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jié)是中國人的一個符號,除了祈求新的一年風(fēng)調(diào)雨順之外,也是一場舌尖上的狂歡。食物最能表達(dá)一個人心情,高興的時候或者不高興的時候,舌尖上的味蕾承載著我們的喜怒哀樂。
我小時候特別盼望過年,因?yàn)橹挥写汗?jié)這個特別的日子,味蕾才能豐富起來,那種心情,那種喜悅,不是文字所能表達(dá)的。
因?yàn)槲倚r候是在外祖父跟前長大的,所以記憶中的年有很多跟外祖父和外祖母有關(guān)聯(lián)。年根底下,外祖父會把做酒用的米泡軟,然后瀝干,上鍋蒸,最后放入缸中,等待發(fā)酵。過程很繁瑣,等待也很煎熬,然后那酒像山泉水一樣,自米中慢慢溢出,很神奇,很美妙,一滴一滴,醇香晶亮,帶著一股芬芳。
外祖父做的米酒,只有等到年三十的團(tuán)圓飯上才能開啟,可是有一年,醇厚的酒香誘惑了小舅舅,他等不及年三十,偷喝了外祖父的米酒,他就醉倒在酒缸旁邊。
米酒甘醇,綿軟,溫厚,酒勁不是很大,一口喝下去,會覺得有一股涓涓細(xì)流傳遍全身,溫暖,舒坦,愜意,簡直是一場舌尖上的享受。
每年的年根底下,外祖母會忙著做年糕,北方人的年糕和南方人的年糕不同,南方人做的年糕是搗出來的,而北方人的年糕是蒸出來的。外祖母一般會用石磨磨出來的高粱米面或黃米面做年糕。
蒸屜最底下鋪上一層煮熟的紅小豆,然后一層黃一層紅一層小豆,層層疊疊,最上面撒滿干花瓣或各色果脯,出鍋后切成整整齊齊的方塊,看上去不僅僅是視覺上的享受,口感上也是香,糯,吃的時候,蘸上一點(diǎn)糖,簡直美死了。
在北方,春節(jié)要連續(xù)吃很多次餃子,而每次吃餃子都是有講究,比如祭灶,祭祖,祭神等等。母親的拿手好戲是包餃子,包得又快又好。包餃子的功夫在餡料上,面要和得不軟不硬,而餡也是要真功夫的,好不好吃,關(guān)鍵就在餡上。
母親能做出各種不同餡料的餃子,在母親的手中,好像各種食材都可以包餃子用,白菜的,三鮮的,酸菜的,魚肉的,素餡的,母親像寫詩一樣,很精致地做她的餃子,會包出各種形狀,玉米形的,元寶形的,花邊的……
各種形狀的餃子在滾水里轉(zhuǎn)了一圈,變成圓鼓鼓的,吃一口,鮮香,可口。自古有南湯圓,北元宵的說法。每年的正月十五,父親會親手滾一些元宵,所謂的“滾”字,其實(shí)是把一些餡料,比如紅小豆,白砂糖,青紅絲,葡萄干,核桃仁,玫瑰花瓣什么的,一層一層,壓成厚厚的一疊,然后切成小方塊,放在鋪滿糯米粉的籮里,慢慢地?fù)u。
“搖”得過程很漫長,看著赤裸的餡料,慢慢穿了一層層白衣裳,像滾雪球一樣,一點(diǎn)一點(diǎn)變大了,變戲法似的,非常神奇。
我喜歡吃父親手工滾出來的元宵,面皮粘糯,餡料香甜。
春節(jié)能吃到的美食,當(dāng)然不止這幾樣,還有很多很多,煎炒烹炸那些就不說了,我小時候吃過的凍梨,酸甜冰冷透心涼;小時候吃過的冰糖葫蘆,晶瑩剔透,酸甜可口;小時候吃過的爆蝦片,薄薄的一片,放到油鍋里瞬間長大。
中國人的美食文化源遠(yuǎn)流長,博大而精深,而春節(jié)讓這種文化空前繁榮,把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發(fā)揮到極致,舌尖上的春節(jié)是舌尖上盛開的一朵中國美食之花。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