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的性質(zhì)
文 / 余敦康
《周易》是由《易經(jīng)》和《易傳》兩種不同性質(zhì)的書所組成。《易經(jīng)》大約形成于殷周之際,本為卜筮之書,屬于巫術文化范疇?!兑讉鳌钒ㄊ恚菍Α兑捉?jīng)》的一部解釋性的著作,大約于戰(zhàn)國末年經(jīng)多人之手陸續(xù)寫成,就其思想內(nèi)容的基本性質(zhì)而言,則是一部哲學之書,與《易經(jīng)》本文的那種卜筮巫術大異其趣。但是,在幾千年來的經(jīng)學傳統(tǒng)中,向來是經(jīng)傳不分,把《周易》看成是一部完整的著作,認為《易經(jīng)》的卜筮與《易傳》的哲學并不存在任何的矛盾,而是有機地結為一體,具有統(tǒng)一的性質(zhì)。按照這種看法,《周易》中的卜筮經(jīng)過哲學的改造,是一種哲學化了的卜筮,而不同于原始蒙昧的巫術,其中的哲學是在卜筮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用以趨吉避兇,指導人們的決策行為,而不同于那些單以理性認識為目的的較為純粹的哲學。這種看法實際上是把《周易》看做既非卜筮之書,亦非哲學之書,而是一部決策管理之書,盡管其中包含有卜筮與哲學兩種不同的成分,卻在決策管理思想上獲得了有機的統(tǒng)一。由于這種看法是以《易傳》的經(jīng)典表述為依據(jù)的,所以在易學史上一直占據(jù)著主流地位,成為人們的共識。
《易傳》反復強調(diào),《周易》的陰陽哲學不僅是對客觀世界的一種純粹理性的認識,而且與人們的決策管理活動緊密相連,具有強烈的實踐功能?!断缔o》說:“夫《易》何為者也?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yè),以斷天下之疑。”所謂“開物”即開達物理,“成務”即成就事務。這是認為,《周易》是一部“開物成務”之書,其中的易道囊括了天地萬物之理,可以啟發(fā)人們的智慧,開通人們的思想,把這個易道用于處理實際的事務,就能通權達變,決斷疑惑,采取正確的行動,做成一番事業(yè)。《系辭》進一點闡述這個思想說:“夫《易》,圣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所謂“神”即陰陽變化神妙不測的客觀規(guī)律,“幾”即陰陽變化的苗頭,吉兇禍福的先兆。這是認為,《周易》這部書,其根本之點在于“極深而研幾”,教人深刻地掌握陰陽變化的客觀規(guī)律,用來指導主體的行為,使之達到隨機應變、應付自如的神化境界。當人們有所行動,有所作為,面對著復雜變幻的客觀形勢而舉棋不定、猶豫不決之際,只要向《周易》請教,就能得到滿意的回答。因而《周易》這部書把認識客觀規(guī)律和人們對這種規(guī)律的利用兩者結合起來,指導人們根據(jù)形勢的變 化采取正確的決策,實質(zhì)上是一部“開物成務”、“極深研幾”之書,也就是一部關于決策管理之書。
從發(fā)生學的角度來看,關于決策管理的思想,早在人類文化發(fā)展的蒙昧階段就已經(jīng)有了萌芽。當時人們的思維水平極為低下,所掌握的知識也很貧乏。他們?yōu)榱藢嵺`上的需要,迫切關心自己的行為所帶來的后果,于是通過卜筮來預測吉兇禍福,做出估計和決定。雖然卜筮屬于一種幼稚的宗教巫術,不可能正確地認識客觀環(huán)境,但是表現(xiàn)了早期人類試圖根據(jù)客觀環(huán)境來決定主體行為的努力,其中包含著決策思想和管理思想最初的萌芽。大約到了殷周之際,人們把卜筮的記錄再加上一些以客觀環(huán)境的觀察和生活經(jīng)驗的總結匯編成書,用來指導人們的行為,解答諸如狩獵、旅行、經(jīng)商、婚姻、爭論之類的問題。因此,《易經(jīng)》這部卜筮之書,就是一部以巫術文化為背景的決策管理之書。到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人們的思維水平提高了,所掌握的知識豐富了,能夠把客觀環(huán)境看成一個由天道、地道、人道組成的大系統(tǒng),并且探索出支配這個大系統(tǒng)的根本規(guī)律是一陰一陽。