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與秦王 ▲一聞
小白與秦王本是風馬牛不相及的,但這兩位君王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對人才的寬容和重用而使國家很快地得到了強大和繁榮昌盛,成為我國古代歷史上開明君主的典范。
小白是春秋時齊僖公的小兒子。齊國,是周朝開國功臣姜尚的封國(其領(lǐng)地在今山東北部)。僖公有三個兒子:諸兒、糾和小白,但都是同父異母。為了培養(yǎng)兩個小兒子,僖公讓管仲和召忽當了公子糾的老師,鮑叔牙做了公子小白的老師。管仲和鮑叔牙從小交往就很深,彼此十分了解。由于管仲賢而有才,因而鮑叔牙對他非常敬重。
周桓王(姬林)22年(前698)僖公去世,,第二年大兒子諸兒繼位即齊襄公。
襄公不僅荒淫無恥,而且政令無常。管仲擔心公子糾遭到迫害,和召忽一起陪公子糾逃到了魯國(今山東西部,其母魯人);而鮑叔牙,則陪著公子小白出奔到莒國(今山東莒縣,其母莒人)。周莊王(姬佗)11年(前686),齊襄公終因暴虐無道而被人暗殺。
齊國沒有了國君,國內(nèi)立即出現(xiàn)了政治危機。這時,管仲先入為主,要公子糾請魯莊公派軍隊護送公子糾回國爭搶王位。但莒離齊很近,擔心被小白搶先到達都城營丘(今淄博地區(qū))繼位,所以管仲親自帶了幾個輕騎手連夜趕往小白必經(jīng)之途在險要處埋伏起來。拂曉時,前方傳來了馬蹄聲,這正是小白的人馬。管仲胸有成竹地從隱蔽的樹叢中張弓搭箭,等小白路過樹叢邊,瞅準時機,出其不意地一箭射去,正中小白當胸——只聽得“啊”的一聲,小白從車上摔了下來……
管仲見事已成,帶著輕騎手轉(zhuǎn)身沖出樹叢,飛馬向公子糾前往齊國的方向捷奔而去。
當管仲趕上公子糾匯報了將小白射下車的經(jīng)過后,公子糾料定小白已死,沒人能跟自己掙位,早晚回到齊國都能繼位,就放心大膽地讓隊伍不用急忙趕路。
然而,天有不測風云,連管仲也沒有想到的是,等公子糾在魯軍護送下快到齊國邊界時,有人前來報信,說公子小白早已回都城營丘,并被眾大臣和百姓擁立為王。公子糾起初不相信,要大家繼續(xù)前進。但剛到齊國邊界,被齊桓公早已部署好的軍隊包圍了起來。齊魯兩國軍隊經(jīng)過劇烈的戰(zhàn)斗,魯軍大敗而逃,公子糾也只好帶著管仲、召忽等人重新逃回魯國都城曲阜。
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原來,管仲的暗箭確實射中了小白的當胸,但事有湊巧,射中小白當胸的只是胸前的衣帶勾,并沒有傷及身體,只是因受驚從車上摔了下來。鮑叔牙見管仲從樹叢中出來,怕再遭襲擊,立即叫人將公子小白扶上車加緊趕路,當夜就趕到了齊國都城營丘,受到了渴望國君的眾大臣和平民百姓的熱烈歡迎,一致?lián)砹⑺麨橥?,這就是齊桓公。
小白繼位后,為了根除后患并報“一箭之仇”,專程派了特使到魯國,要魯莊公將逃往魯國的公子糾處死,并將實行謀殺自己的管仲和參與陰謀的召忽交予使者押回齊國。魯莊公被迫,只好照辦,殺了公子糾,而召忽則自殺身亡,剩下管仲交給了來使用囚車押回齊國。
鮑叔牙聽說管仲已押回齊國,立即去求見桓公,問桓公打算怎么處置?;腹珜苤儆冒导龤⒑ψ约弘m未遂,但一直耿耿于懷。便對鮑叔牙說,我一定要報他的“一箭之仇”!其實,鮑叔牙早預(yù)料到桓公會對管仲嚴加問罪,便對桓公說,管仲為公子糾策劃并行刺您本該嚴加問罪,但這是他為主人盡忠。況且,他的才能,當今無人能比得上他。如今殺掉他很容易,可對齊國能有何益?如若對他恕罪并任用他,他必將會像對公子糾一樣盡忠來報答您。
齊桓公覺得鮑叔牙說得很有道理,便聽從了老師的勸導(dǎo),要鮑叔牙帶他來見自己。
第二天,鮑叔牙帶了管仲來見桓公?;腹珕柟苤僦螄牡览恚苤倩卮鹫f:“作為人君,做事不能優(yōu)柔寡斷;見事則應(yīng)該敏捷。”
又問道:“你有何稱霸圖王之計?
