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的某天,浙江省臺州市黃巖區(qū)嶼頭鄉(xiāng)前礁村的一位村民在建造房子的過程中,挖著地基的時候發(fā)生了意外,挖出了一座歷史久遠的古墓,這位村民的表現(xiàn)很好,直接將具體的情況上報了當?shù)厮鶎俨┪镳^,而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也及時的將古墓的訊息上達了上一級的浙江省文物保護部門。
不出幾天時間,一支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組織的考古隊馬不停蹄的趕到了現(xiàn)場,對古墓現(xiàn)場進行深入的勘探并且及時的對古墓以及古墓中的文物進行了保護。考古專家對古墓進行了勘探,此乃是南宋古墓,專家們依據(jù)墓碑的銘文得到了墓碑主人的信息,他就是距今800年的南宋趙伯澐。
專家們在翻閱了大量的書籍之后,在一本名為《黃巖西橋趙氏宗譜》中發(fā)現(xiàn),墓主人的身份很高貴,是宋太祖的第七世孫子,曾經(jīng)做過黃巖縣縣丞。據(jù)史料記載,趙伯澐為官十分廉明,得到了黃巖縣百姓的擁護與愛戴??脊艑<覀儚哪寡ㄖ型诰虺隽艘粋€表面光滑的柏木棺材,朱紅色的油漆顏色鮮亮且醒目,就好像是剛剛才刷的漆。鄭嘉勉先生身為考古隊的領頭人,是具有著十分豐富的考古經(jīng)驗,依據(jù)他以往的經(jīng)驗,由于臺州的地理位置處于江南地區(qū),而江南地區(qū)雨水充沛,地下的水位都比較高。
雖然古墓在之前被保護的很好,但是地下水還是有可能會通過木頭的紋理進入到棺材里,所以專家決定對棺材進行打孔以放掉棺材里的水份。事實證明專家的決策十分的正確,在鉆了三個小孔后,大量的水從棺材里涌了出來。一開始大量的黑水冒出來,漸漸地變成變成了小水流緩緩流出,就這樣流了一夜,棺材里的水被完全了排了出來。由于專家組考慮到當時的氣候以及古墓周遭濕熱的環(huán)境,再加上圍觀的百姓居多,出于對文物的保護,考古隊決定把棺槨運回博物館再進行揭蓋清理。
2016年5月5日下午12點,考古隊正在小心翼翼的將棺材搬進黃巖博物館時,中國絲綢博物館的專家團隊剛好來到了博物館。他們二話不說,馬上要求考古隊停止搬運,并要求他們在寬敞并且空氣流通性地方搭建一個竹棚子來安置棺材。之所以這樣安置,是因為這個棺木已經(jīng)800多年,棺材里的文物有可能隨著腐蝕程度產(chǎn)生有害氣體,或者是為了保護墓主人以及棺材里的文物,可能會在棺材中放滿水銀,基于工作人員的人身安全,放在戶外處理更為安全。由于當時排水已經(jīng)在棺木上打孔,進入的空氣有可能已經(jīng)開始腐蝕其中的文物,專家們立即對文物進行了清理與保護。晚上8點左右,考古隊開始進行揭棺。但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棺材沒有一絲縫隙。棺材都是先做好主棺,將人安置在其中再蓋棺板進行土葬的。但是這個棺材卻沒有任何的縫隙。
在考古人員一次次的查看中,用一個放大鏡在一處不起眼的地方發(fā)現(xiàn)了一個可以忽略不計的凹痕,專家組在考量后一致認為這便是棺蓋與棺材的連接之處。這副棺材采用的是百年柏樹的樹干做成的,且用卯榫來結(jié)合棺蓋與棺身,以此來達到嚴絲合縫的目的。再加上后期又再髹上紅漆,遮蓋了可能出現(xiàn)的縫隙,至此才隱藏了棺次的縫隙。一直到了12點,棺蓋終于打開了,由于棺材里布滿了密密麻麻的水銀,所以專家們決定就這樣打開棺蓋,揮發(fā)水銀后再進行文物清理。
5月6日,水銀已經(jīng)全部揮發(fā),考古隊及時對的文物進行了清理。由于內(nèi)部都是絲織品,他們采取了應急措施,把這些絲織品,一件件的取出來,并清洗干凈,藥水殺菌,最后進行脫水、低溫保存。由于因為絲綢的主要是由蛋白質(zhì)組成,是世界上最難保存下來的文物,一不小心就會發(fā)生氧化反應化為塵泥,而無法保存下來。這一次可以保存這些絲綢品,是因為這個棺材的獨特的密封設置使它與外界的空氣隔絕,而之前棺材里的水又對絲綢起到了保護的作用。可是絲綢離開了密封的環(huán)境,就十分容易發(fā)霉破損,于是,5月6日這一整天,專家團隊通力合作,迅速的把絲織品清理并保護了起來。13個小時的艱苦奮戰(zhàn),考古專家們終于把這些絲綢制品妥善有效的保護了起來,后來得到了國家文物局的通報表揚。
這一次挖掘一共清理出了77件趙伯澐平日所穿的絲綢衣服,而且每一件都保存完好,因為存世稀少所以極為珍貴,堪稱國寶!這批絲綢制品分別有衣、褲、襪、鞋、帽等服飾,有綾、羅、綢、緞及絹、紗、刺繡等品類,它上面所織造的花紋極為精美,反映了宋朝先進的紡織技術(shù)水平。這次從趙伯澐墓中所清理出來的絲綢,雖然不是全國出土數(shù)量最多的,但卻是中國國內(nèi)首次發(fā)現(xiàn)宋太祖趙匡胤子孫后代宗室成套的服飾,具有極其重要的學術(shù)研究價值。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