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揚(yáng)肺利濕湯
【處方】桔梗9克 天花粉6克.白術(shù)15克 茯苓15克 桑白皮9克 茵陳9克 豬苓6克 黃芩1.5克
【功能主治】治肺疸,鼻塞不通,頭面俱黃,口淡咽干,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辨證錄》卷七
2、化風(fēng)丸
【處方】藁本(去土)川芎 荊芥穗 細(xì)辛(去葉、土)甘草(炙)草烏頭(炮,去皮、尖)香白芷各30克
【制法】上藥為細(xì)末,湯浸蒸餅為丸,每30克作10丸,朱砂為衣,陰干。
【功能主治】治風(fēng)氣上攻,頭目眩暈,項(xiàng)背拘急,鼻塞不通,神志不爽。
【用法用量】每服1丸,細(xì)嚼,食后用清茶送下。
【摘錄】《楊氏家藏方》卷二
3、鼻竇炎口服液
【處方】辛夷、荊芥、薄荷、桔梗、柴胡、蒼耳子、白芷、川芎、黃芩、梔子、茯苓、川木通、黃芪、龍膽草
【性狀】為深棕黃色至深棕褐色的液體;氣芳香,味苦。
【炮制】上十四味,辛夷、荊芥、薄荷、柴胡用水蒸氣蒸餾提取芳香水,蒸餾后的藥渣與其余桔梗等十味加水煎煮三次,每次1小時(shí),合并煎液,濾過,濾液濃縮至適量,靜置,取上清液,濾過,濾液加入上述芳香水與適量防腐劑,混勻,加水至規(guī)定量,攪勻,濾過,灌封,滅菌,即得。
【功能主治】通利鼻竅。用于鼻塞不通,流黃稠涕;急、慢性鼻炎,副鼻竇炎等。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0ml,一日3次,20日為一療程。
【規(guī)格】每支裝10ml
【貯藏】密封,遮光,置陰涼處。
【摘錄】《中國藥典》
4、宣肺散
【處方】柴胡 黃芩 紫菀各6克 白芍30克 當(dāng)歸 麥冬各15克 茯苓 白芥子各9克 甘草 款冬花各3克 紫蘇3克 辛夷1.5克
【功能主治】宣肺清熱。治肺經(jīng)郁火不宜,致成鼻淵,鼻塞不通,濁涕稠粘,病已經(jīng)年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備注】方中柴胡散郁火;黃芩、麥冬清肺熱;當(dāng)歸、白芍和營血;紫菀、款冬、紫蘇、白芥子宣肺氣,化痰濁;更用辛夷擅通鼻氣;甘草以和諸藥。肺經(jīng)郁火得散,氣血調(diào)和,肺氣宜暢,則鼻淵自愈。
【摘錄】《辨證錄》卷三
5、栝樓丸
【處方】栝樓1枚(大者,去瓤),天南星(炮)半兩,半夏(湯洗7次)半兩,細(xì)辛(去葉土)半兩,防風(fēng)(去蘆頭)半兩,當(dāng)歸(洗,焙)半兩,寒水石半兩,白礬半兩。
【制法】上件除栝樓外,余為末,入在栝樓內(nèi),用紙數(shù)幅緊裹,于飯上蒸2次后,卻于新瓦上焙干,研為細(xì)末,醋糊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風(fēng)熱咳嗽,痰涎壅盛,頭目不利,鼻塞不通。
【用法用量】每服20丸,食后以生姜蜜湯送下。
【摘錄】《楊氏家藏方》卷八
6、蓽澄茄丸
【別名】澄茄丸
【處方】蓽澄茄半兩,薄荷葉3錢,荊芥穗1錢半。
【制法】上為細(xì)末,糖霜蜜和丸,如櫻桃大。
【功能主治】鼻塞不通。
【用法用量】澄茄丸(《醫(yī)學(xué)入門》卷七)。
【摘錄】《普濟(jì)方》卷五十六引《御藥院方》
7、銀翹辛夷湯
【處方】銀花9克 連翹12克 辛夷3克 山梔3克 黃芩3克 桑葉9克 荊芥6克 薄荷3克 桔梗6克 生甘草3克 絲瓜藤10克
【功能主治】散風(fēng)清熱解毒。治鼻淵。風(fēng)熱上乘,肺失宣利,熱毒壅盛,熏蒸鼻竅,鼻流濁涕或黃膿涕,腥臭氣穢,粘稠不易擤出,鼻塞不通,嗅覺不靈,頭疼昏脹,眉棱骨痛,或發(fā)熱微惡寒,舌質(zhì)紅苔黃,脈浮數(shù)。
【用法用量】水煎服。
【備注】方中銀花、連翹清熱解毒,與荊芥、桑葉、薄荷同用,疏散肺熱,透達(dá)表邪;黃芩、山梔,清瀉肺火,解毒涼血;辛夷入肺經(jīng)而善通鼻竅;絲瓜藤性涼可化痰濕,又通鼻絡(luò);桔梗引諸藥入肺經(jīng),直達(dá)病所;甘草調(diào)和諸藥。共為輕清上行,解毒通竅之劑。
【摘錄】《中醫(yī)內(nèi)科臨床治療學(xué)》
8、立止頭痛散
【處方】大黃2兩,全蟲10個(gè),朱砂3錢,麝香4分,冰片5分。
【制法】上為細(xì)末,裝3分,蠟殼封固。
