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九僧詩》,亦稱《九僧詩》,一冊,內分《圣宋九僧詩》和《九僧詩補遺》二卷。民國九年(庚申,1920)南城(今屬江西)李之鼎宜秋館刻本。一九九五年購于北京琉璃廠中國書店,價十五元。
是書半葉十行,行二十字,左右雙欄,有上魚尾,黑口。版框高十六點五厘米,寬二十五點六厘米,版心有“僧”、“僧補遺”字。
《宋九僧詩》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一部書,其來歷,最初見于歐陽修《六一詩話》:“國朝浮圖以詩名于世者九人,故時有集號九僧詩,今不復傳矣。余少時聞人多稱。其一曰惠崇,余八人者忘其名字也?!?/span>
按歐陽修的敘述,宋朝初年有九位僧人以詩著稱,但其詩集早已失傳;歐陽修只是在年輕的時候,聽到過九僧的詩名。
查《宋史-藝文志》,著錄有《九僧詩集》一卷,編者為陳充。另據許肇鼎《宋代蜀人著作存佚考》(巴蜀書社1986年版),充為成都人,字若虛,雍熙二年(985)進士。又據《宋史-陳充傳》,他曾受寇準舉薦,“得召試,授殿中丞,出知明州?!?/span>
南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對此書也有著錄:“《九僧詩集》一卷,右皇朝僧希晝、保暹、文兆、行肇、簡長、惟鳳、惠崇、宇昭、懷古也。陳充為序。凡一百十篇?!?/span>
既然在歐陽修(1007 - 1073)生活的時代《九僧詩》已經失傳,那后世的版本又從何而來呢?自宋初至今,這部書又經過怎樣一個失而復得的沉浮命運呢?
翻開民國九年(1920)宜秋館(李之鼎)的刻本,發(fā)現(xiàn)正文后附有四篇跋文,首為明代汲古閣傳人毛扆所作,次跋未署名,第三篇為清乾隆時藏書家余蕭客書,最后是刻書者李之鼎的跋文。
從按時間順序依次收錄的這四篇跋文里,我們可以大致發(fā)現(xiàn)《宋九僧詩》的來龍去脈。
毛扆跋作于“康熙壬辰三月望日”。壬辰為康熙五十一年(1712),即毛扆去世的前一年。毛扆(1640 - 1713),字斧季,世稱毛斧季。他是汲古閣建立者明代著名藏書家毛晉的第五子,江蘇常熟人,子承父業(yè)。其父子所獨創(chuàng)的影宋抄錄法,素為士林所重,號“毛抄本”。毛扆在跋文中敘述了他當年得到此書的喜悅心情:“歐公當日以九僧詩不傳為嘆,扆后公六百余年,得宋本弆而讀之,一幸也;較之晁、陳二氏皆多詩二十余首,二幸也;此本但有僧名,而不著所產,又從周輝《清波雜志》各得其地名,三幸也。”
毛扆的跋文并沒說明他的宋本是從何而來,也沒明確指出他所抄錄的底本,是否就是《宋史》和《郡齋讀書志》中所明確記載的《九僧詩集》。不過,他也在不經意間道出一個秘密,即他所得到的宋本,所收錄的詩比原《九僧詩集》要多:晁公武《郡齋讀書志》載九僧詩有一百一十首,陳直齋《書錄解題》則云一百零七首,而毛扆所得竟為一百三十四首,反而多出二十多首。這是否說明毛扆所得到的并不是真正的《宋九僧詩集》呢?
