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北京日報
舊京有軌電車照片
天橋電車站舊照
攀附在車外的“掛票”者
有軌電車自1881年問世后,世界各大城市陸續(xù)有電車開通,當時北京還處在封建統(tǒng)治末期,人們的出行僅限于騎馬、騎驢、坐轎子、坐馬車,到后來才出現了洋車(人力車),交通工具十分落后,1913年起有商人多次提議在北京也要創(chuàng)辦有軌電車事業(yè),但當時社會政局動蕩加之財力和技術的不足,直拖延到1921年國民政府才決定在北京籌辦有軌電車事業(yè),比上海、天津晚了十幾年。
1921年5月成立起一個電車公司籌備處,經過一個多月時間的籌備,召開了電車公司創(chuàng)立大會,電車公司是官商合辦性質的股份公司,公司股份分為官股和商股,股本共四百萬元。經過三年多的籌備,于1924年12月北京有軌電車終于開通。
1924年12月17日,電車公司在天安門南側舉行有軌電車開通典禮,據當時的北京《晨報》報道:“典禮畢,有中外來賓數百人,分乘八輛花車(彩車)以天安門為起點經東單、東四、北新橋、過后門、太平倉、經西四、西單至天安門繞行一周,下午二時起,除八輛花車外,另加四輛普通車,共十二輛車,繞行全線,車上乘客異常擁擠,沿途觀者亦人山人海?!?
第二天12月18日北京城內第一路有軌電車正式售票通車,月底第二路相繼通車,以后漸次三、四、五路陸續(xù)通車,各路線起止及里程如下:第一路,由前門經西單牌樓、西四牌樓至西直門。第二路,由前門經東單牌樓,東四牌樓至北新橋。第三路,由北新橋經鼓樓,地安門,皇城根至太平倉。第四路,由崇文門經東單牌樓,西單牌樓至宣武門。第五路,由東四牌樓經東單牌樓,西單牌樓,西四牌樓至西直門。1925年9月前門至天橋一段通車,第一、二路由前門延長至天橋。1930年7月開通第六路,由崇文門經磁器口、珠市口、虎坊橋至和平門,1943年1月改通菜市口,虎坊橋至和平門停駛。1938年1月,天橋至永定門一段軌道勉強竣工通車,辟六路支線,由崇文門經珠市口至永定門,稱新六路。
此后,直到北京解放再未增輔軌道,電車路線雖作過幾次調整,但都沒有開辟新線。
1929年8月5日,電車于每晚7點半至12點將第三、四路聯軌開行環(huán)路車,平安里發(fā),經西四、西單、東單,東四、北新橋、鼓樓、地安門回到平安里,(北京最早的環(huán)行路)名義上是“為便利乘客納涼”實則與人力車夫爭奪乘客。
據1923年統(tǒng)計北京當時有人力車33000余輛,人力車夫的生活在平時已極艱苦、自電車開通后,更加困難,愈感無法糊口,又無其他出路,從而對每天在大街飛馳而過的電車,懷恨日深。于1929年10月22日,遂群起發(fā)生了轟動全北京的人力車夫搗毀電車的事件,電車有的被砸壞,有的被推翻,毀壞機車43輛,拖車20輛,鐵軌岔道被掘起10處,站亭木閣被拆五座,各路站燈全部被毀,電車工人受重傷8人,事件發(fā)生后,當局即出動軍警進行鎮(zhèn)壓逮捕了500多人,事件造成電車停駛18天,電車公司損失慘重,大傷“元氣”。
舊京時期的電車本來就型號落后,質量低劣,使用起來很不方便,且極易損壞,車身為木質結構,手閘制動,夏天用鐵柵門,冬天用雙折木門,乘客稍擠便不易關閉,車底盤變形,電器設備密封差經常受水毀壞,大雨行車時,馬路積水許多車的電機線圈因濺水而燒毀。車軸兩端極易磨損,須經常電焊修補,更嚴重的是僅使用三年之后,竟有40輛車的車軸被磨斷。平時壞車百分之五十,最嚴重時壞車百分之八十,直到1949年北京解放前僅剩49輛車能維持運營。
電車軌道由于施工倉促、常年失于養(yǎng)護,軌道日后的損壞也很嚴重,通車數年后,即出現路基高低不平,鋼軌面坑坑洼洼,接口錯位,夾板螺絲松動脫落等現象,每次車輛經過均發(fā)生一次劇烈沖擊,車身受影響,乘客亦不時擔驚,1943年3月5日,第三路15號電車,行至太平倉,車兒胡同東口岔道時脫軌,車身向北傾倒,造成重傷9人,死亡2人。1944年9月29日第一路21號車,行駛途中電缸突然起火,乘客驚慌,爭相跳車,摔傷5人,摔死1人。
壞車多、出車少,造成行車間隔大,不能滿足乘客需要,常常是久等無車,當時有一首打油詩“站臺等車二、三時,兩眼望穿脖梗直,為省六、七角錢,如似嬰兒盼奶吃”,可見等車之艱難,車站上候車的人摩肩接踵,翹首以待,每當車一到站,乘客蜂擁而上,你推我擠,叫嚷聲,咒罵聲響成一片,有的乘客長時間等候而上不了車,怨聲載道扒住車門不放,擁擠不堪,使電車無法開行,即便勉強起站,仍有人追逐攀扒,當時各路行駛的電車上,常有人攀附在車尾或側立于車門外,人稱“掛票”,電車長期超員負載以及人為的毀壞,加速了車輛的破殘,反過來又導致乘客擁擠更甚。
最難的還屬司機、售票,當時叫司機生、售票生,俗稱“開車的”,“賣票的”,有軌電車司機是站著開車,左手握起動電閘把,右手持剎車閘把,要停車時緊搖閘把,腳踩車鈴,車行駛途中還要報站名,到站后手推開車門,收驗乘客車票,關門掛好門鉤,車滿員時要懸掛客滿標志牌,再站到開車的位置等售票生發(fā)信號開車,用手閘剎車稍不留神,胸部和肋部就有被鐵閘把打傷的危險,輕者歇工,重者喪命。
冬天電車四面透風,車走起來寒風刺骨人稱“花籃車”,夏天烈日當頭酷暑炎熱,電車行駛在馬路中間稱為“曬車板”。司、售生在車上兢兢業(yè)業(yè)的工作,但收入非常微薄,一個月的薪水,不夠半個月花的,有時還被公司扣發(fā)。
舊中國的北京,社會局勢難得安寧,軍隊眾多、番號復雜,調動頻繁,此外還有大量的警察、憲兵、特務,他們幾乎沒有不擾民害民的,對有軌電車來說,軍、警、憲、特更是一大禍害,他們上車不但不買票,有時車未到站強令停車,或強迫改線行駛,更有甚者把乘客驅趕下車脅迫裝載武器,霸道蠻橫。
還有不少地痞流氓坐車,既想省錢又要充“好漢”,上車后遇售票生詢問、查票,或搖頭,或點頭。售票生再多問一句,輕者遭辱罵,重者被毆打,有時還會傷及其他乘客,司、售生人身安全毫無保障。
1947年3月10日至4月22日,市政當局還強令每天晚收車后抽調機、拖車各10輛,將垃圾運至指定地點,因負荷過重,灰塵侵蝕機件,車輛損失相當嚴重,由于電車每天出車較早,有些運垃圾的車來不及徹底清掃,即使清掃后,但難免穢氣存留,使乘客掩鼻乘車苦不堪言。這就是舊京電車的真實寫照。
直到北平解放后,北京的電車事業(yè)才有了日新月異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