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赤散
編輯詞條B 添加義項 ?
導赤散是清心利水養(yǎng)陰的中成藥,應用廣泛,由于劑量小,也相對適宜小兒服用。本方證乃心經(jīng)熱盛或移于小腸所致。心火循經(jīng)上炎,而見心胸煩熱、面赤、口舌生瘡;火熱內(nèi)灼,陰液被耗,故見口渴、意欲飲冷等等癥狀。
基本信息
藥品名稱
導赤散
別名
導赤湯
是否處方藥
非處方藥
主要適用癥
上火,清心利水養(yǎng)陰
藥品類型
清熱劑-清臟腑熱
種類
中藥
目錄1
方名2
出處3
異名4
分類5
組成6
功用7
主治8
用法9
禁忌10
方歌11
方論12
方解13
化裁14
附方15
附注16
文獻17
各家論述18
其他折疊編輯本段方名
導赤散
折疊編輯本段出處
《小兒藥證直訣》
折疊編輯本段異名
導赤湯(《外科證治全書》卷五)。
折疊編輯本段分類
清熱劑-清臟腑熱
折疊編輯本段組成
生地黃(6克) 木通(6克) 生甘草梢(6克)
竹葉(6克)
【方組趣味記憶】 草地通竹。 解:草(生甘草梢),地(生地黃),通(木通),竹(竹葉)。
折疊編輯本段功用
清心利水養(yǎng)陰。
折疊編輯本段主治
心經(jīng)火熱證。心胸煩熱,口渴面赤,意欲飲冷,以及
口舌生瘡;或心熱移于小腸,小便赤澀刺痛,舌紅,脈數(shù)。(本方常用于
口腔炎、鵝口瘡、小兒夜啼等屬心經(jīng)有熱者;急性泌尿系感染屬下焦?jié)駸嵴?,亦可加減治之。)
亦可用治腋下汗出癥(左腋下汗出較多).
折疊編輯本段用法
上藥為末,每服三錢(9克),水一盞,入竹葉同煎至五分,食后溫服(現(xiàn)代用法: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情增減)。
折疊編輯本段禁忌
方中木通苦寒,
生地陰柔寒涼,故
脾胃虛弱者慎用。
折疊編輯本段方歌
1.導赤生地與木通,草梢竹葉四般功;
口糜淋痛小腸火,引熱同歸小便中。
2.導赤木通生地黃,草梢煎加竹葉嘗。
清心利水又養(yǎng)陰,心經(jīng)火熱移小腸。
折疊編輯本段方論
方中生地黃清熱涼血,兼能養(yǎng)陰;木通、竹葉清心降火,利水通淋;生甘草和胃清熱,通淋止痛。諸藥相合,既能清熱涼血,而又利水通淋。由于利水與益陰并重,所以利水而不傷陰。
折疊編輯本段方解
該方證乃心經(jīng)熱盛或移于小腸所致。心火 循經(jīng)上炎,而見 心胸煩熱、面赤、口舌生瘡;火熱內(nèi)灼,陰液被耗,故見口渴、意欲飲冷;心與小腸相表里,心熱下移小腸,泌別失職,乃見小便赤澀刺痛;舌紅、脈數(shù),均為內(nèi)熱之象。心火上炎而又陰液不足,故治法不宜苦寒直折,而宜清心與養(yǎng)陰兼顧,利水以導熱下行,使蘊熱從小便而泄。方中生地甘寒而潤,入心腎經(jīng),涼血滋陰以制心火;木通苦寒,入心與小腸經(jīng),上清心經(jīng)之火,下導小腸之熱,兩藥相配,滋陰制火而不戀邪,利水通淋而不傷陰,共為君藥。竹葉甘淡,清心除煩,淡滲利竅,導心火下行,為臣藥。生甘草梢清熱解毒,尚可直達莖中而止痛,并能調(diào)和諸藥,還可防木通、生地之寒涼傷胃,為方中佐使。四藥合用,共收清熱利水養(yǎng)陰之效。
折疊編輯本段化裁
若心火較盛,可加黃連以清心瀉火;心熱移于小腸,小便不通,可加車前子、
赤茯苓以增強清熱利水之功;陰虛較甚,加麥冬增強清心養(yǎng)陰之力;小便淋澀明顯,加扁蓄、瞿麥、滑石之屬,增強利尿通淋之效;出現(xiàn)血淋,可加
白茅根、小薊、旱蓮草涼血止血。
折疊編輯本段附方
清心蓮子飲(《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折疊編輯本段附注
