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理论片,69视频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成人app,国产1级毛片,刘涛最大尺度戏视频,欧美亚洲美女视频,2021韩国美女仙女屋vip视频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

新石器時代彩陶紋飾 《舞蹈紋彩陶盆》 新石器時代 陶質(zhì)彩繪。器高14.1cm、口徑29cm。1973年青海大通縣上孫家寨出土。屬馬家窯文化馬家窯型,是當(dāng)時彩陶中罕見的描繪人物形態(tài)的作品。 《彩陶缸繪鸛魚石斧紋》 新石器時代、陶質(zhì)彩繪、器高47cm、口徑32.7cm。1978年河南省臨汝縣閻村出土,屬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類型,陶缸繪有鸛鳥銜魚,旁邊豎立一件石斧的畫面,作者用白色在夾砂紅陶的缸外壁繪出鸛、魚、石斧,以粗重結(jié)實的黑線勾出鸛的眼睛、魚身和石斧的結(jié)構(gòu),畫面效果粗獷有力,繪畫具有中華民族遠古時代的造型特征,是一件罕見的繪畫珍品。 《彩陶缽繪鳥紋》 新石器時代 陶質(zhì)彩繪畫 器高12cm 口徑32cm。出土于陜西華縣柳子鎮(zhèn)泉護村,屬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陶缽圖案于夸張變形中,極富裝飾趣味,用筆簡括生動。 《旋渦紋瓶》 新石器時代、馬家窯文化、陶質(zhì)彩繪。彩陶紋飾除了一些象形紋樣之外,大多數(shù)是幾何紋飾,最常見的有十余種紋樣,馬家窯文化中曲線構(gòu)成的旋渦紋飾是結(jié)構(gòu)最復(fù)雜、完美而又有典型意義的幾何紋飾之一。作為器物紋樣的幾何裝飾手法,這件作品反映了我國原始社會中高超的構(gòu)圖技巧 巖畫 原始社會繪畫遺存的還有古代巖畫,上限主要始自新石器時代,原始人在巖壁上刻下他們的信仰和種種生活印跡:狩獵、游牧、戰(zhàn)爭、反映生殖崇拜的男女交媾、怪異的人頭像、手印、蹄跡…… 《黑山巖畫猛虎捕食圖》新石器時代 《黑山巖畫狩獵圖》春秋至西漢 《花山石畫祭神舞蹈圖》戰(zhàn)國至漢 青銅器紋飾 商周時代的繪畫(有明確的政治目的宮殿壁畫)早已湮滅,但其題材和表現(xiàn)樣式、手法我們還有機會從具有一定繪畫性的青銅紋飾上看到。 《獸面紋》殷墟晚期 青銅紋飾 這幅獸面紋,選自商代殷墟出土的父辛尊。它是正面描繪頭部的獸面紋,巨睛直視,顯示一種威力,在商周青銅紋飾中最為普遍,宋代以來,人們把這種獸面紋稱做饕餮紋,是一種被神化的、幻想出來的、具有某種威嚴的神秘意義的形象。它和原始的圖騰崇拜有一定的聯(lián)系,在這幅獸面紋的左右下角各配置一小鳳鳥紋飾,形態(tài)生動有力。 《水陸攻戰(zhàn)紋》 戰(zhàn)國時代,青銅工藝出現(xiàn)了新創(chuàng)造:青銅畫像,而且所描繪的是現(xiàn)實生活中的場面:宴飲、會射、采桑、弋射、狩獵…… 《龍鳳仕女圖》 戰(zhàn)國楚墓帛畫,絹本 墨繪 縱31.2cm 橫23.2cm。所謂“帛畫”,專指古代畫在絲織物上的圖畫,早在專門的紙、絹尚未發(fā)明之前人們往往把字畫繪在木版、石板、器物或絲織物上。帛畫可以說是傳統(tǒng)卷軸畫這一藝術(shù)樣式的先聲?!洱堷P仕女圖》1949年2月在湖南省長沙市陳家大山楚墓出土。全畫的主題是祈求飛騰的龍鳳引導(dǎo)墓主人的靈魂早日登天升仙。 《御龍圖》 戰(zhàn)國楚墓帛畫 絹本 墨繪 淡設(shè)色 縱37.5cm 橫28cm。《御龍圖》1973年在湖南省長沙市子彈庫一號墓出土,也屬于葬儀中引導(dǎo)墓主人升天這一類祈禱性作品,畫中部分還偶用了金白粉彩,它為我們了解那些金碧輝煌的楚國壁畫提供了一定的實證,是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使用此畫法的最早作品。 