靖王當(dāng)太傅,因被后世稱賈太傅。長沙古有賈太傅祠。賈該當(dāng)長沙王太傅時,做了一首千古傳誦的《鵬鳥賦》。 吳芮的次子吳郢,初任長沙國柱國,后于高祖;丘年(公元前202年)九月被封力義陵侯,食邑1500戶。義陵.即今湖南省溆浦縣。吳郢做義陵侯兩年,于漢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去世。漢惠帝四年(公元前191年),吳郢之子吳重嗣封為第2代義陵侯,在職10年,于高后七年(公元前181年)去世。義陵侯吳重?zé)o子,絕嗣。 長沙王吳芮第三子吳淺,漢惠帝元年(公元前194年)九月因?yàn)槠涓搁L沙王的功德而被封為便侯,食邑2千戶。便侯國,在今湖南永興縣。吳淺做便侯37年后,于公元前157年去世,謚為“頃侯”。便頃侯生子吳信,孝文帝后元七年(公元前157年)嗣封為第2代便侯,在位6年后去世,謚為“共侯”。便共侯吳信生子吳廣志,孝景帝六年(公元前151年),嗣襲封為第3代便侯。便侯吳廣志生吳千秋,承嗣第4代便侯。漢武帝元鼎』(年(公元前112年),實(shí)行削蕃政策,加之吳千秋“坐酎金罪”,侯國被廢除。吳千秋遷居蒲坂(今山西省永濟(jì)縣西蒲州)。至此,長沙王吳芮第三子吳淺這一支后裔從湖南永興—帶向北遠(yuǎn)遷山西,后裔散居中原各地。 長沙王吳芮第四子吳陽,(《江陰吳氏統(tǒng)宗源流考》作“吳湯”,應(yīng)以《漢書》為準(zhǔn)。)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七月,被封方沅陵侯。沅陵侯國在今湖南省沅陵縣西南。吳陽做沅陵侯25年,于公元前177年去世,溢號“頃侯”。沅陵頃侯吳陽生的一個兒子叫吳福,于公元前162年襲封第2代沅陵侯,在位17年去世,也謚號“頃侯”。吳福的兒子叫吳周,于公元前145年嗣封成為第3代沅陵侯,去世后謚為“哀侯”。沅陵哀侯吳周也無子,他去世后侯國被廢除。 長沙王吳芮家族,5人封王,9人封侯,在漢初榮極一時。但家族雖尊榮顯貴, )l孫人丁卻不大興旺。在吳芮6子中,其他幾支均傳至三五代便告終結(jié),獨(dú)有第3子吳淺家族一支,綿綿不絕,但到第5代以后,也離開湖南,北遷中原。 長沙王吳芮家族世系(略) 吳千秋官衰嗣旺 據(jù)《江陰吳氏統(tǒng)宗源流考》記載,長沙王吳芮的第6代孫便侯吳千秋被免除封爵后.被迫從湖南遷居蒲坂(今山丙永濟(jì)縣西蒲州)。吳千秋的兒子見于族譜記載有兩個。大概是憂慮吳芮后裔人了不旺,祈禱上天保佑家族繁昌之意,吳千秋給兩個兒子分別取名叫吳衍陵.吳胤陵。一個“衍”字,一個“胤”字,寄與了無限的希氳上天終于沒有事負(fù)這一支吳氏家族,白北遷中原后,吳芮后代子孫果然逐漸人丁興旺起來。據(jù)《山陰州山吳氏族譜》記載,吳衍陵娶妻劉氏,生了兩個兒子:長子吳全,。次子吳介。吳全一支,又自山西東遷到亳(今河南商丘縣西南);吳全娶冉參之女為妻,生的兒子叫吳隆。吳隆與妻端木氏生的兩個兒子是:長子吳復(fù)興,次子吳復(fù)奇。復(fù)興這個名字,.大概也是希望家族復(fù)興。果然,他的這一支后裔,不久便又復(fù)興起整個吳姓的聲威。吳復(fù)興自亳遷居南陽(今河南南陽市),去世后葬在宛(在南陽)。吳復(fù)興的兒子吳章,是西漢末年的著名學(xué)者,《尚書》學(xué)教授,為人剛直不阿,不幸被王莽害死,也葬在宛。吳章生育了四個兒子:長子吳尉、次子吳漢、三子吳翕、四子吳演。傳到吳漢這一代,家族因吳漢的功業(yè)而昌盛一時。 吳漢,字于顏,是吳章的次子、東漢王朝的開國:元勛、云臺二十八將之—。王莽末年,父親吳章被王莽殺害,吳漢逃難到漁陽(今北京密云縣西南)。窮困潦倒,初以販馬謀生。但險(xiǎn)惡的生存環(huán)境,掩蓋不住英雄的本色,吳漢販馬每到一地,總喜歡結(jié)交地方豪杰,因而深受人們的賞識。更始政權(quán)時,被任命為安樂縣(今北京義順縣)瓴—劉秀起兵后,吳漢慕名率兵投奔,被封為偏將軍。邯鄲戰(zhàn)役中,吳漢建立奇功,又加封建策侯。公元25年,東漢王朝建立,劉秀任命立下汗馬功勞的吳漢為人司馬,改封舞陽侯(舞陽侯國在今河南舞陽縣)。第二年,又改封為廣平侯(在今河』匕省雞澤縣),收食廣平(雞澤),斥漳(今河北曲周縣)、曲周(今曲周)、廣年(今河北永年)四個縣的租稅。吳漢為人質(zhì)樸純厚少文,但卻勇猛機(jī)智。劉秀曾說:“吳公差強(qiáng)人意,威重勇猛如一敵國。”吳漢為人又極忠孝,帶兵過宛時,上奏回家掃墓,以盡孝心。公元44年5月,•吳漢去世,享年88歲,葬在棗陽(今湖北棗陽縣),詔賜謚號“忠侯”,因此史書稱為“廣平忠侯”。下葬時,光武帝發(fā)北軍五校.輕車、介士送葬,葬禮規(guī)格之高與大將軍霍光相同,可謂皇恩浩蕩,榮寵至極。 吳漢生了兩個兒子:長子吳成。次子吳國,都封侯。 吳成在廣平忠侯吳漢去世后,以長子身份嗣封為第二代廣平侯。(劉珍《東觀漢記》:說“漢無后,國除”,顯然有誤。)不久為家奴殺害,謚為“哀侯”。建武二十八年(公元52年),吳成死后,廣平侯國被—分為三。 廣平哀侯吳成生了4個兒子:長子吳旦,次子吳旴,三吳宣、四子吳昕。 吳旦,《水經(jīng):濯水注》寫作“吳且”,系字形相近至誤。建武二十八年廣平侯國廢除后,改封吳旦為灌陽侯(濯陽在今河南遂平縣),以奉吳漢之+祀。灌陽侯吳旦去世后,無子,國除。 吳旴是吳成次子,《水經(jīng)•沔水注》寫作“吳財(cái)”,與《漢書》異。建武二十八年,吳旴被封為筑陽侯(筑陽在今湖北谷城縣)。建初八年(公元83年),因長兄吳旦死后無子,于是朝廷徙封筑陽侯吳旴為平春侯(平春在今河南信陽市西北),以奉吳漢之祀。 