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
中國特有的具有藝術價值的印章鐫刻。因古代印章多以篆書入印而得名 。后傳入日本等國 。秦以前印章稱鉨(同璽)。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規(guī)定皇帝用璽,一般人的印章稱印。漢代皇帝、皇后、諸王等所用印章稱璽。官印、私印又出現(xiàn)章、印章和印信等名稱。唐代稱寶。宋元時,又有記、朱記、圖章、戳子等名稱,并從此將印章作為藝術品來欣賞、創(chuàng)作。從六朝開始,印章用朱色印泥鈐蓋在紙上,鐫刻成凸狀的印文,稱陽文或朱文;凹狀印文稱陰文或白文。
印章材料有銅、金、銀、鐵等,明清多用葉蠟石,青田石中的凍石,壽山石中的田黃、田白,昌化石中的雞血石等。構成篆刻藝術的主要條件為篆法、章法和刀法。印章文字主要用篆書。宋元前大篆、繆篆、鳥蟲書均入印,后多用小篆,另有將篆書筆畫折疊均勻,填滿印面,稱九疊篆。近代亦用隸、草、楷書入印。篆刻要求書法藝術的修養(yǎng),所謂刀中見筆。
圖片來源:網(wǎng)絡
長按下方二維碼 關注“永平科普”
(關注大理永平微信公眾號:yongpingkepu)
(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
正在瀏覽此文章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