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74年,在千萬人的歡呼聲中,羅馬皇帝奧勒良的凱旋隊伍緩慢地穿過凱旋門。
喬凡尼·巴蒂斯塔·提埃坡羅,《奧勒良的勝利》
隊伍的最前面是20頭大象和4只皇家老虎,還有200多只來自世界各地的奇珍異獸。
接下來是1600名角斗士,散發(fā)著雄性荷爾蒙的氣息。過一會他們將會在羅馬斗獸場打個你死我活,只為博君主一笑。
在隊伍的中間,奧勒良坐在由四頭雄鹿拉著的輿輦上,頗有一種睥睨蒼生的氣勢。
然而,當一個人出現時,眾人的目光全都被她所吸引,他們甚至忘記了呼吸。
只見她有著一張極美麗的東方面孔,長發(fā)及腰,在隊伍中特別耀眼。
她的手腳卻戴著黃金做成的鐐銬,修長的脖子上套著黃金鎖鏈。
雖然淪為階下囚,她卻面色鎮(zhèn)靜、步伐沉穩(wěn)。她每走一步就伴隨著清脆的沙沙聲,仿佛那不是她的枷鎖,而是自帶的BGM。
她就是敘利亞帕爾米拉的女王芝諾比婭。一個有著擁有獵豹般的野心,敢跟羅馬皇帝叫板的“戰(zhàn)士女王”。
喬凡尼·巴蒂斯塔·提埃坡羅,《芝諾比婭為奧勒良的凱旋做準備》,1881
公元240年,芝諾比婭(Zenobia)出生在帕爾米拉的一個貴族家庭。
她從小就喜歡打獵,最喜歡身穿戎裝騎在馬背上追逐野獸的感覺。
她不僅“能武”,也“能文”。她精通多種語言,除了母語,還通曉拉丁語、希臘語和埃及語。
她自稱是“埃及艷后”克利奧帕特拉七世的后代,并以她為榜樣。
亞歷山大·卡巴內爾,《克里奧帕特拉在死刑犯身上試毒》,1887
很快她的美貌和個性就驚動了帕爾米拉的領主奧代納圖斯。
他是帕爾米拉最有權勢的男人,也是一位喜歡打獵的勇士。這個男人雖然比芝諾比婭大20歲,卻俘獲了她的芳心。
15歲那年芝諾比婭成為他的第二任妻子。
可能的奧代納圖斯頭像
他們志同道合,一起抵抗外敵,把波斯人趕出羅馬領地;開疆拓土,占領小亞細亞等地。
公元260年,奧代納圖斯成為帕爾米拉國王,芝諾比婭成為王后。因為他的赫赫軍功,羅馬皇帝封他為“萬王之王”。
奧代納圖斯相當于一個功勞很大的藩王,享有高度的自主權,但表面上還是要聽命于羅馬皇帝。
然而好景不長,公元267年,芝諾比婭的丈夫和繼子被刺殺身亡。
我發(fā)現歷史上留名的美麗女人總會死老公……啊這……
沃里克·戈布爾,《芝諾比婭,帕爾米拉女王》
老公死后,芝諾比婭很快殺死刺客,控制王權。她扶植自己的兒子上位,自己開始垂簾聽政,成為國家的實際掌權人。
她賞罰分明、倡導節(jié)儉之風,把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
政權穩(wěn)定之后,芝諾比婭開始不斷地發(fā)動戰(zhàn)爭,意圖擴大帕爾米拉的版圖。
她先后入侵阿拉伯和小亞細亞、吞并埃及,并對外號稱“埃及女王”。
到了公元271年,帕爾米拉前所未有地強盛,疆域囊括羅馬的東北部行省的一大部分,實力足以與羅馬分庭抗禮。
芝諾比婭自封“東方女王”,她和她的兒子開始用羅馬宮廷的禮儀、穿皇家的紫袍、戴皇帝的冠冕。
這就相當于我們古代一個藩王坐龍椅穿龍袍,可謂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對于芝諾比婭明目張膽的挑釁,羅馬皇帝奧勒良坐不住了。
可能的奧勒良頭像
因為帕爾米拉是沙漠中的綠洲城邦,地理位置得天獨厚,是東西方貿易的樞紐,也是沙漠通行的多條線路的交匯處,相當于羅馬的糧倉。
如果帕爾米拉真的從羅馬獨立出去,那么羅馬人連吃飯都成問題,就別想向外擴張了。
272年,奧勒良揮軍東下,誓要收復被芝諾比婭占領的東部領地。
他們交戰(zhàn)三次,芝諾比婭在每一次會戰(zhàn)中,都親臨戰(zhàn)場鼓舞士氣。
兩軍在安條克和伊姆薩展開了激烈的戰(zhàn)斗,盡管帕爾米拉的軍隊奮勇抵抗,但還是不敵身經百戰(zhàn)的羅馬大軍。
最終芝諾比婭的防線崩潰,帕爾米拉城被圍困,形勢岌岌可危。
喬凡尼·巴蒂斯塔·提埃坡羅,《芝諾比婭女王向她的士兵發(fā)表講話》, 1725/1730
很快帕爾米拉淪陷,芝諾比婭決定逃走向盟國波斯求助??上?,在逃亡途中她被羅馬士兵俘虜。
接下來就出現文章開頭的一幕,芝諾比婭被戴上黃金鐐銬,成為奧勒良的“戰(zhàn)利品”。
喬凡尼·巴蒂斯塔·提埃坡羅,《女王芝諾比婭面對奧勒良》,1717
關于芝諾比婭的結局有好幾種說法。
