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手寫字是生活的“基本功”,是文化傳承的“標志符”。對中國人而言,不會寫字簡直與文盲無異。曾幾何時,咱們從進入小學校門的那天起,就是在練習一筆一劃中成長的。可如今,寫字的機會越來越少,寫字的人也越來越少,提筆忘字似乎成為“常態(tài)”。數(shù)字化時代對漢字普及和傳承的侵襲,已經(jīng)“毒害不淺”。
日前美國《洛杉磯時報》的一則報道激起千層浪,“由于使用拼音發(fā)手機短信及電腦打字正在取代擁有數(shù)千年傳統(tǒng)的一筆一畫漢字書寫,越來越多的中國人不記得如何用筆書寫漢字。”該報道還引用了《中國青年報》今年4月的一項調(diào)查結(jié)果:2072名受訪者中的83%承認寫字有困難。
看來,“不會寫字”已經(jīng)不是個別現(xiàn)象,帶有一定的普遍性。據(jù)報載,在上海徐匯區(qū)興武居委書法班上,77歲的教師白寶鈞認真講解,臺下15名7歲至12歲的孩子都很沉默,有些孩子東張西望,坐不住了。
“不會寫字”的不僅是孩子,包括我們的天之驕子。某記者日前對上海外國語大學新聞傳播學院2007級新聞班做了一項調(diào)查,全班26名學生,僅有4人說平時沒有提筆忘字的情況,約占總?cè)藬?shù)的15%。而讓這4人手寫“鑰匙”、“寒暄”、“噴嚏”、“邋遢”、“曖昧”這5個詞語時,還是有兩個人卡了殼。字的深淺尚且不論,大學生竟然有85%的人不會寫字,就難以說得過去了。
可能有的人對此不以為然或者不屑一顧,“不會寫字”咋了?用手機、用電腦,不一樣能寫?問題是,漢字是傳播文化的基本載體,如果人們都不再認真寫字,誰來傳承文字、傳播文化?中國的藝術奇葩——書法,又如何發(fā)揚光大?更為嚴重的是,方塊字如果不武裝中國人的頭腦,難道非要滿腦子的英文字母和阿拉伯數(shù)字嗎?不難想象,連漢字都不怎能會寫的人,能在文學、藝術等方面創(chuàng)造出奇跡嗎?
與此形成鮮明反差的是,我們在遠離自己的傳統(tǒng)漢字,日本和韓國等國,卻有越來越多的人在練習寫中國的書法。一個“漢語橋”比賽,也日漸受到追捧,參賽規(guī)模和競賽水平讓中國人都感到驚訝。漢字之美、漢字之智和漢字之妙,是全人類的寶貴財富。
人們“不會寫字”的原因多種多樣,依我看寫得少、用得少是“罪魁禍首”。過去,由于沒有數(shù)字化的輸入技術,信件要寫,文章要寫,報表要寫,簡歷要寫,還有簡報、墻報、黑板報、公告、標語,都是寫出來的,離開了筆是無法想象的。從鉛筆寫、鋼筆寫、毛筆寫,人們總是在一筆一劃的運行中獲得文化的熏陶和文字的修煉。寫得一手好字,是值得炫耀的“資本”?,F(xiàn)在的我們,鍵盤代替了“一切”,填個履歷表都要打印上去。寫得最多的,可能就是簽名了,醫(yī)院看病的簽名,商場刷卡的簽名,銀行繳費的簽名,買房買車的簽名,如此而已。倒是“陰魂不散”的城市“牛皮癬”,寫得不少。長此以往,不會“寫”成為了一種習慣,一種覺察不到而又“后患無窮”的壞習慣。
科技再發(fā)達,一些傳統(tǒng)的東西是不能丟的,比如寫字。因為,漢字的一筆一劃包含著人的思想、人的情感和人的修養(yǎng);因為,寫字的手起筆落之間往往是思緒在流淌、情感在流露;因為,中國文化恐怕沒有任何其他事物比漢字更能體現(xiàn)數(shù)千年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因為,從寫字當中我們可以領悟中國文化的千姿百態(tài)和博大精深。每每看到老人們提著大水桶、握著大毛筆,在公園、街頭的石板上水寫書法,那種氣度和風采是潛移默化的感染。
數(shù)字化也好,節(jié)奏快也罷,任何冠冕堂皇的理由都不應該成為我們寫字“退化”的借口。王蒙先生曾大聲疾呼:“遺失了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之精髓與漢字原形,我們成了數(shù)典忘祖的新文盲?!边@并非危言聳聽。
中國人,方塊字,是一種文化的象征。它的美感,它的內(nèi)涵,它的神韻,是獨一無二和舉世無雙的。漢字的發(fā)明,曾經(jīng)是人類文明劃時代的進步。如果有一天,文字失傳,文化斷流,那將是一場無法挽回的災難。
畢加索說過:“如果我生為中國人,我會做書法家,而不是畫家?!鄙頌橹袊说奈覀?,愿當“數(shù)典忘祖的新文盲”?
該到了認真寫字的時候了,無論大人還是孩子。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