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今天介紹7味止癢藥。
癢是皮膚病最常見的癥狀之一,中醫(yī)對癢的認識多從其發(fā)生的機制去認識,一般可分為風癢、濕癢、血虛癢、熱癢、蟲癢等5種。
中藥中沒有專門的止癢藥,對于癢是根據(jù)其性質(zhì)辨證施治。
如急性蕁麻疹的癢,多屬風癢,治療則宜祛風止癢,遇熱加重多屬風熱,治宜清熱祛風或涼血祛風,遇冷加重多屬風寒,治宜祛風散寒;
皮膚濕爛滲出的癢多屬濕癢,治療則宜除濕止癢;
老年人瘙癢及部分神經(jīng)性皮炎的瘙癢多屬血虛癢,治療宜養(yǎng)血潤膚止癢;
熱癢除了風熱外,多數(shù)屬毒熱引起,故治療重在清熱解毒。
另外一些感染性疾病及寄生性疾病如疥瘡、皮膚癬菌病等均屬蟲癢,治療重在殺蟲。
下面介紹一類祛風除濕止癢藥物。
荊芥,亦名假蘇、四棱桿蒿,性味辛溫,入肺、肝經(jīng)。功能祛風解表,理血,可祛皮里膜外之風,以疏散在表之風邪為主。荊芥穗效用更強,為血中之風藥,可清血中風熱,炒黑可止血。
一般用量3~10g,皮膚科取其祛風解表之功效,可作止癢之用。
配防風能入肌膚,宣散風邪,止癢之效更強,常用于治療急性蕁麻疹,皮膚瘙癢癥等;
配金銀花、土茯苓各等份研細末,再加熟地黃熬膏為丸,梧桐子大,每日早晚服—百粒,茶水送下,可治療疥瘡(《本草匯言》)。
皮科還取其炒黑能止血的效果,常用以治療一些出血性皮膚病如皮膚紫斑、過敏性紫癜等。
亦有報道用荊芥穗30g,研細裝紗布袋內(nèi),直接揉搓皮膚瘙癢,有止癢療效。
據(jù)現(xiàn)代科學研究本品含揮發(fā)油1.8%,油中主要成分是右旋薄荷酮和消旋薄荷酮,能促進汗腺分泌和皮膚血液循環(huán)。
方劑選用《醫(yī)宗金鑒》中之荊防敗毒散:荊芥、防風、羌活、獨活、薄荷等,能祛風止癢、清熱解表、消瘡腫,可治療蕁麻疹、癤等多種皮膚病。
防風,亦名銅蕓、茴蕓、屏風,又名山芹菜、白毛草,性味辛甘溫,入膀胱、肺、脾經(jīng)。功能祛風解表勝濕,為風藥中之潤劑,可通治一切風邪,祛風之力強于荊芥,能入骨肉,善搜筋骨之風,故諸風之證皆可配用,一般用量3~10g。
皮膚科取其祛風勝濕之功,可達止癢止痛之效。
配蟬蛻、豬牙皂、天麻,用荊芥水送下,可治風、疥、癬、瘡、皮膚瘙癢、蕁麻疹等瘙癢性皮膚??;配黃芪、白術可治自汗,預防蕁麻疹;配蘇葉、麻黃可祛寒風,用于寒冷性蕁麻疹;配黃芩、黃連、桑葉可祛風熱,用于風熱性蕁麻疹
配羌活、白芷可祛上半身之風,用于頭面部濕疹、皮炎等癥;配獨活可祛下半身之風,用于下肢濕疹、皮炎;
配當歸、牡丹皮可祛血風,用于玫瑰糠疹、多形紅斑。
據(jù)現(xiàn)代科學研究本品含酚類物質(zhì)、甘露醇、有機酸、多糖類,有解熱發(fā)汗作用,能促進汗腺分泌和皮膚血循環(huán)。
方劑選用《宣明方論》中之防風通圣丸:防風、荊芥、麻黃、薄荷、大黃、梔子、石膏等,能祛風止癢,通里解表,治療瘙癢性皮膚病。
羌活,亦名羌青、羌滑,性味辛苦溫,入膀胱、腎經(jīng)。功能祛風勝濕,散表寒,并可通暢血脈,托里排膿,破潰生肌,可治由風寒濕引起的皮膚瘙癢、疼痛、風水浮腫及癰疽瘡毒不潰等,一般用量3~10g。
皮科臨床配防風、荊芥可治蕁麻疹、皮膚瘙癢癥;配赤芍、金銀花、蒲公英可治癤癰等感染性皮膚??;
配獨活、蒼術、雞血藤等可治銀屑病關節(jié)炎;配當歸、白芍、菟絲子、天麻等可治療脫發(fā)、頭癢等癥。
現(xiàn)代科學研究,本品含揮發(fā)油對淺部真菌有抑制作用。
方劑選用《醫(yī)宗金鑒》中之神應養(yǎng)真丹:羌活、當歸、菟絲子、白芍、天麻、川芎、木瓜、熟地黃,可治毛發(fā)干枯、頭皮瘙癢、脫發(fā)等癥。