《轪侯妻墓帛畫》 西漢、絹本 設(shè)色、縱205cm、上橫92cm、下橫47.7cm 1972年出土于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為西漢長沙相第一代轪侯利巷妻之墓,是我國現(xiàn)存最古老的絹類畫跡。作品以祈頌?zāi)怪魅孙w升為主題。這件帛畫也叫非衣,或“T”字型,畫面內(nèi)容依T字型的橫幅和豎幅劃分為天上、人間、地下三個部分。作品以寫實的技藝表現(xiàn)出當(dāng)時的生活,更以夸張的手法描繪出瑰麗的想象。 《軑侯子墓帛畫》 西漢 、絹本 設(shè)色、 縱233cm、上橫141cm、下橫50cm。1974年出土于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帛畫內(nèi)容基本同于一號墓帛畫。 《銅管錯金銀攻獵圖》 西漢、銅質(zhì)錯金銀、器縱26cm、徑3.6cm。1965年出土于河北定縣122號西漢墓中,器由四段內(nèi)容豐富的攻獵圖組成,形象寫實而略帶夸張,生動而多變化。以山巒云氣為紐帶,在風(fēng)流云動的氣氛中,描寫瑞獸奇禽與狩獵景象。此器不僅是罕見的古代工藝精品,也是難得的繪畫佳作。 《展開圖》 漢、河北望都漢墓壁畫。 漢代人把獐子視為多子的象征,繪于墓室壁上,以求子孫興旺,家族繁昌。獐子的用筆簡略疏暢,輕重緩急、抑揚頓挫,畫的頗為瀟灑自如。尤為別致的是從頭后部至尾端的一根粗墨線條,產(chǎn)生了有如浮雕般的光影和立體感覺。這是望都壁畫獨具匠心之處。 《帶劍人物圖》 漢、內(nèi)蒙古和林格爾漢墓壁畫。 圖中帶劍人物,大概屬管谷倉的官吏,他身著紅袍,腰掛長劍,正在不慌不忙的巡視。在表現(xiàn)技法上人物不是以線勾畫,而是以色為主表現(xiàn)形體。用線簡練、準確,色、線相互輝映,構(gòu)成了一幅成功的、完整的人物肖像畫。 《單騎圖》 《荊軻刺秦王圖》 洹子孟姜壺 春秋時期 高22.1厘米、口徑13.4厘米 銅壺頸部內(nèi)壁有銘文142字,是齊侯為田洹子之父所作的祭器。銘文記述田洹子之父死后,齊侯請命于周王,為死者舉行多種典禮。田洹子(桓子)即田(陳)無宇,娶齊侯之女孟姜為妻。齊國自齊桓公死后,內(nèi)部發(fā)生紛爭,逐漸失卻霸主地位。至齊景公之世,政權(quán)下移于卿大夫,卿大夫之間的兼并斗爭愈演愈烈。斗爭中,田(陳)無宇先后消滅欒氏、高氏,壯大了自己的勢力。公元前481年,田(陳)常殺齊簡公,從此田(陳)氏完全控制了齊國政權(quán)。    [素命]鎛 春秋時期 1870年山西省榮河縣后土祠出土 高66厘米、口長44厘米、口寬34.8厘米 此器上有銘文l73字,記述[素命]的祖父鮑叔有功于齊,齊侯賜予[素命]封邑與人民,[素命]以此勉勵自己,并鑄此鎛祭祀其亡母仲姜。齊為周初姜尚的封國,在今山東省東北部,都營丘(今山東省臨淄一帶)。春秋初年,齊桓公任用管仲進行改革, 數(shù)年間使齊國富強。齊桓公北卻戎狄,救燕、救邢、存衛(wèi),南拒強楚,公元前651年大會諸侯于葵丘(今河南省考城),首霸中原。[素命]是齊國貴族鮑叔的孫子,管仲即是由鮑叔推薦給齊桓公的。 嵌赤銅鳥獸紋銅壺 春秋時期 傳1923年山西省渾源縣季峪村出土 高32厘米 此器器蓋及器頸各有兩個帶環(huán)銅耳,壺頸用赤銅嵌出兩行鳥形花紋;壺的上腹亦用赤銅嵌飾兩行獸形圖案。與該器同時出土的還有鼎、敦、盤、簋、匜、犧尊及劍、戈、車馬具等。春秋末年渾源屬北方民族建立的代國,所出青銅容器制作工藝精巧;造型和花紋獨具風(fēng)格,銅器嵌赤銅為飾的亦見于燕、蔡等國。戰(zhàn)國初期代國為趙所滅。 銅方壺 春秋時期 1961年山西省侯馬市出土 高84.5厘米 銅壺出土地侯馬一帶,春秋時為晉國晚期都城新田所在地,遺址于1952年被發(fā)現(xiàn)。此后歷經(jīng)調(diào)查、勘探,發(fā)掘出一系列的古城遺址。在這些古城以南,分布有制作青銅器、陶器、骨器和石器的作坊;古城東南,有祭祀、盟誓遺址。晉是周成王叔父叔虞的封國,都于唐(今山西省曲沃縣天文曲村)。