【功能主治】清熱,通竅,止痛。主由風(fēng)熱上攻引起的頭暈頭痛,鼻塞不通,時(shí)發(fā)時(shí)愈。
【用法用量】《中藥制劑手冊》本方用法:每服三分,溫開水沖下。外用可搐鼻少許。
【摘錄】《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呼和浩特方)
9、丹砂膏
【處方】蜀椒3升(去目,汗),丹砂2兩,細(xì)辛2兩,桂心2兩,附子30枚,前胡(切)1升,白芷(切)1升,芎(切)1升,白術(shù)1升,吳茱萸1升,當(dāng)歸1兩。
【制法】上(口父)咀,諸藥唯椒、茱萸不搗,以苦酒漬1夜,令淹,以豬脂不中水者10斤,切細(xì),令諸藥于銅器內(nèi),煎三上下,白芷黃成膏,以綿布絞去滓。
【功能主治】瘑疥癬,諸惡瘡,風(fēng)溫腫不消,鼻塞不通,青盲風(fēng)目爛眥癢痛,茫茫不見細(xì)物,齒痛,耳聾,金瘡,牛領(lǐng)、馬鞍瘡,腹中有癰,瘺疾。
【用法用量】如患風(fēng)溫腫不消,服如彈丸大1枚;若鼻塞不通,以膏著鼻中;若青盲風(fēng)目爛眥癢痛,茫茫不見細(xì)物,以綿絮裹箸頭,注膏中,以敷兩眥,至臥時(shí)再敷之;齒痛亦如耳聾,亦準(zhǔn)之;金瘡、牛領(lǐng)、馬鞍瘡,亦可敷之。治下赤,腹中有癰,并瘺疾在外,即摩之,在內(nèi)即服之,如彈丸大1枚,1日3次。
【摘錄】《鬼遺》卷五
10、通宣理肺丸
【處方】紫蘇葉144g 前胡96g 桔梗?96g 苦杏仁72g 麻黃96g 甘草72g 陳皮96g 半夏(制)72g 茯苓96g 枳殼(炒)96g 黃芩96g
【性狀】為黑棕色至黑褐色的水蜜丸或大蜜丸;味微甜、略苦。
【炮制】上十一味,粉碎成細(xì)粉,過篩,混勻。每100g粉末用煉蜜35~45g加適量的水泛丸,干燥,制成水蜜丸;或加煉蜜130~160g制成大蜜丸,即得。
【功能主治】解表散寒,宣肺止嗽。用于感冒咳嗽,發(fā)熱惡寒,鼻塞流涕,頭痛無汗,肢體酸痛。
【用法用量】口服,水蜜丸一次7g,大蜜丸一次2丸,一日2~3次。
【規(guī)格】水蜜丸每100丸重10g;大蜜丸每丸重6g
【貯藏】密封。
【摘錄】《中國藥典》
11、都梁丸
【處方】白芷160兩(用黃酒32兩浸蒸曬干),川芎40兩。
【制法】上為細(xì)末,煉蜜為丸,每丸重3錢。
【功能主治】散風(fēng)止痛。主感冒風(fēng)寒,頭痛眩暈,鼻塞不通,身熱倦怠。
【用法用量】每服1丸,溫開水送下,1日2次。
【摘錄】《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
12、白芷膏
【處方】白芷半兩,細(xì)辛半兩,木通半兩,當(dāng)歸半兩。
【制法】上銼細(xì),以羊髓4兩,與藥同入銚子內(nèi),慢火上熬,候白芷赤黃色,膏成,絞去滓,貯于瓷器內(nèi)。
【功能主治】小兒囟氣虛腫,鼻塞不通。
【用法用量】敷兒囟上及鼻中,日3-4次。
【摘錄】《圣惠》卷八十九
13、通鼻散
【處方】壺盧殼(燒灰)石鐘乳 膽礬 冰片各等分
【制法】共為末。
【功能主治】治楊梅結(jié)毒,鼻塞不通。
【用法用量】吹入鼻內(nèi),出黃水。一日吹二三次,二三日即通。
【摘錄】《醫(yī)宗金鑒》卷七十三
14、丹參膏
【處方】丹參1兩,細(xì)辛(去苗葉)1兩,芎1兩,當(dāng)歸(銼,焙)1兩,桂(去粗皮)1兩,防風(fēng)(去叉)1兩,蜀椒(去目并閉口者,炒出汗)半兩,干姜(炮)半兩。
【制法】上銼,如麻豆大,豬脂5兩,羊髓5兩,與藥相和,入銚子內(nèi),慢火熬,候藥黃色,取下絞去滓,貯瓷器中。
【功能主治】小兒鼻塞不通利。
【用法用量】每以大豆許納鼻中,1日3次。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八○
15、通宣理肺丸
【處方】人參15克 蘇葉30克 葛根20克 半夏15克 陳皮22克 前胡22克 茯苓15克 枳殼22克(炒)桔梗30克 甘草7.5克 木香5.6克 麻黃19克
【制法】共為細(xì)末,煉蜜為丸,每丸重9克。
【功能主治】扶正解表,化痰止嗽。治感冒風(fēng)寒,發(fā)熱惡寒,鼻塞不通,頭痛無汗,四肢酸懶作疼。
【用法用量】每服2丸,溫開水送下。
【摘錄】《慈禧光緒醫(yī)方選議》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