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眼里的黃庭堅,是可堪大任的“清才”(王安石語),可托付終身。蘇軾眼中的黃庭堅,是志同道合,可神交的友人。熙寧十年(1077)他赴徐州任途中經(jīng)過濟南,與李常小聚,“得見足下(即黃庭堅)之詩文愈多,而得其為人益詳”“意其超逸絕塵,獨立萬物之表,馭風(fēng)騎氣,以與造物者游”,褒獎黃詩不落俗套、自出新意。黃庭堅聽說后化身“迷弟”,連寫兩首詩,自比微不足道的小草,但有著遠大的志向,愿與像蘇軾這樣的高大青松平生相依,結(jié)為摯友?!按笮〔膭t殊,氣味固相似”,他特別強調(diào),自己和蘇軾是“氣味相似”之人,字里行間,全是對東坡的仰慕和崇拜,言辭間“執(zhí)禮甚恭,如見所畏者”,儼然視自己為蘇門弟子,此后兩人不時隔空唱和。
元豐二年末(1079),黃庭堅因“收受有譏諷文字而不申繳”,受烏臺詩案牽連,被罰銅二十斤。他在國子監(jiān)任滿后,本已受薦授著作佐郎,因此事牽連,下放地方,改授知吉州太和縣。從縣尉、學(xué)官到一縣之長,其實是升遷,黃庭堅手中也掌握了處理政務(wù)的實權(quán),但他并沒有多開心,一是對新法的不滿,二來蘇軾謫居黃州后閉門謝客,“不復(fù)作文字,自持甚嚴”。繼室謝夫人又因病去世,蘇黃二人共同進入了人生的低谷期。黃庭堅并沒有因受牽連“取關(guān)”蘇軾,他曾致書蘇轍,轉(zhuǎn)達音問,蘇軾對其“既喪妻,絕嗜好,蔬食飲水”的動向了解得很清楚,盡管兩人從未見過面。
直到元祐元年(1086),蘇軾重返京城,神交十年的筆友才相聚東京(今開封),一時間,蘇門四學(xué)士(秦觀、黃庭堅、張耒、晁補之)齊聚京師,與蘇軾酬唱往還,談詩論文,共同度過了一生中難得的快樂時光。黃庭堅元豐八年(1085)入京為秘書省校書郎后,寄居在京城西北的酺池寺,蘇軾住閶闔門外白家巷中,黃庭堅有詩《雨過至城西蘇家》:
飄然一雨灑青春,九陌凈無車馬塵。漸散紫煙籠帝闕,稍回晴日麗天津?;w衣袖紅香濕,柳拂鞍韉綠色勻。管領(lǐng)風(fēng)光唯痛飲,都城誰是得閑人。
講的就是元祐元年(1086)的一個雨后,獨自來到蘇軾家中的情形,借雨后天晴表達拜訪蘇家的喜悅。文人學(xué)士云集汴京,閑暇之余,少不了游賞宴集、唱和酬答,蘇軾私邸仿若文藝沙龍,聚集蘇門中人來此揮毫潑墨、品評切磋。一日,黃庭堅、秦觀、晁補之等人聚于蘇宅,忽然有旨,令翰林學(xué)士蘇軾撰《沿路賜奉安神宗御容禮儀使呂大防銀合茶藥詔》,東坡磨墨伸紙,落筆寫下“于赫神考,如日在天”,然后問諸位:“能代下一轉(zhuǎn)語否?”弟子們紛紛推辭,過了一會,東坡援筆續(xù)寫道:“雖光明無所不臨,而躔次必有所舍……”諸生嘆服。黃庭堅曾向蘇軾請教作文之法,東坡教以熟讀《禮記·檀弓》,庭堅深以為然,如今有機會當面受教,自然不會錯過任何機會,家鄉(xiāng)寄來了名產(chǎn)雙井茶,給東坡舊居士拿一些,附贈一首七言律詩《雙井茶送子瞻》:
人間風(fēng)日不到處,天上玉堂森寶書。想見東坡舊居士,揮毫百斛瀉明珠。我家江南摘云腴,落硙霏霏雪不如。為公喚起黃州夢,獨載扁舟向五湖。
東坡回以《魯直以詩饋雙井茶次韻為謝》:
江夏無雙種奇茗,汝陰六一夸新書。磨成不敢付僮仆,自看湯雪生璣珠。列仙之儒瘠不腴,只有病渴同相如。明年我欲東南去,畫舫何妨宿太湖。
兩首詩皆押“書、珠、如、湖”四字,這是當時文人和詩的一種玩法,庭堅再次韻和之:
一月空回長者車,報人問疾遣兒書。翰林貽我東南句,窗間默坐得玄珠。故園溪友膾腹腴,遠包春茗問何如。玉堂下直長廊靜,為君滿意說江湖。
蘇黃如此往返和答,達8次之多,越往后越難,愈出愈奇。有學(xué)者統(tǒng)計,從元豐八年(1085)歲末到元祐四年(1089)四月蘇軾離京赴杭州任,他們相互唱和的詩統(tǒng)計有35題之多,如果加上別的相同題目的詩作,則多達40題。此外黃庭堅還有幾首題詠蘇軾的詩,這是個不小的數(shù)目,有時一個題目不僅蘇黃之間唱和還會有其他人參與和詩,如蘇軾作《武昌西山》詩,和者多達三十余人。這時期的唱和對黃庭堅的詩歌創(chuàng)作刺激很大,蘇軾一走,“詩伴”沒了,黃庭堅又患了頭眩癥,詩興大減,一個數(shù)據(jù)頗能說明問題:“在今本黃集中,作于元豐八年六月至元祐四年的詩達400首,而作于元祐四年至元祐八年的詩卻不足20首。”
有意思的是,蘇軾在與庭堅唱和中一改其放筆直書清雄豪邁風(fēng)格,有模有樣學(xué)起“庭堅體”,他恐怕最早注意到“黃詩自成一體”,說每見魯直詩文,未嘗不佩服,“魯直詩文如蝤蛑(即梭子蟹)江瑤柱,格韻高絕,盤饗盡廢”,將其詩文比作鮮美可食的海鮮,然不可多食,否則會“發(fā)風(fēng)動氣”,為什么會這么說?因黃詩過于強調(diào)“以故為新”,無一字無來處,難免走向極端,使作品顯得堆砌補綴,缺乏生氣。黃庭堅也“嫌棄”蘇軾“文章妙一世,而詩句不逮古人”,毫無句法可言。蘇軾向來喜開玩笑,“迷弟”不堪示弱,兩個相互欣賞、文學(xué)趣味不同人之間的“打情罵俏”被一些人視為感情不和、互相譏嘲的證據(jù),實在可笑。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