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 正文第二十六天
半夏瀉心湯證
149、傷寒五六日,嘔而發(fā)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①,卻②發(fā)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
【詞語解釋】
①蒸蒸而振:高熱寒戰(zhàn)。蒸蒸,興盛貌,這里形容高熱;振即寒戰(zhàn)。
②卻:然后。
【辨證提要】
辨證要點:心下痞,滿而不痛,惡心嘔吐,腸鳴,下利,納呆,微渴,舌色稍淡,苔白膩或微黃,脈弦細數(shù)。
病機:脾胃升降失常,寒熱錯雜于中。
治法:和中降逆消痞。方用半夏瀉心湯。
湯證辨析:半夏瀉心湯與黃連湯均含有半夏、干姜、黃連、人參、大棗、炙甘草六味藥物,兩方僅一味藥物之差,半夏瀉心湯即黃連湯去桂枝加黃芩而成,但兩方主治病證有別。黃連湯主治寒熱分居,上下相阻,腹中痛,欲嘔吐之證,故重用黃連為主藥,清在上之熱,用桂枝取其宣通上下陰陽之氣。半夏瀉心湯主治寒熱錯雜,痞結心下,以痞滿,嘔逆,腸鳴等為主癥,故姜夏芩連并用,重在解寒熱互結之勢。從藥物組成分析,兩方均屬辛開苦降甘補,寒溫并用之法,但黃連湯側重于辛開,半夏瀉心湯則偏于苦降。黃連湯晝三夜二服,意在少量頻服,使藥性持久,交通陰陽,調理脾胃。半夏瀉心湯要求“去滓再煎”,意在使寒熱藥性和合,以利于調中和胃。
編輯:劉一晗;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