這是認識上的一個大飛躍。人們揚棄了《易經(jīng)》中的宗教巫術,而發(fā)展為《易傳》的哲學思想。但是,《易傳》作為一部解經(jīng)之作,并沒有否定卜筮,只是站在陰陽哲學的高度對卜筮進行了創(chuàng)造性的轉(zhuǎn)化,《易經(jīng)》的那種把認識與行為緊密相連的思維模式是被完整地繼承下來了。因此,《易經(jīng)》和《易傳》雖然產(chǎn)生的文化背景不同,所代表的思維水平不同,但就其用于決策管理的基本性質(zhì)而言,可以說是完全相同的。
漢代以后,易學分化為“兩派六宗”。歷代的易學家,無論是屬于何派何宗,都把《周易》看做是一部決策管理之書,并且結合具體的歷史條件和時代需要來發(fā)揮其中的決策管理思想。比如漢代的易學認為:“凡《易》八卦之氣,驗應各如其法度,則陰陽和,六律調(diào),風雨時,五谷成熟,人民取昌,此圣帝明王所以致太平法。”魏晉時期,阮籍作《通易論》稱《周易》為變經(jīng),認為其中所講的變化之道是決策管理所必須遵循的規(guī)律。“順之者存,逆之者亡,得之者身安,失之者身危。故犯之以別求者,雖吉兇必;知之以守篤者,雖窮必通?!彼未且讓W研究的繁榮時期,各家各派的易學都致力發(fā)揮《周易》安邦定國、經(jīng)世濟民的決策管理思想,強調(diào)《周易》的實踐功能。比如胡瑗稱《周易》為“明體達用”之書。李覯認為,《周易》的主旨在于“急乎天下國家之用”,“君得之以為君,臣得之以為臣”。歐陽修指出:“六經(jīng)皆載圣人之道,而《易》尤明圣人之用。吉兇得失動靜進退,《易》之事也?!背填U指出:“《易》,變易也,隨時變易以從道也?!薄胺擦?,人人有用。圣人自有圣人用,賢人自有賢人用,眾人自有眾人用,學者自有學者用,君有君用,臣有臣用,無所不通?!?strong>楊萬里在《誠齋易傳》中進一步指出,《周易》不僅講“變”,而且講“通變”。“變”是就客觀事物的變化而言,“通變”則是指人們主觀上的應變之方。客觀事物的變化,有得有失,有治有亂,并不盡如人意。圣人為此感到憂慮,從管理的角度研究使現(xiàn)實符合于理想的通變之道,這是作《易》的根本用心所在。這種通變之道能夠啟發(fā)人們的智慧,指導人們的決策?!暗闷涞勒?,蚩可哲,慝可淑,眚可福,??砂?,亂可治,致身圣賢而躋世太和,猶反手也?!?strong>明代的改革家張居正十分推崇《誠齋易傳》。他在政務繁忙、日理萬機之際,仍然抽出時間熱心地研讀,從中汲取決策管理思想,指導自己的改革事業(yè)。他在《答胡劍西太史》的信中談了自己的心得體會。他說:“弟甚喜楊誠齋《易傳》,座中置一帙常玩之。竊以為六經(jīng)所載,無非格言,至圣人涉世妙用,全在此書。”張居正所說的“涉世妙用”,就是楊萬里所說的“通變之道”,也就是《系辭》所說的“開物成務”、“極深研幾”,總的意思都是指蘊含于《周易》中的博大精深的決策管理思想。
由此可以看出,《周易》作為一部決策管理之書的基本性質(zhì)為歷代的易學家所一致認同,其中的思想精髓在以后的歷史進程中不斷得到新的闡釋和發(fā)揮,最終形成了一整套中國式的管理學體系。這個體系不僅擁有一系列決策管理的操作原則,而且提煉出了一套具有普遍意義的管理學基本原理,并發(fā)展出了一種體現(xiàn)著東方智慧的管理哲學。易學管理思想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經(jīng)歷了幾千年歷史的反復錘煉,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智慧,我們應當珍惜這份寶貴遺產(chǎn),發(fā)掘出其中屬于全人類的超越時代的普遍意義,使之在現(xiàn)代社會生活中繼續(xù)指導人們的思想和行動。
原載《周易現(xiàn)代解讀》(華夏出版社2006年)。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