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虎湯類方歌(三首)
白虎湯:
白虎煩渴用石膏,大熱汗出脈浩浩。
知粳甘草四藥足,清氣生津潤枯焦。
白虎加人參湯:
白虎加參氣陰傷,煩渴脈大飲水漿。
汗出過多脈成芤,背微惡寒舌焦黃。
竹葉石膏湯:
竹葉石膏氣陰傷,病后虛羸嘔逆方。
不欲茶飯參草麥,粳葉石膏半夏匡。
承氣湯類方歌(六首)
調(diào)胃承氣湯:
調(diào)胃承氣用大黃,芒硝甘草三藥償,
胃氣不和心煩熱,便燥譫語舌苔黃。
小承氣湯:
小承氣湯樸枳黃,便硬譫語腹脹詳。
識(shí)得燥結(jié)分輕重,脈滑不緊用此方。
大承氣湯:
大承氣湯用硝黃,厚樸枳實(shí)四藥強(qiáng)。
潮熱蒸蒸濈濈汗,腹?jié)M硬痛峻攻良。
麻子仁丸:
麻子仁丸結(jié)果好,大便秘結(jié)津液少。
枳樸大黃瀉胃強(qiáng),麻杏芍藥滋脾約。
蜜煎導(dǎo)方:(方歌見下)
豬膽汁灌方:
蜜煎熟后樣如飴,稍冷搓挺四寸余。
溫納肛門潤腸燥,古法導(dǎo)便嘆詫異。
津虧有熱便不出,豬膽一枚方適宜。
膽汁調(diào)醋灌腸內(nèi),虛家便秘奏效奇。
柴胡湯類方歌(七首)
小柴胡湯:
小柴胡湯解少陽,胸滿脅痛嘔吐詳。
口苦咽干目眩是,柴芩參草棗半姜。
大柴胡湯:
大柴胡湯大黃枳,柴芩姜夏芍棗宜。
少明合病氣火郁,嘔吐口苦心下急。
柴胡加芒硝湯:
小柴加硝兩解方,芒硝后煎入藥良。
日晡潮熱胸脅滿,協(xié)調(diào)胃膽利少陽。
柴胡桂枝湯:
柴胡桂枝雙邊合,善治太少兩經(jīng)疴。
心下支結(jié)關(guān)節(jié)痛,前期肝硬亦能和。
柴胡桂枝干姜湯:
柴胡桂姜痛脅背,大便不實(shí)尿欠利。
陽邪向陰氣化衰,柴芩姜桂草粉蠣。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柴加龍牡桂丹鉛,大黃茯苓記要諳。
扣除甘草鉛要裹,胸滿煩驚小便難。
四逆散:
柴芍枳草四逆散,肝郁氣結(jié)肢不暖。
脈沉而弦胸脅痛,隨證治療須加減。
芍藥當(dāng)歸湯類方歌(四首)
芍藥甘草湯:
芍藥甘草兩藥投,筋攣拘急足趾抽。
苦甘化陰利血統(tǒng),滋陰柔肝效立瘳。
芍藥甘草附子湯:
芍藥甘草附子湯,汗后陰陽兩俱傷。
惡寒不熱應(yīng)溫補(bǔ),芍甘和陰附助陽。
當(dāng)歸四逆湯:
當(dāng)歸四逆治厥寒,脈細(xì)欲絕病杰出。
歸芍桂甘棗通細(xì),補(bǔ)血散寒治在肝。
當(dāng)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
當(dāng)歸四逆加萸姜,清酒烹來效始彰。
內(nèi)有久寒厥陰是,藥分五次緩服康。
干姜湯類方歌(三首)
干姜附子湯:
干姜附子治少陰,陽虛煩躁夜則寧。
不嘔不渴無表證,身無大熱脈微沉。
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
干姜芩連與人參,辛開苦降法超群。
四物平行各三兩,諸凡格拒此方珍。
理中丸(湯):
理中白術(shù)與人參,干姜炙草四藥親。
脾陽虛衰寒濕甚,腹?jié)M吐利脈遲沉。
赤石脂湯類方(二首)
赤石脂禹余糧湯:
赤石禹糧兩藥珍,大便滑脫利不禁。
理中不應(yīng)宜此法,澀以固脫是指針。
桃花湯:
桃花石脂米干姜,少陰下利膿血方。
溫固下焦和胃氣,湯末搭配力方彰。
四逆湯類方(九首)
四逆湯:
四逆生附老干姜,炙草將將有專長。
少陰陽虛肢不暖,吐利煩躁欲寐方。
四逆加人參湯:
四逆加參治何為,下利多時(shí)陰亦摧。
四逆扶陽參滋血,更取中州化精微。
茯苓四逆湯:
茯苓四逆少陰虛,心腎陰陽已不支。
補(bǔ)陽生附姜甘草,扶陰參苓兩藥施。
通脈四逆湯:
通脈四逆草附姜,加重劑量另名方。
手足厥逆吐利甚,脈搏不出急回陽。
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
通脈四逆治亡陽,再加膽汁救陰傷。
吐已下斷煩嘔甚,津液枯竭用此湯。
真武湯:
真武名湯鎮(zhèn)水寒,扶陽法中有心傳。
附術(shù)苓芍生姜共,內(nèi)惕心悸小便難。
白通湯:
白通湯治少陰寒,陽虛下利非等閑。
蔥白四莖姜附一,加入膽尿治嘔煩。
白通加豬膽汁湯:
白通湯治少陰寒,陽虛下利非等閑。
蔥白四莖姜附一,加入膽尿治嘔煩。
附子湯:
附子湯治背惡寒,脈沉口和陽氣殘。
參附苓術(shù)芍藥共,更治妊娠腹如扇。
雜方類方歌(十一首)
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
厚樸夏姜參草尋,善治腹脹妙通神。
脾氣不運(yùn)痰氣結(jié),三補(bǔ)七消法超群。
茵陳蒿湯:
茵陳蒿湯治疸黃,陰陽寒熱細(xì)推詳。
陽黃大黃梔子入,陰黃附子與干姜。
豬膚湯:
豬膚斤許用水煎,水煎減半滓須捐。
再投粉蜜熬香服,少陰咽痛利且煩。
桔梗湯:
甘草桔梗治咽痛,消炎解毒妙堪用。
陰中伏熱結(jié)于喉,切忌苦寒投此證。
苦酒湯:
半夏一枚十四開,雞清苦酒攪幾回。
刀環(huán)捧殼煎三沸,咽痛頻吞絕妙哉。
半夏散及湯:
半夏研散或用湯,少陰咽痛效最彰。
半夏桂甘煎少與,微冷慢呷不用忙。
烏梅丸:
烏梅丸治蛔厥證,連柏干姜參歸用。
川椒桂辛與附子,烏梅三百力始勝。
白頭翁湯:
白頭翁湯下利尋,黃連黃柏白頭秦。
識(shí)得欲飲屬內(nèi)熱,下重難通此方珍。
吳茱萸湯:
吳茱萸湯暖胃肝,嘔吐涎水痛在巔。
萸姜人參與大棗,溫中降逆治陰寒。
燒裈散:
近陰襠處剪來燒,研末還須用水調(diào)。
同氣相求療二易,長沙無法不翹翹。
牡蠣澤瀉湯:
牡蠣澤瀉治如何,下肢腫脹病未瘥。
商陸葶藶瀉水結(jié),蜀漆海藻破堅(jiān)邪
編輯:劉一晗;素材:楊來
來源:《新編傷寒論類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