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書和緯書”
什么叫“經(jīng)書”?
經(jīng),《說文解字》解釋道:“織從(縱)絲也?!?,也就是說,所謂“經(jīng)”,就是織布時的縱線(也就是經(jīng)線),所以它的偏旁是絲字旁。
織布時,必須要先布置好經(jīng)線,然后以它為依托,才能穿引緯線,織成布匹,正如《文心雕龍》所謂的“經(jīng)正而后緯成”。
正因為經(jīng)線是織布的前提和依托,所以“經(jīng)”就引申出了另外的意思,即“法則”或者“原則”,比如我們到現(xiàn)在還常說的一個詞叫“經(jīng)權(quán)”,經(jīng)就是原則,權(quán)就是變通。還有一個常用詞叫做“經(jīng)常”,這里的“經(jīng)”就是常的意思,也是從“原則”、“法則”這個意思中引申出來的。
因為“經(jīng)”是原則,所以我們古人把那些人類社會所必須遵循的原則性的、對社會和國家具有指導性的書籍就稱作“經(jīng)書”,或者稱作“經(jīng)典”。典就是書的意思。
每個學派或者宗教都有自己認為的原則性的典籍,譬如儒家有所謂“六經(jīng)”、“五經(jīng)”、乃至“十三經(jīng)”,墨家有《墨經(jīng)》,道家把《老子》稱作《道德經(jīng)》,把《莊子》稱作《南華經(jīng)》,佛教有佛經(jīng),道教有道經(jīng),基督教有《圣經(jīng)》,伊斯蘭教有《古蘭經(jīng)》?!彩潜环Q作“×經(jīng)”的著作,對該學派或教派而言,都是它們存在的基石。
不過我覺得題主所問的,肯定是儒家的經(jīng)典。所以我就單獨講一講儒經(jīng)。
儒家最早有六部經(jīng)典,即所謂六經(jīng),分別是詩經(jīng)、書經(jīng)(尚書)、禮經(jīng)、易經(jīng)、樂經(jīng)、春秋經(jīng)。
《詩經(jīng)》不用說了,是西周春秋時期的詩歌總匯,據(jù)說孔子對其進行過刪編,選定了305首,編訂成為了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詩經(jīng)》。
《尚書》是夏商西周三代的人民日報頭版頭條匯編。主要是國家領導人的講話及會議紀要。據(jù)說也有百篇,但秦始皇焚書后失傳。后來到漢朝時,幸虧有個儒生叫伏勝(史稱伏生,東漢末年被曹操殺害的那個伏皇后,就是他的后代),他會背誦,于是就默寫了出來。但年代太過久遠(伏生默寫尚書時,已經(jīng)92歲了),只記得了28篇。因為伏生是用漢代通行的隸書寫出來的,所以這28篇就叫做《今文尚書》。
后來漢景帝時期,魯恭王為了擴建自己的宮殿,拆遷了孔子的故居,結(jié)果在墻壁夾層中發(fā)現(xiàn)了一大批先秦經(jīng)典,其中有《尚書》、《孝經(jīng)》等等,但都使用戰(zhàn)國時的古文字書寫,沒有人認識。后來西漢末年,大學者劉向、劉歆父子進行了大量研究整理,得到的尚書比伏生的《今文尚書》多了16篇,這就是《古文尚書》。
到西晉末年永嘉之亂時,五胡亂華,古文尚書在戰(zhàn)火中湮滅,從此失傳。到東晉時,有個叫梅賾的人獻上了58篇《古文尚書》,大家都以為是真的,于是就一直流傳了下來。一直到清朝乾隆年間,學者閻若璩寫了《古文尚書疏證》,以大量不可辯駁的證據(jù)證明梅賾的《古文尚書》實乃偽造。就這樣,梅版《古文尚書》在通行了一千多年后,才被識破?,F(xiàn)在一般將梅版《古文尚書》稱作《偽古文尚書》。
——所以,《尚書》是儒家經(jīng)典中最為復雜的,不但有今古之分,還有真?zhèn)沃畡e。
不過事情還沒有結(jié)束,2008年,有清華校友自香港購得戰(zhàn)國竹簡2000余枚,把它捐獻給母校清華大學,世稱“清華簡”。這其中就包括了《今文尚書》、《逸周書》(所謂逸周書,就是懷疑是《尚書》內(nèi)的章,但書經(jīng)體系中沒有記載的文章。)現(xiàn)在還在破譯整理之中。
《禮經(jīng)》也是比較復雜的一本經(jīng)書。因為儒經(jīng)中,有三部經(jīng)典以“禮”為名,成為“三禮”,分別是《儀禮》、《禮記》、《周禮》。很多人都以為《禮經(jīng)》是《禮記》,這種認識是錯誤的。其實《禮經(jīng)》是《儀禮》?!抖Y經(jīng)》經(jīng)歷秦始皇焚書之后,只剩余17篇得以留存,到漢朝時,人們將這17篇殘存了篇章整理,就是《儀禮》。