平春侯吳旴生子名叫吳勝,族譜作“吳如勝”。吳旴去世后,吳勝嗣封為第2代平春侯。吳如勝在世時,創(chuàng)修吳氏族譜,這是歷史上最早修創(chuàng)的吳姓族道-是吳姓族史上的一大盛舉。 譜載吳勝生有2子:長子吳允佐,次子吳允承。 吳漢的次子叫吳國,建武二十八年(公元52年)被封為新蔡侯(在今河南省新蔡縣),后裔繁衍不詳。 此外,吳漢的哥哥吳尉,也是漢武帝劉秀的一員猛將。在跟隨劉秀打天下時英勇戰(zhàn)死。劉秀對他也格外關(guān)照,封吳尉的兒子吳彤為安陽侯(在今河南正陽縣西南)。子孫也興旺發(fā)達(dá)。 吳漢的弟弟吳翕,因哥哥的功蔭被封為褒親侯。吳翕之子吳安國,封侯,遷居江東。 吳漢四弟吳演,封大將軍,生子吳丹。吳丹絕傳。 東漢一朝,大司:馬吳漢一家,封侯者達(dá)十余人之多。在當(dāng)時整個吳姓中,以這一支最為顯貴、最興旺發(fā)達(dá)。 永興二年(公元153年),吳郡太守糜豹在郡城(今蘇州)建立吳太伯廟,奏請朝廷尋訪吳姓正宗后裔主持廟祀。吳勝以聲傳《世系》進(jìn)呈,漢桓帝審閱確認(rèn)后,拍案稱好,命太尉黃瓊等議以吳勝次子吳允承封為奉祀侯,徙往吳郡(今江蘇蘇州市)主持吳姓始祖太伯廟祀。‘這在吳姓發(fā)展史上,是值得大書特書的盛事。吳姓宗族受翔最高朝政的重視,皇帝的親自過問,太伯廟的官修,標(biāo)志著吳姓宗族的復(fù)興和繁榮昌盛。至此,季札后裔吳征生一束,經(jīng)過600年的轉(zhuǎn)輾遷徙、興衰坎坷,又回歸到吳姓的故土——江蘇吳郡。 吳允承去世后,葬在姑蘇(今蘇州市),詔謚“文孝侯”。所以譜又稱“奉祀文孝侯吳允承”。允承的一個兒子吳惴,襲封奉祀侯,繼續(xù)主持蘇蚪太伯廟祀。去世后葬在蘇州,賜謚為“良侯”,族譜稱“奉祀良侯吳惴(此字右應(yīng)為單人旁,下同。)”。吳惴家族到魏晉時,仍興盛不衰。 吳漢家族后裔世系(略) 廷尉吳公家族 據(jù)《漢書•賈誼傳》記載,吳公是上蔡(今河南上蔡縣)人氏。漢文帝初即位(公元前179年),聞吳公政績,征他為帝因召賈誼為博士。吳公則也因推薦賈誼之功力飛傳千古。 據(jù)《海鹽吳氏宗譜》(光緒22年版)記載,廷尉吳公晚年定居石門語溪洲錢(今浙江桐鄉(xiāng)縣西石門),故后至清末尚存。譜稱語溪洲錢吳氏,家族非常興榮。大約在宋代中期,吳氏子孫,恃貴犯法。給語溪洲錢吳氏帶來厄運(yùn)。譜稱因?yàn)檫@認(rèn)犯事.至使語溪吳氏家族“家被籍,丁口竄斃殆盡”,僅有一胤,僥幸逃過了這場劫難。 大難后幸存的一胤生了三個兒子,后來分居三處:長子吳德昭,留居石門洲錢祖居;次子吳德彰,贅居德清(今浙江省德清縣)勾壘;三子吳德輝,贅居海寧縣治前。留居語溪氏,后又分出三派:一派為吳繩翁后裔,分居馬頭村;—派分居海鹽;一派分居石硅村,為吳申孫的后裔。 崢鹽吳氏一派,以吳馨為一世始祖。據(jù)《海鹽吳氏宗譜》記載:海鹽吳氏一世祖吳馨,字世芳,明末處士,世代居住在石門語溪洲錢。吳馨生子吳賢濟(jì),,字北皋,排行第四。吳賢濟(jì)是石門縣的歲貢生,即秀才,當(dāng)明朝末年,為避兵災(zāi)戰(zhàn)亂,他將家室遷居海鹽岡圖畫橋,成為海鹽吳氏的始遷祖。 吳賢濟(jì)遷居海鹽畫橋后,娶妻李氏,生育兩子:長子吳相,次子吳宰。這兩個兒子,以后又分為海鹽吳氏的兩個支派:吳相一支為海鹽吳氏東支,吳宰——支為西支。海鹽吳氏東西兩錄,后裔人丁興旺,以書香傳家。 陳留吳氏,屬季札一支的后裔。傳到吳恢這一-代,家族始興。吳恢官任南???今廣東廣州市)太守,是二千石的大官。吳佑是吳恢的小兒子,自幼隨父親學(xué)習(xí)儒家經(jīng)典,稍大便頗有主見卓識。12歲時,吳佑隨父親到廣州。當(dāng)時,吳恢準(zhǔn)備制作大批竹簡用來寫經(jīng)書,吳佑勸阻說:“此書寫成,勢必動用車輛搬運(yùn)回中原。別人不知內(nèi)情,還會以為你在廣州搜刮了大批珍奇異物。大凡易引起嫌疑的事,君子都極為慎重。”吳恢聽后,感慨地說:“吳姓宗族,真是世代不乏優(yōu)秀的‘季子’呀!”。 父親去世后,吳佑回到長垣縣牧養(yǎng)讀書,自得其樂。后舉孝廉,又以品性敦厚、.質(zhì)樸、遜讓、節(jié)儉,升任膠東侯相(膠東侯國在今山東平度縣)。任職9年,為政寬仁,深得人心?!?dú)⑷朔冈诒惶幩狼皵嘀秆獣?#8220;妻若生子,取名‘吳生’。告訴他我臨死吞指發(fā)誓,希望兒子報(bào)答吳公的大恩人德。”可見他得民心之深。后又改任齊侯國相(今山東淄博市), 因剛直不阿,得罪大將軍梁冀,被降為河間侯相(河間侯國在今河北河間、獻(xiàn)縣一帶)。不久,辭官回鄉(xiāng),以教授經(jīng)書為業(yè),成為當(dāng)時著名學(xué)者。活到98歲時,壽終正寢,葬在長垣。 吳佑生了兩子:長子吳鳳,少子吳愷。吳鳳,字君氟官任漢樂浪郡(今朝鮮人民共和國平壤市)太守。這是見于史書記載的最早到達(dá)今朝鮮國的吳姓成員:吳鳳生的——個兒子吳馮,字子高,官任鯛陽侯國(今安徽臨泉縣鯛城)相。吳風(fēng)的弟弟吳愷,任新息(今河南息縣)令。 陳留吳氏吳恢祖孫4代為官,知名于當(dāng)時。吳佑后代繁衍發(fā)達(dá),因而陳留一地,成為魏晉至隋唐時期吳姓的——大郡望。 東漢時,河南郡(今河南洛陽市)吳雄家族,為當(dāng)時著名的法律世家。 吳雄,字季高,河南入,少時喪母,家貧。初官任廷尉,漢順帝元嘉元年(公元151年),任大司徒。 吳雄生子名叫吳沂、吳沂生子吳恭。白吳雄至吳恭,三世都官任廷尉之職,為當(dāng)時法律名家。吳雄后裔發(fā)達(dá),明楊繼盛作《吳氏敘宗》,分天下吳姓為十二木宗;吳雄為“忠”字宗始祖。