春秋初期晉昭侯分封叔父成師于曲沃(今山西省聞喜縣東北),造成分裂局面,后為曲沃武公所統(tǒng)一。晉獻公遷都于鋒(今山西省翼城縣東南)陸續(xù)攻滅周圍小國。晉文公改革內(nèi)政,國力富強。公元前632年,晉聯(lián)合齊、秦等國伐楚救宋,在城濮(今河南省濮城)大敗楚軍,會諸侯于踐土(今河南省廣武縣),成為中原霸主。公元前585年,晉景公又遷都新田,從此新田成為歷時200多年的晉國都城。 王子午鼎 春秋時期 1979年河南省淅川縣下寺2號墓出土 高67厘米、口徑66厘米、重100.2千克 銅鼎腹內(nèi)及蓋內(nèi)有鳥篆書銘文,蓋銘4字,器銘84字,作器者為王子午。王子午系楚莊王之子,又名子庚,頗有戰(zhàn)功,楚共王時他為司馬,在吳國入侵楚國時曾率楚軍大敗吳師。楚康王二年(公元前558年)繼任令尹,康王八年(公元前552年)病卒。楚國開始在今湖北西部建都,后遷都于郢。春秋時不斷與晉國爭霸,楚莊王曾為霸主。 秦公簋 春秋時期 傳1924年甘肅省天水縣出土 高19.8厘米、口徑18厘米 器內(nèi)共有銘文123字,是用一個個單字模打在陶范上而后鑄出來的。記述秦國的祖先在華夏建都已經(jīng)12代,威名大震,秦景公繼承前輩的事業(yè),要永保四方的土地。秦國是西周末年發(fā)展起來的嬴姓小國,秦襄公因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被封為諸侯。秦穆公時,秦成為西方強國,開始圖霸中原,曾多次與晉國發(fā)生戰(zhàn)爭。公元前627年,秦兵偷襲鄭國未遂,轉(zhuǎn)攻晉國邊邑,當(dāng)秦兵路過崤山(今河南省澠池縣西)天險時,遭到晉軍的伏擊,全軍覆沒。由于東向道路為晉所阻,秦穆公晚年決計向西發(fā)展,成為雄據(jù)西方的大國。 吳王光鑒 春秋時期 1955年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 高35厘米、口徑57厘米 銅鑒內(nèi)壁有銘文52字,為吳王光嫁女于蔡所作之器。吳也叫句吳、攻吳,姬姓,其始祖是周太王之子太伯、仲雍,擁有今江蘇大部和安徽、浙江的一部分區(qū)域,建都于吳(今江蘇省蘇州市)。吳王光,即吳王闔閭,其女叔姬名寺吁。吳國和蔡國同屬姬姓,吳王光嫁女于蔡,為古代少見的同姓通婚之例,也反映了蔡、吳兩國的關(guān)系。 吳王夫差劍 春秋時期 1976年河南省輝縣出土 全長59.1厘米、劍身寬5厘米 此劍劍鍔鋒利,劍身滿飾花紋,劍譚飾嵌綠松石獸面紋。近鐔處有篆書銘文10字,為吳王夫差用劍。吳王夫差兵器已發(fā)現(xiàn)多件。夫差是吳王闔閭的兒子,于公元前495年繼王位,次年擊敗越王勾踐,繼而轉(zhuǎn)師北上,爭霸中原。公元前482年,吳王夫差與晉定公盟于黃池(今河南省商丘縣南)。 吳王夫差鑒 春秋時期 傳河南省輝縣琉璃閣出土 高44.8厘米、口徑76.5厘米、重60千克 此鑒內(nèi)壁有銘文12字,為吳王夫差自作御鑒。春秋后期吳國國力開始強盛。公元前506年,吳王闔閭一度攻破楚國,其子吳王夫差又曾戰(zhàn)勝越國,迫使越王勾踐屈服求和,并北上與晉國爭霸。公元前473年,反被越國所滅,夫差自盡。 銅劍 春秋時期 1965年湖北省江陵縣望山1號墓出土 長60.6厘米、寬5厘米 此劍劍身滿布菱形暗紋,劍譚上嵌有藍色琉璃及綠松石。劍的表面經(jīng)硫化處理,有一層黑色硫化物保護膜,銅劍至今光亮如新,劍鋒寒氣逼人。此劍與著名的越王勾踐劍同出,而二劍又極為相似,只是沒有銘文,大概也是越國鑄造的。春秋晚期吳越之劍天下聞名,當(dāng)時的鑄劍師已經(jīng)掌握了金屬鉻鹽處理技術(shù)。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1974年陜西省臨潼市秦兵馬俑坑出土 通長69厘米、重0.8千克 劍是近戰(zhàn)刺殺的短兵器。西周、春秋時的銅劍較短,主要用于防身。戰(zhàn)國至秦,劍身加長,成為步兵、騎兵普遍使用的武器 圉人陶俑 秦朝時期 陜西省臨潼市秦始皇陵區(qū)出土 高68厘米 近年在秦始皇陵區(qū)發(fā)現(xiàn)了兩處真馬陪葬坑,出土有陶俑、陶罐、陶盆等器物。