麻黃,亦名龍沙,性味辛苦溫,入肺、膀胱經(jīng),功能發(fā)汗平喘,利水,散風寒,可治風水浮腫,小便不利、風邪頑痹、皮膚不仁、風疹瘙癢等癥,風寒濕邪客于皮毛之間,可使邪從表散,一般用量1~6g。
皮膚科臨床配防風、荊芥、薄荷等可治蕁麻疹、癢疹;配干姜可治寒凝氣滯而引起的手足發(fā)涼,破潰流水,久不收口等癥;配石膏、甘草、杏仁又可治風水引起的皮膚腫脹而有熱象者、由肺氣不宣而引起的皮膚腫脹及過敏性哮喘。
現(xiàn)代科學研究表明,麻黃能使小血管收縮,并有顯著的利尿作用,故可消皮膚水腫。
方劑選用《趙炳南臨床經(jīng)驗集》之麻黃方:麻黃、杏仁、干姜皮、浮萍、白鮮皮、陳皮、牡丹皮、僵蠶、丹參,可開腠理,祛風和血止癢,治療蕁麻疹等有效。
菊花,亦名女花、甘菊,性味甘苦涼,入肺、肝、腎經(jīng),功能疏風散熱,明目解毒,并可平肝益肝。
可分白菊、黃菊、野菊3種:疏散風熱多用黃菊,平肝益肝多用白菊,清熱解毒多用野菊。
皮膚科臨床多用黃菊和野菊,一般用量10g。
配桑葉、防風、薄荷可治一身游風、皮膚瘙癢如急性蕁麻疹、皮膚瘙癢癥;配龍膽、石膏可治目赤面腫如頭面部急性濕疹、過敏性皮炎等;
野菊花配金銀花、蒲公英、赤芍治頭面丹毒、癤腫;配熟地黃、山藥、山茱萸等可治肝腎不足引起的眼、口潰爛生瘡,如白塞綜合征。
據(jù)現(xiàn)代科學研究,本品有消炎殺菌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乙型鏈球菌有抑制作用,1:4的水浸劑對皮膚淺部真菌(皮膚淺部真菌亦稱皮膚表淺真菌包括紅色毛癬菌、絮狀表皮癬菌,石膏樣毛癬菌等)有抑制作用,高濃度的有抗病毒作用,可增強毛細血管抵抗力和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作用。
方劑選用《溫病條辨》中之桑菊飲:桑葉、菊花、薄荷、連翹,可散風清熱解表,治療風熱所引起的瘙癢性皮膚病。
桑葉,性味苦甘寒,入肺、肝,功能祛風清熱,涼血明目,一般用量10g。
皮膚科取其發(fā)散風熱作用,治療由風熱引起的蕁麻疹、濕疹、皮膚瘙癢等疾患。
配白茅根、生地黃可清熱涼血,治療急性皮炎、過敏性紫癜;配防風、荊芥可疏風,加強止癢之效。
浮萍,亦名紫背浮萍,又名紫萍,性味辛寒,入肺經(jīng),以功能祛風、發(fā)汗、行水,可治斑疹不透、皮膚瘙癢、風熱癮疹、皮膚水腫等,一般用量5~10g,鮮者可用30g。
皮膚科臨床取其發(fā)汗透表之功,可將皮里膜外之風透于肌表,而達止癢之效。
常配防風、荊芥治療蕁麻疹;配防己、車前子、茯苓皮可消皮腫,治療急性皮炎、濕疹、血管神經(jīng)性水腫;
配黃芩、赤白芍、熟地黃、當歸、川芎可治血虛瘙癢;配牛蒡子、薄荷可治風熱引起的皮膚瘙癢。
又因浮萍入氣分而又兼清血熱,既善清火,又能導熱下行,故皮膚科亦常用其調(diào)和氣血,如可用浮萍一味制成丸藥治白癜風,每日2次,每次服10g,有一定療效。
古書記載多以浮萍煎水外洗治療汗斑,又以浮萍研為細末,擦面部可消黑斑等。
據(jù)現(xiàn)代科學研究,本品含醋酸鉀、氯化鉀及碘、溴等物質(zhì)及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C等水溶性維生素,并發(fā)現(xiàn)對血管有收縮作用。
方劑選用:浮萍、牛蒡子各10g,薄荷6g,煎湯服下,日服2次,可治皮膚風熱、遍身生癮疹(《養(yǎng)生必用方》)。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