文又稱,吳雄的后裔,從河南遷至安徽歙州(今休寧一帶)。又有——支,遷至勃海,成為勃海吳氏的一支。 吳霸,宇子公,西漢后期陽山(今廣東陽山縣)人。陽山吳氏,應(yīng)是越滅吳后遷越國,后又隨著越人南遷的吳姓中的一支。據(jù)清代《廣東通志》記載,吳霸年輕時就猛勇過人。曾帶兵駐扎湞陽(今廣東英德)。吳霸在湞陽招徠流民,進(jìn)行拓荒墾殖。人們感激他的功德,將他駐守的山名取名叫吳山,以紀(jì)念他的開拓之功。后吳霸官任廣郁(今廣西巴馬、凌云縣)都尉,威震夜郎,因功又升任烊柯郡(今貴州)太守。漢昭帝元風(fēng)五年(公元前76年)廢除象郡,‘分為郁林,烊坷兩郡。吳霸在桂陽的家族,希望遷往吳霸任職的廣郁肥腴地帶。吳霸給予制止,只允他們就近開墾。老百姓昕了這事,都深深敬佩吳霸的為人。吳霸的后裔非常興旺繁昌,《廣東通志》又說:后世嶺南,特別是廣東一帶的吳氏,大都是吳霸的后裔。 |
1.吳氏的郡望與分布 各朝吳氏郡望一覽 唐代,自太宗李世民下令撰修《貞觀氏族志》,—時之間,姓氏、譜牒書籍成批涌現(xiàn),其中最著名的是林寶所修《元和姓纂九千余年來被尊為權(quán)威經(jīng)典。本世紀(jì)初敦煌遺書中,發(fā)現(xiàn)了《天下姓望氏族譜殘卷》和《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譜》等書。我們以這兩份珍貴資料為基礎(chǔ),參考《元和姓纂》《太平寰宇記》等書,可以窺知魏晉至隋唐700年吳姓的郡望的發(fā)展 和變化。 《元和姓纂》所記吳姓郡望有3個:濮陽鄄城,渤??ず完惲艨ぃ@是漢魏以來吳姓的舊有郡望。 大約完成于貞觀年間的《天下姓望氏族譜殘卷》記載了吳姓的兩個郡望:冀州渤???,吳姓為4大姓(吳、歐陽、高、刁),之首;濮州濮陽郡,吳姓是6大姓(吳、徐、袁、扶、黃、慶)之首。 成書于唐德宗時的《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譜》記載的唐中晚期吳姓郡望有5個之多:冀州渤???,吳姓為28大姓之首; 樓州濮陽郡,吳姓為6大姓之首;湖州吳興郡,吳姓是16大姓之三一;潭州長沙郡,吳姓在6大姓中排在第二;豫州汝南郡,吳姓為當(dāng)?shù)?6大姓之一。 此外,成書于唐晚年的《太平寰宇記》記載了吳姓的3個郡望:濮州濮陽郡,吳姓是7大姓之首;冀州渤???,吳姓為3大姓之首;荊州武昌郡,吳姓是6大姓之首。 總汁隋唐時期吳姓的郡望有七個:濮陽郡、渤海郡、陳留邵、吳興郡、汝南郡、長沙郡和武昌郡。 從上面各書所記郡望可以看出,一是到隋唐時陳留郡的吳氏已衰落,所以在《天下姓望氏族譜殘卷》中陳留郡4大姓(阮、謝、衛(wèi)、虞)中沒有吳姓,在《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譜》陳留郡15大姓中也沒有吳姓。此外,渤海吳氏,據(jù)《隋卞》和新、舊《唐;掃》記載,整個唐代沒有什么見于正史的人物,因此,渤海吳氏雖在地方上仍是大族,但是已遠(yuǎn)不如漢魏南北朝時期興旺廠。從后面的小節(jié)中我們可以看到,渤海吳氏家族已有很多人南遷到河南洛陽等地。與北方吳氏的衰落相反,南方的吳興、長沙、武昌等郡的吳氏家族卻開始崛起,到唐代中后期已成為當(dāng)?shù)氐耐宕笮铡_@反映了唐代吳姓家族北衰南興的局面。 孫權(quán)的母親是吳家長女 吳郡吳氏家族遷回蘇州后不久,使出了一個皇后,她是孫堅(jiān)的結(jié)發(fā)妻子,三國東吳創(chuàng)立者孫策、孫權(quán)兄弟的生身母親。據(jù)《江陰吳統(tǒng)宗源流考》,吳皇后是吳允承的孫女,吳惴的長女。而《太平寰宇記》卷九一說:吳惴又叫吳輝,字光修。吳惴夫妻過早去世,遺下兩子兩女,長子吳熊慶繼承家業(yè),主持吳太伯廟祀,次子吳景攜帶兩個妹妹白蘇州南下錢塘(今浙江杭州市)謀生。吳家的兩個女兒,都出落得如花似玉,才貌雙全,是杭州一帶遠(yuǎn)近聞名的大美人。豫州刺史孫堅(jiān)慕名前來求婚。起先,吳家認(rèn)為孫堅(jiān)為人粗魯。狡詐、想要拒絕。孫堅(jiān)感到極為羞辱和憤恨。大女兒卻說:“不要為了一個女兒而招惹大禍。”于是,吳家才答應(yīng)了這門婚事,將大女兒嫁給孫堅(jiān)為妻(史稱吳皇后)。后來,他的妹妹也嫁給孫堅(jiān)為妾。大女兒生了4個兒子:孫策、孫權(quán)、孫翊、孫匡;她的妹妹則生了孫朗、孫仁兩兄妹?!端焉裼洝酚涊d:吳皇后初次懷孫策時,做了—個奇怪的夢,夢見;輪明月,鉆人自己腹中;后來懷孫權(quán)時,又夢見那紅紅的太陽鉆進(jìn)腹中。她感到奇怪,便告訴了丈夫。孫堅(jiān)一聽,高興萬分,說:“日月是陰陽之精,極尊極貴之象??磥砦覀兊膬鹤訉⒋蟾淮筚F。”后來,吳皇后的二兒子孫權(quán)果然稱帝,建立三國鼎立中的東吳。建安七年,(公元202年),吳皇后去世,與丈夫?qū)O堅(jiān)合葬高陵(在江蘇丹陽縣西)。后母以子貴,被迫尊為武烈皇后。 吳皇后的二哥吳景,年輕時以兄代父,與妹妹相依為命,所以深受吳皇后和孫策、孫權(quán)兄弟敬愛。,吳景曾官任丹陽太守,封揚(yáng)武將軍,公元203年去世。吳景生兩子:早奮.吳祺。吳奮被孫權(quán)任為吳郡都督,統(tǒng)兵鎮(zhèn)守東方,后封為新亭侯(在今江蘇南京市)。吳奮生的兒子叫吳安,吳安本來嗣襲新亭侯,沒想到他恩將仇報(bào),竟與人謀起姑表叔孫權(quán)的反來,結(jié)果被殺絕傳。吳景的二兒子吳祺;被孫權(quán)封為都亭侯。吳祺的兒子叫吳纂,吳纂娶滕胤的女兒為妻。后來岳父滕胤謀反被殺,吳纂也受株連遇害。