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英國《衛(wèi)報》報道,一份關于全球變暖對生物多樣性重點地區(qū)影響的新報告顯示,如果各國不加大應對氣候變化的力度,到本世紀末,世界上最大的森林將失去一半以上的植物種類。
研究報告警示稱如果氣溫上升超過1.5攝氏度,亞馬遜地區(qū)的野生生物很可能會大規(guī)模消失。
世界自然基金會、東英吉利亞大學和詹姆斯·庫克大學共同得出研究結論稱如果氣溫上升超過1.5攝氏度,除了亞馬遜雨林以外,非洲、亞洲、北美洲和澳大利亞等其他擁有豐富物種的生態(tài)系統(tǒng)也可能將大規(guī)模崩潰,帶來災難性后果。
發(fā)表在《氣候變化》雜志上的這項研究調查了全球35個生物多樣性最豐富地區(qū)的近8萬種動植物物種氣候變暖——分別是 -2攝氏度(2015年巴黎協(xié)定的升溫上限)、3.2攝氏度(根據(jù)現(xiàn)有情況,排放量可能繼續(xù)上升)和4.5攝氏度(排放趨勢保持不變的預測結果)的影響程度。
報告預測稱在各國政府無法制定比目前承諾的更有力減排計劃的情況下,若氣溫再升高3.2攝氏度,亞馬遜地區(qū)將損失60%以上的植物物種和近50%的動物物種。
巴西亞馬遜河支流Parana de Manaquiri河岸邊的死魚。雨季帶來了近年來最嚴重的洪災,接著是異常嚴重的干旱。
如果各國充分努力將升溫幅度控制在2攝氏度以內,稍有好轉但依然嚴峻的前景是該地區(qū)有超過35%的物種面臨局部滅絕的風險。如果不采取行動,后果將是災難性的:亞馬遜地區(qū)的植物和爬行動物可能會減少70%以上,而哺乳類、爬行類和鳥類的數(shù)量將減少60%以上。
在另兩個受影響最嚴重的地區(qū)——澳大利亞西南部和非洲的Miombo林地,情況也同樣令人擔憂。但是,在選定的35個重點地區(qū)中,沒有一個地區(qū)不曾出現(xiàn)野生生物大量消失的情況,這將對人類社會產生可怕的連鎖影響。
根據(jù)現(xiàn)行的各國家氣候承諾,一旦氣溫上升幅度達到3.2攝氏度,亞馬遜地區(qū)有超過一半的植物將面臨滅絕風險。作者研究了氣候變暖和更狂暴的降雨模式對非洲的熱帶草原、孟加拉國的叢林、巴西Cerrado-Pantanal地區(qū)、長江三角洲以及歐洲、馬達加斯加和加勒比的海岸線是如何產生不利影響的。報告指出,這將導致人類和動物間的緊張關系。海平面上升也能給許多物種帶來毀滅性打擊,例如會淹沒Sundarbans群島上96%的老虎繁殖地。
若氣溫繼續(xù)上升,非洲中、南部Miombo林地將有超過80%的動植物滅絕。該研究還比較了減少因全球變暖和海平面上升帶來損失的兩種主要方法:適應(幫助物種遷移至新領地)和緩解(更積極地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由于保護區(qū)之間建立了生態(tài)走廊,前者取得了一定進展,但這種方式對緩慢移動或幾乎靜止不動的物種,例如蘭花、植被、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幫助不大。世界自然基金會認為可能有必要轉移這類物種,否則它們會跟不上氣候變化的速度。
在Sundarbans群島,老虎棲息地可能會被完全淹沒。
研究作者表示,更有效的方法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將氣溫上升幅度盡可能維持在1.5攝氏度。
世界自然基金會氣候問題首席顧問科爾內留斯認為:“這些數(shù)字起到了警醒作用”。“如果有信息要傳達,那就是緩解手段能起到很大作用。但即使是這樣,對于很多物種來說也是不夠的……未來幾十年,野生生物將面臨怎樣的新常態(tài),這在以前并不存在”。
即使沒有超過巴黎協(xié)議2攝氏度的上限目標,澳大利亞西南部將有30%至60%的動植物可能滅絕。亞馬遜野生動植物專家表示研究結果令人震驚,不過他們也指出,這些預測只是揭示未來的粗略圖景。
2018年2月,另一項研究預測稱如果亞馬遜有25%的雨林被砍伐殆盡,將導致大面積的干旱和環(huán)境惡化。這項研究雖然有爭議,且涉及的是森林面積而非物種數(shù)量,但它突顯了面積減小的亞馬遜雨林會導致的廣泛影響。隨著其他國家森林面積同樣在減少,砍伐森林造成的影響將在多個維度上顯現(xiàn)。
亞馬遜的森林砍伐。
許多物種已受到其他因素的威脅,例如棲息地的破壞、天敵入侵和疾病。氣候變化擴大了這些因素帶來的壓力,并引發(fā)人們對第六次大規(guī)模滅絕的擔憂。(編譯/趙蕤詩)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