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建城的歷史上,明朝的開國大將——徐達的功績是不應被忽略的。
徐達(公元1332-1385),字天德,安徽濠州(今安徽鳳陽縣)人,農(nóng)民出身,少年有大志,20歲時即跟隨朱元璋起兵反元。至正十三年,朱元璋率24人南略定遠、攻滁州、取和州,21歲的徐達即為朱元璋所倚重。此后,徐達屢建戰(zhàn)功,成為朱元璋麾下的大將軍。
公元1367年,征虜大將軍徐達以常遇春為副將,率師25萬人北取中原,占領(lǐng)了山東、河南等地。1368年,朱元璋稱帝,以36歲的徐達為右丞相、太子少傅。當年八月,徐達和常遇春的軍隊大敗元軍于河西務,進而攻克通州。元順帝聞訊,攜帶后妃、太子逃離大都城。徐達陳兵齊化門(今朝陽門)外,指揮軍士填壕登城,攻克了大都,俘獲了元朝監(jiān)國淮王帖木兒不花、左丞相慶童等人。除了不肯投降的元朝官員之外,徐達“其余不戮一人”,“吏民安居,市不易肆”。元朝的大都城從此改為明朝的北平府。此段記載見于《明史·徐達傳》。
如今北京城東北方向、朝陽區(qū)境內(nèi),有個地名叫“將臺”,是朝陽區(qū)的一個鄉(xiāng)。據(jù)《帝京景物略》記載,這個地名即與徐達有關(guān):“洪武元年閏七月,左丞相徐達師至通州,距城三十里,筑臺駐軍。翌日天霧,設伏戰(zhàn),擒其梁王孛羅等。元主聞報,夜開健德門,北如上都。”
兩段史料的記載略有出入,但大體是一致的。
洪武二年九月,徐達加筑城墻、改變了故元都城的格局,“縮其城之北五里,廢東西之北光熙、肅清之門”。(《寰宇通志》)將大都城的北城墻從現(xiàn)在的祁家豁子一線,移到了今天的北二環(huán)一線,并將安貞門改叫安定門、健德門改為德勝門。(《明太祖實錄》)這個格局歷經(jīng)明清兩代,直至新中國成立后城墻被徹底拆除。
北平稍稍安定之后,徐達即奉命進軍山西。四年以后,改封為魏國公的徐達第二次率軍進駐北平。據(jù)史料載,在駐扎北平的一年多時間里,徐達一邊操練軍馬,一邊做了幾件大事。一、加固城池修筑城垣;二、將留在城內(nèi)的沙漠遺民遷至城外屯田;三、徙山后軍民實諸衛(wèi)府,置二百五十四屯,墾田一千三百余頃。所謂山后,即指太行山北端、軍都山以北地區(qū),相當于今山西、河北兩省內(nèi)外長城之間的地區(qū)。由此可見,明朝大規(guī)模向今天的北京地區(qū)移民,始自徐達。這二百五十四屯,分布在今北京城近郊區(qū)的朝陽、海淀、豐臺、昌平、順義、房山、大興、通州,還有今河北的三河、固安及天津的薊縣、武清。
徐達的移民屯田之舉,為北京地區(qū)后來的經(jīng)濟發(fā)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此外,徐達還命人丈量了元皇城和金中都舊城址,為我們今天研究北京建城史留下了寶貴的資料。
徐達死后被追封為中山王。他的后人一被封為成國公,一被封為定國公。成國公府在南京,定國公府在北京。德勝門內(nèi)今有“定阜街”,即定國公府所在之地。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