答曰:“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如其然,則國富民強,稱霸諸侯成矣。”
桓公聽了十分高興,覺得管仲才能果然出眾,很佩服他的政治遠見,決定不加問罪,用來輔佐自己。而管仲也真不負桓公的重任。
周莊王十二年(前685),管仲被齊桓公任命為宰相,助桓公勵精圖治:對內(nèi)實行改革,使軍事、農(nóng)業(yè)、稅收、鹽鐵、工商等各方面取得了極大成功;對外以“尊王攘夷”相號召,使齊國很快國富民強,各諸侯紛紛來朝,呈現(xiàn)出了誠如司馬遷在《管宴列傳》中所云:“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局面,終于使齊國成為春秋時代的第一霸主。
作為一國之君,對曾陰謀暗殺過自己,結(jié)下了“一箭之仇”的管仲,齊桓公不但不加問罪,反而委以重任讓他當宰相,能如此寬宏大量,這是史無前例的。然而,正是齊桓公對人才的寬容和重用,才成就了自己的霸業(yè),實現(xiàn)了他的政治理想。
像齊桓公這樣寬容人才,重用人才,使齊國富民強成為春秋時代第一霸主的明君,在我國古代史上并非有獨無偶,秦王恰好也是這樣一個明君。
秦王是唐朝開國皇帝李淵的兒子,名叫李世民。他有個哥哥叫李建成,弟弟叫李元吉。李淵是隋朝的武將。大業(yè)十二年(公元616)被任命為太原留守。當時,由于隋煬帝橫征暴斂,對外發(fā)動戰(zhàn)爭,使百姓再也無法生存。于是,以翟讓為首的瓦崗軍跟李密的農(nóng)民起義軍形成一股浩大的軍事力量,很快使隋朝土崩瓦解,眾叛親離。大業(yè)十四年(618),這個奢侈殘暴的隋煬帝在他的親信將領(lǐng)宇文化及的逼迫下,解下自己身上的綢帶,叫士兵把自己勒死。這時,李淵趁天下大亂,在兒子李世民的精心策劃下發(fā)動兵變,一路打到長安。李淵廢了恭帝建立了唐朝,自稱唐高祖。
李淵稱帝后,封大兒子李建成為太子,李世民為秦王,李元吉為齊王。但當時起義軍勢力還很大,不過很快開始分化,李密把翟讓殺了,又被另一支農(nóng)民軍打敗,只好投降到李淵那兒,不久就被李淵殺了,從此農(nóng)民起義軍土崩瓦解。但李密有個部下知識淵博,很有學(xué)問和社會經(jīng)驗,被李淵看中讓他做了太子的洗馬,輔佐李建成,這個人就是魏征。
魏征從小失去了父母,是個孤兒,家里很窮,但他胸懷大志,很有抱負,完全靠自己學(xué)習(xí)成才,掌握了豐富的知識。因家里太窮,又無生活來源,只得到廟里當?shù)朗浚髞韰⒓恿宿r(nóng)民起義軍。
他當了太子洗馬后,忠心耿耿,處處為太子著想。當時,秦王不但掌握著兵權(quán),還網(wǎng)羅了像李靖那樣許多名將,并交結(jié)了如房玄齡等著名的十八學(xué)士為謀士。所以,他的實力遠遠超過了太子李建成。為此,魏征以他獨特的政治敏感,預(yù)見到將來對太子非常不利,便多次為太子出主意,勸太子借機殺掉李世民??墒牵罱ǔ梢蕴幼跃?,又有一大批皇親國戚圍在他周圍,聽不進魏征的意見。直到后來發(fā)現(xiàn)李世民勢力越來越大,才想借征討突厥之機奪走秦王的兵權(quán),但為時已晚。當秦王知道了太子的計謀后,馬上跟近侍們商量,決定先發(fā)制人。
武德九年(626)六月初,李世民上朝控告李建成和李元吉在后宮胡作非為,竟與父皇愛妾張婕妤、尹德妃的曖昧關(guān)系。高祖一聽大怒,準備第二天親自審問。
張婕妤聽到風聲后,馬上派人去通報李建成。李建成找元吉商量。元吉主張馬上布置兵馬稱病不去上朝以觀動靜;李建成則認為宮內(nèi)外都有自己的親信,勸元吉不用擔心盡管去上朝看看情況再說。
第二天,他倆上馬進了玄武門,不料被殿前的親信將領(lǐng)常何攔住,要他倆卸下兵器,而周圍的兵士又一個個戒備森嚴。李建成覺察到事情不妙,叫元吉一起轉(zhuǎn)身往東宮奔去,哪知跟李世民碰了個照面。李世民質(zhì)問他們?yōu)槭裁床蝗ド铣@钤豢辞闆r不好,立即張弓搭箭朝李世民連射三箭,卻箭箭落空;而秦王只是順手一箭,就將李建成射下馬來摔死在地上。李元吉嚇得想逃出玄武門,卻被守候在那里的秦王名將尉遲敬德一箭就喪了命。
這是怎么回事呢?原來,秦王上朝控告后的當天夜里,就調(diào)兵遣將并收買好玄武門守將常何。第二天一早,秦王親自率領(lǐng)長孫無忌等名將埋伏在玄武門內(nèi)外,即使李建成、李元吉有再大的本領(lǐng)也難逃這一劫!