這樣,吳皇后娘家,只剩下大哥吳熊慶一支。 吳熊慶,據(jù)《江陰吳氏統(tǒng)宗源流考》記載:他自幼聰明過人,8歲能通經(jīng)史,’時人譽(yù)為神童。父親早逝后,他以長子身份仍留居蘇州,主持太伯廟祀。公元252年。孫權(quán)尊封這位大舅為“太傅吳郡公”。吳熊慶去世后,謚號“靖”,葬在吳郡五城、山(在今江蘇蘇州市)。•此后,這一支吳姓子孫,借外戚的恩蔭,封侯進(jìn)爵,尊榮一時。 吳熊慶生子吳康年。吳康年,字永齡,任孫氏吳國丞相中書令、太子太傅之職,后封為“奉祖侯”。吳康年去世后也葬五城山,謚號“恭敏。” 吳康年生子叫吳延英。吳延英,字邦俊,在吳國官任丞相中書令兼領(lǐng)太子太師,改封為“嗣賢侯”。去世后葬在吳郡道山,謚號“穆”。 吳延英生的兒子名叫吳之則。吳之則,字廷法,仍在孫吳政權(quán)任丞相中書令,嗣封“嗣賢侯”公元280年晉武帝滅吳,遇害去世,葬在道山先君墓側(cè)。 吳之則生吳式,吳式生子名叫吳皋益。晉明帝太寧元年(公元323年),追尊上古圣賢后裔,封皋益為“昭衍公”。吳皋益去世后,謚為“宣懿”,葬在吳郡樹里山。 吳皋益生兩子:長子吳佶,二子吳儇。吳佶世襲昭銜公的爵位,娶晉成帝母親明穆皇后的妹妹庾氏。吳佶又成為晉國皇親,于是官運(yùn)亨通,被任命為中書令。咸和三年(公元328年)封為“渤國公”,去世后贈為太師,謚號“顯肅”。吳佶之后,人丁非常興旺。他與夫人庾氏一共生了7個兒子:吳始泰,吳始華,’吳始衡、吳始恒、吳始嵩,吳始淮,吳始濟(jì)。分別以五岳山和淮、濟(jì)二水取名。 吳始泰以單子身位世襲父親爵位。這吳始泰才德出眾,被簡文帝看重,任御史中丞,贈“延陵開國公”。吳始泰生有兩個兒子:長子吳符雋,二子吳符佑。 吳符雋,字國瑞,晉孝武帝時封為燕國公任尚書左仆射,去世后葬在京口(即今江蘇鎮(zhèn)江市)。 吳符雋生的兒子叫吳豫,宇德章,任鎮(zhèn)北將軍,有將才,勇猛善戰(zhàn);晉安帝元興三年(公元404年)在與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的戰(zhàn)爭中戰(zhàn)亡,死后贈號“寧國公”,謚號“烈”。 吳豫娶妻廣劉氏,生子名叫吳戢。吳戢6歲時,正值宋武帝起兵,母親劉夫人于是攜帶他徙遷賢陽(今江蘇省江陰縣)。 吳戢生有兩個兒:長子叫吳薈,二子叫吳荃。吳薈居在吳郡橫山,去世后也葬在橫山(今江蘇省武進(jìn)縣東芳茂山)。 吳薈生兩子:長子吳琨,二子吳躊。吳琨也見于《晉書》卷20。吳琨去世后葬在橫山先君墓側(cè)。 吳琨也生兩子:長子吳襄,字世南;二子吳廣。吳廣生子名吳洵武。吳襄的兒子叫吳洵文,字天宇,任劉宋朝陽郡守。 齊高帝起兵滅宋,吳洵文陣亡,葬在龍岡山,贈封開國侯,謚“貞忠”。吳洵文生:吳鬴(此字應(yīng)為左邊為“融”左邊,右邊分三——上“兇”、中“八”、下為“處”字去“卜”,下同)。 吳洵文的兒子吳鬴應(yīng)為季札的第41代孫。他于南齊時遷居漢陽山(湖北武昌),隱居不仕,耕讀自愉。吳緞的后裔人丁興旺,子孫發(fā)達(dá),成為當(dāng)?shù)赝濉K?,武昌也成為晚唐吳?大郡望之一。吳鬴生了兩子:長子吳盾,二子吳厚。 吳盾于南朝梁武帝時,官任寧朔將軍,歷任大司馬、侍中、左長史等職。陳霸先滅梁時戰(zhàn)死。死后追贈左翊將軍,詔令在江陵(今湖北江陵)建祠祭祀,謚號“義烈”。光祿大夫孔范為他撰寫墓志銘。吳盾家室,又從武昌遷居江陵。 吳盾的一個兒子叫吳奎,字文耀,隋文帝時任中都令。吳奎生兩子:長子吳承休,次子吳承烈。吳承休生兩子:吳若遠(yuǎn)、吳若征。•吳若遠(yuǎn),字伯高,唐太宗時考進(jìn)士及第,任中書舍人,升戶部侍郎駙,舉青光祿大夫,封贊皇縣(河北贊皇縣)開國男,謚‘文惠,。吳若遠(yuǎn)在先祖吳如勝的基礎(chǔ)土,新撰完整的正宗吳姓族譜。至此,吳姓主宗的歷史,完整清晰,歷歷可考。 《江陰吳氏統(tǒng)宗源流考》記載:吳若遠(yuǎn)的兒子吳世偉,娶唐太宗女平樂公主為妻,官拜駙馬都尉,封新封侯,贈晉國公,謚號“恭敏”,葬在永寧縣(今湖北廣濟(jì)縣)考新、舊《唐書》,唐本本李世民的女兒無干樂公主,吳氏族譜的記載,卻補(bǔ)充了正史的遺漏,這也是—件趣事。 吳世偉生兩子:吳佐,吳競。吳競后遷居汴州浚儀。吳佐也生了兩子:長子吳可博,次子吳令璇。吳可博中唐玄宗天寶十年(公元751年)進(jìn)士,官至尚書右仆射、太子少師、上柱國,賜封“渤??す?#8221;,謚號“文哲”。吳可博生兩子:長子吳舜咨,次子吳舜翊。 唐代著名的文學(xué)家中;有一位吳姓成員,那就是山陰吳氏家的吳融。 據(jù)民國八年《山陰州山吳氏族壇》記載:山陰吳氏從吳氏正宗分支而成。公元8世紀(jì),吳季札的第49代孫、吳可博的長子吳舜咨憑借父親的蔭庇當(dāng)上了山陰縣(今浙江紹興縣)令。他的家室也隨之遷往山陰,后代遂繁衍成山陰吳氏。吳舜咨娶妻王氏,生一子吳翥,•宇明舉。他生性淡泊功名,隱居山陰,不.樂仕進(jìn),潛心著書立說,著作有《山陰集》、《閑情集》、《招云集》等,唐武宗人中年間(公元847-859年)。當(dāng)?shù)赜^察府屢次召他做官,都被拒絕。地方官吏敬佩他的氣節(jié),將他的事跡上報(bào)朝庭。唐武宗聽了也很欽佩,于是賜給吳翥“文簡先生”之號,一時之間,被傳為美談。 據(jù)<<江陰吳氏統(tǒng)宗源流考》記載,吳翥生了兩個兒子:長子:吳融(新、舊《唐書》將吳融說成吳翥之孫,誤。族譜補(bǔ)正史,這是又—例)、次子吳翮。吳融字子華,是唐后期著名的文學(xué)家。史稱吳融白幼讀書很勤奮,文章寫得華麗灑脫。