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羚羊角湯
【處方】羚羊角1兩半(鎊),桑根白皮1兩半(銼),木通1兩半(銼),旋覆花1兩半,葳蕤1兩半,升麻1兩半,茯神(去木)1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肝肺熱毒攻眼,白睛腫起。
【用法用量】每服5錢(qián)匕,以水1盞半,煎至7分,下芒消末半錢(qián)匕,食后、臨臥溫服。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六
62、款冬花湯
【處方】款冬花3分,山梔子仁3分,甘草(炙)半兩,燈心1小束。
【制法】上銼細(xì)。
【功能主治】肺熱煩喘。
【用法用量】每服5錢(qián)匕,水1盞半,入蜜1匙,同煎至8分,食后去滓溫服。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四十九
63、橘皮湯
【處方】橘皮3兩,麻黃3兩,干紫蘇2兩,柴胡2兩,宿姜4兩,杏仁4兩,石膏8兩。
【功能主治】肺熱氣上,咳息奔喘。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9升,煮麻黃2沸,去沫,下諸藥,煮取3升,去滓,分3次服。不愈,與2劑。
【各家論述】《千金方衍義》:肺滿(mǎn)上氣喘咳,當(dāng)用麻黃、越婢、麻杏甘石等方,慮其甘草、大棗助滿(mǎn),故易橘皮、紫蘇以散上奔之氣。膽欲大而心欲小之作用略見(jiàn)一斑。
【摘錄】《千金》卷十七
64、決明子丸
【處方】決明子(微炒)1兩,菊花1兩,秦皮1兩(去粗皮,銼),黃連(去須)1兩,車(chē)前子1兩半,地骨皮1兩半,羚羊角屑1兩,黃芩1兩(去黑心),萎蕤1兩,山梔子1兩(去皮),生干地黃1兩(焙),秦艽(去苗土)1兩,青葙1兩半,白茯苓(去黑皮)1兩半,升麻1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肝肺熱毒,氣攻兩眼,生瘡赤痛。
【用法用量】每服30丸,食后以溫水送下,臨臥再服。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一○
65、九寶丹
【處方】蘇葉4兩,薄荷4兩,桑皮4兩,橘皮4兩,麻黃1兩,桂枝尖1兩,杏仁(去皮,炒)4兩,甘草2兩,茯苓6兩。
【制法】上為細(xì)末,過(guò)羅,煉蜜為丸,重1錢(qián)。
【功能主治】清熱解表,止嗽化痰。主小兒感冒風(fēng)寒,頭痛身熱,肺熱不清,咳嗽痰盛。
【用法用量】3歲以上,每服1丸,溫開(kāi)水送下;3歲以下小兒酌減。
【摘錄】《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
66、雞蘇散
【處方】辰砂益元散加薄荷少許。
【功能主治】清肺熱。主暑月小便不利。
【摘錄】《麻科活人》卷三
67、羚羊角湯
【處方】大黃2兩,黃芩1兩(制焙),山梔仁(炒)1兩(制焙),石決明(煅)1兩(制焙),草決明(炒)1兩(制焙),木賊(去節(jié))1兩(制焙),桔梗1兩(制焙),蜜蒙花1兩(制焙),蟬蛻(洗去沙土,去嘴足)1兩(制焙),蒺藜(炒,去刺)1兩(制焙),赤芍藥1兩(制焙),青葙子(炒)1兩(制焙),龍膽草1兩(制焙),粉草(炙)1兩(制焙),羚羊角(炒)1兩(制焙)。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眼赤腫沙澀,羞明流淚,翳膜侵睛及雀目等證。
【用法用量】每服2錢(qián),食后服。心熱,燈心湯送下;后生昏花,米飲送下,常服麥門(mén)冬湯;雀目,豬羊肝蘸吃;肺熱,桑白皮湯送下;灑淚,夏枯草湯送下;小便不通,車(chē)前子湯送下。
