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場換子》一劇事見傳奇小說《薛家將反唐全傳》第十六回,又名《換金斗》。劇寫薛丁山之子薛剛元宵節(jié)酒醉出府觀燈,毆傷張?zhí)煊?、天佐弟兄并驚嚇了太子后逃出京城,武后傳旨將薛門一家三百余口斬首。徐責力后人徐策不忍薛氏絕后,與妻商定舍子救孤,乘法場祭奠之時,以己子金斗暗中調換薛猛之子薛蛟,攜歸撫養(yǎng)。
該劇只有兩場,劇情也不復雜,卻有極高的藝術價值,特點就在于徐策唱的兩大段(實為三小段)格局的[反二黃]。這本是一出傳統老戲,當年時慧寶、賈麗川、陳彥衡、貫大元、言菊朋以及富連成社的學生都擅唱此劇,戲路也基本一致。后經余叔巖精心設計,終成為余派的代表劇目之一。
然而筆者在“文革”前就讀于中國戲校時曾聽老師們說過:《法場換子》雖是余派各劇,但余叔巖本人并未演出過。幾十年來這個問題一直縈繞在腦中;既然余叔巖生前沒有演過那么又如何稱是余派的名劇呢?1920年百代公司為叔巖錄制的13面唱片中不是就有“恨薛剛小奴才不如禽獸”這段[二黃三眼]嗎?因編輯《京劇流派劇目集成》在余叔巖卷中收《法場換子》一劇,為弄清此劇的承傳關系,我走訪了京劇研究家,余叔巖藝術研究會會長劉曾復先生。
劉增復
曾復先生腹司淵博,虛懷若谷,經他一席話使我茅寒頓開,知道了事情的原委。曾復先生說:百代公司給余先生灌的那段[二黃二眼],余完全宗的是老譚,彼時叔巖31歲,正搭楊小樓的中興社,與楊小樓、錢金福聯袂唱《定軍山》、《陽平關》、《連營寨》、《八大錘》等譚(鑫培)派戲的時期。
余叔巖喜歡徐策這個角色,他在嗓敗不能登臺時曾認真觀摩過老譚的演出。1909年夏,“雙國孝”(慈禧、光緒雙亡)結束,余叔巖在丹桂園、慶樂園、慶升園、中和園等觀摩老譚的《法場換子》《戰(zhàn)長沙》《碰碑》《空城計》《石朱砂痣》《賣馬》《捉放》《斬子》《戰(zhàn)太平》……凡是老譚演出必到。叔巖成名后就更想唱這出《法場換子》了。于是托人找本子。曾復先生說叔巖找本子當中還有點曲折,他先托人找陳彥衡要本子。
陳彥衡是研究譚派聲腔的專家,與叔巖的岳父陳德霖交厚,老夫子曾帶叔巖去陳彥衡家學過《托兆碰碑》、《瓊林宴》、《失空斬》這三出戲的唱腔。不想這次彥衡卻放出話來:學戲得一百塊大洋。叔巖覺得很沒面子,聽說城北有位李吉甫老先生手中有本子,于是便用《焚綿山》的本子換來了《法場換子》的本子,并決心將這出戲搞成精品,留傳后世。為強化唱腔,他跟岳父學了唱功極重的青衣戲《祭塔》,并將其中的一些唱腔加以演變,用到了《換子》中,如[反二黃,慢板]“可憐他撇下十月懷胎”中的“十月懷胎”就是借薦了《祭塔》中“苦修煉自有出頭”中“出頭”兩字的旋律。
為這出《法場換子》余叔巖可謂嘔心瀝血,直到他自己身旁的人滿意為止。但是他的健康狀況與日俱下,因尿血而氣盡力衰,難以駕馭這繁難的唱腔而未能登臺演出。
值得慶幸的是余叔巖把這出《法場換子》親傳給了四個人。
第一位是孟小冬。這也是孟小冬跟叔巖學的最后一出戲,她曾表示要在老師60大壽時露演此劇,不幸的是叔巖在53歲便駕鶴西去,故小冬終生不唱此劇。
孟小冬
第二位是李適可。李適可學此戲時曾向叔巖承諾“你在時,我不教不唱”。叔巖去世后,有位票界的屠質甫(戲曲音樂家屠楚材之弟)先生跟李適可學了這出余派戲,后他又傳給了夏山村主(韓慎先),再傳給了王世續(xù)和楊寶森。王世續(xù)傳給了杜鵬。
第三位是張伯駒。張氏自31歲始從余叔巖學戲,包括《法場換子》計四十五出之多。
第四位是竇已鸞。竇氏也是票友,其兄竇公穎(時任北平警察局長)是余叔巖的結義兄弟。竇氏每學完戲回到家就又教給其妻兄劉曾復,劉曾復又將此戲傳給了歷慧蘭,陳大濩和張文涓;張文涓傳給了王佩瑜。
余叔巖的這出《法場換子》之所以受到內外行的青睞,一是唱腔有極高的欣賞價值,那段40多句的[反調]通過節(jié)奏的變換,旋律的起伏把徐策對薛氏同情、批評、贊揚、指責的復雜心情淋漓盡致的表達了出來。二是戲的主題是揚忠貶奸,符合中華民族的道德審美觀念?!俺袀鳌倍衷诰﹦〗绫妒苤匾?,我們提倡的是要承傳如《法場換子》這種有價值的好戲,不能“凡是老戲就都是好的”,丟掉好的是敗家子,但承傳也要有選擇呀!
張文涓 法場換子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