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大典。初名《文獻大成》,明
永樂元年(1403年)七月,明成祖朱棣命解縉、姚廣孝、王景、鄒輯等人纂修大型類書,永樂二年(1404年)十一月編成后,明成祖賜名《永樂大典》。
《永樂大典》是我國古代編纂的一部大型類書,收錄入《永樂大典》的圖書均未刪未改,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是中國古代最大的百科全書。
《永樂大典》收錄古代重要典籍至七八千種之多,上至先秦,下達明初,這在當時真可以說是“包括宇宙之廣大,統(tǒng)會古今之異同”。宋元以前的佚文秘典,多得藉以保存流傳。收錄的內(nèi)容包括:經(jīng)、史、子、集、釋莊、道經(jīng)、戲劇、平話、工技、農(nóng)藝、醫(yī)卜、文學等,無所不包。所輯錄書籍,一字不易,悉照原著整部、整篇、或整段分別編入,這就更加提高了保存資料的文獻價值。全書體例“用韻以統(tǒng)字,用字以系事”,檢索非常方便。全書二萬二千八百七十七卷,目錄六十卷,共一萬一千零九十五冊,三億七千萬字。該書編成后,即珍藏在南京的文淵閣。永樂遷都后,又移至北京,深藏在故宮內(nèi)的文樓(即文昭閣)里。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八月,謄寫副本一部,從此《永樂大典》才具有正副兩部,分別珍藏在文淵閣和皇史兩處。全書舉凡天文、地理、人倫、國統(tǒng)、道德、政治制度、名物、奇聞異見以及日、月、星、雨、風、云、霜、露和山海、江河等均隨字收載。全書分門別類,輯錄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八千余種古書資料,大凡經(jīng)史子集與道釋、醫(yī)卜雜家之書均予收輯,并加以匯聚群分,甚為詳備。它保存了明代以前大量的哲學、歷史、地理、語言、文學、藝術(shù)、宗教、科學技術(shù)等方面豐富而可貴的資料。
1983年,山東掖縣農(nóng)民孫洪林在偶然看一幅掛歷上印的珍貴古籍圖片時,發(fā)現(xiàn)過去自己家中有一冊與《永樂大典》很相似的書,因為不知道是書名,家中就用它來夾鞋樣和剪紙,而且剪掉了書中天頭地腳沒有字的部分。由於有從祖上因襲的敬惜字紙的傳統(tǒng),有字的地方都保存下來了。孫洪林把這個情況告訴了掖縣文化館,并要求北京圖書館派人來鑒定。專家經(jīng)過鑒定,認為這冊《永樂大典》確實是真正的原本,書的紙張也是中國古代上等的皮紙,值得慶幸的是,這冊《永樂大典》雖稍有損壞,但是它正文的大部分保存完好。這冊難得的國寶,最終收藏在了中國國家圖書館。那么,《永樂大典》究竟是一部什么樣的圖書呢?這還要從明成祖朱棣講起……
朱棣是中國明朝的第三位皇帝,年號永樂,他登基不久,在永樂元年,也就是公元1403年,就下詔命大學士解縉等人要編修一部巨著,以傳后世。并且他親自制定了氣勢宏偉的編纂宗旨,“凡書契以來經(jīng)史子集百家之書,至于天文、地志、陰陽、醫(yī)卜、僧道、技義之言,不一書,毋浩繁”。
大學士解縉接到明成祖的命令后,立即著手開始編書的工作,他帶領(lǐng)100多人,夜以繼日,一年后終于完成了。明成祖賜書名為《文獻大成》。然而他對此書并不滿意,認為內(nèi)容太過單薄,沒有按照他的意愿包羅天下的書籍。
負責編書的大學士解縉沒有完成好皇帝交待的差事,也是確有難處。編書任務(wù)來得突然,人手不夠,還要限期完成等。
明成祖了解情況后,決定增派人手,召集朝野文士,宿學高儒約三千人重新編修。為編纂此書,明成祖允許編纂者們調(diào)用皇家圖書館文淵閣中的全部藏書,還派人到各地搜采圖書,為編纂圖書提供了充分的保障。
歷時六年,在明朝永樂六年,即公元1408年,書終于編好了,明成祖朱棣非常滿意,特將其命名為《永樂大典》?!队罉反蟮洹啡珪?2937卷,分裝成11095冊,光是目錄就長達60卷,總字數(shù)約3億7千萬字。
在此之前,中國的大型圖書集有很多,如唐代的《藝文類聚》有100卷,北宋的《太平御覽》1000卷,而《永樂大典》有兩萬兩千多卷,它的規(guī)模之大、無與倫比。
《永樂大典》匯集了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八千余種古書典籍,除了著名的經(jīng)史子集,還有哲學、文學、歷史、地理、宗教、醫(yī)卜等各類著作,包羅萬象,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一部百科全書,它比著名的《不列顛百科全書》成書年代早了300多年。
《永樂大典》的編排方式非??茖W,有點類似于今天字典的拼音檢字法,只是當時依據(jù)的是明朝的《洪武正韻》。其體例是“用韻以統(tǒng)字,用字以系事”,也就是說,每個韻目下有很多單字,每個單字下分列與之相關(guān)的天文、地理、人事、名物以及詩文詞曲等各方面的內(nèi)容。
前面提到的從山東農(nóng)民家發(fā)現(xiàn)的那冊《永樂大典》正好排到了“門”字,在書的前面,用不同的字體演繹一個“門”字,端莊的楷書、狂放的草書、秀美的隸書,盡顯漢字的魅力。這冊書引用古書66種,插圖46幅,它記載了中國古代不同等級的門,如白虎門、玄武門等,以及門的結(jié)構(gòu)、類別、式樣和奇聞逸事,豐富多彩。
明成祖朱棣下令編纂《永樂大典》最初是為了拉攏人心,鞏固政權(quán),然而卻給我們留下了一部氣勢恢宏的文化巨著。那么,《永樂大典》編好后,接下來的命運如何呢?