陶罐和陶盆上刻有"宮廄"、"中廄"、"大廄"、"左廄"、"三廄"等5個廄苑名。從其名稱看,這些馬廄坑象征著秦王朝的廄苑,馬是宮廷的苑馬,陶俑象征苑內(nèi)的養(yǎng)馬人一"圉人"。 秦始皇、秦二世雙詔版 秦朝時期 殘高11.5厘米、寬13.4厘米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命丞相隗狀、王綰把秦國所制定的度量衡標準,作為統(tǒng)一的度量衡制度頒行全國。在這件青銅詔版上,以小篆體刻有秦始皇二十六年統(tǒng)一度量衡的40字詔書,后又附有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補刻的詔書。有的詔版直接鑲嵌在銅、鐵權(quán)上,有的四角或邊緣帶孔,以釘在木制量器上。 陽陵虎符 秦朝時期 長8.9厘米、寬2.1厘米、高3.4厘米 此符是秦始皇調(diào)動軍隊的憑證,用青銅鑄成臥虎狀,可中分為二,虎的左、右頸背各有相同的錯金篆書銘文12字:“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陽陵?!币鉃榇吮?,右半存皇帝處,左半存駐扎陽陵(今陜西咸陽市東)的統(tǒng)兵將領(lǐng)處;調(diào)動軍隊時,由使臣持右半符驗合,方能生效。 咸陽宮銀盤 秦朝時期 1978~1980年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qū)西漢齊王墓1號隨葬器物坑出土 口徑37厘米、高5.5厘米 銀盤遍飾鎏金龍紋圖案,具有戰(zhàn)國時代的特點,當(dāng)是戰(zhàn)國時的六國之器,后來被秦國所得,就在其口沿背面補刻了"卅三年"等秦篆銘文,用于咸陽宮。漢王劉邦攻入咸陽后,此盤即歸入西漢宮廷,又被賞賜給封在臨淄的齊王,故最后在齊王墓中出土。 小篆體十二字磚 秦朝時期 長30.8厘米、寬26.7厘米、厚4厘米 此磚正面以凸線劃分為12個方格,每格內(nèi)有一陽文秦篆,故推測為秦代遺物。磚文為:“海內(nèi)皆臣,歲登成熟,道毋饑人”,是對秦朝歌功頌德之詞。 秦半兩錢及錢范 秦朝時期 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統(tǒng)一貨幣,以黃金(金餅)為上幣,以銅質(zhì)圓形方孔的半兩錢為下幣,通行全國。同時廢禁六國舊幣。秦半兩錢直徑3—3.6厘米,重8克左右,面鑄篆書陽文“半兩”2字,史稱“重如其文”,即實重為秦衡制中的“半兩”。這種圓形方孔幣的形狀一直延用至20世紀初。錢范為鑄造“半兩”錢的模具。 橢圓形的長30.2厘米,長方形的長24.3厘米 為便于國家征收糧帛、物資及土木工程的計算,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決定把秦國的度量衡標準,作為全國統(tǒng)一的度量衡制度。這兩件銅量的外壁均刻有秦始皇二十六年統(tǒng)一度量衡的40字詔書,均為當(dāng)年秦統(tǒng)一量器的標準器具。 陶量 秦朝時期 1963年山東省鄒縣出土 高9.4厘米、口徑20.4厘米、容積2000毫升 秦代量器的質(zhì)體有銅質(zhì)、陶質(zhì)和木質(zhì)3種。此陶量外壁有秦始皇二十六年統(tǒng)一度量衡的40字詔書。這種陶量出土甚多,都是當(dāng)時的標準器具。 八斤銅權(quán) 秦朝時期 高5.5厘米、底徑9.8厘米、重2053.5克 權(quán)即砝碼,秦權(quán)有銅質(zhì)和鐵質(zhì)兩種。此權(quán)身刻有秦始皇二十六年統(tǒng)一度量衡的40字詔書,并鑄有陽文“八斤”2字,實測后推算.當(dāng)時每斤合現(xiàn)今257.925克。 神獸紋銅鏡 三國兩晉南北朝 1987年河南省洛陽市出土 直徑15厘米 這件銅鏡主紋飾是浮雕的神人和龍、虎等獸類。這類鏡子,從東漢中期開始出現(xiàn),一直流行到三國前后。    