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 西 省 古為冀州之域,虞置并州,夏仍為冀州,周為并州。周成王封叔虞為唐,后改為晉國。戰(zhàn)國時屬趙,兼屬韓、魏。秦置太原、上黨、河東、雁門、代等郡。漢元封中年置并州,統(tǒng)領(lǐng)太原、上黨、雁門、定襄、西河、云中六郡;其時,河東郡屬司隸,代郡屬幽州。建安十八年(213)并州并入冀州。三國魏黃初元年(220)復置并州,晉因之,永嘉后陷。北魏皇始元年(396)仍屬并州。天興元年(398)遷都平城,置司州,另置秦、東雍、朔、肆、汾五州。太和十八年(494)遷都洛陽后,改司州為恒州,另置朔、晉、顯、蔚、建五州。唐貞觀初年置河東道。五代周廣順元年(951),劉崇據(jù)太原,是為北漢。轄并、汾、遼、沁、石、忻、代、嵐、憲、隆等州。宋太平興國四年(979)滅北漢,仍為河東路。遼重熙十三年(1044)建為西京道。金為河東、西京兩路,天會六年(1128)又分河東路為河東南路、河東北路。元置河東山西道宣慰使司,屬中書省,轄晉寧路、冀寧路、大同路。明洪武元年(1368)置山西行中書省,九年(1376)改為山西等處承宣布政使司,轄太原、大同、平陽、潞安、汾州五府,遼、沁、澤三州。其時,山西等處按察司分設(shè)冀寧、冀南、冀北、河東四道,兼察諸府、州,是為省設(shè)道之始。清為山西省,領(lǐng)太原、平陽、蒲州、潞安、汾州、澤州、大同、寧武、朔平九府,平定、忻、代、保德、霍、解、絳、隰、沁、遼十州,歸化城、寧遠 托克托、清水河、薩拉齊、和林格爾六廳,以冀寧道、雁平道、河東道、歸綏道兼察之。民國元年(1912)原歸綏道所屬地區(qū)脫離山西建為綏遠省,即今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民國三年(1914)五月分設(shè)冀寧道、雁門道、河東道,十九年(1930)廢道??谷諔?zhàn)爭時期我黨以太行山、五臺山、呂梁山為依托建立了晉冀魯豫、晉察冀、晉綏根據(jù)地,在我省境內(nèi)設(shè)太行、太岳、北岳、晉西北等行署,領(lǐng)導人民堅持對敵斗爭。1949年9月1日山西省人民政府正式建立?,F(xiàn)轄太原、大同、陽泉、長治四市,晉中、呂梁、忻縣、雁北、晉東南、臨汾、運城七個行政公署及所屬104縣(市)。 并州 (1)古屬冀州之域,虞舜以冀州南北太遠,分置并州。應邵曰:“地在兩谷之間,故曰并州?!毕娜詾榧街莸?,周曰并州?!吨芏Y?職方》:“正北曰并州,其山鎮(zhèn)曰恒山,藪曰昭余祁,川曰滹沱、嘔夷;浸曰淶、易。”據(jù)《輿地廣記》載,周并州包括今山西全境和河北、內(nèi)蒙部分地區(qū)。 (2)漢武帝元封中年置并州刺史部,為十三州部之一,領(lǐng)太原、上黨、西河、云中、定襄、雁門、朔方、五原、上郡等九郡。東漢時,并州始治晉陽,建安十八年(213)并入冀州。三國魏黃初元年(220)復置,領(lǐng)太原、上黨、西河、雁門、樂平、新興等六郡,仍治晉陽。晉沿用,建興后淪沒。隋唐以后亦有并州,然其地屢有縮小。宋太平興國四年(979)置并州于榆次,五月更名新并州,七年(982)移治唐明鎮(zhèn),嘉佑四年(1059)改名太原府,并州之名遂廢。 晉 山西在春秋時為晉國,故后世簡稱山西為晉。按,晉,西周侯國,姬姓。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傳子燮父,因地鄰晉水,改國名為晉。晉極盛時,疆域有今山西大部地區(qū)、河北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陜西的一角。春秋后期六卿逐漸強大,國力日漸削弱,至公元前376年為韓、趙、魏三家所瓜分。 三晉 戰(zhàn)國時稱瓜分晉國的韓、趙、魏為三晉?!渡叹龝?徠民》:“秦之所與鄰者,三晉也?!薄稇?zhàn)國策?趙策》:“三晉合而秦弱,三晉離而秦強?!焙笫酪匀龝x之地大部在山西,故別稱山西為三晉。 山西 隋煬帝以李淵為山西河東道慰撫大使,山西之名始于此。 河汾 隋代王通(即文中子)設(shè)教于河汾之間,受業(yè)者達千余人,人才盛出,房玄齡、杜如晦、魏征、薛收等人皆出其門,時稱“河汾門下”,故后世文人以“河汾”泛指晉南。 太原郡 戰(zhàn)國時秦莊襄王四年(前246)置,治所在晉陽。漢高祖六年(前201)改為韓國,十一年(前196)改為代國,文帝二年(前178)改為太原國,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廢國,仍稱太原郡??ぽ牰豢h,即:晉陽、??人、界休、榆次、中都、于離、茲氏、狼孟、鄔、盂、平陶、汾陽、京陵、陽曲、大陵、原平、祁、上艾、慮篪、陽邑、廣武。隋開皇初廢郡,大業(yè)初復置。唐改為太原府。 |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