至于《禮記》,那是漢朝人為學習《禮經(jīng)》而編寫的教輔資料,《禮記》有兩種,是叔侄兩人分別寫的。叔叔叫戴德,人稱大戴,他寫的禮記就被叫做《大戴禮記》,侄子叫戴勝,人稱小戴,他寫得禮記就被稱作《小戴禮記》。后來《大戴禮記》漸漸失傳,而《小戴禮記》學者眾多,現(xiàn)在所稱的《禮記》,就是《小戴禮記》。
《周禮》又名《周官書》,是戰(zhàn)國時儒生們設計的理想中的官職體系,原有6卷,經(jīng)過秦始皇焚書,少了一卷,西漢這書被發(fā)現(xiàn)時,就用《考工記》來補了缺。后來王莽很看重這書,他稱帝后,改稱《周禮》。
《易經(jīng)》大家都知道,是一本算卦的書。據(jù)說上古三代,各自有各自的算卦書,夏代的叫《連山》,商代的叫《歸藏》,周朝的叫《周易》,這三本書合稱《三易》。當然,《連山》、《歸藏》早就失傳了,從來沒人見過。
《周易》本質(zhì)是算卦的書,但后來被人們附會上了種種哲理,于是就成為了哲學書。儒家把它當作經(jīng)典之一,因此又叫《易經(jīng)》。
因為《周易》是算卦書,秦始皇焚書時不焚卜筮類書籍,所以得以完整保存。
《樂經(jīng)》完全失傳,沒人見過,不說了。
《春秋經(jīng)》本來是魯國的史書,據(jù)說被孔子筆削之后,成為了經(jīng)書。它記載了從魯隱公到魯哀公共12代國君、二百多年的歷史,是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編年史。
《春秋經(jīng)》在儒學中有特殊地位,因為其他經(jīng)書是早已存在的,只有《春秋經(jīng)》是孔子親筆寫成的,所以里面字詞句之中處處包含著孔子的思想,這就叫做“微言大義”。為了解釋這種“微言大義”,就有許多《春秋經(jīng)》的教輔材料出現(xiàn),這就叫做“傳”,據(jù)說一共有五種,分別是夾氏傳、鄒氏傳、左氏傳、公羊傳和谷梁傳。這其中夾氏、鄒氏都失傳了,沒人見過,只有三種流傳到了漢朝,就是《左傳》、《公羊傳》、《谷梁傳》,世稱“春秋三傳”。
以上這六本經(jīng)書,就是儒家的根基,史稱“六經(jīng)”。但因為樂經(jīng)失傳,后世只有五種,所以稱為“五經(jīng)”。
六經(jīng)順序也是有講究的。我們知道漢朝有今古文之爭,這說的是儒家的兩個學派互相打架。今文學派認為六經(jīng)順序是:詩經(jīng)、樂經(jīng)、書經(jīng)、禮經(jīng)、易經(jīng)、春秋經(jīng)。因為今文學家認為孔子有至高無上的地位,是“素王”(也就是無冕之王),這六經(jīng)是他教授世人、開啟民智的六本教科書,其中自有深意存焉,所以排序是從淺到深的順序排的,詩經(jīng)、樂經(jīng)是文章方面的教材,所以最為淺顯,排在前面。書經(jīng)、禮經(jīng)是社會生活方面的教材,所以排在其次。易經(jīng)、春秋經(jīng)已經(jīng)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學問,是孔子思想的最終體現(xiàn),所以排在最后。
但古文學家的六經(jīng)順序是:易經(jīng),書經(jīng),詩經(jīng),禮經(jīng),樂經(jīng),春秋經(jīng)。因為古文學家認為孔子就是一個歷史學家,因此排序也按照各經(jīng)產(chǎn)生的順序來排,易經(jīng)是伏羲所創(chuàng),故此排第一,尚書中最早篇章是堯舜,所以排第二,詩經(jīng)最早篇章是商頌,所以排第三,禮經(jīng)和樂經(jīng)是周公所做,所以排第四、第五,春秋經(jīng)是孔子自己寫的,所以排第六。
這就是五經(jīng)(六經(jīng))。
但到后來,經(jīng)書的數(shù)量不斷增加。漢朝時,儒家經(jīng)書就這五部。但到唐朝時,又把“三禮”中的另外兩禮《禮記》、《周禮》升格成經(jīng),同時把《春秋經(jīng)》分成三傳(《左傳》、《公羊傳》、《谷梁傳》),因此共有九經(jīng)。到晚唐時,又加入了《爾雅》、《孝經(jīng)》和《論語》,共成十二經(jīng)。到南宋時,最終加上了《孟子》,是為“十三經(jīng)”。
所以,儒家經(jīng)書就這十三部。
“”緯書“”是什么?
