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旗制度是清代著名的軍事制度,它起源于女真人的狩獵習(xí)俗,努爾哈赤最初起兵之時以黑旗為幟,后來有將隊伍分出紅旗和黃旗兩支,形成了黑、紅、黃三旗。
隨著努爾哈赤對女真部的統(tǒng)一,其手下的軍隊越來越多,于是在1601年前后,努爾哈赤參照金國時期的猛安謀克制度,建立了“四旗制”。
努爾哈赤一牛錄為單位,規(guī)定每300人為一牛錄,5牛錄為一甲喇,5甲喇為一固山,分別設(shè)立牛錄額真 、 甲喇額真 、 固山額真(都統(tǒng))為各級長官,所有軍隊分屬于:紅、黃、白、藍(lán)(取代黑旗)四旗。
到1615年,努爾哈赤又將四旗擴充為八旗,設(shè)立:正白、正黃、正紅、正藍(lán)、鑲黃、鑲紅、鑲白、鑲藍(lán)八支隊伍。當(dāng)時各旗的旗主分別是:
努爾哈赤:正黃旗和鑲黃旗(其中鑲黃旗是首旗)
代善:正紅旗和鑲紅旗 (努爾哈赤次子,當(dāng)時長子褚英已死,代善就是大貝勒,備受努爾哈赤器重,因此掌管兩旗幟)
皇太極:正白旗(努爾哈赤第八子)
杜度:鑲白旗(努爾哈赤長子褚英之子,努爾哈赤之孫)
莽古爾泰:正藍(lán)旗(努爾哈赤第五子)
阿敏:鑲藍(lán)旗(努爾哈赤弟弟舒爾哈齊之子,努爾哈赤之侄)
八旗在建立之初只有女真人,雖然在征伐的過程中不斷吸納漢人加入,但這些漢人的地位仍是奴隸。不過被征調(diào)參軍的漢人可以被編成“漢軍戶”,地位高于其他漢人。到皇太極時期,皇太極逐漸建立了八旗蒙古和八旗漢軍,八旗制度趨于完善。
在清兵入關(guān)之后,八旗制度漸漸深入人心,隨著一系列清宮戲的熱映,人們對于八旗制度也更加關(guān)心,其中像什么“漢軍旗”、“滿洲旗”、“蒙古旗”這些概念開始為人所熟知。
到了今天,很多人都認(rèn)為八旗分為三支:滿洲八旗、蒙古八旗、漢軍八旗。其中滿洲八旗地位最高,蒙古八旗次之,漢軍八旗再次之。
但是在這里大家搞錯了一個概念,八旗始終只有一支,就是正白、正黃、正紅、正藍(lán)、鑲黃、鑲紅、鑲白、鑲藍(lán)八支隊伍。八旗是凌駕于民族的,關(guān)于滿洲、蒙古、漢軍正式的稱呼應(yīng)該是:八旗滿洲、八旗蒙古、八旗漢軍。
(八旗只有一支)
例如鑲黃旗旗主是統(tǒng)領(lǐng)整個鑲黃旗,這里面包括:鑲黃旗滿洲、鑲黃旗蒙古、鑲黃旗漢軍。不存在單獨的“漢軍鑲黃旗旗主”,只是設(shè)有鑲黃旗漢軍都統(tǒng)一職。
因此在八旗中“旗籍”永遠(yuǎn)在“民族”之前,無論是滿洲、蒙古還是漢軍,大家首先都是旗人,然后才是民族。
比如和珅大人在遇到老旗主時,會自報家門道:小的和珅,正紅旗滿洲人。滿人一般是稱名不稱姓,所以和珅只報了自己的名字,然后是自己的旗籍——正紅旗,最后才是自己的民族——滿洲。
和珅,正紅旗滿洲人
再比如范文程的兒子范承謨,他就是屬于鑲黃旗漢軍,他的旗籍是鑲黃旗,與鑲黃旗滿洲、鑲黃旗蒙古是一樣的,都是鑲黃旗,只不過他是鑲黃旗里面的漢軍。在清代,鑲黃旗與正黃旗和正白旗同屬于上三旗,所以說說范家所在的旗籍地位是不低的。
