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您關注中國教育報官方微信!如果您尚未關注,請點擊標題下方的“中國教育報”關注我們
圝圝“孩子的課表上有寫字課,回家后卻從來沒練過字。我很奇怪,一問,原來書法課、班會課什么的都上語文了?!鄙虾R晃粚W生家長在網上大倒苦水。
有老師和家長反映,擺在學生和家長面前的是一張課程設置琳瑯滿目的課表,但在實際教學中,一些“副課”卻搖身“變”成了語、數、外等“主課”——這種“陰陽課表”的現象,仍然會出現在一些中小學。
不久前,中國教育報刊登了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調研組進行的一項調查,2012年下半年,調研組面向初中校長與學科教師組織不記名的問卷調查。校長調查中選擇題部分回收有效答卷182份,關于本校實際執(zhí)行周課時數回收有效答卷143份。針對語文、數學、英語、科學、思品、綜合實踐等6門課程的學科教師調查回收有效答卷1484份。
圝圝為了解“陰陽課表”現象的嚴重程度,調研組請校長們分別填寫“省教育廳規(guī)定的各門課程的周課時數”與“目前學校實際執(zhí)行的各門課程的周課時數”,結果發(fā)現“兩表”不一致的學校約占79%。
圝圝您遇到過“陰陽課表”嗎?您有過不得不做一張“陰陽課表”的無奈嗎?
圝圝這課表一“陰”一“陽”的背后,折射出哪些教育問題呢?讓我們一起探究一下吧。
圝圝所謂“陰陽課表”,顧名思義,就是學校實際執(zhí)行的課表與應對教育主管部門檢查的課表不一致,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調研組在基層調研時發(fā)現,有的學校教室里張貼著的課程表是供上級部門檢查的,班級中實際執(zhí)行的課程表一般用粉筆豎寫在黑板的最右側。
圝圝這個調研組通過調研發(fā)現,初中學校課時設置的主要問題是增加數學、英語等文化課課時,大量占用信息、藝術、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教學時間,自修課幾乎沒有。文化課的周課時數平均多上4—5課時。
圝圝這種現象其實有不少媒體報道過,據某媒體報道,小迪就讀于西寧市某高中,學校每周的信息技術課,都會被挪用上主科。小迪說,其實同學們都挺喜歡上電腦課的,既能學到知識,也起到了調節(jié)作用,每天連軸上語、數、外,頭都上大了。
圝圝調查數據顯示,57%的校長認可“縮短課節(jié),增加課時數”的做法,且有41%的學校按此施行,可見校長們有增加課時的強烈動機。對于壓縮單位課時多出的時間如何使用?86%的校長認為應是自修,但在自修課的利用上,雖有83%的校長反對占用自修課上文化課或測驗,但實際上有60%的校長雖然反對,卻在默許老師上文化課。調查顯示,73%的學校中存在占用自修課上文化課的現象。
圝圝家住東北某省份的毛女士,孩子就讀于一所公立高中,她說:“不管體育活動還是音樂課、美術課,孩子其實都很喜歡上。這些課被挪用了,對孩子的全面成長肯定不利。畢竟,我們希望自己的孩子首先是一個健全的人,而不是只會考試的木偶。”
圝圝網友小新則說:“孩子回家要寫的作業(yè)真多,我問孩子自習課不寫嗎?孩子說,有時候自習課老師是要補文化課的,老師總是想多講點!”
圝圝在基層調研的時候,很多校長和老師反映文化課課時太緊,比較嚴重的增減課時現象實是不得已的辦法。但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調研組認真對照課程標準與教材,感覺課程整體設計還是恰當的,教學內容的課時安排不至于如此緊張。那么,現實中的“踩線”行為,到底是為啥呢?