后中進(jìn)士,曾做過韋昭度的書記官?!墩勊挕酚涊d;某次,吳融大罵韋昭度譏笑他作的:G(章不好,說:“此白是吳家文字,非老夫改之乃意”。從此,“吳家文字”的美號便傳遍文壇。后來,吳融累任著作郎、侍御史、戶部侍郎、翰林。 吳融生三于:長子吳元三,,次子吳元睿,三子吳少鄭;吳融之后,山陰吳氏的這三個分支,又分別遷往各地。二子吳元睿,遷回祖籍江陵(湖北江陵),三子吳少部二支,遷徙到諸暨(今浙江諸暨縣)。長子吳元三,字若虛,,官任翰林院修撰。據(jù)《山陰州山吳氏族譜》,吳元三娶唐宗室惠昭太子李寧的曾孫女李氏為妻,生三子:長子吳彬,次子吳彪。三子吳伊。吳彬,字文郁,封驃騎將軍,他的家室先居陜西咸陽,后又遷回吳郡虞山(今江蘇省常熟縣)居住。 吳氏正宗、季札的二子吳征生一支,幾百年間轉(zhuǎn)輾遷移流徙,到公元10世紀(jì)(即唐末、五代初年,由季札第五十三代孫吳彬由遷回江蘇常熟古延陵之地。 吳氏“禎”字派始祖吳猛 據(jù)順治五年手抄本《藍(lán)湖吳氏家譜》和清抄本《吳氏正宗譜》,魏晉之際著名的吳猛家族是從吳氏正宗分離出來的。吳猛是長沙王吳芮和廣平侯吳漢的直系后代,他是翠太伯的第53代孫,吳漢的第.14代孫。吳猛先祖世系是:吳漢、吳成、吳叮、吳如勝、吳珪、吳文質(zhì),吳應(yīng)之,吳康年、翠尋英、吳正己、吳定、吳之則、吳延、吳猛。 吳猛,字世云?!督魍ㄖ靖?;氏族志力說他祖籍本是河南濮陽人,三國東吳時,以孝聞名,任為西安(在江西)令,家族于是南遷至江西分寧。吳猛時,家族衰落,貧困不堪。吳猛雖家境貧寒,但他是一大孝子,孝順到夏天蚊子咬他也不敢驅(qū)打,因?yàn)樗挛米硬灰ё约壕蜁ヒ赣H。傳說吳猛的孝心感動了天上的神仙,一位神奇的老人傳授給他許多神秘的仙方法術(shù),他因此成為聞名遐邇的大神醫(yī)和神算。一次,他回豫章,到江邊時竟不假舟楫,以一把羽扇劃水而渡。又與許旌陽同乘鐵鶴上廬山,后駕鹿乘云,升仙上天而去。成為中國道家中的神仙人物,宋朝時追封他為神烈真人。吳猛入晉后,官至散騎常侍。他的后代興旺昌榮,光緒十二年至德堂《吳氏世譜•吳氏敘宗》,列吳猛為天下吳姓十;二大宗之一的“禎”字一派始祖。 吳猛的后裔,又分遷他處。如吳猛的孫子吳柳,遷居休寧,第6代孫吳玄得,遷居旌州。吳猛的第7代孫,唐初人吳良,也遷居歙州(今安徽休寧)。吳良后裔,非常繁昌,形成唐代以來吳姓的著名大宗—一歙州吳氏,又稱休寧吳氏、新安吳氏。 吳良遷歙后,生兩子:吳義永,吳義方。吳義方生3子:吳太微、吳少微、吳保微。次子吳少微,名傾當(dāng)世,使家族聲威大振。吳太微兄弟又支分兩派:吳太微一支,據(jù)《藍(lán)湖吳氏家譜》:傳至吳太微第6世孫吳逸小,偕夫人程氏由鄱陽浮梁遷居海陽龍江(今山東海陽縣)。吳逸小又5傳至吳亮六(名吳祚),生5子:吳立、吳昭、吳彬、吳朗、吳益.形成后世藍(lán)湖吳氏5大派。 安徽休寧吳氏,因吳少+微而顯赫于世。吳少微,字仲芳,是吳太伯第六十一代孫。史稱吳少微白幼聰穎好學(xué),以經(jīng)術(shù)登武則天長安三年(公元,703年)進(jìn)士,初授晉陽尉,后官至左臺監(jiān)察御史。吳少微以文學(xué)著名,史稱少微才華橫溢,與武功人富嘉謨、太原主簿谷倚并富文辭,號稱“北京三杰”。吳少微等人的文學(xué)創(chuàng)作,—改當(dāng)時浮俚不兢、氣調(diào)單卑的文風(fēng),而返樸歸真,文本經(jīng)術(shù),風(fēng)格雄邁高雅,為當(dāng)時文人所推重,號稱“吳富體”。吳少微又重視本宗族歷史研究,負(fù)責(zé)主持修編《吳氏正宗譜》,今后譜序傳世。他死后,與夫人朱氏合葬休寧石舌山(今稱鳳凰山)。 吳少微的后裔,篡為繁昌。少微生三子:吳隆術(shù)、吳鞏、吳云:其中,吳云一支,遷居四川;吳鞏一支則留居休寧。 吳鞏,字定國。開元間進(jìn)士,官至中書舍人。吳鞏以也文學(xué)知名于世,頗能繼承乃父之風(fēng)。他曾將故鄉(xiāng)吳里改為鳳湖街,石舌山為鳳凰山、蓮池為鳳凰池,這些地名都沿用至今。 吳鞏之后,肖子賢孫,為官為宦者,不乏其人。如吳鞏第十—世、吳太伯第七十二世孫吳景安,字子靜者,中元和三年進(jìn)土,仕至紫光祿大夫,子孫居壟田。后代有吳天驥,宋隆興閭進(jìn)土,官至戶部員外郎。又吳鞏第—卜四代、吳太伯第七十五世孫吳用清,字渭濱,居富饒,宋仁宗時儒士。一生積善行德,子孫備極蕃盛,至曾玄孫輩人丁達(dá)1500余人。分遷金陵、德興、廬嚴(yán)、光蜀、宣城、太平、婺源、安豐、池陽等處,都能光大宗族。吳少微的后裔,蕃昌——至如此。 西遷入蜀的吳壹家族 進(jìn)人漢末,陳留吳氏本支在當(dāng)?shù)匾殉仕l勢,獨(dú)有遠(yuǎn)遷四川的吳壹兄妹一支發(fā)達(dá)顯貴。《三國志•蜀書》記載:吳壹父母早逝, 白幼孤苦零丁,與妹妹吳莧相依為命。后聽說父親生前與益州牧劉表私交甚篤,于是吳壹兄妹便前去投奔,被劉表接護(hù),家族遂翠到今四川成都。吳莧美麗、賢淑,,某日—善相者給她看過相后,說“此女日后必大貴。”劉表聽了,于是將吳莧嫁給自己的兒子劉瑁。不幸劉?;楹蟛痪猛龉?,吳莧剛從孤兒出來,如今又成了凄慘的寡婦?后來劉備入蜀,取代劉表,并娶吳莧為夫人。劉備稱帝,冊封吳莧為瘟皇后;吳莧為劉籌生了兩子:長劉永,字公壽;次劉理,字奉節(jié)。繼子劉禪嗣后,尊吳莧為皇太后,又稱“長樂宮尸。延熙八年(公元245年)吳莧去世,與劉備合葬于惠陵,(在今四川)。 吳莧的哥哥吳壹,字子遠(yuǎn),就是《三國演義》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蜀將吳懿。