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別名祃淶坹,首都吉隆坡。共分為兩大部分,之間有南海相隔著:一是位于馬來半島的西馬來西亞,北接泰國,南部隔柔佛海峽,以新柔長堤和第二通道與新加坡接壤;另一是東馬來西亞,位于婆羅洲島北部,南鄰印尼的加里曼丹,而文萊國則地處沙巴州和沙撈越州之間。國土面積約32.99萬平方公里。人口約2717萬人(2007年數(shù)據(jù)),其中馬來人及其他原住民占66.1%,華人占25.3%,印度人占7.4%。馬來語為國語,通用英語,華語使用也較廣泛。伊斯蘭教為國教,其他宗教有佛教、印度教、基督教、拜物教等。
公元初,馬來半島建立了羯荼、狼牙修、古柔佛等古國。從印度輸入的印度教和佛教文化,主導了早期馬來西亞的歷史。從7世紀到14世紀,在蘇門答臘的三佛齊文明達到高峰,其影響力延伸至蘇門答臘、爪哇、馬來半島和婆羅洲的大部分地區(qū)。伊斯蘭教早在10世紀傳至馬來西亞,但直到14世紀和15世紀,三佛齊覆滅后不久,伊斯蘭教才在馬來半島奠定根基。這個地區(qū)分裂成眾多以伊斯蘭教為主的蘇丹國。伊斯蘭文化對于馬來人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但是同時它也受到馬來民族的影響。
15世紀初,以馬六甲為中心的滿刺加王國統(tǒng)一了馬來半島的大部分,并發(fā)展成當時東南亞主要國際貿易中心。
16世紀起,先后遭到葡萄牙、荷蘭和英國侵略。葡萄牙是歐洲第一個在馬來西亞建立勢力的殖民強權,于1511年占領馬六甲,緊接著是荷蘭。然而,英國先在亞庇、古晉、檳城與新加坡建立基地,最終取得在當今馬來西亞領土上的霸權。1824年,英荷條約規(guī)定了英屬馬來亞和荷屬東印度群島(即后來的印尼)之間的界線。殖民者為了滿足經(jīng)濟的需要,大量引入華人和印度人的勞動者,以滿足在馬來半島和婆羅洲所產(chǎn)生的殖民地經(jīng)濟需求,間接對馬來民族的經(jīng)濟和職業(yè)上的支配勢力造成威脅。沙撈越、沙巴歷史上屬文萊,1888年兩地淪為英國保護國。
1911年,馬來西亞淪為英國殖民地。
1942年-1945年,馬來亞、沙撈越、沙巴被日本占領。
1957年8月31日,聯(lián)盟主席東姑阿都拉曼宣布馬來亞獨立。
1963年,馬來亞聯(lián)同新加坡、沙巴及沙撈越組成馬來西亞聯(lián)邦。
1965年8月,馬來西亞國會以126票贊成0票反對,迫使新加坡退出馬來西亞聯(lián)邦。
1969年,馬來西亞爆發(fā)種族沖突,進入緊急狀態(tài),政治生活和國民自由受到限制,這個措施維持至今。從1970年開始,馬來西亞全國巫人統(tǒng)一機構(巫統(tǒng))在華人和印度人領袖的協(xié)助下組成國民陣線,在馬來西亞幾乎達到一黨制的地步。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