圝圝調查顯示,對于“補課是提高學業(yè)成績的重要辦法”,明確表示認可的老師只有11%-16%左右(科學教師高達29%),這說明大部分校長和老師并不認同補課。但是同時調查也發(fā)現,50%的校長雖然反對,但卻在默許老師補課。據學科教師反映,無論認同或不認同,仍有32%至68%的學校存在程度不同、方式不同的補課現象。
圝圝有的老師解讀,不得已的補課行為,讓有的老師手里不得不拿上了一份“陰陽課表”。
圝圝調查發(fā)現,“搶跑”,也就是所謂的提前完成新課,延長復習時間是導致文化課課時緊張的另一重要原因。
初中三年,各學科用于總復習的時間多數超過一個學期,且有少數學?;ㄒ粋€半學期進行總復習。這意味著近半教師提前一個學期完成新課,將九年級的課程壓縮或提前到八年級。
圝圝不論是通過增加課時量、補課,還是加大授課容量,最終的目標都是留出足夠的時間供學生長時間復習與紙筆訓練,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
圝圝對此,有專家表示:“為了提前進入總復習,“趕超教學進度”則成為必用之法。這一現象,讓我自然而然聯想起“搶跑”一詞。對于田徑運動員而言,搶跑意味著犯規(guī),取消參賽資格;對于教師而言,趕超教學進度這一搶跑行為不亞于‘拔苗助長’”。
圝圝中教君讀書時,就經歷著一月一小考、半年一大考的“考試節(jié)奏”,時隔這么多年,學生們的考試節(jié)奏非但沒有放緩,大有上升的趨勢。而為了跟得上這樣的考試節(jié)奏,老師總是被考試催著走,自然就得對課表“做些手腳”啦!
圝圝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調研組調查發(fā)現,如今學校中的文化課考試非常頻繁。大部分初中保留“月考制度”,有的甚至把測試的周期縮短為兩周。73%的校長認為“月考有利于提高成績”,但繼續(xù)組織月考的約為42%;27%的校長承認月考弊大于利,但還有17%仍然堅持月考。
圝圝從教師調查看,保留月考的學校目前還有62%-87%。這比校長調查所得的比例還要大。
圝圝可見,頻繁測試已經成為沖擊教學秩序、干擾學生學習的重要原因。
圝圝另外,測試的方式、試卷的結構也對課程的實施產生很大影響。如英語學科,僅9%的學校采取“口語+聽力+筆試”的測試方式,大部分學校采用“聽力+筆試”的測試方式,還有7%的學校只有筆試。為確保每次測試的成績,教師們會大量增加學生的書面作業(yè),輕視英語學科聽說能力的培養(yǎng)。
圝圝據某媒體報道,一位小學教師透露,音樂、美術、自然、體育、興趣活動乃至早會、班團隊活動等“副課”,很容易被處于“強勢地位”的語、數、外三門“主課”擠占。遇到階段性質量檢測、期末考試,“硬指標”就擠走了“軟指標”,不參加考試的科目被占的現象越來越嚴重。
圝圝正是因為文化課有密集的考試以及強勢的考試結果的橫向比較,加劇了文化課的學業(yè)負擔。而且各地、各校常以學期末的學業(yè)考試科目的“統(tǒng)測”作為評價學校教學質量與教師教學成績的唯一依據,促使學校增加文化課學習時間,挪用非文化課課時。
評價結果的過度運用,在影響課程規(guī)范設置方面,存在著較為顯著的“放大作用”。
雖然課堂效率不高、教師專業(yè)水平有待提升等,是滋生“陰陽課表”的不良“土壤”,但“元兇”其實是當下的評價體系。有些老師也是身在其中很無奈。
所謂評價,既包括上級教育主管部門的顯性教育評價,也包括家長是否認可學校等隱性評價,不以單一的統(tǒng)一考試分數來評價學校的教學質量、教師的教學成績。當然,這不僅僅是教育部門需要努力的事情,全社會的努力都必不可少。
圝圝將一些學習難度較大、實用性不強的內容改為選學內容或直接刪除,在面向全體學生的統(tǒng)測、統(tǒng)考和學業(yè)水平考試中不作為考試要求。
這樣,教師和學生都會松松綁,把更重要的事情,放更多精力。
圝圝當下高頻率的考試節(jié)奏,考的不僅是學生,也是老師。小到“月考”,大到“期中考試”、“期末考試”,對于教師來說,也是一次不小的考驗,牽扯巨大的時間和精力。
圝圝切實減少過于頻繁的考試,切忌盲目加快進度、過多提前復習,更多依靠指導教師鉆研命題、提高測驗的質量,減少低劣測驗對教學的干擾。
圝圝建議把規(guī)范辦學、執(zhí)行國家課程計劃作為評價學校辦學的基本要求和關鍵指標,嚴格執(zhí)行“省教育廳規(guī)定的各門課程的周課時數”,讓它成為學校、教師安排教學計劃的唯一標準。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