五銖銅錢 三國兩晉南北朝 正始二年造銅弩機 三國兩晉南北朝 長11.9厘米 弩機是中國自先秦以來廣泛使用的輕型兵器。“正始二年”是公元241年,這時,魏、蜀、吳三國仍在進行戰(zhàn)爭。三國末年全國人口約1600萬,吳國有23O萬、蜀國有94萬,魏國和滅吳以前的西晉則有全國人口的四分之三,實力強大。 “直百五銖”銅錢 三國兩晉南北朝 直徑2.6~2.8厘米、重3~9.5克 公元214年,劉備攻取成都,建為蜀國政治中心。但官庫空虛,遂發(fā)行一枚等于過去百枚五銖錢的“直百五銖”,其重量僅為過去流行的五銖錢標準重量的2倍多。同時抑制物價,開辦說什么管理的交易市場。幾個月后,劉備集團庫府充實。 持簸箕陶俑 三國兩晉南北朝 1981年四川省忠縣出土 高54厘米 這件女俑手持簸箕勞作。三國兩晉南北朝時,大量自由民成為豪族地主的依附者。這類陶俑,就是當(dāng)時依附者的寫照 永安五年神獸紋銅鏡 三國兩晉南北朝 直徑12厘米 “永安”是吳景帝孫休年號,永安五年就是公元262年。古代中國東南部有豐富的銅礦,東漢中期至三國會稽郡成為銅鏡制造的一個中心,產(chǎn)品主要有神獸紋鏡和畫像鏡,前者在鏡背以神人和奇獸作裝飾,后者還加有歷史人物圖像。會稽制鏡業(yè)主要是民營的,產(chǎn)品制作精美。 青瓷羊尊 三國兩晉南北朝 1958年江蘇省南京市出土 長30.5厘米,高25厘米 長江三角洲地區(qū)有著豐富的瓷土,在東漢中晚期時,這里的瓷器燒制工藝已基本成熟,至三國時代更有提高,并大量生產(chǎn)。這件青瓷羊尊,形態(tài)溫順,而且釉色晶瑩勻稱,代表了當(dāng)時最高的燒瓷水平。 親晉胡王"銅印 三國兩晉南北朝 印面每邊長約2.5厘米 這是西晉說什么頒發(fā)給北方少數(shù)民族苗領(lǐng)的印章。 騎馬陶俑 三國兩晉南北朝 湖南省長沙市出土 高22~24厘米 這是一座墓葬中儀仗俑的一部分。墓中出的俑共29件,其中23件為儀仗俑。在這7件俑中,1件在吹奏樂器,6件于持方版。儀仗人員的多寡是當(dāng)時官員身份高低的標志。 青瓷香熏 三國兩晉南北朝 1953年江蘇省宜興市出土 高19.5厘米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貴族喜歡使用香料去除污濁氣味。后趙執(zhí)政大臣石虎便在居室帷帳四角放置金香爐;南朝齊國皇帝蕭寶卷以麝香涂地,取悅愛妃;南朝高貴的青年文官普遍用香熏衣,貴夫人出行則有專人捧香爐跟隨。當(dāng)時的香料品種很多,有些名貴香料來自外國。居室使用香料時,放在香熏中點燃,香氣即從香熏孔隙釋出。 青瓷武士俑 隋朝時期 1953年湖北省武漢市出土 高63.3厘米、59厘米 這兩件戴盔披甲的武士俑僅露臉部,整個盔上布滿魚鱗甲片。他們身穿明光鎧,項部有盆領(lǐng),鎧甲垂至膝下,其上亦滿布魚鱗甲片。其中一武士的胸、背部國護用襻帶通過兩肩系結(jié)。俑均兩手拱至腹部按一長方形盾牌,盾周沿有金釘圓泡,中間排列著小朵花,似外加皮革的木盾,用金屬圓泡釘固定。從文獻記載看,明光鎧創(chuàng)始于三國,當(dāng)時非常名貴,只有將領(lǐng)才能穿著。其特點是鎧甲的胸前、背后都有左、右兩片橢圓形的金屬圓護,很像鏡子。在戰(zhàn)場上,圓護反照太陽光,即發(fā)出"明光",故名之。從出土的文物看,明光鎧到北朝末期日趨盛行,隋朝除明光鎧還有兩當(dāng)鎧,唐朝時明光鎧已取代兩當(dāng)鎧而成為最主要的鎧甲。    五銖錢 隋朝時期 直徑2.3~2.5厘米 隋五銖錢皆有周郭,“五”字旁邊有直劃形成內(nèi)郭線,文字筆劃粗壯。隋初錢幣紊亂,當(dāng)時關(guān)東通行北齊的常平錢,關(guān)中仍行北周的五行大布、永通萬國等錢。這些錢不但大小、輕重不一,且?guī)刨|(zhì)低劣,對商業(yè)交易極不便利。隋朝建立后新鑄五銖錢,質(zhì)量精良。鑄成后,于開皇三年(公元583年)下詔四面諸關(guān),各付百枚新錢為樣,從關(guān)外來的錢,勘樣相似,然后允許入關(guān),其余雜錢,即毀銷為銅入官。經(jīng)過整頓,全國貨幣統(tǒng)一,百姓方便,促進了商業(yè)的發(fā)展。 