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清白散
【處方】桑白皮(蜜炒)地骨皮各9克 甘草3克 貝母6克 寒水石(煅)9克 天花粉 酒芩 天門冬各4.5克
【制法】上藥為末。
【功能主治】治肺熱痰火上壅,耳出白膿;兼治咳嗽。
【用法用量】食后用蜜水調(diào)服;或白通草煎湯送下。
【摘錄】《證治準繩·幼科》卷三
32、麥門冬湯
【處方】麥門冬(去心,焙)2兩,赤茯苓(去黑皮)1兩半,人參1兩,桑根白皮(銼,炒)1兩,陳橘皮(湯浸去白)半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肺熱氣滿。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加生姜1棗大(拍碎),煎至6分,去滓溫服,1日3次,不拘時候。
【摘錄】《圣濟總錄》卷四十九
33、蔓荊實散
【處方】蔓荊實(去白皮)1兩,大黃(銼)1兩,威靈仙(去土)1兩,天麻1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肺熱壅盛,痰嗽喘急。
【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蜜酒調(diào)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四十九
34、茅根飲子
【處方】茅根3兩,犀角屑1兩,黃芩1兩,桑根白皮2兩,竹茹1兩,刺薊1兩半,紫菀2兩(洗去苗土)。
【制法】上銼細。
【功能主治】傷寒,心肺熱,因嗽吐血或唾血。
【用法用量】每服半兩,以水1大盞,煎至6分,去滓,加生地黃汁1合,更煎1-2沸,分溫2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十一
35、蔓荊實散
【處方】蔓荊實(去白皮)1兩,大黃(銼)1兩,威靈仙(去土)1兩,天麻1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肺熱壅盛,痰嗽喘急。
【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蜜酒調(diào)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四十九
36、枇杷葉膏
【來源】為枇杷葉經(jīng)加工制成的煎膏。
【性狀】為黑褐色稠厚的半流體;味甜、微澀。
【炮制】取枇杷葉,加水煎煮三次,合并煎液,濾過,濾液濃縮成相對密度為1.21~1.25(80℃)的清膏。每100g清膏加煉蜜200g或蔗糖200g,加熱溶化,混勻,濃縮至規(guī)定的相對密度,即得。
【功能主治】清肺潤燥,止咳化痰。用于肺熱燥咳,痰少咽干。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9~15g,一日2次。
【貯藏】密封,置陰涼處。
【摘錄】《中國藥典》
37、枇杷膏
【處方】鮮枇杷葉不拘多少(刷去毛)。
【功能主治】止咳,潤肺。清熱。主肺熱久嗽、頓嗽。干嘔氣逆,咽痛聲啞,及痰中帶血。
【用法用量】枇杷膏(《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南京方])。
【摘錄】《中國醫(yī)學大辭典》
38、枇杷葉粥
【處方】枇杷葉10~15克 粳米100克 冰糖適量
【制法】將枇杷葉用紗布包好放入砂鍋內(nèi),加水200克煎至100克,去渣入粳米、冰糖,再加水600克,煮成稀薄粥。
【功能主治】清肺化痰,止咳降氣。適用于急性氣管炎、大葉性肺炎、衄血以及胃熱嘔吐呃逆等癥。
【用法用量】每日早晚溫熱服之,3~5天為一療程。
【摘錄】《老老恒言》
39、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別名】麻杏甘石湯(《張氏醫(yī)通》卷十六)。
【處方】麻黃9克 杏仁9克(去皮、尖)甘草6克(炙)石膏18克(碎,綿襄)