《永樂大典》于永樂六年編修完成,被收藏于南京的文淵閣。永樂十九年,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也將《永樂大典》帶到了京城,收藏在皇宮內(nèi)的文淵閣。
《永樂大典》成書以后一直只供皇帝一人翻閱,其他人在沒有皇帝的授權(quán)前,是無權(quán)翻閱的。相傳,明成祖朱棣對《永樂大典》看的并不多,但是在明朝,卻有另一位皇帝對《永樂大典》情有獨鐘,視若珍寶,這就是被人稱為昏庸皇帝的明世宗朱厚熜,也就是嘉靖皇帝。
嘉靖皇帝是一個性格偏執(zhí)的人,荒誕自大昏庸,然而他卻視《永樂大典》為至寶,甚至在他的書幾上經(jīng)常擺放幾冊《永樂大典》?;栌沟募尉富实墼趺磿绱绥姁邸队罉反蟮洹纺兀?br>
原來,嘉靖皇帝經(jīng)常翻看的幾冊《永樂大典》都與道教有關(guān),他為了尋求長生不老的秘方,苦讀《永樂大典》,企圖練就仙丹,長生不老。
然而,明朝嘉靖三十六年,即公元1557年的一天深夜,北京皇宮內(nèi)的一座宮殿突然燃起大火,火勢猛烈,宮內(nèi)一片大亂,而嘉靖皇帝惦記的卻是《永樂大典》可別給燒了,因為珍藏《永樂大典》的文淵閣就火場附近。
這一夜嘉靖皇帝連下了四道圣旨,不惜一切代價救出《永樂大典》,《永樂大典》最終完好無損地被救出。嘉靖皇帝也長出了一口氣,同時他決定:重新抄錄一部《永樂大典》,以防不測。
《永樂大典》重新抄錄的工作在火災(zāi)后不久就著手進行了。歷時六年,公元1567(3?)年4月,副本抄錄完畢。重錄的《永樂大典》的格式、裝幀與原本一般無二。
《永樂大典》內(nèi)容包括詩文、戲曲、僧、道、醫(yī)藥、工藝等方方面面,其中,《永樂大典》還收錄了許多后世已經(jīng)殘缺或佚失的珍貴書籍,如《薛仁貴征遼事略》、宋本《水經(jīng)注》等,其所征引的材料,都是完整地抄錄原文,因而許多寶貴的文獻能保存其原貌,人們稱《永樂大典》為“輯佚明初以前珍本秘籍的寶庫”。
《 永樂大典》不僅篇幅巨大,收集廣泛,而且繕寫工整,書中的文字全部用毛筆以楷書寫成,每半頁八行,大字占一行,小字抄成雙行,每行28個字;《永樂大典》中還有許多精致的插圖,山川地形都以白描手法繪制圖形,形態(tài)逼真,書為硬裱書面,由粗黃布包著,典雅莊重,被中外專家學者譽為有史以來世界上罕見的珍品。
就這樣,《永樂大典》有了一正一副兩個版本,正本珍藏在文淵閣,副本珍藏在皇史宬內(nèi)。明末文淵閣焚于戰(zhàn)火,《永樂大典》正本從此下落不明,成為中國文化史上一大謎案,而副本《永樂大典》在以后漫長的歲月中,所遭受的磨難,則令人痛惜不已。
清朝乾隆年間,為編修《四庫全書》,朝廷要用《永樂大典》作參考,而此時,人們驚訝地發(fā)現(xiàn),《永樂大典》竟然缺失了2400多卷,共計1000多冊。
原來,那個時候,翰林學士可以借閱《永樂大典》,回家閱讀,許多人借后沒有歸還;而且,由于當時管理不嚴,許多太監(jiān)也紛紛將《永樂大典》偷盜出宮去賣錢。
而1860年英法聯(lián)軍侵略入京,給《永樂大典》帶來最大的劫難,洗劫了藏于清翰林院的《永樂大典》,有相當部分被劫運到了英國,后藏于大英圖書館。到了清朝光緒二十年,即公元1894年,一萬多冊的《永樂大典》已僅存八百余冊。
1900年,八國聯(lián)軍侵犯北京,燒殺搶掠,〈永樂大典〉再次遭遇劫難。當時,慈禧倉皇西逃,義和團與侵略軍展開殊死搏斗,位于北京東郊民巷珍藏《永樂大典》的翰林院也成了戰(zhàn)場,玉石俱焚,藏書四散。在激烈的巷戰(zhàn)中,八國聯(lián)軍用質(zhì)地厚實的《永樂大典》代替磚塊,修筑防御工事,在炮火紛飛中,《永樂大典》損毀嚴重。