簡而言之,就是漢代儒家宗教化的結(jié)果。
我們平常都會說“儒家不是宗教”,其實在漢朝時,儒學差一點變成了宗教。而《緯書》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產(chǎn)生的儒生對儒家神異的一種描述,是一種將儒學神秘化的工具。
為什么叫“緯書”呢?我們前面說了,經(jīng)書的“經(jīng)”就是織布時的縱線,但織布只有縱線是不成的啊,你還得要有橫的緯線,所以漢儒們說了:只有《經(jīng)書》是不成的,我們必須要有《緯書》。于是就有了緯書。
緯書有多少呢?據(jù)《后漢書》李賢注稱,是“河洛五九,六藝四九”,所謂“河洛”,就是指河圖、洛書,緯書中關于河圖的有9篇,洛書的有6篇,再加上從伏羲到孔子演繹的有30篇,共45篇,是為“河洛五九”。六藝就是六經(jīng),六藝四九是只關于六經(jīng)的緯書有36篇,共計81篇?!鋵嵾h遠不止。
緯書都是什么內(nèi)容呢?舉個例子:
比如《春秋緯·演孔圖》中說,孔子他媽顏徵在一個大湖里游玩,忽然夢到黑帝請她過去,去了以后,就和黑帝發(fā)生了性關系,嗯,緯書原文叫做“夢交”,夢里交配了,醒來后就懷孕了,生下了孔子(叔梁紇在角落哭死)。
這本《演孔圖》是怎么來的呢,里面說,獲麟之后(魯哀公十四年,魯國捕獲了一只麒麟,孔子很哀傷,就停止了《春秋》的書寫),天上有一個血書落在了魯國端門內(nèi),上面寫著:“趨作法,孔圣沒。周姬亡,彗東出。秦政起,胡破術(shù),書紀散,孔不絕”,第二天子夏去看,血書化為赤鳥,又化為白書,這本書就是《演孔圖》。
緯書大致就都是這么樣子的。
緯書神神怪怪,從一誕生就和裝神弄鬼的讖語搞在一起,往往合稱“讖緯”。王莽篡位,得了讖緯很大的力氣,據(jù)說有人挖井得到一塊石頭,上面刻字,曰“告安漢公莽為皇帝”,王莽就悍然居攝。后來又有人造銅匱,內(nèi)有兩題簽,一曰“天帝行璽金匱圖”,一曰“赤帝行璽某傳予黃帝金策書”,書言王莽當為天子,王莽于是就以此為依據(jù)登基稱帝了。
而緊接著出場的劉秀,更是和讖緯接下來不解之緣。王莽末年,社會上就流傳著一篇《赤伏符》,說:“劉秀發(fā)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龍斗野,四七之際火為主”,據(jù)說王莽的國師劉歆于是就改名劉秀,想應讖。劉秀年輕時和哥哥劉縯、姐夫鄧晨一起去宛城,吃飯時,桌子上有個叫蔡少公的人提起了這條讖語,劉秀開玩笑,說“莫非這說的是我嗎?”一桌人皆大笑。誰也沒有想到,最后這條讖語真的應在了劉秀身上,因此劉秀對讖緯非常推崇。東漢一代,緯學稱為了顯學,甚至超過了經(jīng)學,哪個讀書人要是不懂緯書,那就是非常無知的表現(xiàn)。
但緯書畢竟是怪力亂神,從南朝開始,朝廷就發(fā)現(xiàn)了這種神怪之說對政權(quán)的危害,所以開始禁止。到隋朝時,隋煬帝收集天下的緯書,都一把火給燒了,現(xiàn)在緯書基本上只有斷簡殘篇流傳。
緯書是書名都很玄幻,舉幾個栗子看看:
《易》緯:易緯乾鑿度、乾坤鑿度、稽覽圖、辯終備、通卦驗、乾元序制記、是類謀、坤靈圖、中孚傳、天人應、通統(tǒng)圖、運期、內(nèi)傳、萌氣樞、內(nèi)篇、太初篇、九戹讖、禮觀書、易緯記、紀表、決象、通卦驗玄圖、河圖數(shù)、易緯。
《尚書》 緯: 尚書考靈曜、 帝命驗、 璇璣鈐、 刑德放、 運期授、 帝驗期、 洪范記、 尚書緯。
《詩》緯:詩含神霧、推度災、泛歷樞、詩緯。
《禮》緯:禮含文嘉、稽命征、斗威儀、禮緯。
《樂》緯:樂動聲儀、稽耀嘉、葉圖征、樂緯。
《春秋》緯:春秋演孔圖、元命苞、文曜鉤、運斗樞、感精符、合誠圖、考異郵、保乾圖、漢含孳、佐助期、握誠圖、潛潭巴、說題辭、命歷序、內(nèi)事、錄圖、錄運法、孔錄法、璇璣樞、揆命篇、河圖揆命篇、玉版讖、瑞應傳、感應圖、考靈曜、圣洽符、甄燿度、春秋緯、春秋圖。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