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歲起兵,十七年征戰(zhàn),這個名喚重八的鳳陽僧,蕩平了天下所有的敵手,于南京登帝王寶座,朱重八成為了響當當?shù)闹煸?,更成為萬民仰視的明太祖洪武皇帝。與那些守成、享樂的帝王迥然相異,大寶上的朱元璋大興土木,則在南京城圈起了一道又一道高墻,為權力打上堅硬的鐵箍。還有權力的覬覦者么?一只不祥的獵物,在太祖的視線里漸漸明晰——這,就是沈萬三。
《沈氏族譜》中的沈萬三
沈萬山(約1306—1393),本名沈富,又名沈秀,字仲榮,祖籍浙江湖州,父輩時徙居吳縣,后移居蘇州。明初的這位沈秀,因巨富名聞天下,世稱“沈萬三”,《明史》中數(shù)度提及。
真實的沈萬三,由農耕完成了由農夫到富人的轉變,因高利貸這只“聚寶盆”而迅速致富,最終進入商場,有做在民間,也做到官府,甚至做到海外。
從第一產業(yè)干到第三產業(yè),從國內貿易做到國際貿易,沈萬三早已從“地主”晉級成了“資本家”。 “資巨萬萬、田產逾吳下”,成為江南第一家,沈萬三的財富,很快遇到了風險。
元至正八年(1348年),方國珍兄弟造反。不過,方國珍造反的地點是在臺州,離沈萬三還比較遠。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張土城兄弟接著造反。這次沈萬三麻煩大了,因為張土城是泰州人,殺人越貨的地點主要在高郵。離自己這么近,財富的風險顯然近了。
張士誠鑄錢幣
張士誠(1321-1367),小名九四,泰州人。在元末諸多的造反者中,張士誠的身份最為特殊——他不是饑寒交迫,無路可走。張士誠販鹽起家,是一個成功的商人,天下大亂時,懷著稱王天下的雄心,起兵反元,要做樁大買賣。造反的成果,一度令他自己都感到歡欣鼓舞:1355年張士誠建都平江(蘇州)。1363年,自立為吳王。帶什么團隊,也沒帶軍隊來錢快??!
張士誠起手這么順利,絕非他是一個商人,有錢拉人。早年起兵的這點資本,早已作為軍餉花得無影無蹤。亂世當兵,混的就是一口飯。沒錢還帶人造反,早被自己人反了。張士誠打仗不愁錢,與他的地盤有著直接的關聯(lián)。江南富裕,朝廷的稅不好收,但造反經費要起來就容易些:關系不好的,拿刀去逼;關系好的,主動送上門,就當朋友間的禮尚往來。換個老百姓都不能活的地方,造反也是非常困難的——人家確實沒有錢,就算拿刀去砍,除了死人,錢也不會跳出來。
沈萬三那是何等聰明?。?/strong>與鹽販出身的張土城早有過商業(yè)業(yè)務往來,沈萬三商業(yè)誠信歷來很好,張土城對他沒有惡意。他不用張士誠派人來要,隊伍缺錢花,早主動送來了。在張士誠雄心創(chuàng)業(yè)的始終,沈萬三與張士誠都是朋友,張土城造他的反,沈萬三經他的商,造反要花錢,經商能賺錢,一個就當提供安保服務,一個就當上交服務費用,無論白道、黑道的特權,對財富都是一根魔杖。
連環(huán)畫書影
張士誠除了堅強的經濟后盾,人才資源也相對充裕。自宋代開始,國家的經濟、文化中心即已移至江南。起事之初,后來寫出流行小說《水滸傳》《三國演義》的施耐庵、羅貫中,即投奔到他的帳下,幕府作賓。不過,這些文學青年眼高手低,寫起造反來頭頭是道,干起造反來紙上談兵,張士誠也不拿他們當作回事,他們也不好意思混下去,先后去了別處,沒有像沈萬三那種韌勁,與張士誠精誠合作,堅持到底。而這些,對朱元璋來說,該是怎樣的羨慕嫉妒恨?。?/strong>
張土城造反沈萬三生意興隆,朱元璋造反沈萬三則被害得不輕。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朱元璋率部打下常州,把張士城的弟弟張士德給活捉了。張士城趕緊“撈人”,沈萬三狠狠地砸了一筆錢,找人為張士德具保,辦理出獄手續(xù)。朱元璋做事夠絕,竟把張士德給殺了。沈萬三的銀子雖然白花了,但與張士誠的關系更鐵了。
比朱元璋更恨的,還是蒙元朝廷。張士誠造反最終不成功,主要是地方選得太好。太好,辯證法的觀點就意味著太壞——江南,整個朝廷就靠這塊寶地過日子,你把它據為己有,朝廷的日子還怎么過?所以,在眾多造反者中,張士誠是挨政府拳頭最狠的一個。換個角度說,張士誠拼命鬧,又等于給別處的造反兄弟幫忙。這一點,朱元璋很清楚,所以張士誠稱王時,他一心埋頭干事,不稱王顯擺,也不到張士誠的地盤尋點便宜。
切斷元朝的經濟命脈,張士誠啃的其實是一塊骨頭,根本就不是一塊肥肉。凡要人性命,必招人死拼。群雄亂戰(zhàn),張士誠處了在朱元璋、方國珍和元軍三方夾擊之下。面對巨大壓力,張士誠只好投降朝廷,當了個太尉。作出這等抉擇,對張士誠來說顯然有點無可奈何,對沈萬三來說則是利益倍增——過去生意場上只有黑道保護,現(xiàn)在黑道、白道全齊了。
張士誠的保護,沈萬三又名正言順地利用起朝廷的優(yōu)惠政策,干起了海上貿易。沈萬三的兩個兒子沈茂、沈旺,則為張士誠督運漕糧,響當當?shù)刈隽斯俜缴?。沈萬三于元末迅速暴富,主要集中在這個時期。
這個時候的張士誠,其實也有風光的一面:脫“匪”為“官”,身份體面,又重兵在握。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朝廷還派出使者蒞臨張士誠的駐地,張士誠在隆平府(蘇州)舉行隆重宴會,招待朝廷使臣伯顏。
紀功碑
這一次,沈萬三接受了一個光榮而神圣的任務,就是為張士誠造一座“紀功碑”,擴大張士誠的社會影響,并流傳后世。
做生意沈萬三是強項,搞藝術他就有點勉為其難了,但他弄得非常出色:這座保留至今的“張士誠紀功碑”,高達三米,有118個浮雕人物,人物層次分明,最上方為朝中侍女,二層的正殿正中端坐著張士誠,三層的偏殿為朝中大臣,底層則是身穿凱甲的護衛(wèi)官兵。沈萬三的藝術天賦,是將使臣伯顏處理成一個小人物,居下方作陪:張士誠不是降將,也不是降臣,而是儼然面南背北的王者!