由于寡不敵眾,八國聯(lián)軍最終占領(lǐng)北京城,他們對《永樂大典》肆意搶掠,作為戰(zhàn)利品;由于《永樂大典》質(zhì)地堅硬,侵略者甚至用它來墊馬槽,或作為“上馬石”。經(jīng)過這次掠奪,《永樂大典》在戰(zhàn)火中或被焚、或被毀,幾乎損失殆盡,余下的多被劫掠他鄉(xiāng),淪落民間,或運往英、美、法、日等國。
經(jīng)歷了八國聯(lián)軍的洗劫,清政府收拾殘局時,清理出殘存的〈永樂大典〉僅剩下60多冊?!队罉反蟮洹吩庥鼍薮蠛平伲粌H是對人類文化的蹂躪,更是對中國文化的野蠻摧殘。
新中國成立以后,中國政府不懈努力,從海外、民間相繼收回一些《永樂大典》。據(jù)統(tǒng)計,流失到海外的《永樂大典》現(xiàn)在散藏在日本、美國、英國、德國、韓國、越南的機構(gòu)或個人手中,再加上國內(nèi)收藏的《永樂大典》共約四百余冊。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有《永樂大典》221冊,其中有60冊寄存于臺灣圖書館。
《永樂大典》可以說是中國古代最大的一部百科全書,共計11095冊,費時6年才抄寫完成。然而,歷史的磨難,尤其是外國列強的豪奪與損壞,如今幸存下來的只有幾百冊了,這怎能不令人扼腕痛惜呢?
近代以來,《永樂大典》和中華民族一樣屢受磨難,至今仍然留下許多的未解之謎,比如《永樂大典》的正本到底哪去了?在民間或海外是否還藏有散失的《永樂大典》等等,這些都等待著人們?nèi)ゲ粩嗟奶綄ぁ?br>
1404年(永樂二年):首次成書,當時叫《文獻大成》
1405年(永樂三年):重修
1410年(永樂六年):正式成書
嘉靖年間:收藏在南京文淵閣的
《永樂大典》原稿毀於火災(zāi)
1562年(嘉靖四十一年):明世宗令人抄寫一本副本,耗時六年。
明末清初:正本下落不明,疑毀於此時的戰(zhàn)火
雍正年間:副本收藏在翰林院
乾隆年間:修《四庫全書》,發(fā)現(xiàn)《永樂大典》有千余冊不知所蹤
1875年(光緒元年):僅存五千余冊
1894年(光緒二十年):僅存八百余冊
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翰林院遭縱火,《永樂大典》所余無幾,到1959年為止,收集到《永樂大典》原本兩百一十五冊,加上復制副本等,共得七百三十卷,今天國內(nèi)所幸存者有1960年中華書局影印的《永樂大典》730卷,加上后來從世界各地征集的65卷,共計795卷。
《永樂大典》全書按《洪武正韻》的韻目編排,每韻下列單字,每字下列各項文史記載,保存了宋元以前大量的珍貴文獻資料。
現(xiàn)狀
《大典》殘本星散于世界各地公私藏家之手,目前散落在10多個國家的30多個單位,大約400冊。單位有:中國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四川大學圖書館、臺灣中央圖書館、臺灣歷史語言研究所、日本國會圖書館、日本東洋文庫、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日本京都大學附屬圖書館、日本三理圖書館、日本靜培堂文庫、日本斯道文訓、日本大阪府立圖書館、日本武田長兵衛(wèi)、日本石黑傳六、日本小川廣己、英國圖書館、英國牛津大學圖書館、英國倫敦大學東方語言學校、英國劍橋大學、英國馬登、德國漢堡大學圖書館、德國科隆大學圖書館、德國柏林人種博物館、美國國會圖書館、美國哈佛大學圖書館、美國康奈大學、美國波士頓圖書館、越南河內(nèi)法國遠東學院、韓國舊京李王職文庫等。中國國家圖書館擁有221冊(包括現(xiàn)存臺北故宮博物院的60冊),居世界各處收藏之首。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