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唐之前,鸛雀樓雖名動史書,但在世人的眼里,那也只是聞其名而不知其樓,說得不好聽點就是神龍見首不見尾。
這樣的狀態(tài)一直到大唐中期才慢慢改變。
這天,具體是那一天歷史好像沒有記載,只說有個叫李益的中年人走上了鸛雀樓,此人剛剛丟了官職,心情郁悶才漫游到此地,眼看河水滔滔,萬里的江山網(wǎng)宛如逝去的流水,大唐的江山也過了百余年,想到自己不過滄海一粟,剛剛還郁悶的心情頓時一掃而空。
他吐了口氣,忍不住大吼了一聲,寫了一首詩來。
鸛雀樓西百尺檣,汀洲云樹共茫茫,
漢家簫鼓空流水,魏國山河半夕陽。
事去千年猶恨速,愁來一日即為長。
風煙并起思歸望,遠目非春亦自傷。
詩是好詩,氣象也足夠,唯獨境界上太過纏綿了些,少了一股男兒氣,所以這首詩只是在小范圍里傳播了一下,沒有引起太大的轟動。
也不知過了多久,一個叫暢當?shù)娜耸凹壎?,此人才學過人,加上為人自視清高,志不茍俗,又不甘困頓,有一股沖決樊籬的激情。剛登上鸛雀樓就被眼前的景象所感染。
胸中的那股頓時噴涌而出,醞釀多時的幾句妙語吐出:
迥臨飛鳥上,高出世塵間。
天勢圍平野,河流入斷山。
全詩只有二十個字,但詩歌意境非常壯闊,一股清高、俊逸的情懷,志氣凌云,而飄飄欲仙,大有出世之想,這樣的詩,在世間算是無出其右了,但在大唐,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多年后,一個并不起眼的年輕人在一個黃昏走上了鸛雀樓,他放眼望去,一輪落日向著樓前一望無際、連綿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視野的盡頭冉冉而沒,遠處宛若一條金色的飄帶,飛舞于層巒疊嶂之間,這樣的景象,宛如一幅讓人沉醉的江山圖。
年輕人重重的吐了口氣,喃喃道:“這樣的景象,該寫點什么?”
年輕人本就是才子,寫詩于他而言是拿手好戲,無言、七言、甚至是樂府無不信筆拈來。
這幾年他寫的詩雖不多,但所寫詩多半被當時樂工制曲歌唱。名動一時。
但前面的兩首詩都不錯,他不想拾人牙慧,也不甘那份落寞。
他想突破。
稍作醞釀了一番,心口的那股瀟灑之氣頓時化作了一股長虹。
他大吼了一聲,胸口的詩意便化作了一手五言絕句。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短短四句,他幾乎沒有過多的修飾。白日、黃河都是眼前所見,心中所想,唯獨末尾的兩句是自己舔了點感慨。
他沒想到這四句直白而大氣磅礴的詩句,竟引起了莫大的轟動。
此前一直默默無名的鸛雀樓因他而名動天下,多年后,這首《登鸛雀樓》便成為了中華民族每個人啟蒙的開端,無論男女老少,人人都會吟詠一句“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讀書的孩子都知道,一個叫王之渙的年親人寫了一首叫《登鸛雀樓》的詩。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