李建成、李元吉一死,他們在京城的部下都歸降了秦王。當李淵知道情況后,無可奈何地只好派人傳旨由秦王李世民為太子。三天后,高祖宣布退位,秦王李世民即位后,就是唐太宗,第二年改年號為貞觀,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玄武門之變?!?/span>
玄武門之變之后,秦王對幾次三番要李建成殺害自己的魏征一直懷恨在心,就派人把他找來,嚴厲地審問道:“你為什么要挑撥我們兄弟之間的關(guān)系,還幾次三番勸太子殺我?你該當何罪?”
在一旁的大臣們平時跟魏征關(guān)系都很不錯,現(xiàn)在面對著秦王向魏征嚴厲質(zhì)問,都為他捏著一把汗??墒牵l能想到,魏征居然鎮(zhèn)靜自諾,毫無畏懼地回答說:“可惜太子沒有聽我的話,否則,他決不會落到今天這個下場!如今,您是太子,要殺要刮由您,我沒有話說!”
眾大臣一聽,嚇得連大氣都不敢出,料定他非被殺不可。然而,更出乎眾大臣意外的是,太宗不但不殺他,反而轉(zhuǎn)怒為喜 ,十分敬佩他的正直,加上平時聽說他知識淵博,又有政治遠見,覺得如果任用他對自己一定很有幫助。于是,不再問他什么便叫他回去了。
太宗即位后,魏征被召見,任命他為諫議大夫。“諫議大夫”雖沒有什么實權(quán),但說話對皇帝很有影響。
那么,太宗對魏征的寬容和重用,結(jié)果又怎么樣呢?
魏征經(jīng)歷豐富,然而萬萬沒有想到,秦王不僅對自己既往不咎能如此寬容,還任命為諫議大夫。而自己從小雖胸懷大志,很有抱負,但生不逢時;如今被秦王如此看重,心存感激,又看出他的確是個明君,便決心要為秦王效力。
當時,李建成、李元吉被殺后,在河北守邊的他們的部下,尤其是那些親信,唯恐受株連,都惶恐不安。魏征想到物極必反,便建議太宗對這些人最好宣布大赦,以免不測。太宗采納了他的意見。但大赦令下達后這些人很不放心,擔心李世民說話不算數(shù)。這時,魏征又對太宗說:“如果不拿出實際行動來給他們看,禍患恐怕還難消除。”于是,太宗派魏征去河北一帶,對守邊的部將進行安撫。事有湊巧,半途正碰上官差押著李建成的兩個親信到京城。他便找到副使解釋并令其釋放他們。副使見魏征持有太宗的手詔,便立即放他們回營。當他倆一回到營帳,李建成的部下們無一不高興萬分,終于相信了太宗的大赦令,表示往后一定要守好邊關(guān)。
魏征回到京城后,受到了太宗竭誠夸獎。于是,魏征便進一步直言不違地諫勸太宗,要太宗以當年強大的隋朝被農(nóng)民起義軍推翻的教訓(xùn)為鑒,實行輕徭薄賦,鼓勵墾荒造田,進一步推行均田法,減輕農(nóng)民負擔,大力發(fā)展生產(chǎn);對官員要求廉政,誠信,厲行節(jié)約。還先后向太宗提出了“兼聽則明,偏信則暗”等許多治國之策。太宗十分重視魏征的諫言,通過實施,獲得了農(nóng)民的擁護,使社會經(jīng)濟、文化、科學(xué)、藝術(shù)等各方面都得到了迅速發(fā)展,不到十年,就展現(xiàn)出盛世的景象。
隨著太平盛世的逐漸出現(xiàn),太宗在取得巨大政績后,卻開始自滿起來,改變了即位之初的勤政和勤儉之風,講究排場,追求豪華,大興土木,建宮造館。而周圍的官員則對他一味歌功頌德,迎合他不斷的自我膨脹。而這一切,魏征都看在眼里,經(jīng)過深思熟慮,終于不顧自己的得失,于貞觀十一年(637)向太宗上了幾次疏,其中一篇言近旨遠,句句都針對太宗的思想。
在這篇疏中,魏征先以“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作譬,告誡太宗,想使國家安定要靠自己積德講仁義;否則,想要讓天下太平,保住江山是絕對不可能的。這就像砍斷樹根而要求樹木茂盛;堵塞泉源卻要求水流長遠一樣。所以,作為一國之君,如果不“積其德義”,“不居安思危,戒奢以儉”,那么跟“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又有什么兩樣?
