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所有,可轉載不可剽竊!
金匱要略釋義及方解(2)
臟腑經絡先后病脈并治第一(下)
王東海
【原文】師曰:息搖肩者心中堅;息引胸中上氣者咳;息張口短氣者,肺痿吐沫。
【注釋】一呼一吸為息,呼吸搖動兩肩,因呼吸之難而用力的緣故,這是因為胸中有邪氣壅塞;呼吸引動胸中之氣上逆,為咳喘病;呼吸張口有氣少不能續(xù)接的樣子,叫做短氣病;咳嗽吐沫是肺痿病。
【原文】師曰:吸而微數,其病在中焦,實也,當下之即愈;虛者不治。在上焦者,其吸促,在下焦者,其吸遠,此皆難治。呼吸動搖振振者,不治。
【注釋】吸氣微有急促,屬于中焦邪氣實而壅塞(氣機不易下達,呼吸就短促了)、吸氣而不下達而促者,下其邪熱(用調胃承氣湯之類)即愈;若中虛而誤下之,或邪實當下而正虛,不能任下者,皆不治也(正虛不堪猛烈藥下之,而里邪邪實又不能不下)。邪在上焦,壅塞肺氣不能下降,或虛在上焦,肺虛則失下降之能,其吸促而呼平;若邪在下焦,或虛在下焦,與胸肺無關,其吸遠(腎為氣之根,故遠)而呼促,此皆內傷正虛邪實,難治之證;呼吸動搖振振者不治,蓋肺虛則風木無制,不勝之木而反侮所勝之金也(金本克木,金弱木強之際,肝木反侮肺金)。
【原文】師曰:寸口脈動者,因其旺時而動,假令肝旺色青,四時各隨其色。肝色青而反色白,非其時色脈,皆病。
【注釋】寸口概指兩手六部(把脈的地方)而言。色與脈之變動(變化情況),當合(相應、配合)四時五行之所主之氣令,如肝木旺于春,脈當弦,色當青;火旺于夏,脈當洪,色當赤之類,如色應青而反白者,乃克主令之色也,脈當弦而反毛浮,乃克主令之脈也,余臟仿此。
【原文】問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過,何謂也?
師曰: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陽起,少陽之時,陽氣始生,天得溫和。以未得甲子,天因溫和,此為未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溫和,此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而天大寒,此為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溫和如盛夏五、六月時,此為至而太過也。
【注釋】應時(時令)而來之氣(天氣、氣機)為正令之氣,非時而來之氣為邪氣,時有定(恒定不變、常態(tài)固定)而氣無定(變化不定,時間上或前或后),前之至字言時,后之至字言氣。每歲冬至后,得甲子日之子時,少陽之氣始生,天漸溫和,此應時而來之氣;若未得甲子(未到這一時刻),天已溫和,此時(時令)未至而氣已至(氣機比時令先出現);已得甲子而天未溫和,此時至而氣未至;已得甲子而天氣大寒,此時至而氣(原氣、前一年的末之氣)不去;已得甲子而天氣大熱,此至而太過,太過者,為淫邪,能乘所勝而侮其所不勝,不及者則所不勝反侮所勝,皆邪氣也(適時而來的,就是正氣。反之成邪氣)。
【原文】師曰:病人脈浮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后,其病在里。腰痛背強不能行,必短氣而極也。
【注釋】脈以浮沉分表里,當知亦有陰陽之部位而分表里,前與后是指關(寸關尺的“關”)前與關后而言,關前為陽,關后為陰,陽主表,陰主里,若脈浮在關前,病在表,主腰病背強不能行;脈浮在關后(陰、里的部位),病在里,為陰邪自下而上干陽位,必短氣而極也(呼吸非常短促)。
【原文】問曰:經云:厥陽獨行,何謂也?師曰:此為有陽無陰,故稱厥陽。
【注釋】厥者,盡也,厥陽者,盡陽(盡是陽)而無陰以相偕而獨行,故謂有陽無陰。
【原文】問曰:寸脈沉大而滑,沉則為實,滑則為氣,實氣相搏,血氣入臟即死,入腑即愈,此為卒厥,何謂也?
師曰:唇口青,身冷,為入臟即死;如身和,汗自出,為入腑即愈。
【注釋】原按,“寸脈沉大而滑,沉則為實,滑則為氣,實氣相搏”之十八字,文理不順,衍文也。血氣入臟之血字,當是厥字,始與卒厥(突然昏倒)相合。厥氣乃偏陽偏陰而濁穢之癘氣,多由口鼻而入為卒厥。如唇青者,脾開竅于口,唇為足陽明胃經所絡,青為肝木之色,既成卒厥,生氣已微,脾胃更受克制而加身冷,獨陰無陽,此為邪氣深入臟之死證;若唇不青,身和汗出,為邪漸解而正漸復,為邪未深入于臟,但入于腑之輕邪而為愈。
【原文】問曰:脈脫入臟即死,入腑即愈,何謂也?