【功能主治】宣肺泄熱,止咳平喘。治肺熱喘咳,甚則氣急,鼻翼扇動,有汗或無汗,身熱不解,口渴,脈滑數(shù),苔薄黃?,F(xiàn)用于肺炎、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麻疹、百日咳、慢性鼻竇炎等屬邪熱閉肺者。
【用法用量】上四味,用水1.4升,煮麻黃,去上沫,納諸藥,煮取400毫升,去滓,溫服200毫升。
【備注】方中麻黃宣肺平喘為君;石膏清泄肺熱為臣;杏仁降氣止咳為佐;甘草調(diào)和諸藥為使。諸藥合用,可使肺氣得宣,肺熱得清,喘咳自止。
【摘錄】《傷寒論》
40、麥門冬湯
【處方】麥門冬(去心)7分,桑白皮(蜜炒)7分,生地黃7分,紫菀茸5分,桔梗5分,淡竹葉5分,五味子3分,甘草3分,貝母6分,天門冬7分。
【制法】上細切,作1服。
【功能主治】諸病后,火熱乘肺,咳唾有血,胸脅脹滿,上氣喘急,羸瘦,五心煩熱,渴而煩悶。上焦熱甚而聲瘖者。
【用法用量】方中貝母、天門冬用量原缺,據(jù)《景岳全書》補。
【各家論述】《證因方論集要》:天冬、麥冬能清肺熱,桑皮、紫菀能瀉肺火,生地、貝母能潤肺燥,五味能收肺氣,淡竹葉功專清心,甘、桔除熱利膈,火清而閉開矣。
【摘錄】《醫(yī)學正傳》卷二
41、馬兜鈴飲
【處方】馬兜鈴7枚,桑根白皮(銼)3兩,甘草(炙)2兩,升麻1兩,燈心1小束。
【制法】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肺熱咳嗽,氣急喘促。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半,煎至8分,去滓溫服,1日3次。
【摘錄】《圣濟總錄》卷四十九
42、馬兜鈴湯
【處方】馬兜鈴1兩,桑根白皮1兩,甘草(炙)半兩,葶藶(炒)半兩,半夏(湯洗,去滑,生姜汁制,焙干)3分。
【制法】上銼,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肺熱嗽,氣急喘悶。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加生姜5片,煎取7分,去滓,食后溫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六十五
43、鷺鷥喀丸
【別名】鷺鷥咳丸(《中藥制劑手冊》)。
【處方】杏仁(去皮,炒)60克 牛蒡子(炒)30克 生石膏60克 梔子(炒)60克 天花粉60克 紫蘇子(炒)30克 甘草12克 瓜蔞皮60克 麻黃12克 青黛30克 蛤殼60克 射干30克 白芥子(炒)12克 細辛6克
【制法】上藥十四味,共研細粉,過羅,每552克細粉兌龍延香1.5克,麝香0.6克,共研細,混合均勻,煉蜜為丸,每丸重1.2克,金衣三十六開,蠟皮封固。
【功能主治】清宣肺熱,止嗽化痰。治小兒百日咳??人圆灰眩B作數(shù)十聲,甚則嗆血、音啞,面目浮腫,經(jīng)久不愈。
【用法用量】每服1~2丸,每日二次,溫開水或煮梨湯過服。
【摘錄】《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
44、蘿卜茶
【處方】辣蘿卜4兩。
【功能主治】肺熱,為風寒所束,咽痛干嗽者。
【用法用量】上切細絲,盛碗內(nèi)放壺口上熏熱,白糖1兩為引,滾水沖服。
【摘錄】《醫(yī)門八法》卷二
45、蘆根湯
【處方】蘆根(銼)木通(銼)各45克 梔子仁 桔梗 黃芩(去黑心)甘草(炙)各30克
【制法】上六味,粗搗篩。
【功能主治】清肺熱,瀉脾火。治脾肺之熱熏目,赤癢生翳。
【用法用量】每服15克,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入地黃汁少許,再煎沸,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五
46、龍朱散
【處方】馬牙消半斤,川芒消4兩,寒水石4兩,石膏3兩。
【制法】以水5升,浸3日,用銀器中煎至水盡,后入寒水石及石膏,候凝硬,陰干,別入龍腦半兩、朱砂1兩,同研為末。
