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橘皮煮散
【處方】橘皮(去白)白術(shù)各60克 訶子 干姜(炮)官桂(去皮)枳殼(去瓤,麩炒)木香 人參 甘草(炙)各30克 草豆蔻7枚(去皮)厚樸45克(姜汁涂、炙黃)檳榔5枚 半夏15克(湯洗二十度用)
【制法】上十三味,杵羅為末。
【功能主治】治脾氣不足,寒滯內(nèi)停,泄痢不止,腹中雷鳴,脹滿刺痛。
【用法用量】每服6克,加生姜3片,棗子2枚,用水1SO毫升,同煎至100毫升。去滓溫服。
【摘錄】《博濟方》卷三
2、白術(shù)散
【處方】白術(shù)1兩,訶黎勒2兩(煨,用皮),丁香3分,人參1兩(去蘆頭),草豆蔻3分(去皮),黃耆3分(銼),附子3分(炮裂,去皮臍),白茯苓3分,蓽澄茄1兩,麥糵3分(微炒),沉香2分,陳橘皮3分(湯浸,去白瓤,微炒),木香3分,枳實半兩(麩炒微黃),甘草半兩(炙令赤,銼)。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脾氣不足,心腹脹滿,不欲飲食,若食則氣滯體重,四肢無力。
【用法用量】每服3錢,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大棗3個,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注意】忌生冷、油膩、濕面。
【摘錄】《圣惠》卷五
3、補脾湯
【處方】厚樸(去粗皮,生姜汁炙透)1兩,桂(去粗皮)1兩,訶黎勒(煨,去核)1兩,當歸(切,焙)半兩,人參半兩,丁香半兩,白術(shù)半兩,白豆蔻(去皮)半兩,高良姜半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半兩,吳茱萸(湯浸7次,焙干,炒)1分。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脾氣不足,心腹脹痛,食則欲嘔,四肢少力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加生姜3片(切)、大棗2枚(擘破),同煎至6分,去滓,食前溫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四十四
4、訶黎勒散
【處方】訶黎勒3分(煨,用皮),人參1兩(去蘆頭),當歸3分(銼,微炒),白術(shù)3分,干姜半兩(炮裂,銼),桂心3分,草豆蔻3分(去皮),甘草3分(炙微赤,銼),厚樸1兩半(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吳茱萸半兩(湯浸7遍,焙干,微炒),陳橘皮3分(湯浸,去白瓤,焙)。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脾氣不足,四肢不和,腹脅脹滿;或時下利,飲食難消。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大棗3枚,煎至6分,去滓,食前稍熱服之。
【摘錄】《圣惠》卷五
5、白豆蔻丸
【處方】白豆蔻1兩(去皮),訶黎勒2兩(煨,用皮),黃耆1兩(銼),沉香1兩,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白術(shù)1兩,人參1兩(去蘆頭),肉桂1兩半(去粗皮),木香1兩,枳實1兩(麩炒微黃),厚樸3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制法】上為細末,以酒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脾氣不足,體重胸滿,腹脅虛脹,食少無力,水谷不消,或時自利。
【用法用量】每服2丸,空心及晚食前以溫酒送下。
【注意】忌生冷、油膩、粘食。
【摘錄】《圣惠》卷五
6、加減紫金丹
【處方】白茯苓 蒼術(shù)(米泔浸,炒)各60克 當歸 熟地黃 白芍藥(炒)陳皮各120克 肉蓯蓉(酒洗,去鱗甲)30克 丁香3克 紅花15克 瓜兒血竭9克 乳香(去油)9克,沒藥(去油)9克
【制法】共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
【功能主治】健脾養(yǎng)血,化痰消瘀。治受傷日久,脾氣不足,營血虧損,痰瘀內(nèi)阻,胸骨高起,肌肉消瘦,痞氣膨悶,睛藍體倦,痰喘咳嗽者。
【用法用量】用黃酒送下。
【摘錄】《醫(yī)宗金鑒》卷七十三
7、除濕補氣湯
【別名】清神補氣湯(《蘭室秘藏》卷下)、清陽補氣湯(《醫(yī)學(xué)綱目》卷十二)。
【處方】升麻18克 蒼術(shù)12克 酒黃柏 柴胡 黃耆各9克 酒知母 藁本 生甘草 當歸各6克 五味子 陳皮各4.5克
【制法】上藥銼碎。
【功能主治】清熱燥濕,益氣升陽。主濕熱內(nèi)蘊,脾氣不足,兩腿麻木,沉重無力,多汗喜笑,口中涎下,身重如山,語聲不出,寸脈洪大。