雖然毛扆含糊其辭,但緊接其后的第二篇跋文則回答了這個問題。此跋云:“宋高僧詩前后二集,錢塘陳起編。予按:前集即六一詩話所謂九僧詩也?!庇衷疲骸熬派姌O不多,有景德五年直史館張充所著序……或即此本是也?今充序亦不載?!?/span>
這寥寥數語透露出一個重要信息:即毛扆所見的宋本,其實并非歐陽修時代的版本,而是陳起所編的《宋高僧詩》的前集。陳起,南宋錢塘人,著名書商,刻書甚伙。
不過,此跋文也有重要錯誤,如說九僧詩有“景德五年直史館張充所著序”,當是誤記。宋真宗景德年號只有四年,景德五年,其實是大中祥符元年。所謂張充,亦有可能是陳充之誤。據《宋史-錢若水傳》:寇準曾推薦錢若水、陳充等五人,“召試翰林,若水最優(yōu),擢秘書丞、直史館?!庇纱丝梢?,任“直史館”的是錢若水;而據《宋史-陳充傳》,他的官職是“直昭文館”。
另外一個細節(jié)也說明毛扆所據的宋本實為南宋陳起本,而非北宋陳充本。毛扆的跋文作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其時距陳充輯錄九僧詩的景德年間已有七百年,而跋文云“扆后公六百余年,得宋本弆而讀之”,從時間上看,毛扆所得到的,只能是南宋陳起的刻本。
第三篇跋文落款為:“乙未冬初,假滋蘭堂本錄出畢記之。古農余蕭客書。”余蕭客(1732 - 1778),字古農,江蘇吳縣(今蘇州)人。跋文中的“乙未”,當為乾隆四十年(1775)。余蕭客在跋文內指出毛扆在抄錄《宋高僧詩》時在版式上所做的變動,并表示:“今跋以還宋本舊觀,以裨汲古主人好古之萬一,或不至以此獲罪于當世諸君子也?!?/span>
此外,余蕭客的跋文還記載了毛抄本的流轉:為清乾隆時吳縣(今蘇州)藏書家朱奐的滋蘭堂所收藏。
最后一篇跋文是本書刊刻者江西南城人李之鼎所作,文內略敘版本源流:“此本乃家藏明鈔,征、貞字皆闕筆,實本宋刊之舊。又以某氏所刊別本及丁君仲祜活字本互相讎校,丁本差善,某氏所刊尚未校定,版已毀失。其本似非出毛氏。丁本于毛斧季識語亦小有訛奪,然與此本均毛氏所出,可無疑義?!?/span>
跋文作于“庚申季冬月”,即民國九年(1920)的冬季。據文內所述,此書乃李之鼎以家藏抄本為底本,并參考丁福保(仲祜)的刊本進行刊刻。
李之鼎,清末民初江西藏書家,曾任某地縣令,進入民國后以著書、刻書為業(yè),花費大量精力整理刊刻宋人別集,《宋九僧詩》即為其中一種。在跋文里,李之鼎說他的底本乃“家藏明鈔”,恐有誤。因為他認定此底本為“毛氏所出”,則當在毛抄本之后,不大可能為“明抄”。
從李之鼎的自敘,可以得知他除了擁有余蕭客的抄本外,還得到另外兩種版本:已毀的某氏本和丁福保本。丁福保(1874 - 1952),字仲祜,民國時期著名的藏書家、編纂家,先后編有《全漢三國晉南北朝詩》、《佛學大辭典》等有影響的著作。
可見,自毛扆抄錄《宋九僧詩》后,有清一代和民國時期,其書流傳頗多。除了上述跋文里所提到的,在近三百年間是否還有其它的版本呢?
檢閱手邊的一些書目,發(fā)現(xiàn)對《宋九僧詩》多有著錄。其中,以傅增湘《藏園群書題記》(上海古籍1989年版)和《藏園群書經眼錄》(中華書局1983年版)的記載最為詳細:“《九僧詩》世無刻本,其流傳于世皆自毛斧季影宋本,顧汲古未嘗刻此書,至道光丙申,石涿堂太史乃序而刻之,據云亦假周香巖所藏毛抄錄出者。近又有人取毛抄重刻之,此二本余皆有,獨金陵刻經處本未之見爾?!裼^聲伯同年寫本,言依郁華閣所藏移錄,蓋亦源于毛本。”
據傅增湘的考訂,《宋九僧詩》自毛抄本后,有道光十六年(丙申,1836)石蘊玉的刻本。石蘊玉(1756 - 1837),號涿堂,吳縣(今蘇州)人,乾隆五十五年(1790)庚戌科狀元,他的刻本又以“周香巖所藏毛抄錄出?!敝芟銕r為蘇州藏書家,道光、咸豐間人。
除毛抄本和石蘊玉道光刻本,傅增湘還記錄了另外三個版本:金陵刻經處本、“聲伯同年”寫本、郁華閣藏本。現(xiàn)存《宋九僧詩》并無金陵刻經處本,此處恐是傅增湘誤記,疑其即為丁福保本,因丁福保曾刊刻過《佛學大辭典》,故容易與“金陵刻經處”混淆,實則丁氏所編纂的書,多在其自辦的醫(yī)學書局出版,《宋九僧詩》即是如此。
