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guī)白話解說》為民國時期王克己先生所注解,王先生在學校任教期間,利用課余時間,教授學生《弟子規(guī)》,作為德育課的輔助,王先生采用淺顯的文字來注解,學生易讀易做,從小扎下德行的基礎,對學生的品行有著非常大的益處!
文中“注”與“解”摘錄于原書,“解讀”為學習分享。
親愛我 孝何難 親憎我 孝方賢
注:愛是喜愛,難是不易,憎是憎惡,賢是賢良。
解:父母喜愛我們,行這孝順的事,有什么難處呢?倘父母有時憎惡我們,仍是行孝不懈,那才算是良賢哩。
解讀:“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父母親喜愛自己,孝順父母不算難事,若是父母親厭惡自己,仍然行孝不懈,那才算是賢德。“父子有親”是倫常大道,愛護子女是天性,這是愛的原始點。愛孩子需要理智,愛是用心培養(yǎng)孩子成長,而不是僅僅在物質(zhì)上的給予,物質(zhì)太過會增強孩子的貪欲。平時應當多與孩子交流,在交流之中引導孩子如何待人接物,灑掃應對,再忙也不要疏忽孩子成長的需要,每天用幾分鐘時間給孩子講講故事,也是一種交流,會讓孩子感受到父母之愛。
父母不是圣賢,難免會出錯,要理解父母對自己的愛,有時則是父母不善表達,讓自己誤解了。比如有時父母對自己的要求高了些,要理解父母是望子成龍,初衷都是愛自己的。孝敬父母絕對不是交易,不能父母對自己好,才對他們好,行孝是無條件的。隨著孩子的成長,越來越有主見,但孩子的主見也不是全是正確的,有時對父母產(chǎn)生一些誤解,如父母不肯讓看某本書,某部電影,那是因為這些書、電影內(nèi)中的內(nèi)容還不適合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若孩子無法體會父母的用心,可能就會對父母起了憎恨之心,但是父母這么做的目的是在保護孩子的身心健康。
“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在歷史上,有許多孝子踐行得很圓滿。如閔子騫的故事,子騫為家庭團結(jié),忍受后母的刁難,直到有一次因為天氣實在太冷,雙手被凍僵,導致馬車大震動,父親以為是子騫的問題,生氣而抽了他一鞭子,不料看到子騫的衣服破了,蘆花飛了出來,父親頓時臉色大變,眼睛濕潤:原來,子騫的“棉衣”里全都是一絲絲的蘆葦絮,沒有一片絲絮的影子!子騫的父親決定要趕走狠毒的后母,可是子騫卻含淚抱著父親說:“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弊域q用孝心,用德行感動了后母,保全了家庭的完整。真的,為人子女覺得父母不愛自己時,要多看看,多想想閔子騫的故事,即使父母多么不好,只要我們真誠孝敬父母,有朝一日一定能感化到父母的。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