【摘錄】《永類(lèi)鈐方》卷十一
68、金宅龍腦丸
【處方】龍腦薄荷5兩,真蒲黃1兩,麥門(mén)冬2兩,阿膠1兩,甘草1兩半,人參1兩,川當(dāng)歸1兩,黃耆1兩半,木通1兩,生干地黃半兩,柴胡半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胸中郁熱,肺熱喘嗽,口臭喉腥,脾疸口甘,丈夫吐血,婦人血崩。
【用法用量】每服20丸,病上焦,飯后用熟水吞下,微嚼破更好;病下焦,空心服。
【摘錄】《續(xù)本事》卷二
69、決明丸
【處方】決明子1兩(微炒),蕤仁1兩(去皮,研),茯神1兩(去木),桔梗1兩(炒),麥門(mén)冬1兩(去心,焙),黃連(去須)1兩,青葙子3分,枳殼3分(去瓤,麩炒),防風(fēng)3分(去叉),玄參3分,犀角3分(鎊),檳榔3分(煨,銼),升麻3分,生干地黃3分(焙),龍膽3分,沙參3分,紫菀(去苗土)3分,百合半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肝肺熱,毒風(fēng)目昏。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原書(shū)人衛(wèi)本作"決明子丸"。
【摘錄】《圣濟(jì)總錄》(文瑞樓本)卷一○七
70、羚羊角散
【處方】羚羊角3兩,玄參3兩,射干3兩,雞蘇3兩,芍藥3兩,升麻3兩,柏皮3兩,淡竹茹(雞子大)1枚,生地黃(切)1升,梔子仁4兩。
【功能主治】肺熱喘息,鼻衄血。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9升。煮取3升,分3服;須利者,下芒消3兩,更煮3沸。
【各家論述】《千金方衍義》:肺熱喘衄,良由龍雷煽虐,反侮肺金之象。故用羚羊角入肝散血,射干入肺散氣,梔子、柏皮分解于內(nèi),升麻、雞蘇開(kāi)提于上,芍藥、地黃順血下注,元參、竹茹抑火、芒消以急奪之。自然龍火潛蹤,金不受侮,焉有喘衄之患乎。
【摘錄】方出《千金》卷十七,名見(jiàn)《普濟(jì)方》卷二十六
71、金宅龍腦丸
【處方】龍腦薄荷5兩,真蒲黃1兩,麥門(mén)冬2兩,阿膠1兩,甘草1兩半,人參1兩,川當(dāng)歸1兩,黃耆1兩半,木通1兩,生干地黃半兩,柴胡半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胸中郁熱,肺熱喘嗽,口臭喉腥,脾疸口甘,丈夫吐血,婦人血崩。
【用法用量】每服20丸,病上焦,飯后用熟水吞下,微嚼破更好;病下焦,空心服。
【摘錄】《續(xù)本事》卷二
72、加味瀉白散
【處方】桑根皮(姜汁和蜜炙)1兩,地骨皮1兩,甘草(炙)5錢(qián),橘紅、桔梗。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肺熱咳,手足心熱。
【用法用量】方中橘紅、桔梗用量原缺。
有熱,更加知母、黃芩。
【注意】如有客邪禁用。
【摘錄】《張氏醫(yī)通》卷十三
73、降氣丸
【處方】陳皮(鹽水煮,焙干)、黃連(酒炒)、黃芩(酒炒)、蘇子(炒)、杏仁、蔞仁、甘草。
【制法】上為細(xì)末,面糊為丸。
【功能主治】麻疹沒(méi)后肺熱,氣熱喘息。
【用法用量】食后熱湯送下。
【摘錄】《麻癥集成》卷三
74、家秘瀉白散
【處方】桑白皮、地骨皮、甘草、黃芩、山梔、川黃連。
【功能主治】肺壅不得臥。肺素有熱,喘咳氣逆,時(shí)吐痰涎,右脅缺盆牽引作痛,甚則喘息倚肩不得臥。
【摘錄】《癥因脈治》卷三
75、羚羊角散
【處方】羚羊角屑1兩,葳蕤1兩,甘菊花1兩,澤瀉1兩,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木通(銼)1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去肝肺熱毒。主眼赤腫痛,并白翳。