吳壹投奔劉表后,受到重用,加上他本人又英勇善戰(zhàn),:不久便成為劉奉手下—員虎將,官任中郎將。劉備取代劉璋政權(quán)時,吳卓曾帶兵從北方前線撤回攻打劉備,后被趙云,張飛捉住,押見劉備。劉備問他:“降不降?”。這吳壹是個識時務(wù)的英雄,倒很爽快。“我既被捉,,如何不降?”于是,吳壹支成為劉備的一員戰(zhàn)將。•后與劉備聯(lián)親,成為劉蜀政權(quán)的國舅,吳壹地位罕一躍而尊至顯貴,從左將軍升督漢中車騎將軍,封高陽侯?;ス?52年去世?!度龂咀ⅰ芬龑O盛《蜀世譜》說:吳壹的后代,有一個孫叫吳喬,被李雄中迫害。但他堅(jiān)強(qiáng)地生活,結(jié)果比李雄中晚死.30年,史稱他“不為雄屈也”。 當(dāng)時、陳留吳氏家族還有一個吳班,孛元雄,是吳壹的近支族弟,使在劉氏蜀政權(quán)中官任離職,任后將軍、驃騎將軍、封安樂侯、綿竹侯,也是劉備手下一員猛將。 陳留吳氏這——支,興盛一時后,到晉代南北朝時期,便忽淹沒無聞了。 陳留吳氏在六朝時期雖人才凋零,但仍為當(dāng)?shù)亍笞?,所以在《元和姓纂》這——權(quán)威氏學(xué)著作中,仍記錄了陳留吳氏。經(jīng)過近400年的沉寂以后,到唐前期,陳留吳氏家族又出規(guī)了一個著名的人物吳兢。據(jù)《元和姓纂》記載:隋代有—個名叫吳響的吳佑后裔。吳響生子叫吳臧,見于劉氏《行年記》。吳臧的曾孫便是著名史學(xué)家吳兢。‘據(jù)《吳氏正宗譜》,吳臧,字承休。吳承休生吳若準(zhǔn),吳若遠(yuǎn)生吳世偉,吳世偉生吳佐、女兢。吳兢是吳季札第47世孫。史稱吳兢少有大志,勤奮好學(xué),學(xué)貫經(jīng)史。后被少年時朋友魏元忠,朱敬則等推*人史館,撰修國史。唐玄宗時位至右拾遺、起居郎。曾多次上奏,屢陳朝政得失,常被玄宗采納,遂見重用,升為諫議大夫、太事左庶子,封為長垣縣男。吳兢任職雖多,但以修史為主要職事,與劉知幾等同為唐一代良史。吳兢著作,敘事簡核,秉筆直書,時人譽(yù)為“當(dāng)世董狐”。因與劉知幾撰立《武后實(shí)錄》,不為當(dāng)朝宰相張說隱諱其惡,被貶為荊州司馬,后升洪州刺史。天寶年間回朝,任恒王傅。晚年仍念念不忘修史,請求還職史館。去世時年80歲。他的著名傳世代表作有《貞觀政要》。 此后陳留吳氏家族便在歷史上消聲匿跡、淹沒無聞,至今日,只剩下《元和姓纂》上那空洞的郡望給后人憑吊了。 吳質(zhì)家族的崛起 濮陽鄄城郡,大體包括今河南濮陽及山東鄄城一帶。據(jù)《元和姓纂》,濮陽吳氏屬季札一宗,是長沙王吳芮和廣乎侯吳漢的后裔分支。漢恒帝時(公元2世紀(jì)中期),吳漢裔孫吳遵,是最早見于記載的濮陽吳氏成員。在漢魏之際,濮陽吳氏還只是——支默默無聞的普通家族。在當(dāng)時屬于所謂單家。直到曹魏時,這個家族出了個名傾海內(nèi)的大文豪、魏晉重臣吳質(zhì),從此宗族名重一時,興旺不衰。 吳質(zhì),字季重。生于漢熹平五年(公元176年)。是吳遵的孫子?!度龂咀ⅰ酚涊d,吳質(zhì)雖出身貧寒之家,但從小游遨貴戚間。年輕的吳質(zhì),便因文思敏捷,才華橫溢而名聞遐邇。并深得魏文帝曹丕兄弟的喜愛。當(dāng)時曹丕還是五官中郎將。吳質(zhì)與曹丕、曹植、曹真、曹休等人周游于渤誨南皮縣,曾恥筑臺宴友,名叫醮奉臺?!段郝浴氛f吳質(zhì)頗能善處于曹氏兄弟之間,曹氏兄弟有隙,,但卻都與吳質(zhì)要好。特別是曹丕與吳質(zhì)的關(guān)系非常親密,有過于兄弟。無論是當(dāng)太子時出征在外,還是即位后貴為帝王,曹丕與吳質(zhì)的私交友誼都一如少時?!墩衙魑倪x》中就收錄了曹丕與吳質(zhì)之間的數(shù)十封往來書信。 當(dāng)年吳質(zhì)出身單家,雖官任朝歌、元城縣令,但當(dāng)?shù)刭F族“不與士名”。吳質(zhì)深以為恥,后來曹丕即位,征吳質(zhì);與他車駕同會洛阻,拜為振威將軍,封列侯,使持節(jié)都督幽、并諸軍事。黃初五年,吳質(zhì)朝京師見曹丕。曹丕下詔上將軍及特進(jìn)以下都到吳質(zhì)居所集會。此時的吳質(zhì)與當(dāng)年不為鄉(xiāng)里所齒的吳質(zhì)相比,身價何止百倍。某日上朝,吳質(zhì)因?qū)νl(xiāng)畝徒董昭說:“我當(dāng)年不為鄉(xiāng)里所饒,今日我欲溺鄉(xiāng)里耳。董昭聽了說:“君且止,我已80歲,倘大年紀(jì),不能再被你溺了。”可見吳氏家族,當(dāng)時真是勢傾諸侯,蔑視天下了。 當(dāng)時,吳質(zhì)與司馬氏關(guān)系也很密切。當(dāng)年吳質(zhì)與司馬懿、陳群、朱鑠同為蘆丕的親信,號稱‘四友”。公元230年,吳質(zhì)54歲時去世,因吳質(zhì)生前怙威肆行,被謚為“丑侯”,直到公元254年改謚“威侯”。 吳質(zhì)的子女,見于《三國志》的有兩個:兒子吳應(yīng)、女兒吳氏。《晉書•后妃傳》記載:晉景帝景懷皇后去世后,吳質(zhì)的女兒嫁給司馬昭為妻。后來西晉建立,吳氏成為晉武帝司馬炎的繼母,被尊為吳太妃。濮陽吳氏又成為晉皇室的外戚,宗族繼續(xù)顯赫于當(dāng)時。吳質(zhì)的兒子吳應(yīng),字溫舒,西晉時官做到尚書;曾上奏改父謚號。吳應(yīng)生子吳康,字子仲,也官居要職,顯貴于世。 兩晉之際“永嘉之亂”,中原殘破不堪,北方人戶紛紛南遷避難,濮陽吳氏的許多成員,就自鄄城一帶南遷至江南丹陽(今江蘇鎮(zhèn)江市)原吳國故地。到公元4世紀(jì)末5世紀(jì)初,南遷的濮陽吳氏出了著名的孝子和清官吳隱之 吳隱之,字處默?!