師曰:非為一病,百病皆然。譬如浸淫瘡,從口流向四肢者可治,從四肢流來入口者不可治,病在外者可治,入里即死。
【注釋】上條以卒厥之閉證而邪實者言,此條因正虛之人而病卒厥則脈脫絕而言。但脈脫有二者之不同,一者,外邪卒中,壅塞氣機之流行,則脈脫絕,在入臟入腑之見證與上之卒厥同,更有濁穢之邪由口鼻而入,直犯中道(食道、胃腸),大吐大瀉大汗而身冷脈脫,治之而汗不止,吐瀉不休。唇青身冷為入臟,若汗斂而吐瀉止,為入腑,師更以浸淫瘡為喻,以推百病之安危。
【原文】問曰:陽病十八,何謂也?
師曰:頭痛、項、腰、脊、臂、腳掣痛。
陰病十八,何謂也?
師曰:咳上氣、喘、噦、咽、腸鳴、脹滿、心痛、拘急。
五臟病各有十八,合為九十病,人又有六微,微有十八病,合為一百八病。五勞、七傷、六極、婦人三十六病,不在其中。
清邪居上,濁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槃飪之邪,從口入者,宿食也。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風中于前,寒中于暮,濕傷于下,霧傷于上;風令脈浮,寒令脈急,霧傷皮腠,濕流關節(jié),食傷脾胃,極寒傷經,極熱傷絡。
【注釋】體外之病為陽病,體內為陰病,自陽病十八至一百八病,諸無稽考。五勞,五臟之勞也;七傷者,七情之傷也;六極者,勞損久,則氣血骨肉筋精虛極也;婦人三十六病,《金匱淺注》載之。大邪者,來時猛烈,即令治之而邪立解,故云中表(大邪初襲,人立刻就治,邪未深傳);小邪感而不覺,縱有痛楚,不甚,人多忽略,漫延入里;槃飪(用餐時)由飲食所致之邪而為宿食停滯;五邪乃五氣之邪,風為陽,中于午前;寒為陰,中于暮;濕由地生,其氣重濁,故傷于下;霧性輕浮,故傷于上;風體輕揚而脈浮,寒性凜冽收引而勁急,霧輕浮而傷皮毛,濕性沉著而流關節(jié),飲食不節(jié),則傷脾胃,極寒束縛經脈,收引而拘攣,極熱則絡脈弛張而緩縱。
【原文】問曰:病有急當救里救表者,何謂也?
師曰:病,醫(yī)下之,續(xù)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當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也。
【注釋】此條詳《傷寒論》太陰篇,不復注。
【原文】夫痼疾加以卒病,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病。
【注釋】痼病,舊病也;卒病,新病也。痼病非旦夕可愈,治可容緩;新病可愈于旦夕,緩則恐邪內入,治當從急也。
【原文】五臟病各有所得者愈,五臟病各有所惡,各隨其所不喜者為病。病者素不應食而反暴思之,必發(fā)熱。
【注釋】(?。└饔兴谜哂?,有得時(天時、時令、時刻)而愈,有得七情之所勝而愈者。五臟病,各愈于其子主氣之時。如肝病愈于夏,腎病愈于春,因子為母制其所勝(子助母、對付母的敵人)也。傷寒六經各得時而愈者。又有情志所勝者,如喜勝憂,怒勝思;所惡而為病者,即肝惡風,心惡熱,脾惡濕,肺惡寒,腎惡燥,在心肝脾皆惡本臟之氣,唯肺惡子氣,腎惡母氣。肝屬木,木之氣,風,肝主筋,風盛則掉眩(眩暈頭搖或肢體震顫)、瘛疭(抽搐、抽風)之病作也;心屬火,火之氣熱,熱盛則狂越作也;脾屬土,土之氣濕,濕盛則腫脹、飧瀉作也;肺屬金,寒盛則收引而喘咳作也;腎屬水,水盛則壅塞氣機,則正液不行而腎燥也。凡病中不應食之物而暴食之,必協(協同)病邪而發(fā)熱也。
【原文】凡病在臟欲攻之,當隨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與豬苓湯。
【注釋】原按,如渴者之下,當有小便不利四字,否則不可與豬苓湯。凡病在臟有可攻之證者,當隨其所得何邪、在氣在血、寒熱虛實、輕重緩急、在上在下切合病情而攻之。
交流討論請加作者微信:w15973406013
本公眾號歷史消息查閱方法: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