“紀功碑”的樹立,說明張士誠對此很滿意,沈萬三對張士誠的內心把握也很準確的——這個時候的沈萬三,已經熟悉了官場,精于政事,出色的商家已煉成了玩政治的行家里手。
紀功碑局部
沈萬三花錢為張士誠涂脂抹粉,也不能說就是富人軟骨頭。在憑拳頭說話的時代,一切取決于拳頭的大小,更況自己與張士誠利益相關。那陣子的張士誠,也確實需要表現(xiàn)與享受,因為有的是實力,即便是后來的明太祖,對他也是低聲下氣。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張士誠一路拿下攻陷平江(蘇州)、湖州、松江、常州,然后盤坐在隆平府(蘇州)大殿里。朱元璋派人送信說:您在姑蘇(蘇州)稱王,俺十分仰慕,俺每(俺們)睦鄰友好,一起創(chuàng)業(yè)吧……
張士誠呢?根本就不搭理。做的一樁事,是把使者扣了。
天下大勢,直轉直下。元朝氣數(shù)將近時,朱元璋帝王之路上,只剩下兩大敵手:楚為陳友諒,吳為張士誠。這兩大宿敵,誰都不好惹:“友諒最桀,士誠最富?!敝煸暗男鄄糯舐?,在于他吃透了陳、張:陳敢作敢為,張貫于自保。攻張,陳必出手;攻陳,張不敢趁火打劫。和氣生財,那也是商家的古訓。所以,朱元璋果斷攻陳,而張果然作壁上觀,然后成為陳友諒第二。
時事就是這么作弄人,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解決了陳友諒,朱元璋如期而至,大軍東進,攻破平江城。徹底失敗的張士誠,放火燒死家人,然后投環(huán)自盡。結果,運氣太差,沒有死成,硬是被朱元璋的手下給活拿生擒。
在應天府(南京),朱元璋準備勸降張士誠。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能用上的東西,為什么不用呢?朱元璋小時沒念過這段話,大了他自動明白了這種精神。大業(yè)未成,或是出于統(tǒng)戰(zhàn)的需要,或是出于降伏對手的心理滿足——將“天子”收到手下當差,馬斯洛的層次需求理論,肯定還要再添一層。
但是,張士誠的回答就是這么添晦氣:“天日照爾不照我!”意思是說:你有什么了不起啊,無非運氣好點而已……
張士誠的回答,為自己的人生畫上了句號,似乎也找到了自己的心理平衡,但無疑挑起了朱元璋的莫大恨意:他就是不給張士誠痛快而體面的一刀,而是倒垃圾一樣地讓人找個破筐裝著,抬至竺橋,招人圍觀,然后打家奴一樣地打,一棍,再一棍,直到張士誠魂飛魄散。
要說恨,朱元璋何止是獨恨張士誠一個。多年以后,一統(tǒng)天下的朱元璋,對撐起張士誠的江南,也是恨意未消。為了泄憤,朱元璋對蘇、松、嘉、湖等江南地區(qū),課以重稅。
現(xiàn)在,張士誠的難題算是一了百了,沈萬三的難題則應運而生。張士誠割據江南的十四年里,沈萬三撈足了好處。當然,沈萬三對張士誠的財力支持也是難以計數(shù)的。這一點,讓張士誠在自己的地盤免于搜刮,從而獲得地方豪強的擁護與民眾的支持,同樣讓朱元璋非常頭痛。但是,憑拳頭說話的時代,民心并不是決定因素。張士誠最終為朱元璋所敗,這時的沈萬三又做了一件事:收留了張士誠后人。
有一種傳說,沈萬三獲得“聚寶盆”,是因為他給一批青蛙放生。這個傳說可以信一回,因為這符合沈萬三的為人與品性。這次他救的是一批人,沈萬三能不能再得一只“聚寶盆”呢?
(未完待續(xù))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