一是她剛被俘獲,就選擇服毒自殺,因為她不想被當眾羞辱。
還有說她被奧勒良處死。
另一說法是她被奧勒良赦免,和兒子在羅馬平靜地過完余生。甚至還有說她最后被奧勒良嫁給一個羅馬貴族,相夫教子。
無論如何,當芝諾比婭回望自己的王國時,她知道自己再也回不去了。
赫伯特·施邁茲,《回望帕爾米拉的芝諾比婭》,1888
不管她的結局怎樣,可以確認的是奧勒良十分尊重她,也充分認可她的能力。他曾在信中寫道:
羅馬人民總以開玩笑的口氣,談起我跟這位女人所進行的戰(zhàn)爭。
他們根本不了解芝諾比婭的性格和她的力量,她為防御作戰(zhàn)做的準備工作非常周全。
石塊、弓弩和各種投射武器多得算不清。每一小段城墻就配置兩到三門弩炮,也可以用小型投射器投擲燃燒的火球。
她害怕受到懲處所以不惜死拼到底,但是,我仍然信賴羅馬的神明給我的護佑,使我能夠完成當前的工作。
愛德華·吉本《羅馬帝國衰亡史》
有句話是這么說的:“最了解你的人,往往是你的對手。”從奧勒良對芝諾比婭的描述中,我們能感受到她的強大和力量,足以讓這位羅馬皇帝不敢輕視。
芝諾比婭絕對不是一個傳統的、溫順的女性,她毫不掩飾自己對權力的渴望。
在男性主導的世界里,她以驚人的勇氣和決心直面自己的野心和欲望。
她不畏強權,善用謀略,大膽無畏地追求自己想要的一切。
現今芝諾比婭是敘利亞的國家象征,她的頭像被印在敘利亞的紙幣上。
1998年敘利亞紙幣敘利亞還在其主要的港口——地中海上的拉塔基亞(Latakia)豎立了一座芝諾比亞雕像。女王坐在寶座上,永遠地凝望著羅馬,守護著自己的王國。
地中海中央的芝諾比婭女王雕像,敘利亞拉塔基亞
后世藝術家們也為她的故事著迷,用畫筆勾勒著她波瀾壯闊的一生。
被畫得最多的場景就是她身穿黃金鐐銬的一幕,美人、黃金、囚徒這些元素組合起來充滿戲劇性,是絕佳的繪畫題材。
老米歇爾·科尼耶,《芝諾比婭,帕爾米拉的女王》
蓋伊·海德,《戴著鐐銬的芝諾比婭,帕爾米拉的女王》
愛德華·約翰·波因特,《被俘的芝諾比婭》
哈麗特·霍斯默,《芝諾比婭戴著鎖鏈》,1859
下面兩幅畫是在1850年的命題繪畫大賽中獲得羅馬大獎的作品,題目就是“牧羊人在阿拉斯河邊找到芝諾比婭”。
畫的作者分別是法國的布格羅和鮑德里,描繪了女王在戰(zhàn)敗之后,逃亡路上的場景。
當然在真實歷史上,女王并沒有被牧羊人所救,這是藝術家的浪漫化演繹。
威廉-阿道夫·布格羅,《牧羊人在阿拉斯河邊找到芝諾比婭》,1850
保羅·雅克·艾梅·鮑德里,《牧羊人在阿拉斯河邊找到芝諾比婭》,1850
這兩幅畫不看作者的話,你更喜歡哪一幅呢?
喜歡藝術的朋友大體知道布格羅——法國19世紀唯美主義學院派大師,而沒有聽過“保羅·雅克·艾梅·鮑德里”這個名字。
我更喜歡鮑德里對這個題材的處理。芝諾比婭看起來哀婉動人,圍繞在她身邊的牧羊人顯示出對女王的急切關心,有一種強烈的戲劇張力。
相比之下,大師布格羅的處理比較平淡,畫面流淌著淡淡的哀傷。
鮑德里跟布格羅一樣,也是法國學院派畫家。他只比布格羅小3歲,從上面兩幅畫可以看出,他的技法和表現力也很強,名氣卻遠不如后者大。
鮑德里還有兩幅畫出現在電影《最佳出價》中。
保羅·雅克·艾梅·鮑德里,《路易·塞扎爾夫人肖像》 ,1871
保羅·雅克·艾梅·鮑德里,《法蘭西喜劇院的馬德琳·布羅漢》 ,1860
這兩幅畫畫的都是馬德琳·布羅漢,她是法國著名女演員,后來嫁給法國法官和作家路易·塞扎爾(Louis Cézard),成為塞扎爾夫人。
馬德琳·布羅漢1870年照片
巧合的是,布格羅也有兩幅作品出現在《最佳出價》中。
布羅格,《維納斯的誕生》,1879
布羅格,《海浪》,1896
電影《最佳出價》
更更巧合的是,鮑德里還有一幅畫叫《海浪與珍珠》,與布羅格的《海浪》異曲同工。
鮑德里的畫是1862年所畫,而布羅格則是1896年,相差34年。你更喜歡哪一幅?
保羅·雅克·艾梅·鮑德里,《海浪與珍珠》 ,1862
我個人更喜歡鮑德里的這幅,整幅畫像是蒙上了一層復古電影的濾鏡。
畫中人藍綠色的眼睛,眼波流轉。她像是剛剛睡醒,慵懶地伸著懶腰,在不經意間就能勾魂奪魄。
保羅·雅克·艾米·鮑德里
(Paul-Jacques-AimeBaudry,1828-1886)
威廉·阿道夫·布格羅
(William-Adolphe Bouguereauy,1825-1905)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