【功能主治】心肺熱渴,面赤口干;兼治喉痹腫痛。
【用法用量】每服1錢,不拘時候,以蜜水調(diào)下。
【摘錄】方出《圣惠》卷五十三,名見《普濟方》卷一七九
47、馬兜鈴湯
【處方】馬兜鈴7個,桑根白皮(銼)3兩,升麻1兩,甘草(炙,銼)2兩。
【制法】上藥銼,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肺熱實卒嗽,氣促急妨悶,喘息不安。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2盞,煎至1盞,去滓溫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四十八
48、龍腦丸
【處方】龍腦薄荷5兩,真蒲黃1兩,麥門冬2兩,阿膠1兩,甘草1兩半,人參1兩,川當歸1兩,黃耆1兩半,木通1兩,生干地黃3兩,柴胡半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胸中郁熱,肺熱咳嗽,口臭喉腥,脾疸口甘,丈夫吐血,婦人血崩。
【用法用量】方中生干地黃用量原缺,據(jù)《普濟方》補。
【摘錄】《續(xù)本事》卷二
49、龍腦雞蘇圓
【處方】柴胡(要真銀州者)二兩(同木通以沸湯大半升浸一、二宿,絞汁后入膏),木通(同柴胡浸)、阿膠(炒微燥)、蒲黃(真者.微炒)、人參,各二兩;麥門冬(湯洗.去心.焙研)四兩,黃蓍(去蘆)一兩,雞蘇(凈葉)一斤(即龍腦薄荷也),甘草(炙)一兩半,生干地黃末(六兩.后入膏)。
【炮制】上除別研藥后入外,并搗,羅為細末,將好蜜二斤先煉一、二沸,然后下生干地黃末,不住手攪,時時入絞下前木通、柴胡汁,慢慢熬成膏,勿令焦,然后將其馀藥末同和為圓,如碗豆大。
【功能主治】除煩解勞,消谷下氣,散胸中郁熱,主肺熱咳嗽,治鼻衄吐血,血崩下血,血淋、熱淋、勞淋、氣淋,止消渴,除驚悸,涼上膈,解酒毒。又治胃熱口臭,肺熱喉腥,脾疸口甜,膽?zhàn)憧诳?。常服聰耳明目,開心益智。
【用法用量】每服二十圓,嚼破熱水下,不嚼亦得。虛勞煩熱,消渴驚悸,煎人參湯下。
咳嗽唾血,鼻衄吐血,將麥門冬湯浸去心,煎湯下,并食后、臨臥服之。
惟血崩下血,諸淋疾,皆空心食前服。
治淋用車前子湯下。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50、馬兜鈴散
【處方】馬兜鈴半兩,黃芩半兩(去黑心),知母半兩(切,焙),白茯苓半兩(去黑皮),紫菀半兩(去苗土),麻黃半兩(去根節(jié)),甘草半兩(炙,銼),杏仁半兩(去皮尖雙仁,炒黃),貝母半兩(去心),大黃半兩(銼,炒)。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肺熱上氣喘逆,咳嗽咯血。
【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煎桑根白皮、棗湯調(diào)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六十六
51、蘆根湯
【處方】蘆根(銼)1兩半,木通(銼)1兩半,梔子仁1兩,桔梗(銼,炒)1兩,黃芩(去黑心)1兩,甘草(炙,銼)1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脾肺熱,目赤癢,小眥赤磣澀痛。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半,煎至7分,去滓,入地黃汁半合,芒消半錢匕,放溫食后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六
52、膽瀉肝湯
【處方】龍膽草、知母、川連、人參、麥冬、天門冬、山梔、黃芩、甘草、柴胡。
【功能主治】肝熱舌音不清,身熱口燥,面色多紅,二便赤澀,神智昏沉,語言不便,脈左關(guān)弦數(shù);肝火刑金,肺熱身腫,喘咳煩滿,不得仰臥,喘息倚肩,身首皆腫,小便赤澀;木火乘脾,積熱酸軟,四肢煩疼,時或重滯,手足心時冷時熱,或發(fā)熱如瘧,時或清爽,時或倦怠,時或身重,如負重物,小便黃赤,大便乍難乍易,脈多弦數(shù);燥火腹痛,目黃便赤,痛連小腹;熱積腹痛,脈左關(guān)洪數(shù)。