緊接著,以史實告誡太宗。古代所有的帝王,“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意思是說開始時做得的確很好,但能堅持到底的有多少?難道是取天下容易,守天下難嗎?不,根本原因在于“得志”后就放縱情欲,為所欲為,只喜歡別人對自己歌功頌德,聽不進不同意見,甚至將他們殺害。所以,表面上恭敬,內(nèi)心怨恨很深。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是廣大百姓,他們像水,可以“載舟覆舟”,所以必須“深慎”。 深慎”,就是“積其德義”,要“居安思危,戒奢以儉”。
那么,怎樣積德義,“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呢?
魏征向太宗提出了十條具體意見:看見自己喜歡的東西,就要想到“知足以自戒”;大興土木前,就要想到“知止以安人”;自己身處最高位,就要“謙沖而自牧”(即謙虛有修養(yǎng));防止驕傲自滿,就要想想“江海下百川”;喜歡打獵游樂時,就要想到“三驅(qū)(次)以為度”;意志松懈時,就要想到“慎始而敬終”(善始善終);防止受蒙蔽,就要想到“虛心而納下”;擔心有讒佞奸邪的小人,就要想到“正身以黜惡”;行賞時,就要想到“無因喜以謬賞”;須懲罰時,就要想到“無因怒而濫刑”。
以上十條意見,條條擊中當時太宗的思想要害,而宗旨則還是在于諫勸他要“積其德義”,“居安思危,戒奢以儉”。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諫太宗十思疏》。
太宗接到這篇疏時,不以為事,在打開看后還有點生氣。心想,別人都肯定自己治國有方,才出現(xiàn)如今的盛世。你魏征不但不說好,卻在疏文中指責我不積“徳義”, 還列出了十條“罪狀”,這怎么能不叫他生氣?但當他靜下心來仔細想想,別的大臣都上疏歌頌自己,而魏征敢犯顏直諫,一定有他的道理。于是,看了一遍又一遍,經(jīng)反復(fù)推敲,又聯(lián)系自己最近這兩年的思想生活實際,感到事實也確是如此,便像飲了一貼清心劑,突然猛醒,真正體會到魏征是在為國家社稷著想。文中所舉,句句都是至理名言。于是,深受感動,并將這篇疏文親筆寫在屏風上,以便時時提醒自己。同時,下令全國嚴禁大興土木,不得打獵游樂,提倡儉節(jié),重開科舉,選拔人才,并制定了有名的《唐律》,要求官員都必須依法行事。為了表彰和鼓勵人才,還在“凌煙閣”上,將那些為國家作出了杰出貢獻的賢能之士的圖像畫到上面,以供仿效……
經(jīng)過這一系列的措施,使貞觀盛世延續(xù)下去。不但國內(nèi)政治、經(jīng)濟、科學(xué)、文藝都得到了空前發(fā)展,呈現(xiàn)出一派繁榮景象,而且社會安定,出現(xiàn)了從來沒有過的“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新氣象;邊境以外,各部落紛紛來歸附,各國商旅來往更是不絕,成為當時世界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中心,成為我國封建時代歷史上空前絕后的鼎盛社會——這就是“貞觀之治”。
由于魏征在唐朝歷史轉(zhuǎn)折點上為太宗撥正了方向,才使太宗的“貞觀之治”獲得了如此的成功。正因為這樣,在魏征去世時,太宗破例親臨魏征家中,在床前吊唁,并發(fā)自肺腑疼惜地說: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征歿,朕亡一鏡矣!”
以上,就是小白與秦王的故事。由于他倆對人才的寬容和重用,才使國家富強,社會繁榮昌盛:齊國成了春秋時的第一霸主;唐朝出現(xiàn)了“真觀盛世”;也因此,小白與秦王成了我國古代史上開明君王的典范。同時也說明,杰出人才的出現(xiàn)要靠明君。管仲和魏征之所以能充分展現(xiàn)出他們的杰出才能,正是由于齊桓公和秦王李世民對他們的重用,才使他們成為我國古代杰出的政治家而名垂史冊。
(說明:本文原在新浪博客以luyan-昵名發(fā)表)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