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時代之困局的感性/理性/智慧/圣賢之道
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普及的應用,獲得知識也成為非常容易的事,可是隨著知識的爆炸式發(fā)展,掌握解決面臨困局的特定能量、智慧和能力確顯得越來越難能可貴,原因是獲得知識的信息渠道通路變多、辯識知識的難度增大,在隨手可得的信息中,哪些才是有價值的信息:
讓自己感覺舒服收獲特別大的感性信息,還是讓自己感覺舒服收獲特別大的理性信息,與很多經(jīng)常參加各種學習的朋友交流時,常常聽到他們說:我今天的收獲特別大,感覺特別的興奮。遇到這種情況你要注意了,經(jīng)常說這么話的人,大多數(shù)的時候,是他的知識結構有問題,在術上有了一定的收獲。
當一個人在參加學習后,陷入深度的思考中,當他思考清楚之后就有一種輕松快樂的感覺時,說明這個人真的精進了,是理性的精進。在成長的過程中,有感性精進和理性精進之呈現(xiàn),感性精進是在氛圍上、感覺上、情感上或情緒中感覺到了自己精進了,這屬于感性精進;而通過所遇到的事情,讓自己對人生的價值、意義、責任和使命有突破時,才真正是理性上的突破。
比如:孔子每一個次拜見老子后的精進都屬于理性的精進,張無忌跟張三豐學太極劍后的精進才屬于理性的精進,是真正理解了其中的內涵,而不是讓自己感覺舒服快樂了,感性上的精進在為理性精進打基礎、做準備,但還沒有實質上的突破,只有在理性認知或思維上的突破,才是真正的突破性的精進。
智慧的具體內涵,是說在遇到問題時知道應該如何做才叫有智慧,有智慧就是對看清看透了人世間的因果關系、驅動因素和成功模型,是理上知是認識上的通透,是問題解決方案的通透。
圣賢的具體內涵是,不只是遇到問題時知道應該怎么做,還做出了榜樣,做了示范和模范,比如說孔子學琴的故事、孔子進太廟的故事、孔子評判三季人的故事等,還有孔子的因材施教問題。
從感性迭代到理性是一次巨大的突破,即是質變,又是實事求是的踐行;從理性迭代到智慧,是量變的積累,是N多的實事求是的積累,是積累到一定的極限后的呈現(xiàn)和展示;而從智慧迭代到圣賢,就是理論指導實際的驗證,是實踐論的第二個步驟,是一次質變的過程。
感性的人是以自己以知的認知、思維和原則,來看待所到的事事物物時的情緒反映;理性的人是以自己以有的認知、思維和原則實事求是的做反映,不被自己情緒所左右,是理性的認知過程。
智慧是與時俱進的第一個階段,遇到問題時知道如何做,就必須與當時的場景、趨勢、目的相結合,不然是認知不到每一個當下的解困之法的,這就是智慧的真正價值和內涵。
圣賢是把智慧的認知更進了一步,讓認知得到實施,即是實踐的過程,實踐后的結果與構建時的結果相差不大時的一種狀態(tài),是智慧的最高層次。
以上簡單的分享一下感性與理性的不同,理性與智慧的不同,智慧與圣賢的不同之處,希望有緣看到這里的朋友,自己細細的品味一下,引導自己早日走上精進之路,活出自我的精彩人生。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