【用法用量】每服15克,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早起空腹時服,待少時再進早飯。
【摘錄】《蘭室秘藏》卷下
8、厚樸散
【處方】厚樸1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肉桂1兩(去粗皮),當歸半兩(銼,微炒),人參半兩(去蘆頭),丁香半兩,白術(shù)半兩,白豆蔻半兩(去皮),吳茱萸1分(湯浸7遍,炒令微黃),訶黎勒1兩(煨,用皮),高良姜半兩,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微炒)。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脾氣不足,心腹脹痛,喜噫吞酸,食則欲嘔,四肢少力。
【用法用量】每服3錢,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大棗3個,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注意】忌生冷、油膩、濕面、黏食。
【摘錄】《圣惠》卷五
9、白術(shù)散
【別名】白術(shù)茯苓澤瀉湯
【處方】澤瀉、白術(shù)、茯苓(去皮)各等分。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脾氣不足,水濕內(nèi)停,食后多吐;或痘如水泡,痘家作瀉,則液內(nèi)竭而色干;瘡濕則液外走而便結(jié),如泄瀉瘡濕并見者,此脾胃多濕而不健運也。
【用法用量】白術(shù)茯苓澤瀉湯(《醫(yī)方考》卷六)。
【各家論述】1.《醫(yī)方考》:痘疹中有實熱,膈有停水、濕熱外行,初則痘色晶亮,頃則痘皆水泡矣。此乃水不能潤下,灶底燃薪,釜中發(fā)泡之義。是方也,白術(shù)甘而燥,能益土以防水;茯苓甘而淡,能益土以決防;澤瀉咸而潤,能潤下而利水。水利濕消,泡自愈矣。
2.《本事方釋義》:澤瀉氣味咸微寒,入足太陽;白術(shù)氣味甘溫,入足太陰;茯苓氣味甘平淡滲,入足陽明,能引諸藥達于至陰之處。此治食后多吐,將成反胃之瘋,其人必是酒客,中宮氣餒,飲濁上干,三味最能達陰泄?jié)?,又能和中養(yǎng)正,所以確中病情也。
【摘錄】《本事》卷四
10、橘皮煮散
【別名】橘皮散
【處方】橘皮(去白)2兩,白術(shù)2兩,訶子1兩,干姜(炮)1兩,官桂(去皮)1兩,枳殼(去瓤,麩炒)1兩,木香1兩,人參1兩,甘草(炙)1兩,草豆蔻(去皮)7枚,厚樸1兩半(姜汁涂,炙黃),檳榔5枚,半夏2分(湯洗20度用)。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脾元氣不和,泄痢不止,腹內(nèi)雷鳴,氣脹膨滿,冷氣刺痛。
【用法用量】橘皮散(《圣濟總錄》卷七十四)。
【摘錄】《博濟》卷三
11、調(diào)脾抑火湯
【處方】白茯苓2錢,黃連2錢,山梔仁2錢,白術(shù)2錢,陳皮1錢,黃芩1錢,甘草1錢。
【功能主治】脾氣不足,心中不時嘈雜。
【用法用量】水煎,不拘時服。
【摘錄】《丹臺玉案》卷四
12、黃耆散
【處方】黃耆1兩(銼),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訶黎勒1兩半(煨,用皮),人參1兩(去蘆頭),白術(shù)1兩,五味子半兩,白茯苓1兩,丁香半兩,枳實半兩(麩炒微黃)。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脾氣不足,腹脅脹滿,四肢無力,少思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3錢,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大棗3枚,煎至6分,去滓,食前稍熱服。
【注意】忌生冷、油膩、濕面。
【摘錄】《圣惠》卷五
13、補脾湯
【處方】禹余糧(煅,醋淬,研入)2兩,大麻仁(研)2兩,干姜(炮)2兩,白術(shù)2兩,甘草(炙)2兩,桑根白皮(銼)3兩,人參3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脾氣不足,腹脹食欲嘔,口舌干澀,四肢無力,喜怒不常,不欲見人,心煩多忘,咽喉閉塞,面黃。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加大棗2枚(擘破),煎至7分,去滓,空心頓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四十六
14、胃炎煎劑
【處方】黨參10克,白術(shù)10克,茯苓10克,丹參15克,香附10克,良姜5克,甘草5克,青黛1克。
【功能主治】健脾補氣,佐以溫中、理氣、活血。主脾氣不足,脾胃虛寒,兼氣滯血瘀。
【用法用量】取上方7劑,煎成200毫升,青黛后加。每日服3次。每次10毫升,或每日2次,每次15毫升。
【摘錄】高壽征方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