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府逐瘀湯證
【淵源】 《醫(yī)林改錯》。
【病機】瘀血內(nèi)阻胸部。
【湯證脈癥】
主癥:胸痛,痛有定處。
副癥:頭痛日久,痛如針刺而有定處,或呃逆日久不止,或內(nèi)熱煩悶,或心悸失眠,急躁易怒,或入暮潮熱,唇暗或兩目暗黑,痛經(jīng)等。
舌脈:舌黯紅或有瘀斑,脈澀或弦緊。
【湯證診斷要點】
1.必須具備主癥。
2.副癥中一組加典型舌脈。
【禁忌】
1.孕婦禁用。
2.月經(jīng)過多或有出血傾向者禁用或慎用。
【湯證辨疑】
1.瓜蔞薤白半夏湯證:源于《金匱要略》。瓜蔞薤白半夏湯為治痰濁壅塞之胸痹而設(shè),其湯證之胸部滿痛、痛引肩背等見癥與血府逐瘀湯證相似。但本湯證病機是痰濁壅塞,血府逐瘀湯證則為瘀血停滯。兩證雖都見胸痛,但本湯證以悶痛為主,血府逐瘀湯證以固定刺痛為主。本湯證多見氣短喘促、形體肥胖、痰多、苔白膩,血府逐瘀湯證則以一派瘀血兼癥相伴隨。
2.瓜蔞薤白白酒湯證:源于《金匱要略》。瓜蔞薤白白酒湯同樣用治胸痹,胸痛徹背、痛引肩背是其湯證與血府逐瘀湯證的相似見癥。但本湯證因陰寒凝滯而起,疼痛每因得寒加重,且伴有面色蒼白、四肢厥冷等陽氣不運之癥候,與血府逐瘀湯證之血瘀表現(xiàn)容易區(qū)別。
3.柴枳半夏湯證:源于《醫(yī)學(xué)入門》。柴枳半夏湯為治懸飲而設(shè),其湯證也可見到胸部刺痛、呼吸或轉(zhuǎn)側(cè)時胸痛加重等與血府逐瘀湯證相似的臨床表現(xiàn)。但本湯證因痰飲停于胸肋而成的咳嗽、咯痰、肋間飽滿等肺系癥狀與血府逐瘀湯證之瘀血表現(xiàn)區(qū)別明顯,不難區(qū)分。
4.丹參飲證:見于《時方歌括》。丹參飲為治瘀血停于胃脘而設(shè)。從病機上來講,本方證與血府逐瘀湯證均由瘀血內(nèi)停而起,且臨床上胸痹不典型的病人常表現(xiàn)出胃脘部刺痛,固定不移,但丹參飲證常兼見食后痛甚、呃逆、泛吐酸水等胃脘氣滯不降的表現(xiàn),血府逐瘀湯證之胸痛常向肩背放散。以上所述區(qū)別當認真細辨。
【臨床運用】
1.本方為治療血瘀胸中的常用方劑,以胸痛、痛有定處、舌黯紅或有瘀斑為證治要點。
2.本方用治瘀血經(jīng)閉、痛經(jīng),可去桔梗,加香附、益母草、澤蘭等活血通經(jīng)藥物。
3.本方可用于治療性功能低下、陰囊萎縮、不孕癥、血栓性靜脈炎、白血病、色素沉著等證屬瘀血內(nèi)停者。4.有報道用本方治療血瘀型精神病取得滿意療效。
【湯方組成】桃仁四錢,紅花三錢,當歸三錢,生地黃三錢,川芎一錢半,赤芍二錢,牛膝三錢,桔梗一錢半,柴胡一錢,枳殼三錢,甘草一錢。
水煎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