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美術報》第022期 書法 17
陶
印
古老印材的當代表達
曾點
謝稚柳曾有言:“印章符信蓋昉自春秋之世而極盛于秦、漢,積以歲月,遂成專門之學。元吾丘衍撰《學古編》一書,此即印學專著之濫觴。王冕、文彭輩,以葉臘石科之青田、壽山諸石章引進印壇,遂開士人自篆自鐫方便法門。自此,數(shù)百年來,無計印人發(fā)歡喜愿,了金石癖,好古敏求,搜羅古印,耕石不倦?!庇纱擞^,印章篆刻發(fā)源已久,上可推至紀事、信押之用的春秋秦漢,而后得益于石材的運用,使得文人擁有了相對便利的篆刻媒材,遂興盛起來,明清流派紛呈,至今仍發(fā)揮著其獨特的藝術魅力。
◥ 韓天雍、劉茜 陶印(釋文:夏) 宜興陶土 6.3cm×9.2cm×12.5cm
然而,篆刻藝術在受到廣泛青睞的同時也為其從事者帶來挑戰(zhàn)。已有篆刻家認為,我們正面臨著一個創(chuàng)作上的集體困境——對傳統(tǒng)文化修養(yǎng)的普遍貧乏束縛著我們深入傳統(tǒng)藝術,更遑論將其進行現(xiàn)代性轉換。但是,時代所帶來不僅是挑戰(zhàn),還有更多便利和新的視角。這首先就表現(xiàn)在材料的再發(fā)掘上。
◥ 韓天雍、劉茜 陶?。ㄡ屛模寒嬥l(xiāng)) 宜興陶土、高嶺土 8cm×8.5cm×18cm
以往的印學史,著重于對印譜傳拓所展現(xiàn)出的風格敘述。而受近現(xiàn)代書法史研究的啟發(fā)和當代研究技術的進步,對于印章的學術梳理呈現(xiàn)出更為多元和全面的表現(xiàn)。于是,我們可以在考究前人印風的精妙之余,對材質和形制有了更多的關注。鑒于此,近年來,陶作為除石材以外的有史可依的材料之一,為很多篆刻家所青睞。究其原因,大致在于石材所具有的局限性和陶作為文化載體所具有的價值兩個方面。
◥ 韓天雍、劉茜 陶?。ㄡ屛模喉n天雍) 宜興陶土、高嶺土 5.5cm×5.5cm×15cm
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篆刻院研究員劉彥湖認為古典印學傳統(tǒng)是戰(zhàn)國秦漢、魏晉六朝、隋唐宋元的官私璽印,其材質是以青銅為主,是屬“金”的;而文人篆刻傳統(tǒng)是借用“石”材,由金到石,這里存在著一定的問題,他認為,“文人流派篆刻,無論從最初的‘印宗秦漢’,還是后來的‘印外求印’,都是指向上述的這個古典印學傳統(tǒng)……雖然印學可籠而統(tǒng)之稱為金石,篆刻家們也很強調所謂的‘金石之氣’。但是以石擬金,終歸不能彌綸金與石二者在材質上所呈現(xiàn)出的不同品性、質感、氣息與味道。這是幾百年來各流派篆刻家們很明顯的一種局限,但是不為人們所自覺?!?/p>
◥ 韓天雍、劉茜 陶?。ㄡ屛模鹤瘑柕溃?宜興陶土 8.3cm×9.2cm×14cm
陶作為印材,不論從技法的多樣性表現(xiàn)上,還是材料本身能夠達到的體量而言,都較石材具有優(yōu)勢,這或許為今人的創(chuàng)作打開一個思路。早在新石器時代,人類就已經(jīng)掌握了改變泥土性質和燒制陶器的技巧。而其悠久的歷史及作為母范的功用,從一開始仿佛就和古璽、秦漢印之間建立起了緊密聯(lián)系,這也成為當今印人選擇的原因之一。中國美術學院教授、西泠印社成員韓天雍在陶印上多有探索,他認為借助陶印,能夠更好的契合自己“既雕既啄,復歸于樸”的藝術追求。中國美術學院陶藝系副教授劉茜亦從陶印的材料制作角度談道:“我想用自己的思考和方式擊碎傳統(tǒng)石材印章內核中最堅硬的部分,讓陶材料釋放出的柔軟、抒情、多變的泥性。”她希望通過自己對印材的制作使更多藝術家來關注材料美學領域,“搭建起傳統(tǒng)美學與當代美學博弈的橋梁”。這便將陶印的內容擴展到當代陶藝創(chuàng)作和陶印制作的層面上去,體現(xiàn)出當代藝術創(chuàng)作中跨門類跨領域的特點,不失為今人對篆刻藝術的一種挖掘和探索?!?/p>
◆弘揚中國美術精神 彰顯中國美術氣派
◆關注美術前沿熱點 報道中外美術新聞
主管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
主辦單位:中國國家畫院
國內統(tǒng)一刊號:CN11-0292
國內郵發(fā)代號:1-171
海外發(fā)行代號:C9257 官方微信:izgmsb
聯(lián)系我們:zgmsbvip@163.com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