【用法用量】每服3-4錢(qián),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食后溫服。
【摘錄】方出《圣惠》卷三十二,名見(jiàn)《普濟(jì)方》卷七十四
76、加味八正散
【處方】萹蓄、木通、瞿麥、梔子、滑石、甘草、車(chē)前子、大黃、石葦、木香、冬葵子、沉香。
【功能主治】肺熱而為氣淋。
【摘錄】《醫(yī)宗金鑒》卷四十三
77、家秘瀉白散
【處方】桑白皮、地骨皮、甘草、桔梗、石膏、川黃連、黃芩
【功能主治】肺痿。肺熱痿軟,皮毛干揭,上則喘咳,下則攣拳,脈浮數(shù)者。
【用法用量】原書(shū)治上癥,合二母二冬湯同用。
【摘錄】《癥因脈治》卷三
78、加減葶藶丸
【處方】大黃(煨)天冬(去心)杏仁(去皮、尖,另研)百合 桑白皮(炒)木通 甜葶藶(炒)
【制法】蜜丸。
【功能主治】清肺瀉火。治小兒肺熱,致成龜胸,其胸高起狀如龜樣者。
【用法用量】滾白水進(jìn)下。
【摘錄】《片玉心書(shū)》卷五
79、梨膏
【處方】秋梨3200兩,麥冬32兩,貝母32兩,百合32兩,款冬花24兩,冰糖640兩。
【制法】上將秋梨切碎,加麥冬等4味,水煎3次,分次過(guò)濾后去滓,濾液合并,用文火煎熬,再將冰糖溶化,兌入濃縮液內(nèi)成膏狀,以不滲紙為度。每?jī)筛嘀瑑稛捗?兩,瓶裝。
【功能主治】潤(rùn)肺利咽,生津止嗽。主肺熱咳嗽,口燥煙干,失音聲啞,氣促作喘。
【用法用量】每服3-5錢(qián),開(kāi)水調(diào)化送下,1日2次。
【摘錄】《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
80、羚羊清肺丸
【處方】浙貝母40g 桑白皮(蜜炙)25g 前胡25g 麥冬25g 天冬25g 天花粉50g 地黃50g 玄參50g 石斛100g 桔梗50g 枇杷葉(蜜炙)50g 苦杏仁(炒)25g 金果欖25g 金銀花50g 大青葉25g 桅子50g 黃芩25g 板藍(lán)根25g 牡丹皮25g 薄荷25g 甘草15g 熟大黃25g 陳皮30g 羚羊角粉6g
【性狀】為黑色的大蜜丸;味微苦。
【炮制】以上二十四味,除羚羊角粉外,其余浙貝母等二十三味,粉碎成細(xì)粉,過(guò)篩。將羚羊角粉與浙貝母等細(xì)粉配研,過(guò)篩,混勻。每100g粉末加煉蜜140~160g制成大蜜丸,即得。
【功能主治】清肺利咽,清瘟止嗽。用于肺胃熱盛,感受時(shí)邪,身熱頭暈,四肢酸懶,咳嗽痰盛,咽喉腫痛,鼻衄咳血,口干舌燥。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丸,一日3次。
【規(guī)格】每丸重6g
【貯藏】密封。
【摘錄】《中國(guó)藥典》
81、金粟散
【處方】白術(shù)1兩,芍藥(赤者)1兩,川芎1兩,當(dāng)歸1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肺熱。
【用法用量】每服2錢(qián),水1盞,入粟米100粒,大棗1枚,同煎至6分,去滓,食前溫服。
【摘錄】《雞峰》卷二十五
82、家秘瀉白散
【處方】桑白皮、地骨皮、甘草、黃芩、石膏、川黃連。
【功能主治】實(shí)火刑金,肺熱喘咳,唇焦便赤。
【用法用量】
胃火,加葛根;脾火,加白芍;肝膽之火,加柴胡;心火,加辰砂;腎火,加黃柏;大腸之火,加枳殼;小腸之火,加木通。
【摘錄】《癥因脈治》卷一
83、回風(fēng)養(yǎng)臟湯
【處方】沙參4錢(qián),蘇子1錢(qián)半,枳殼1錢(qián),前胡1錢(qián),桑葉1錢(qián),茯苓2錢(qián),白術(shù)1錢(qián),苡仁4錢(qián),橘紅1錢(qián),貝母2錢(qián),荷葉蒂1枚。