清朝初年,八旗漢軍為清廷征戰(zhàn)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相較于滿洲和蒙古,漢軍在關(guān)外征戰(zhàn)是軍紀(jì)尚可,對漢人的劫掠也較為克制,畢竟同屬于一個民族。可以毫不夸張的講,如果沒有漢軍的加入,清軍是打不下天下的。清初比較著名的漢軍旗人有:范文程、李永芳、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孫定遼、劉武元、王世選、佟養(yǎng)正。
但是要說明的是,雖然同屬于八旗,但漢軍的地位確實是最低的。在清代中央官職都是分滿漢兩席,如吏部尚書就分為滿尚書和漢尚書,這些滿洲席位專供旗人擔(dān)任,但一般是優(yōu)先讓滿洲旗和蒙古旗人充任,很少有漢軍旗充任滿洲缺。
而在八旗內(nèi)部,滿人可以擔(dān)任漢軍旗的都統(tǒng)或副都統(tǒng),但漢軍旗人通常只能當(dāng)漢軍的都統(tǒng),不可以擔(dān)任滿洲或蒙古旗的都統(tǒng),哪怕是副都統(tǒng)都不行,即便是漢軍世家也不行。
康熙和雍正時期的重臣隆科多,他們家族就是漢軍旗,本姓佟,屬于漢軍正藍(lán)旗。佟家一共出過兩位皇后,分別是:孝康章皇后(康熙生母)和孝懿仁皇后(康熙的皇后)。隆科多的祖父佟圖賴還是一等公,按理說這樣的家世已經(jīng)很無敵了。
但是佟家仍舊時不滿自己漢軍旗的身份,為此隆科多的伯父佟國綱便以“家族本為滿洲”為由,申請改為滿洲旗。
目前對于佟家祖上到底是漢人還是滿人還存有爭議,但是在清廷看來,佟家歸降時就是漢人,隆科多先祖佟養(yǎng)正在歸附努爾哈赤之后就列為漢軍旗。
不過最后康熙還是同意了佟國綱的請求,將其家族部分人口抬旗入鑲黃旗滿洲,其家族也改姓為“佟佳氏”。
為了顯示自己是滿洲身份,從佟國綱之后,入滿洲籍的佟家人都起滿洲名,佟國綱弟弟佟國維的兒子都是滿洲名,其中佟國維第三子就叫隆科多。佟家如此顯赫的家世都期望加入滿洲籍,可見漢軍和滿洲的地位差距是很大的。
很多人都奇怪,為啥隆科多的爸爸叫佟國維,而他卻起了個滿洲名
其實滿洲統(tǒng)治者一直對漢軍抱有歧視,畢竟在血緣上漢軍就是漢人,滿洲統(tǒng)治者對漢軍總是不放心。只不過在清朝中前期,滿洲的治國經(jīng)驗還不足,需要漢軍的幫助。等到乾隆時期,隨著滿洲人對國家的控制越來越嚴(yán)密,對漢軍的依賴程度就越低,對漢軍的排斥也越來越大,乾隆皇帝更是多次表現(xiàn)出視漢軍為漢人的傾向。
乾隆七年,清廷正式發(fā)布了令漢軍旗人出旗自行謀生的諭旨。清廷表面上是表示采取自愿原則出旗,但實際上是強制部分漢軍脫離旗籍。只有從龍入關(guān)的遼東漢軍不在出旗之列,除此以外在入關(guān)后收編的漢軍、原屬于三藩的漢軍、旗人保養(yǎng)的民人之子、漢軍戶下家奴等等皆必須出旗為民,史稱“漢軍出旗”。
漢軍出旗是清朝統(tǒng)治者一種卸磨殺驢的行為,在雍正繼位之初,漢軍與漢人家奴壯丁共計44萬余人,約占八旗人丁總額的72%。但在經(jīng)歷漢軍出旗之后,到嘉慶繼位時,漢軍和漢人家奴的人口已降至總?cè)丝诘?3%。
不過隨著時間的進(jìn)一步推移,到了清朝末年,旗人團體之間的民族隔閡已經(jīng)模糊了很多,大家又重新認(rèn)同了“旗人”的身份。到建國后統(tǒng)計民族身份時,很多漢軍旗人和蒙古旗人都選擇加入滿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