【摘錄】《癥因脈治》卷一
53、龍齒飲
【處方】龍齒(碎)2兩半,黃芩(去黑心)1兩半,防風(去叉)1兩半,赤芍藥1兩半,白茯苓(去黑皮)1兩半,升麻1兩,大青3分,大腹皮(銼)2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勞風,肺熱氣壅,臥即多驚,時復(fù)頭旋。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以水1盞半,加生姜2棗大者(拍碎),竹瀝半合,銀半兩許,同煎至8分,去滓,食后溫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十三
54、龍齒散
【處方】龍齒1兩,人參1兩(去蘆頭),白鮮皮3分,川升麻3分,葳蕤3分,秦艽3分(去苗),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石膏1兩半,川芒消1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熱病,心肺熱壅,狂言不安。
【用法用量】每服5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不拘時候溫服。
【摘錄】《圣惠》卷十七
55、立驗丸
【處方】葶藶10分(研,炒,為末),貝母3分,杏仁1兩半(炒,去皮尖),赤茯苓3分,紫菀3分,五味子3分,人參1兩。桑白皮1兩(炙)。
【制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消腫下氣止嗽。主肺熱而咳,上氣喘急,不得坐臥,身面浮腫,不下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10丸,日2服,甚者夜1服,加至30丸,棗湯送下。腫甚者食后服。
【摘錄】《女科百問》卷上
56、羚羊清肺丸
【處方】羚羊(另兌)1錢2分,浙貝8錢,花粉1兩,銀花1兩,小生地1兩,黃芩5錢,桔梗1兩,玄參(去蘆)1兩,丹皮5錢,薄荷5錢,石斛2兩,天冬5錢,陳皮6錢,大青葉5錢,板蘭根5錢,杏仁(去皮,炒)5錢,桑皮5錢,前胡5錢,金果欖5錢,甘草3錢,熟軍5錢,枇杷葉(去毛)1兩,梔子(炒)1兩,麥冬5錢。
【制法】上為細粉,煉蜜為丸,每丸重2錢,蠟皮封固。
【功能主治】清肺熱,止咳嗽,利咽膈。主肺熱咳嗽,咽喉腫痛,鼻衄咳血,舌干口燥。
【用法用量】每服2丸,溫開水送下。
【摘錄】《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
57、羚羊角飲
【處方】羚羊角屑2兩,貝母3兩,生姜3兩,茯苓3兩,橘皮2兩,人參2兩,芍藥2兩。
【制法】上切。
【功能主治】肺熱,胸背痛,時時干咳,不能食。
【用法用量】以水5升,煮取1升8合,去滓,分3次溫服,每服如人行8-9里久更服。
【注意】禁生冷、蒜、面醋。
【摘錄】《外臺秘要》卷十引《延年秘錄》
58、涼肺湯
【處方】知母(去毛,炒)1錢半,貝母1錢半,天門冬(去心)1錢半,麥門冬1錢半,黃芩1錢,橘紅1錢,甘草5分,桑皮8分。
【功能主治】肺勞實熱,咳嗽喘急。
【用法用量】水1鐘半,煎8分服。
【摘錄】《醫(yī)宗必讀》卷六
59、利金湯
【處方】車前子、桑白皮、黃芩、黃連、歸尾、懷牛膝、甘草梢、木通、紅花。
【功能主治】清熱分利。主小兒肺熱流于小腸,小便撒血。
【用法用量】加白果肉為引。
【摘錄】《幼科直言》卷五
50、梨膏
【別名】雪梨膏
【處方】鴨梨20個(去核)。
【制法】取汁,兌煉蜜收膏。
【功能主治】清肺熱,潤肺燥,生津降火。主干咳久咳,咳嗽燥嗆,咽喉干燥,失音氣促,痰中帶血。
【用法用量】
或加蘿卜汁,或加鮮藕汁,或加鮮茅根、鮮生地、柿霜,或加鮮麥冬汁,均為加強其潤肺降火而施。
【摘錄】《慈禧光緒醫(yī)方選議》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