本方為治心經(jīng)火熱證的常用方,又是體現(xiàn)清熱利水養(yǎng)陰治法的基礎(chǔ)方。臨床應用以心胸煩熱,口渴,口舌生瘡或小便赤澀,舌紅脈數(shù)為辨證要點。
(1)本方在《小兒藥證直訣》治“小兒心熱”,未言及“心移熱于小腸”,至《奇效良方》擴大了運用范圍,用治小便赤澀淋痛等?!?a target="_blank" >醫(yī)宗金鑒·刪補名醫(yī)方論》說:“赤色屬心,導赤者,導心經(jīng)之熱從小便而出……故名導赤散。”可見本方理論與運用,皆是逐步發(fā)展而成。
(2)本方證病機,錢氏只言及“心熱”,或“心氣熱”,未言及虛實,可見不宜以虛火或?qū)嵒鹧灾?;再者,他在《小兒藥證直快·脈證治法》中雖提到“心氣實”一證,但用方瀉心湯僅提到黃連一味,與本方用生地配伍木通不同,說明本方證不應是實火。另一方面他在該書卷三之“目內(nèi)證” 中云:“赤者,心熱,導赤散主之;淡紅者,心虛熱,生犀散主之”,說明本方證亦不是虛熱。從以藥測證分析,本方用生地配伍木通,甘寒與苦寒相合,滋陰利水為主,滋陰而不戀邪,利水而不傷陰,瀉火而不伐胃,這與小兒稚陰稚陽、易寒易熱、易虛易實、疾病變化迅速的特點和治實宜防其虛、治虛宜防實的治則要求,亦十分吻合。由此觀之,《醫(yī)宗金鑒》以“水虛火不實”五字括之,較為貼切。
折疊編輯本段文獻
方論 吳謙,等《醫(yī)宗金鑒·刪補名醫(yī)方論》卷4:“心與小腸為表里也,然所見口糜舌瘡、小便黃赤、莖中作痛、熱淋不利等證,皆心移熱于小腸之證。故不用黃連直瀉其心,而用生地滋腎涼心,木通通利小腸,佐以甘草梢,取易瀉最下之熱,莖中之痛可除,心經(jīng)之熱可導也。此則水虛火不實者宜之,以利水而不傷陰,瀉火而不伐胃也。若心經(jīng)實熱,須加黃連、竹葉,甚者更加大黃,亦釜底抽薪之法也。”
《小兒藥證直訣》卷下:“治小兒心熱。視其睡,口中氣溫,或合面睡,及上竄咬牙,皆心熱也。心氣熱則心胸亦熱,欲言不能而有就冷之意,故合面睡。”
折疊編輯本段各家論述
1.《醫(yī)方考》:是方也,生地黃可以涼心,甘草梢可以瀉熱;佐之以木通,則直走小腸、膀胱矣。名曰導赤者,導其丙丁之赤,由溺而泄也。
2.《古今名醫(yī)方論》:錢氏制此方,意在制丙丁之火,必先合乙癸之治。生地黃涼而能補,直入下焦,培腎水之不足,腎水足,則心火自降;佐以甘草梢,下行緩木之急,即以瀉心火之實,且治莖中痛;更用木通盜小腸之滯,即以通心火之郁,是一治兩得者也。此方?jīng)龆苎a,較之用苦寒伐胃,傷其生氣者遠矣。
3.《醫(yī)方集解》:此手少陰、太陽藥也。生地涼心血,竹葉清心氣,木通除心火入小腸,草梢達莖中而止痛。
4.《古方選注》:生地入胃而能下利小腸;甘草和胃而下療莖中痛;木通、
淡竹葉皆輕清入腑之品,同生地、甘草,則能從黃腸導有形之熱邪入于赤腸,其濁中清者,復導引滲入黑腸而令氣化,放曰導赤。
5.《小兒藥證直決箋正》:方以泄導小水為主,雖曰清心,必小溲黃赤短澀者可用。一本有黃芩,則清肺熱,所以宣通水道之上源也。
導赤散
【藥物組成】牛蒡子(炒)、榆子、槐子(炒)、生干地黃、黃芩各等分。
【處方來源】《醫(yī)方大成》卷七引曾師干家傳方。
【方劑主治】心臟積熱,上攻眼目,兩眥浮腫,血浸白睛,羞明灑淚。
【制備方法】上為末。
【用法用量】每服2錢,食后麥門冬湯調(diào)服。
折疊編輯本段其他
黃氏運用
酸棗仁湯合導赤散治療性病恐怖癥。方用酸棗仁、茯苓、川芎、知母、生地黃、木通、淡竹葉、甘草。結(jié)果,痊愈24例,好轉(zhuǎn)4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3.33%。