【功能主治】培土化熱,熄風(fēng)。主風(fēng)陽(yáng)外爍,肺熱移于大腸,咳而遺屎。
【摘錄】《醫(yī)醇剩義》卷三
84、胡黃連點(diǎn)眼方
【處方】胡黃連(去須,銼如豆大)1兩,蜜陀僧(研)半兩,蜜4兩(重湯煮)。
【制法】上先將黃連于蜜內(nèi)浸1宿,次日入蜜陀僧末和勻,用白瓷碗盛,卻用黑豆1斗于鍋內(nèi),以水煮候熱,卻將藥碗放在豆上,勿令豆汁入內(nèi),候豆熟為度,取出用綿濾過(guò),入龍腦半錢(qián)匕,以銀石器盛。
【功能主治】肝肺熱盛,目赤生胬肉。
【用法用量】3日后點(diǎn)眼,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九
85、化痰金丹
【處方】蔞仁、膽南星、清夏、枳殼、青皮、元芩、花粉、橘紅、陳皮、大黃、沉香、海浮石各等分。
【制法】上為極細(xì)末,煉蜜為丸,2錢(qián)重。
【功能主治】潤(rùn)肺止咳,清熱化痰。主肺熱發(fā)燒,咳嗽多痰,咽喉干癢,痰中帶血。
【用法用量】每服1丸,開(kāi)水送下。
【注意】忌咸涼食物。
【摘錄】《全國(guó)中藥成藥處方集》(沈陽(yáng)方)
86、黃耆丸
【處方】黃耆1兩(銼),麥門(mén)冬1兩(去心,焙),人參3分(去蘆頭),黃芩3分,枸杞子3分,茯神1兩,百合半兩,枳殼半兩(麩炒微黃,去瓤),秦艽半兩(去苗),酸棗仁3分(微炒),柴胡1兩(去苗),赤芍藥半兩,知母半兩,鱉甲3兩(涂醋,炙令黃,去裙襕),杏仁3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生干地黃1兩,郁李仁3分(湯浸,去皮,微炒)。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補(bǔ)氣益精,養(yǎng)血安神,清肺熱,解勞熱,寬胸膈。主婦人骨蒸煩熱,四肢羸瘦疼痛,口干心躁,不得眠臥。
【用法用量】每服30丸,不拘時(shí)候,以清粥飲送下。
【注意】郁李仁、杏仁雖能潤(rùn)燥,然大便滑者不宜。
【摘錄】《圣惠》卷七十
87、黃芩瀉白散
【處方】黃芩 桑白皮 地骨皮 甘草
【功能主治】瀉肺熱,利小便。治肺經(jīng)有熱,喘咳面腫,氣逆胸滿(mǎn),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癥因脈治》卷四
88、羚羊角湯
【處方】羚羊角3分(鎊),犀角3分(鎊),麥門(mén)冬3分(去心,焙),梔子仁3分,紫菀(去苗土)3分,牛黃1分(研),玄參1分,人參半兩,黃耆半兩,甘草(炙)半兩,赤茯苓(去黑皮)1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傷寒肺熱,衄血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5錢(qián)匕,以水1盞半,煎至8分,去滓,食后溫服,每日2次。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二十九
89、化蟲(chóng)丸
【處方】蕪荑、蘆薈、青黛(干)、川芎、白芷梢、胡黃連、川黃連、蝦蟆灰各等分。
【制法】上為末,豬膽汁浸糕糊為丸,如麻子大。
【功能主治】肺熱疳,鼻(匿蟲(chóng))蝕穿孔,汗臭,或生息肉。
【用法用量】化蟲(chóng)丸(《金鑒》卷五十二)。
【摘錄】《直指小兒》卷三
90、黃芩瀉肺湯
【處方】黃芩、山梔、枳殼、甘草、薄荷、連翹、杏仁、大黃、桔梗。
【功能主治】肺熱里實(shí)。
【摘錄】《痘疹仁端錄》卷十三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