李盛鐸《木樨軒藏書題記及書錄》(北大出版社1985年版)也錄有《九僧詩》,系虞山毛氏汲古閣影宋抄本,半葉十行,行十八字。
瞿良士《鐵琴銅劍樓藏書題跋集錄》(上海古籍1985年版)著錄兩種:一、《增廣圣宋高僧詩選》:前集一卷,后集三卷,續(xù)集一卷。有道光甲申(1824)七月二十六日秋請逸士跋,及“老堯”懷澄公和尚詩。二、九僧詩一卷,舊抄本,有毛斧季跋。
《張元濟古籍書目序跋匯編》(商務印書館2003年版)則云:“九僧詩,舊抄本?!?/span>
綜上所述,現(xiàn)在我們可以大致勾勒出《宋九僧詩》的版本源流:
此書最初名《九僧詩集》,為北宋陳充所編,大約成書于宋真宗景德年間(1007年前后)。
數十年后,到了歐陽修(1007 - 1072)的生活年代,陳充輯本已難得一見。
又過了一百多年,南宋書商陳起編輯《宋高僧詩》,以原陳充本為前集,并在內容上有所添加。
再六百年后,此《宋高僧詩》為汲古閣后人毛扆所得,他依歐陽修和《宋史》的著錄,輯錄出《宋九僧詩》,時在康熙五十一年(1712)。毛扆只是抄錄副本,并未刊刻。
到了乾隆時期,毛抄本為蘇州藏書家朱奐的滋蘭堂所得,并于乾隆四十年(1775)被蘇州藏書家余蕭客借出抄錄。第二年,即乾隆四十一年(丙申,1776),又有人(張德榮)抄錄一份,此抄本后為蘇州藏書家吳翌鳳(1742 - 1819)和黃丕烈(1763 - 1825)得到。
嘉慶五年(庚申,1800),有吳嘉泰抄本,后為杭州藏書家丁丙(1832 - 1899)所得。
道光十六年(丙申,1836),蘇州狀元石蘊玉(即資助《浮生六記》作者沈三白者)始將此書刊刻。
在石蘊玉刻本之前,《宋九僧詩》基本上是在蘇州的藏書家圈子里流傳;刻本面世后,漸為人知。
民國時期,分別有丁福保的活字排印本和李之鼎的刻印本。
《宋九僧詩》最初的毛抄本,似乎有兩種,分藏于傅增湘和李盛鐸處。之所以如此,大約是當初毛扆抄錄完五卷本的《宋高僧詩》(《鐵琴銅劍樓藏書題跋集錄》所著錄之《增廣圣宋高僧詩選》)后,又根據歐陽修等人的記錄,單獨抄錄了此書的前集,從還原為一卷本的《宋九僧詩》。
傅增湘和李盛鐸的藏本后來分別歸于國家圖書館和北京大學圖書館,至今尚存,惜無從對比其異同。
【附:《宋九僧詩》的一些館藏情況】
1. 虞山毛氏汲古閣康熙五十一年(壬辰,1712)影宋抄本,半葉十行,行十八字,白口左右雙邊,曾藏周香巖(道、咸間人)及盛昱(光緒時人)郁華閣等處,后歸傅增湘,現(xiàn)藏國家圖書館;另有李盛鐸藏本,現(xiàn)藏北大圖書館。
2. 乾隆四十年(1775)余蕭客抄錄本。
3. 清乾隆四十一年(丙申,1776)張德榮抄本,清吳翌鳳(1742 - 1819,吳縣人)、黃丕烈(1763 - 1825,吳縣人)校并跋,十一行二十二字,有道光甲申(1824)七月二十六日秋請逸士跋,及“老堯”懷澄公和尚詩。此書《鐵琴銅劍樓藏書題跋集錄》著錄,現(xiàn)藏國家圖書館。
4. 清嘉慶五年(庚申,1800)吳嘉泰(嘉慶時人)抄本,清丁丙(1832 - 1899)跋,現(xiàn)藏南京圖書館
5. 道光丙申(1836)石蘊玉刻本,九行二十字,小字雙行同,黑口,左右雙邊,單魚尾。此書見傅增湘著錄,現(xiàn)藏國家圖書館。
6. 清抄本,十行十八字,現(xiàn)藏湖北和上海圖書館。
7. 清抄本,九行二十字,現(xiàn)藏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
8. 上海醫(yī)學書局民國六年(1917) 木活字本,現(xiàn)藏國家圖書館。
9. 上海醫(yī)學書局民國十二年(1923) 鉛印本,現(xiàn)藏國家圖書館。
10. 李之鼎宜秋館民國十年(1920) 刻本,現(xiàn)藏國家圖書館及寒齋。
(另國家圖書館館藏目錄尚有清道光十五年(1835) 刻本,疑誤,或即道光十六年石蘊玉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