陶文官俑 隋朝時期 1956年湖北省武漢市周家大灣隋墓出土 高65厘米 此俑頭戴方幘,上穿寬袖衣,下著曳地裳,腰束寬帶,腳穿舄。北朝西魏時已開始“罷門資之制”,注意才干。隋文帝廢去九品中正制的選舉制度,命諸州歲貢三人,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又下詔“京官五品以上、總管、刺史,以志行修謹、清平干濟二科舉人”。這說明此時已在走向科舉制度。至隋煬帝時開始置進士科,標志著科舉制度的奠定。 社倉納粟磚 隋朝時期 傳河南省洛陽市出土 長32.5厘米、寬16厘米、厚6.4厘米 這塊磚上端殘缺,有銘文為"大業(yè)五年十一月廿三口,納社倉粟壹萬伍仟碩(石)訖,倉吏劉口、史趙方、倉督劉冠、正李璣"。這是當(dāng)時社倉向官府交納粟糧的磚刻。據(jù)《隋書?長孫平傳》記載,隋開皇三年(公元583年),長孫平為度支尚書,見天下州縣多遇水旱,百姓不給,便奏令每年秋天家出粟麥一石以下,貧富差等,儲之間巷,以備災(zāi)年救濟百姓,名曰義倉,又名社倉,由社司掌管。但至開皇十五年(公元595年),統(tǒng)治階級借口義倉管理不善,規(guī)定將西北諸州應(yīng)交義倉的糧食都交到官倉,次年又將西北諸州義倉改歸縣級官府掌管。此磚記載了這一事實。 安濟橋石欄板 隋朝時期 1952年河北省趙縣安濟橋址出土 長212厘米、高84.5厘米 此欄板為修復(fù)安濟橋時從橋下淤泥中發(fā)現(xiàn)的,欄板的一面浮雕有雙龍對穿巖穴,龍的頭角崢嶸,似在蜿蜒移動。安濟橋,又稱趙州橋,位于河北省趙縣城南2.5公里處,橫跨洨河之上,為隋代工匠李春領(lǐng)導(dǎo)設(shè)計修建的。其石拱跨度大(37.37米),坡度小,便于車馬通行。大拱兩端肩上各有2個小拱叫做“敞肩拱”,水大時可以分洪,減弱洪水對橋身的沖擊,又可節(jié)省石料,減輕橋身的重量。在1300多年的漫長歲月里,安濟橋經(jīng)受著洪水、地震、車輛重壓和風(fēng)雨剝蝕,依然穩(wěn)固地橫跨在洨 河上。它是世界上現(xiàn)存最早的一座敞肩石拱橋。 青瓷四系螭耳天雞尊 隋朝時期 1956年湖北省武漢市周家大灣241號隋墓出土 高25厘米、口徑6.6厘米、底徑7厘米 此尊為鼓腹、長頸、平底,肩部有四系,雙螭把手,螭嘴探入尊口作飲水狀,頸部有突出竹節(jié)紋,腹部為弦紋,壺嘴為雞首形,青色釉。隋代青瓷出現(xiàn)了許多新的器型,尤以壺和瓶變化較大。壺一般分為帶流和無流的兩種帶流的有青瓷雞頭壺、青資鳳頭龍柄壺八棱形短嘴壺等;無流的壺,多流行于南方,基本特征為高盤口,有頸,系貼附在肩上;瓶的主要變化是出現(xiàn)了盤口瓶。 青瓷八系刻花罐 隋朝時期 1957年陜西省西安市李靜訓(xùn)墓出土 高21厘米、腹徑16厘米、底徑9.4厘米 此罐罐身瘦長,口直而大,瘦頸,肩部貼附八系,屬于隋朝瓷罐中的南方系統(tǒng)。罐表里均施青灰色釉,有開片紋,底下露胎,胎呈灰黃色。此罐出土?xí)r內(nèi)盛有核桃。 青瓷鼠、牛、猴俑 隋朝時期 1955年湖北省武漢市武昌桂子山出土 鼠俑高15.3厘米,牛俑及猴俑高16.5厘米 是十二生肖俑中的3件,均為人身、獸首、著衣、持笏、盤坐,形象逼肖,釉色青黃,制作精致,具有較高的藝術(shù)價值。長期以來,人們認為十二肖相之說始于東漢的王充,其實在秦簡中已出現(xiàn)十二生肖的記載。而十二生肖以造型的俑類出現(xiàn),則始于隋朝。 白瓷雙腹龍柄傳瓶 隋朝時期 1957年陜西省西安市李靜訓(xùn)墓出土 高18.6厘米、口徑4.5厘米、腹徑6.3厘米 此器兩瓶身相聯(lián),聯(lián)接處上伸一杯式口,頸部有凹弦紋三周。釉施及于腹部弦紋以下,有冰裂紋細開片,近底部分及底部露胎。高嶺土(瓷土)含鐵量較高,經(jīng)過1300℃高溫只能燒成青瓷器,經(jīng)過控制而降低瓷土中的含鐵量,克服鐵的呈色干擾,即能燒制成白瓷。中國在北齊時已開始燒制白瓷,但當(dāng)時燒成的白瓷普遍泛青,說明含鐵量偏高,燒制溫度偏低,燒制工藝還不夠成熟。這件隋代白瓷器,胎、釉已完全不見白中泛青現(xiàn)象。 