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常常與焚香、插花、掛畫一起,是宋元文人的生活中體現(xiàn)雅趣的“四般閑事”。
實際上,茶葉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普遍。
所謂“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茶葉既雅又俗、既文又野,有著物質(zhì)與文化雙重特性,流行于文化活動,亦扎根于日常,普及千家萬戶。
過去,喝茶盛行于社會的各階層,并且通過赴中僧侶與文士集團的往來結(jié)交,加之繁榮的陶瓷貿(mào)易,影響了日韓。
此次亞洲內(nèi)海的展覽中,一批來自宋元貿(mào)易沉船的茶盞,正體現(xiàn)了當時社會豐富多彩的物質(zhì)生活,以及文士們追摹古意的生活品味。此外,它們更是宋元時代中日韓三國文化交流和貿(mào)易的佐證。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
——南宋 陸游《臨安春雨初霽》
我國明確記載的茶飲自漢始,發(fā)展至宋代而盛。上起皇帝,下至平民,無不講究茶道,且斗茶之風極盛。
點茶,是當時最典型的飲茶方式。宋元時期的高麗茶文化,正是以自身“茶禮”為中心,全面學習了宋元茶藝,普遍流傳“點茶”。
所謂“點”,即給碗里茶末注水的一個動作。在宋代,煮水注盞的茶瓶多為流嘴圓小尖利的“湯瓶”。同時,湯瓶還有一種安全性輔助器物——瓶托。
宋代湯瓶,實為唐代煮水用的茶瓶。而唐時,原多為溫酒注酒器的執(zhí)壺就明確作為茶具湯瓶出現(xiàn)。執(zhí)壺,又稱“注子”、“注壺”。因此宋代以降,茶瓶即湯瓶、執(zhí)壺、水注等。
飲茶器具方面,宋隨唐用盞(即碗)。此外,宋盞亦有輔助器物——盞托。
宋茶尚白,為取得較大反差,宋人認為首選茶具乃由燒制御用茶盞的建窯制作出的黑釉盞。舍此而不能體現(xiàn)斗茶效果。
此時朝鮮半島正處于高麗王朝時期,是茶文化與茶禮的鼎盛期。飲茶習俗上至宮廷,下至庶民都十分流行。
然而,兔毫盞等深色建盞因樸拙的審美趣味與宋代文人的基本審美格調(diào)相去太遠,始終未成為文人們的收藏名器。其后反而在日本茶道中大放異彩。這其中,有些特殊品種如油滴、曜變等,更在日本被視為國寶。
“曜變天目”,即宋人所稱的“異毫盞”或“毫變盞”。南宋地理類書籍《方輿勝覽》寫到:“毫色異者,土人謂之‘毫變盞’,其價甚高,且艱得之?!笨上瓮龊?,“曜變天目”隨之失傳。
茶迎三國客,盞送四海賓。
宋元時期流行全社會的別具特色的茶文化,從茶葉到茶具,通過文化與商業(yè)不間斷的交流,深刻而長遠地影響了日韓茶道的形成發(fā)展。
自元始,宋代茶藝日漸消逝,尚黑的茶具和點茶斗茶相偕淡出人們的視線。
但所幸出水文物的出現(xiàn),我們?nèi)阅苡|碰到13—14世紀那段興盛繁榮的亞洲內(nèi)海陶瓷貿(mào)易史,還有盛極一時宋元茶文化綻放的光芒。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