稌x書•良吏傳》說他是魏侍中吳質(zhì)的第6代孫。吳隱之有一個胞兄叫吳坦之。他的父母早逝,家境貧寒,兄弟二人相依為命。據(jù)說母親去世后,隱之兄弟二人常半夜啼哭傷心。他們的哭聲感動了上天,在葬母和祥祭之時,都有人群仙鳥為之哀鳴不絕。吳隱之兄弟的孝名,從此傳遍天下,后來竟以孝名而被任命為參征虜軍事等要職,不久升任晉陵太守、中書侍郎、著作郎等職。吳隱之為官清儉廉潔,為當(dāng)時著名的清官廉吏,任廣州刺史后。一改嶺南往日貪贓枉法之風(fēng),深受朝廷的嘉獎,百姓的尊敬。回朝后官任度支尚書。中領(lǐng)軍等職,公元412年造老還鄉(xiāng),次年即在家病逝。 吳隱之不但孝,而‘臣與兄吳坦之非常友愛。當(dāng)年袁真反叛桓溫失敗,吳坦之因支持袁真受牽連,必須處死。吳隱之聞信面見桓溫,請求代兄償命。最后感動桓溫,將其兄吳坦之赦免。 史翠吳隱之娶妻劉氏,生子聿數(shù)人,乒子吳曠之,次子吳延之。吳隱之任廣州刺史,家室也隨遷至此。當(dāng)盧循起義軍攻打廣州城時,長子吳曠之保城力戰(zhàn),最后陣亡。次子吳延之,后官任鄱陽(今江西鄱陽縣)太守。吳延之的弟弟和兒子,都官任郡守、縣令等職。濮陽吳氐吳隱之一支,因此興旺癥來。 魏晉隋唐時的濮陽吳氏,必須提到南朝宋齊之際的著名學(xué)者吳苞。吳苞,字天意又作懷德,祖籍濮陽鄄城。宋泰始年間(公元465—471年),吳苞家族從濮陽南遷至江南。吳苞博逼三禮。又深通老莊道家之學(xué),是當(dāng)時著名的大學(xué)者。南遷后,他與另一著名學(xué)者劉讞二起,借褚彥回住宅為校舍,廣招弟子,聚徒講學(xué)。一時之間,前往聽講求學(xué)的入絡(luò)繹不絕,甚至許多達(dá)官貴人也以聽吳苞講學(xué)為時尚。齊王朝曾幾次征用吳苞,但都被拒絕。吳苞一生舉泊功名,無意仕途,始終以授徒講學(xué)為業(yè),直至壽終去世。吳苞雖非達(dá)官:顯貴,但桃李天下,功在后世,又不亞于那些出將入相的家族。因此,后世吳姓族人,常傳頌他的事跡。 濮陽吳氏吳隱之的后裔,到唐代更加興旺。據(jù)《元和姓纂》,吳隱之的第7代孫吳景達(dá),唐初官任尚藥奉御、就是皇帝的專門醫(yī)生。吳景達(dá)的孫子叫吳神泉,唐代宗時追贈他司徒的虛銜。吳神泉生3子:長子吳令珪,次子吳令瑤,三子吳令瑜。兄弟三人都高居要職。其中,吳令瑤被封為太子家令、濮陽郡公,吳令瑜被封為太子諭德、濟(jì)陽郡公。長子吳令珪,本在朝庭中做官,后因故受牽連不幸被殺頭。但也許是吳氏祖宗有靈,吳令珪雖身遭殺戮,但后代卻反昌榮。史載吳令珪生了一女三子,女即章敬皇后,三子是吳溆、吳澄和吳湊。 吳令珪慘遭殺害時,女兒章敬皇后還是個七八歲的小丫頭。幼年喪父、孤苦零丁的章敬皇后流落宮中,成為一名小宮女。但她小小年紀(jì),卻出落得月貌花容,楚楚動人,竟被當(dāng)時尚為太子的唐肅宗看上,即加寵幸,十多歲便懷上了圣胎。當(dāng)吳氏懷胎之日,曾夢見金甲神用劍刺其脅,醒來看時,脅下尚隱隱有痕。不久生下了唐代宗李豫。生產(chǎn)之日,唐玄宗李隆基聞信得了嫡皇孫,高興得親自給嬰兒洗澡穿衣。但李豫生下時身體極為羸弱,保姆怕皇上不喜歡,私下偷梁換柱。另抱了別的一個兒子呈進(jìn),誰知唐玄宗一見反倒很不高興。保姆只得叩頭陳說實(shí)情。玄宗命“快取我孫兒來”。及見到李豫,欣喜萬分。說:“你等以為體弱,但我看他的福氣還超過乃父哩”。又立即召見太子肅宗,一同歡宴慶賀。玄宗高興地對高力士說:“你一日見到三代天子,也可為樂事了。”只可惜吳氏有德無壽,還未來得及看到兒子登基便過早地去世,當(dāng)時年僅18歲。但母以子貴,她生前多難多苦,死后卻備享榮華,李豫即位,追尊她為章敬皇后,與唐肅宗合葬于西安西北的建陵。她那被殺的父親也被追封為太尉尊銜。 章敬皇后的3個兄弟也都高居要職,整個家族顯赫當(dāng)時。關(guān)淑,百至鴻臚少卿、太子詹事、金吾太將軍,又封為鄄城五公、濮陽郡公。后朱批反叛唐朝,吳溆受命前往勸降時被朱紕殺害。后來謚為“忠”,葬在西安。吳溆生的兒子見于《元和姓纂》的有4個:長子吳士則,官至伊闕(今河南省伊川縣)令;二子吳士明;三子吳士鄰;四子吳士矩。吳士矩,《新唐書》又作嘆士規(guī)”,唐武宗開成初(公元836年)官任江西觀察使。但吳氏家族的這個兒子,官雖做得很大,但卻沒有一點(diǎn)父輩的品性。為政期間,窮奢極欲?!缎绿茣飞险f他“宴侈縱,一日費(fèi)十?dāng)?shù)萬錢”,百姓怨聲載道。后來果然受到懲罰,被朝翠流放到偏遠(yuǎn)的端州(今廣東高要縣)。 章敬皇后的另一個弟弟吳澄,《新唐書》上寫作“吳澄江”。他娶唐玄宗李隆基的第16個女兒壽春公主(后改封楚國公主)為妻。這樣濮陽吳氏與當(dāng)朝皇室親上加親,地位更加穩(wěn)固。吳澄官封駙馬殿中監(jiān)、濮陽縣公。但吳澄和他那位出身皇家的妻子感情上卻合不來,公元784年,公主竟出家當(dāng)起道姑來,皇帝也拿她沒法,只好正式賜她“上善”的法名。吳澄和公主生的一個兒子叫吳士彥,《新唐書》卷八十三寫作“吳士廣”。他再一次與李唐皇室親上加親,娶唐代宗的第12女兒普寧公主為妻。官封為駙馬衛(wèi)尉卿士。吳士彥的兒子叫吳同正,見于《元和姓纂》。 吳湊也是章敬皇后的弟弟.因章敬皇后之故,與兄弟同由布衣而一日之間封官進(jìn)爵。但吳湊為人終生謹(jǐn)慎,為政清廉,官任京兆尹、右金吾大將軍、兵部尚書,封臨濮縣公、濮陽郡公。在整個濮陽吳氏家族中,以他官職最高,地位最為顯赫。吳湊一生謙讓知足常樂,年71時病逝。當(dāng)他得病后,白認(rèn)壽數(shù)已盡,壞吃藥,不求神,家人哭著請求。他說:“我以布衣身份,位至三品,顯仕40年,壽達(dá)70,尚有何求?