橢圓形玻璃瓶 隋朝時期 1957年陜西省西安市李靜訓(xùn)墓出土 高12.5厘米 這件玻璃瓶的瓶口和腹部的俯視面均為橢圓形,是用吹制法制成的,器壁極薄,形態(tài)為中國傳統(tǒng)造型。經(jīng)化驗,其質(zhì)地為高鉛玻璃和堿玻璃,是中國自己制造的玻璃器,反映了隋代玻璃吹制技術(shù)的水平。 蕭繹《職貢圖》卷 遼宋西夏金時期 縱25厘米、橫198厘米 蕭繹(公元508~554年),南蘭陵(今江蘇省武進縣西北)人,梁武帝蕭衍第七子。公元552年即位,史稱梁元帝、蕭繹自幼才藝過人,勤于著述,工書善畫。此圖卷系北宋熙寧年間摹本,原繪南朝梁時到中國來的外國使臣,共25人?,F(xiàn)已殘損,僅存12人。他們是:滑國、波斯國、百濟國、龜茲、倭國、狼牙修、鄧至、周古柯、呵跋檀、胡蜜丹、白題和末國的使臣立像,每人身后有文字題記,記敘該國情況及歷來交往史實。畫像注重寫實,神情自然。《職貢圖》卷是了解南朝繪畫藝術(shù)的珍貴資料,又是真實記錄南北朝時期中外經(jīng)濟文化交流的歷史畫卷。 “神衛(wèi)左第四軍第二指揮第五都記”銅印 遼宋西夏金時期 長5.5厘米、寬5.3厘米、高4.2厘米 此印背刻"太平興國六年八月鑄",即公元981年所鑄。"神衛(wèi)"是北宋禁軍主力部隊之一,屬侍衛(wèi)司步軍,與"捧日"、"天武"、"龍衛(wèi)"3支部隊并為上四軍,充作皇帝衛(wèi)隊。"都"是禁軍基層編制,百人為都,五都為指揮,五指揮為軍,十軍為廂,廂分左廂、右?guī)4擞〖礊?神衛(wèi)"左廂所轄第四軍第二指揮第五都的印信。 嘉祐銅則 遼宋西夏金時期 1975年湖南省湘潭縣出土 高30厘米、厚20厘米、重64千克 銅則是官府頒發(fā)的標準衡器,相當(dāng)于砝碼。這件銅則通體刻細團花,前后兩面刻有銘文,一面是“嘉祐元年丙申歲造”,即公元1056年造,一面是“銅則重壹佰斤黃字號”。根據(jù)實測重量推算,當(dāng)時每斤合640克。 大康通寶 遼宋西夏金時期 此幣為銅質(zhì),是遼大康年間(公元1075~1084年)鑄造的。遼境內(nèi)產(chǎn)銅,建國后即自鑄銅錢,天贊元年(公元922年)鑄造“天贊通寶”,以后各帝王均鑄年號錢,如“清寧元寶”、“統(tǒng)和元寶”等,共有18種之多。遼銅錢形制同漢族地區(qū)的銅錢一樣,錢文全部用漢字,但制作水平較低 鐵鏟 遼宋西夏金時期 1954年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赤峰市遼駙馬墓出士 通長51 厘米、鏟面長19厘米、寬21厘米 遼駙馬墓隨葬物品有1000多件,多為精制的工藝品。此鐵鏟隨同其他器物一起下葬,鏟把上鑄三個卷草紋狀的飾物,不像一般的生產(chǎn)工具,可能是遼駙馬常用之物,也可能是特制的明器。 鐵熨斗 遼宋西夏金時期 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昭烏達盟出土 通長37.7厘米、口徑20.5厘米、高6.5厘米 鐵熨斗內(nèi)置炭火,可以加熱熨衣;旁邊有把,便于手持使用。 鎏金銀雞冠壺 遼宋西夏金時期 1979年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赤峰市出土 高26.3厘米、口徑5.5厘米、底長21.2厘米 壺把為雞冠形狀,壺蓋與壺身以銀鏈相連,蓋面鏨刻對稱的四瓣花紋,外沿鏨刻8個四瓣花朵。壺頸較高,四周鏨有牡丹紋。壺身鼓起,兩面鏨刻精巧,均在菱形圖案中鏨刻一只花鹿,鹿前后各鏨刻山石、靈芝、海水,猶如仙境。壺身前面成三角形,三條邊做成仿皮繩紋裝飾。契丹族金銀器制作工藝受唐朝影響較大,但器形和裝飾花紋保留了騎馬民族風(fēng)格。此鎏金銀雞冠壺是已見遼代金銀器中之精品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魚紋海棠式長盤 遼宋西夏金時期 1959年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寧城縣遼墓出土 高2.1厘米、長27.6厘米 長盤形如海棠花,胎質(zhì)粗硬,先掛白陶衣,加施黃、白、綠三彩釉,釉面有細微冰裂紋。