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上看到一則新聞,一所幼兒園因為實行超前教育而被有關部門直接叫停。因為國家教育部門早就下達通知,禁止任何幼兒園以任何形式對孩子實行超前教育,這違背了孩子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
超前教育給孩子進行知識灌輸隱患大,真正的超前教育應該是能力的培養(yǎng)。
01閱讀習慣,越早養(yǎng)成越好
專家鼓勵孩子一出生就開始看繪本。
太早?
No!No!No!
孩子出生后,就可以給他看黑白卡片來練習追視能力。之后的每個階段都會有適合孩子的繪本,父母只要科學、理性地為孩子選擇適合他成長階段的繪本,就可以盡早幫孩子養(yǎng)成閱讀習慣。
余秋語說:“閱讀的最大理由是想擺脫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遲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擾。”
我認識一位媽媽,在女兒一歲之前就開始帶女兒閱讀繪本,女兒逐漸養(yǎng)成了愛讀書的好習慣。
上小學后,每天完成作業(yè)之后都要看個把小時的課外書,不看就不睡覺。
閱讀也幫女兒提升了理解力與寫作力,這對任何一門學科的學習都是有很大幫助的。
閱讀的真正目的,并不是為了讓孩子記住多少東西,而是讓孩子在閱讀中學會觀察,產生疑問,引發(fā)思考,解決問題。
在思考中學會辯證、學會取舍、懂得做人之禮以及做人之理。
這就是思維能力的歷練過程,是人與人之間拉開差距的“秘密武器”。
有的小朋友很小就能從1數(shù)到100,認識很多漢字,會背很多古詩……
家長們引以為豪。但是這些知識都是固定知識,是每個孩子早晚都能學會的。
而真正拉開差距的,是運用這些知識的能力。
為什么蘋果的墜落,對普通人是那樣稀松平常的現(xiàn)象,但到了牛頓那里卻引發(fā)了驚人的思考呢?
這就是思維力的差異。
將知識活學活用的能力,才是孩子學習的頂級目標。
閱讀可以幫助孩子全方位地提升能力,越早開始越好。
02感受力,讓孩子勇敢說不
《真希望我父母讀過這本書》的作者菲利帕·佩里認為,如果親子教養(yǎng)真的有秘訣可言,那么就是:不要和孩子爭論他的感受。
當孩子沮喪、害怕、難過、憤怒時,千萬別去否定和壓抑孩子的感受。父母要做的是幫助孩子確認他的感受,并進行安撫。孩子將學會明確自己的感受,并逐漸內化這種撫慰,學會自我化解。
《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么聽孩子才肯說》這本書中有一個案例。
一個小女孩和朋友們一起去游泳,但很快就回家了。
媽媽奇怪地問:“你怎么那么快就回來了?”
女兒解釋說:“泳池邊有個比她們大的男孩想假裝成小狗舔她們的腳。她的朋友們都覺得很好玩,但她覺得很惡心?!?/p>
這個女孩明確自己的感受,并選擇離開自己不喜歡的事物,而其他孩子沒有。
如果父母一味否定孩子的感受,那么在遇到危險情況的時候,孩子很可能不懂得確認自己的感受,而是妥協(xié)、隱忍,那將是非常危險的。
培養(yǎng)孩子的感受力,父母是關鍵。
讓孩子承認和明確自己的感受,對不良感受勇敢說不,從而更好地保護自己。
孩子在被父母的接納和撫慰中,也會學會共情他人,體諒他人。這在孩子日后的人際交往中,會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03動手力,讓孩子勇敢面對生活
手和腦是相互促進的關系。大腦發(fā)育良好,手會更加靈巧;手動作的靈敏,又會反過來促進大腦的發(fā)育。
搭積木、拼樂高,大部分孩子都會接觸到這種游戲,可以幫助孩子鍛煉動手動力,提高專注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但是,生活中的動手能力卻是這個時代的孩子所或缺的。
作為父母總有很強的照顧欲,一直給寶寶喂飯,幫他穿衣,洗衣、打掃都不讓孩子觸碰。
但生活中的動手能力,是提高孩子責任心以及獨立能力的有效途徑。
想讓孩子更順利地適應社會,千萬別再讓他“十指不沾陽春水”,“一心只讀圣賢書”了。
讓孩子從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
比如讓孩子自己吃飯,穿衣,整理玩具,幫家長摘菜,掃地,洗襪子……
在生活中,多給孩子機會自己動手嘗試。當成功時,他會有很大的成就感,從而產生責任感及獨立的信心。
說到這,讓我不禁想起那位日本的患癌媽媽,在女兒五歲之前就教會女兒做飯,做家務。為的是媽媽去世后,女兒即使是一個人,也可以好好的生活。
她的女兒沒有讓她失望,五歲開始不僅能照顧自己,還能照顧爸爸,為爸爸做飯,洗衣、打掃。
這種對生活的掌控感,一定會讓她對未來充滿信心。
每個人都要做好獨自生活的準備,沒有人會照顧自己一輩子,為什么不早一點擁有獨立生活的能力呢?
以上三點是一生的通用能力,會讓孩子受益終身。
超前教育不是超前讓孩子擁有多少知識增量,而是要培養(yǎng)孩子的底層能力。
就像蓋一幢大樓,地基穩(wěn)固了,才可以建成聳立的高樓大廈。
李雪琴說過一句話:沒有什么決定,可以決定一生。
深表贊同。
哪怕上了名校,也不代表一生輝煌;哪怕高考失利,也不代表人生的失敗。
不必過于在意起跑線上的快慢,人生是一場馬拉松,只要沒到終點,人生皆有無限可能。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