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谷鳥
金海民
布谷鳥(又名杜鵑、小杜鵑、杜宇、子規(guī))是鳥類中知名度很高的一種鳥。人們通過直接或間接的方法知曉了布谷鳥的大名——毫不夸張地說,布谷鳥確已真正做到了家喻戶曉。
就拿我這個生在城市、長在城市的人來說,也早已熟知布谷鳥的大名。我在上世紀50年代讀初中時,那時有音樂課,曾學唱一首波蘭民歌《小杜鵑》,歌云“小杜鵑叫咕咕,少年把新娘挑,看他鼻孔朝天,永遠也挑不著……”記得結(jié)尾處還有很拗口的語助詞“噢的里的杜吶嗚恰”。這一世界名曲的《杜鵑圓舞曲》,大概由于出生在森林之國挪威的作曲者約納森聽多了布谷鳥的啼叫,在曲中把這種鳥的叫聲模仿得惟妙惟肖。
而在我國的文學作品中,也留下了布谷鳥太多的蹤跡。諸如:“春心莫共花爭發(fā),花開不管連環(huán)缺。夢斷小樓空,杜鵑啼曉紅?!薄白右?guī)半夜猶啼血,不信東風喚不回?!薄翱煽肮吗^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在20世紀50年代,有個引起轟動的話劇《布谷鳥又叫了》,把劇中女主人公、活潑開朗愛唱歌的姑娘童亞男比喻為布谷鳥。
在英語、德語中還用布谷鳥的叫聲來直接稱呼這種鳥(cuckoo,Kuckuck),如果再直譯回來的話,就成了“咕咕鳥”。
在德國巴符州的旅游熱點黑森林,有一種暢銷的旅游產(chǎn)品——布谷鳥鐘(或稱咕咕鐘)。這種掛鐘每到半點和正點,鐘上方的小木門就會打開,出現(xiàn)一只發(fā)出悅耳的“咕咕”聲、職司報時的布谷鳥。德國自18世紀生產(chǎn)咕咕鐘,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三百年了。首創(chuàng)咕咕鐘的是科特勒家族。這個住在美麗森林的家族,經(jīng)年累月聽著布谷鳥的鳴叫,成為造鐘最初的靈感。
然而,不同于從掛鐘小門笑容可掬地出現(xiàn),在大自然中,布谷鳥卻有另一種面貌、另一種手段:自己不筑巢,習慣把自己的蛋下在其他鳥類(雀形目鳥類)的巢中。巢主鳥以為巢中的蛋全是自己的子嗣,傻乎乎地辛苦孵卵育雛,卻不料為異類辛苦。尤其是布谷鳥的雛出殼后,因其較強壯反將巢主的雛推出巢外而獨受哺育。
基于這樣的事實,莎士比亞在寫《李爾王》時,借一個弄臣之口斥罵惡待李爾王的兩個大女兒高納里爾和里根。他將李爾王比喻為籬雀,把兩個女兒當作布谷鳥:籬雀將布谷鳥養(yǎng)大,作為對養(yǎng)育之恩的報答,布谷鳥卻啄掉籬雀的腦袋!
與布谷鳥上述行徑有關(guān),在德語中出現(xiàn)、流行一個詞“布谷鳥孩子”(Kuckuck skinder),是指家庭中妻子與其他男子所生的子女,其丈夫雖非生父卻被安上了“父親”的名義。應當說,布谷鳥孩子這種現(xiàn)象一向有之,故英語中就有“母親的孩子,父親的疑惑”(“Mother's baby,fathes's maybe.”)這樣的諺語。西方一些機構(gòu)對布谷鳥孩子問題進行了研究。英國利物浦大學一個研究項目得出的結(jié)論是:1950年至2004年這50多年時間里,整個歐洲出生的孩子中,約有3.7%是布谷鳥孩子。德國漢諾威醫(yī)學院的研究則認為,目前在德國出生的孩子中約有5%為布谷鳥孩子。德國主流媒體一般認為,在德國每年誕生的約70萬嬰兒中約有3.5萬至7萬是布谷鳥孩子,其比例為5%至10%。這顯然會造成一系列的社會和法律問題。
布谷鳥因唱歌而出名,人們對其歌聲的解讀卻是如此之不同:是熱情純樸歡快充滿生活氣息的聲音;是因飽受欺負、郁郁不得志的悲憤之聲;是發(fā)出“不如歸去”深沉的思鄉(xiāng)之聲;抑或是在謀財害命之后惡人先告狀發(fā)出的惡言毒語?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