外壁為黃釉,邊緣以綠釉繪卷草紋,盤底以白釉作地,繪有落花游魚。釉色瑩徹,造型美觀大方,是遼三彩中的精品。遼吸收了中原釉陶工藝,大量生產(chǎn)出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三彩陶器,可與唐三彩媲美。 乾祐元寶 遼宋西夏金時期 此幣為銅質(zhì),乾祐是夏仁宗趙仁孝的年號(公元1170~1193年)。西夏鑄造貨幣20多種,有銅錢,也有鐵錢,錢面文字有西夏文,也有漢文,均為年號錢。西夏錢幣制作精美,文字整齊,說明西夏王朝經(jīng)濟、文化己達到很高水平。 西夏文石碑殘片 遼宋西夏金時期 1972年寧夏回族自治區(qū)銀川市西夏皇陵出土 高21厘米、寬15.5厘米 西夏皇陵每座陵墓前原有石碑,但都已被砸毀,現(xiàn)僅存殘片。1972~1977年,考古人員曾在此發(fā)掘了1座皇帝陵和4座陪葬墓,清理了皇帝陵碑亭2座,共出土殘碑石3272塊。碑石皆用西夏文和漢文刻成,此殘片的文字為西夏文。 圓明園,不僅以園林著稱,而且也是一座皇家博物館,收藏極為豐富,堪稱文化寶庫。雨果曾說:“即使把我國(法國)所有圣母院的全部寶物加在一起,也不能同這個規(guī)模宏大而富麗堂煌的東方博物館媲美?!眻@內(nèi)陳設(shè)豪華精美,收藏有大量的藝術(shù)珍品。據(jù)目睹過圓明園的西方人描述,“園中富麗輝煌之景象,非予所能描色揣稱,亦非歐洲人所能想見”。“各種寶貴的珍品,均積聚于此皇家別墅,千門萬戶之中?!鄙系鹊淖咸吹窕揖?、精致的古代碎紋瓷器和琺瑯質(zhì)瓶盞,織金織銀的錦緞、氈毯、皮貨、鍍金純金的法國大鐘,精美的圓明園總圖,寶石嵌制的射獵圖,風(fēng)景人物栩栩如生的匾額,以及本國其它各種藝術(shù)精制品和歐洲的各種光怪陸離的裝飾品,應(yīng)有盡有。然而這些藝術(shù)精品大多都被英法聯(lián)軍搶走了,如今還保存在圓明園中的文物都已所剩無幾。以下是圓明園中珍藏的玻璃工藝品,從這為數(shù)不多的幾件精品中,依然能看到當(dāng)年這座“萬園之園”的縮影。 圓明園收藏的玻璃工藝精品欣賞 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陳列著數(shù)萬件從圓明園搶來的珍寶,秦漢文物、隋唐書畫、明清金玉,應(yīng)有盡有。我國東晉著名畫家顧愷之的《女史箴圖卷》就收藏在這里,這是最早的“以形寫神”的繪畫藝術(shù)的杰作。 英法聯(lián)軍到底從圓明園搶走了多少寶物,至今無法計算,僅法國侵略軍回國后奉送給法國皇帝的部分禮物,就有兩端鑲有大塊玉石的金杖兩根、重約四百公斤的鎏金怪物像兩尊、皇帝穿的新龍袍一件、珍奇古玩近萬件。如今要想觀看圓明園的珍貴文物,只有到英國和法國去看了。 在法國,拿破侖三世專門在楓丹白露古堡修建了“中國館”,用以展出侵略軍送給他個人的來自圓明園的上千件文物珍品。其中有商周青銅器、明清官窯瓷器、各種玉雕、大象牙雕、乾隆的玉璽,以及刻寫著乾隆66歲大壽舉行百叟盛事文章的碧玉插屏。在法國巴黎國家圖書館內(nèi),有從圓明園搶來的絹本彩色圓明園四十景圖、乾隆皇帝題詩的圓明園景致圖等80幅珍貴文物。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64件中國永久禁止出國展覽的國寶
禁止出國展覽的文物,每件都是至寶
??????湖南省博物館??????世界引頸,湖南驕傲
中國各省博物館鎮(zhèn)館之寶一覽
我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盡顯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上)
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dǎo)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