自古外戚善終者為數(shù)極少,我能享其天年,很滿足了。”因此,《新唐書》本傳稱他為有唐一代外戚的典范。吳湊生有二子名叫吳及,見于《元和姓纂》。 唐代濮陽吳氏中有一支南遷至江西貴溪?!督魍ㄖ靖鍏鞘献逯尽氛f,濮陽吳氏本是延陵人,后自運(yùn)陵遷往濮陽,唐元和年間(公元806-802年),濮陽吳勔由水曹入翰林。但他淡泊官場生涯,年僅40余辭官不做,悠游于名山大川。當(dāng)他經(jīng)過江西貴溪時,見這里山清水秀,便愛上了這塊寶地,于是將家室遷居于此。后裔非常發(fā)達(dá),成為貴溪的名門望族"今江西貴溪、翰林橋、仰潭吳氏,都是吳勵的后裔。 吳勔的子孫輩又有——部分西遷到川、湘交界一帶。其中吳武陵與他的一個哥哥遷到湖南澧州,這里地屬古代武陵郡,所以他取名吳武陣。吳武陵在元和初年考中進(jìn)士。官至韶州刺史。他與韓愈、柳宗元為詩文之友,又力薦過杜牧,為當(dāng)時的知名人物。 吳武陵有兩個侄子:吳汝納、吳湘,都有功名。吳湘曾做過揚(yáng)州+江都(今江蘇揚(yáng)州市)縣尉;。娶妻顏氏。公元844年被當(dāng)?shù)貦?quán)貴誣陷而死。吳汝納也是進(jìn)士出身,唐武宗會昌年間做過河南府永寧縣(今河南洛寧縣)縣尉。他為弟弟冤案不平;上訴朝廷,終于使冤案得到昭雪。吳湘平反后,其妻才帶著子女自江蘇揚(yáng)州回到澧州居住,后裔便在此繁衍生息。吳汝納上訴的狀文被收錄在《全唐文》中。 在今天的吳氏族姓中,勃海吳氏是與延陵吳氏同樣著名的一宗。勃??ご篌w包括今河北海河以南靜海、青縣、滄州、南皮以東,山東東陵、寧津、無棣以北趵地區(qū)。勃海吳氐來源延陵吳氏。清順治十二年《(長沙)八甲灣吳氏譜序》說:吳王壽夢曾派季札北守勃海,因封為勃海王,勃海之名自此開始?!对托兆搿芬舱J(rèn)為勃海吳氏是漢長沙王吳芮后裔,《漢魏南北朝墓志集釋,內(nèi)司吳光墓志》又說勃海吳氏是漢司徒公吳雄的后裔??傊鞘峡赡苡泻芏嘀В紝賲羌驹笠?。這一支吳氏宗族興盛于魏晉南北朝時期,雖然沒有產(chǎn)生出極顯赫的大人物,但人丁興旺,支裔繁衍眾多,成為今日吳姓的主要來源之一。 據(jù)《內(nèi)司吳光墓志》,漢司徒公吳雄的后裔有吳雙,北魏初官任中書侍郎、雍州別駕。吳雙的兒子吳安生,官任勃??ぬ兀獍策h(yuǎn)將軍。吳安生的長女吳光,字興貴,是北魏皇室的宮女,任內(nèi)司之職。熙平元年(公元516年)去世后,葬于西陵。 《吳嚴(yán)暨妻睦氏墓志銘》記載,墓主吳嚴(yán)祖先本是勃海安陵人,七世祖吳頑,在北魏時官任趙郡(今河北趙縣)太守,封為宋子侯,因此家族從勃海外遷到趙縣一帶開拓基業(yè)。吳頑的第5代孫吳僧,北魏時官任并州西河郡丞,封鎮(zhèn)遠(yuǎn)將軍。吳僧之子吳業(yè),官任幽州薊縣,(今北京密云縣)令。吳業(yè)生子吳嚴(yán),字長威,進(jìn)人隋朝后官任主簿。隋大業(yè)二年(公元607年)在家去世,葬在趙縣建干鄉(xiāng)。 《元和姓纂》記載:長沙王吳芮后裔。傳到北齊時有一個吳安誕,居住在業(yè)縣(今河北臨漳縣西南鄴鎮(zhèn)),仿過道州(今河南許昌市)別駕。吳安誕的第5世孫吳道師,唐朝吏部侍郎。吳道師之孫吳納,官做安州(今越南清化省)刺史。 北朝時期,勃海吳氏蒙族還出了一個料事如神的術(shù)數(shù)家吳遵世。吳遵世,聲季緒,勃海人。少學(xué)《周易》,曾入恒山從一隱居道人學(xué)道。處數(shù)年,忽從一老道處受“開心符”吞之,遂得道術(shù),精占候卜筮術(shù)數(shù),常為北魏道武帝和女室占卜,往往非常靈驗(yàn),,因而深受皇室寵幸,官至中書舍人。 南北朝時期,“五胡亂華”,中原殘破,勃海吳氏家族成員紛紛南遷避亂。到隋唐時期,勃海吳氏宗族在本郡已大大衰落,整個唐代也不見有什么著名人物見于典籍記載,這正是因渤海吳氏成員紛紛外遷的結(jié)果;但這些外遷的勃海吳姓支族,卻興旺發(fā)達(dá),超過了主宗。 《唐故吳府君墓志銘》記載;唐代吳揚(yáng)吾,他的祖籍便是勃???。他的曾祖父吳尋符,北魏時做到司徒、尚山郎那樣顯要的大官。吳尋符之子吳始敬,官任北齊撫軍府諮議。 吳始敬之子吳子徹,隋王朝時任奉信員外郎。但他“學(xué)瞻經(jīng)史,志勁松筠”,淡泊官場,不求權(quán)勢,而至他的兒子吳*(字貞白)也就是墓主一代,更加以道家為思想之本,無意仕途,平詩書自樂。大約在隋唐時,他的家族遷居于當(dāng)時的大城市河南洛陽,他于公元657年n去世后,被安葬在洛陽縣清風(fēng)鄉(xiāng)崇德里。吳貞白生的長子叫吳揚(yáng)吾。《新唐書》卷一九九上又寫作“吳揚(yáng)善”。他在武則天時官任成均博士。 又據(jù)《大唐游擊將軍吳君。(孝)墓志銘》,隋唐時有—個吳孝,他的祖籍本是勃海郡人,大約在南北朝時已遷居河南洛陽市嘉善里。吳孝的祖父吳柱,北齊時任陽平郡(今河北省大名縣)郡守。.父親吳和,隋朝任相州(今河南安陽市)錄事參軍。墓豐吳孝,字政,隋代官封游擊將牢,人唐后官任原職。后來辭官回家;唐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年)在落陽去世。 勃海吳氏的子孫,在后世人材輩出,如宋代大學(xué)者吳淑,今日中國國民黨黨主席吳伯雄等,都是勃海吳氏的后裔。 魏晉至隋唐七百年,是吳姓的初步繁榮階段,各地吳姓宗族的勃興,奠定了后中國大陸吳姓的大體格局。 |
宋代延陵吳氏舶堀起
|
宋明以來吳氏家族鼎盛東南
|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